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
《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L2022学年上海市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上)月考语文试卷(12月份)1 .按要求填空。,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2)小山重叠金明灭, o (温庭筠菩萨蛮)(3)家住吴门, o (周邦彦苏幕遮)(4)师说中阐述老师的职责的一句话是:“(5)劝学中比喻如果轻易放弃,即使是容易的事情也不会成功的句子是:“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窃取了同事的研究成果,还信誓旦旦地发表出来。 B.攀附权贵的人,最终也会受制于人,只能拾人牙慧,讨得点残羹冷炙。 C.昨天的讲座十分精彩,可惜有些观众听着等于对牛弹琴,难以理解。 D.鲁迅的拿来主义字字珠现,不赞一词,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2、阅读语段,完成各题。材料一:谈语言和意义,谈来谈去,有个重要的问题还设有谈到:究竟什么是“意义”?如果说“意义” 是外界事物在人的脑子里的反映,而这“意义”必须通过语言才能明确起来,大概可以代表多数 人的意见。问题在于“意义”依赖语言到什么程度。不是离开语言就没有“意义”。可是如果 说,某种语言里没有这个词,使用这种语言的人的脑子里就缺少与此相应的概念,这就有几分道 理。对于外界事物,不同的语言常常做出不同的概括。我们总觉得外国话“古怪”“别扭”,就 是这个缘故。 语言的表达意义,一部分是显示,一部分是暗示,有点像打仗,占据一点,控制一片。暗示的意 义正因为只是暗示,所以有可能被推翻。暗示的意
3、义甚至能完全脱离显示的意义。就因为暗示的 意义不太牢靠,所以法令章程所用的语言尽量依靠显示,尽量减少暗示,防备坏人钻空子。与此 相反,诗的语言比一般语言更多地依赖暗示,更讲究简练与含蓄。我们说话的时候还常常有这种情形:有一部分意义是由语言传达的,还有一部分意义是由环境补 充的。(一些语言)本身有歧义,只有环境能够决定它是什么意思。总之,在人们的语言活动中出现的意义是很复杂的。这种种情况从前人也知道,所以才有“言不 尽意”“意在言外”“求之于字里行间”这些个话。摘编自吕叔湘语文常谈什么是“意义?材料二: 中国诗学认为字义与音响有微妙的关系,声韵不只是声音,而是“意义的声音”(朱光潜语), 盾。8
4