2023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作业一.docx
《2023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作业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课程作业一.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语与三生教育从X中学“读儒家经典,悟三生教育”活动谈起学院: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管理2023级学号:姓名:李超超2 0 23年1月论语与三生教育从西山区实验中学“读儒家经典,悟三生教育”活动谈起【摘要】任何一部经典从不同角度去探究都可以获得不同的感受,论语亦是如此。它在帮助人修身治国的同时,还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教学思想,它简明扼要的言语与三生教育 思想不谋而合,其中涉及对受教育者教学目的的一致性、以及教育理念中对生命的珍视、对 生存、生活能力的重视等等。西山区实验中学从2023年开始的“读儒家经典,悟三生教育” 活动,抓住了论语与三生教育的切合点,从具体的文本出发,由读书,而到做人,教学生正 真
2、的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对教育本真的追求。【关键词】论语;三生教育;生命;生存;生活;人的全面发展在2 023年秋季学期开学,“三生教育”在云南省各级学校实行,以“生命 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核心内容的“三生教育”旨在通过教育的力量使 受教者树立对的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其中生命教 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主线,生活教育是目的,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努力构建现代教育价值体系过程形成的新 思绪、新途径。西山区实验中学从202 3年开始的“读儒家经典,悟三生教育” 活动,抓住了论语与三生教育的切合点一
3、-对受教育者教学目的的一致性、 以及教育理念中对生命的珍视、对生存、生活能力的重视等等,从具体的文本出 发,由读书,而到做人,教学生正真的珍爱生命,学会生存,热爱生活,实现人的全 面发展,实现对教育本真的追求。论语作为不朽的儒家经典,在三生教育中也可以发挥它的特殊作用。虽 然它篇幅但是二十七篇,字数仅仅一万一千多,却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它可以 用来修身,从古至今论语塑造了无数个人格模范;它可以用来资政,宋代名臣 赵普曾用半部论语来治天下;作为孔子实践教育理念的记录,它更有资于教 育教学,它是传统社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它的教育思想仍有着极其 重要的作用,对我们开展的三生教育也有着极大
4、的启示作用。一、共同的目的培养“人”论语一书,是孔子实践教育理念的记录。它并不抽象谈论义理,而是从 实人实事出发,寓义理于实人对实事的具体应对判断和抉择中。从大处着眼,小 处着手,从平常生活中指点宇宙人生的大关节。主线目的,不是传授一般知识,而 是通过对具体事情、具体处境的点拨,使学生得以通过平常立身处世的种种行为, 人格境界得到提高,成己成物,达于大道。“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 不能像器具那样,只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行)。君子谋道不谋食(卫灵公三 十二),学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活动,而就是人生的实践活动。学习的过程就是 人生完善的过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六)。在传统教育的语 境中,论
5、语所教是一个人(仁)字,学者所学,也在这个人(仁)字。学习的 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就人生。故程子说:“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 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三生教育是以人为主体的教真育爱的社会活动过程。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 知识传授、生命本质领悟、意志行为规范和社会文明传承的活动过程。教育的最 终价值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有全面教养,使人能全面发展,淳民强国,使人 类走向幸福。“三生教育”自觉融入到每个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实践了教育的本 质,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实行“三生教育”,体现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建 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规定,实践着素质教育和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论语和三生教育强
6、调的都是对社会成员的培养,强调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不强调技能,把人作为器具来培养,注重道德修养、人格培 养,从而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传承的延续者和合格的社会公民。着眼于人自身的 全面发展和提高,关心人格的培养与完善,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知识全面,有道 德抱负和判断能力,有人文教养和关怀。对未来有憧憬,对人类伟大的过去也有爱 好。论语和三生教育担当了 “人格的塑造者,价值的批评者和文化的守卫者” 的责任的。二、珍视生命“子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问死?子日:未 知生,焉知死? ” (论语先进当子路问服侍鬼神的方法时,孔子说“活 人还不能服侍,怎么能去服侍死人?”
7、子路又说:“我大胆地请问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说:“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清楚,怎么可以懂得死? ”)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 也就是说比“知死”更重要的是“知生”,孔子提倡的就是“知生”的教育,即 去理解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孔子日:“父母在, 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意思是说,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出远门 去求学、做官,万一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在这里,孔子所着重的,是 子女对父母的责任:不远游的前提是“父母在。对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时,子女 的义务,便是在家陪同父母,与父母共同生活,尽为人子女的孝道。这里的在家或 不远游可以有多重意义:或是以农耕赡养父母,或是照顾父
8、母的起居,或是避免父 母因子女远游而紧张,等等。假如子女出远门而又没有一定的去处,那么父母的牵 挂之情势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别强调“游必有方”。其重点是对父母尽责,使对 给与自己生命的父母的孝道,是对生命的敬意。同时,他还认为“土不可以不弘 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强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以及重视学习 者主体性参与的教学活动,体现着对个体的发现与尊重,强化了个体的自我主体 精神和价值意识,增强了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我人生实现的期待。作为一个教育者来说,一方面要结识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有能力去 帮助别人,教育学生,让他们在生命历程中发挥生命该有的作用。一个人只有结识 到生命的价值,才会
9、爱惜自己,尊重别人、关爱别人。假如被教育者明白了生命存 在的价值,懂得去关心别人,随时散发着善的力量,这样的生命教育才是成功的, 由于这已经进入了一个善的循环,社会才会走向良性发展。教真理、学真知、做 真人、行真事,爱自己、爱别人、爱团队、爱民族、爱国家、爱党、爱社会、爱 自然,是教育的主线价值。“爱”的智慧在教育中培养,“真”的能量在教育中释 放。论语和生命教育都是帮助学生结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 生积极、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结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 律,结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别人的生命,结
10、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结识自然界其 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对的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别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 生命的和谐发展。三、学会生存“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一箪 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也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这是 宋代理学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它不是形而下的物质享乐,而是一种精神境 界,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宇宙观的生活层面体现。在论语中最能体现 这种人生境界的是孔子所赞同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沂,风乎舞雪,咏而归。”(论语先进)在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基础教育 改革 发展 课程 作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