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翰林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翰林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翰林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附答案详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翰林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1 .根据对考古遗址的挖掘分析,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 分布于整个黄河流域,二里头文化不仅内向吸收了周边区域的文明成果,而且源自中亚地区 的作物、家畜和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并被加以改造和提升。此考古分析反映 出()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B.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C.不同地区文化的起源相同D.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出现2 .商朝是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青铜器的种类虽很多,但主体为礼器和兵器。由此折射出( )A.阶级分化和国家机器已开始出现B.商朝时战争不断C.青铜器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D.
2、王位世袭制形成3 .被尊为中国改革史上第一位伟大“魔术师”的商鞅,为本归蛮夷之列的弱秦“拓霸国之 规模,立统一之基础”。在其改革中,直接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B.奖励军功C.什伍连坐D.推行县制4 .战国时期,诸多思想家留下了诸如“定于一”“一匡天下”“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 民”“一则治,异则乱”等论述。这反映了当时()A.思想领域神秘色彩浓厚B.人们渴望统一的愿景C.地理学取得了重大成就D.统一成为各诸侯共识5 .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 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A.东方六国文化
3、相对落后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6 .柳宗元认为:“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 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柳宗元肯定分封制的进步作用B.柳宗元极力反对郡县制的实施C.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D.柳宗元认为秦成功之处在于家天下的实行7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 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 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
4、朝时期,北方战乱,所以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和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与材料相符合,c正确;江南自然资源丰富、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政府重视经济的发展都是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的原因, 但是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ABD。故选:Co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时期江南的开发,解题关键在于对时空观念的把握。本题侧重于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11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开通后扬州和杭州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由此反映出大运河的开 通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大运河的开通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通是在隋朝
5、统一之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o本题考查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影响。需要考生掌握大运河的影响。本题考查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能力。12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推动了汉藏友好关系和 交流,B项正确;唐代在西突厥故地而非在吐蕃设置安西都护府,A项错误;使唐蕃之间停止了一切纷争说法绝对,C项错误;安史之乱发生在文成公主入藏百年后即8世纪中期,D项错误。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 作答时应紧扣
6、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的相关内容 进行分析作答。本题主要考查唐太宗的历史功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唐太宗的历史功绩属于考试重点内容,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 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13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唐太宗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进士考试的地方)”并结合所学可知,与进士考 试相符合的制度是科举制,A项正确;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建立了,排除D项。故选:Ao本题考查科举制,需要考生掌握
7、科举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本题考查科举制,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4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的征税标准以财产为主,非以丁身为本,使政府对农民的人 身控制,B项正确;两税法建立的背景便是均田制的破产,排除A;两税法并没有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考生可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及影响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 历史素养。15 .【答案】B【解析】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四大石窟的分布基本符合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B项
8、正 确;通过石窟的空间分布只能反映出传播路径,无法体现佛教内容的中国化,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佛教属于外来宗教,与民族交流融合无关,排除D项。故选:Bo本题考查佛教传入中国,需要考生掌握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及影响。本题考查佛教传入中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雕版印刷术问世,民间用书能够使用和流行得益于雕版印刷 术的发明和使用,故B项正确;中国文化长期领先于世界得益于发达的小农经济和中央集权政治 制度,而不是这些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故排除A项;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跟科举制度的发 展和完善没有
9、必然联系,故排除c项;民间用书的使用和流行跟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必 然联系,故排除D项。故选:Bo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考生需要结合唐代科技成果来回答。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的能力。17 .【答案】A【解析】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及宋真宗强调读书的重要性都体现了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社 会价值取向并未发生变化,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到门第观念,排除C项;宋真宗的言论并未体现出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宋朝加强统治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统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
10、旨的能力。18 .【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101029石”、“可以支20年之用” 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缓解了财政困境,故A项正确; 材料与“触及权贵利益”无关,故B项错误; 材料与“改善百姓处境”无关,故C项错误; 王安石变法并未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错误。故选:Ao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熙宁十年(1077年)国家年税收剧增到52101029 石”、“可以支20年之用”,结合王安石变法的作用从对财政收入角度分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的作用,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 .【答案】D【解析】依
11、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行动的中央政府” “地方绝无权”“宰相府的派出机构”并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就是行动的中书省的意思,行省是中央派出的管理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设立 的初衷加强对地方军事控制,有利丁中央管理地方,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地方诸侯享有统治地方的权力,与题干所给材料中“行动的中 央政府”“地方绝无权”不符,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郡县制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行政控制,而不是军事控制,也不是宰相府 的派出机构,与题干所给材料中“宰相府的派出机构”不符,排除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刺史制是一种地方监察制度,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排除C。故选:Do.【答案】C【解析】根
12、据材料“宋辽金对峙时期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可知,少 数民族政权认同中华文化,C项正确;辽金自称“中国”与生活习俗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区域经济交流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证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排除D项。故选:Co本题考查多民族政权的并立,考生需要熟知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本题主要通过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 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0 .【答案】B【解析】根据图表信息可知,北宋初期至元丰三年南方人口数将大量超过北方,原因在于经济重 心日益向南方转移,推动了南方人口及经济增长,B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疆域面积导致户口增加,排除A项
13、;材料信息跟朝代长短无关,排除c项;军事力量与户口数增加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o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结合北宋初期至元丰三年北方和南方人口数的变化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的南移,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分析理解的能力。21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茶叶进入寻常百姓之家,表明茶叶产量增加,反映出茶叶种植面积 的扩大,故B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体现茶叶种植的技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茶叶种植主要在南方,不在边疆,故C项错误;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仅仅涉及茶叶生产,无法说明经济重心的变化,故D项错误。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解答本题需正确
14、解读材料中“饮茶在宋代不再是奢侈的 享受,平民百姓日常也能享用”的主旨,结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作答。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22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很多通俗教育读本几乎家喻户晓,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可以看出南宋时期理学思想渗透到百姓生活,走向世俗化、社会化,A项 正确。“民众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表述错误,排除B项;根据材料侧重于理学思想世俗化、社会化,而不是说文学世俗化,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政府的行为,排除D项。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理学的影响。解答本题需要掌握理学的影响。本题
15、主要考查理学的影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3 .【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在绘画方面,” “神韵是绘画成为艺术珍品的关键条件”可以看出是宋朝文 人写意画的特点,D符合题干的意思;ABC选项不符合题干的特点,排除。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4 .【答案】C【解析】根据“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等信息可知,明太祖为了防止“小 人专权乱政”,采取的措施是废除丞相,权分六部,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了
16、丞相,没有实行三省六部制,排除A项;南北面官制度是在辽朝实行的,排除B项;清朝的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排除D项。故选:Co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朝君主专制,要求学生结合明朝君主专制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耍考查了明朝君主专制,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5 .【答案】A【解析】据材料“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发,开始了持续二十八年之久的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可知是 郑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国力强盛,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1405/433年,明成 祖(年号永乐)派郑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访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最远到 达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岸,A项正确。742
17、年冬,鉴真及弟子21人,连同四名日本僧人,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日本, 排除B项;399年,法显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 批梵文经典,排除C项;空海是日本佛教僧侣,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排除D项。故选:Ao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考生可结合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内容及影响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郑和下西洋,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 史素养。26 .【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土归流是清朝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B项符合题意;改土归流有利于促进当地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
18、结,消除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因此A、C、D三项说法不符合改土归流的史实,排除;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时期的民族政策,解题关键信息是“改土归流”,结合明清时期加强对地方管 理措施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了清朝时期“改土归流”的政策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 材料主旨的能力。27 .【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清代在广大边疆设置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与盟旗等进行治理,这有 利于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B项正确;清朝在边疆设置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与盟旗等进行治理,并不是地方行政区增多的表现,排 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朝统治进入全盛时期,排除C项;清朝在
19、边疆设置将军辖区、办事大臣辖区与盟旗等进行治理,并没有扩大疆域,而且材料也没有 比较清朝与前代的疆域,排除D项。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统治,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对边疆的治理。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统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28 .【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乡里富人,羞与为伍,有攀附者必峻绝之。今人崇尚财货,贿拥资厚者,反 屈体降志”可以看出传统的士大夫由瞧不起富人到与富人结成紧密关系,据所学,明朝商品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由此说明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人们观念,D项正确。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是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材料只是土大夫
20、的态度转变,不能说明“社会”整体且士大夫与富人结交不属于道德沦丧,排除 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大夫对待富人态度转变,不是商人群体,排除C项。故选:Do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要求学生结合明清商业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明清商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9 .【答案】C【解析】A、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排除;B、王夫之充分肯定了人的情感欲望以及私利的合理性,排除;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提出的,排除;D、严复的思想主张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排除;故选:Co本题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为考查背景,考查对明清之际思想家思想主张知识点
21、的掌握,考查对材 料的综合分析能力。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掌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提出的。30 .【答案】【小题1】表现:商业城市众多;城市数量剧增;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出现纸币;海外贸易发达。原因:农业、手工业发展;坊市不分;重文轻武国策;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市民阶层扩大。【小题2】特点:分布在水路交通便利的地方;与商品经济发展相结合;生产的区域化、专业化 色彩浓厚;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第一小问要结合宋朝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来解答; 第二小问要结合明清经济发展的表现及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
22、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答案】【小题1】举措: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政治意义:便于抵 御匈奴,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巩固了中央集权。【小题2】功能:便于元大都与漠北地区的人员、军队与物资的调配。关系:道路交通对统一多 民族国家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道路通,则国家兴盛,道路闭塞,则国家落后。【解析】(1)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举措:根据材料“统一后,秦朝铺设有以首都成阳 为中心辐射于全国的驰道,并对在道路上行驶的车子两轮间的距离作了统一规定。为了与匈奴作 战时能迅速地将军队派往长城,以威阳为起点修筑了一条直线延伸向北的道路。秦朝还在山区修 筑了通往西南夷的五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广东省 东莞市 翰林 高级中学 期中 历史 试卷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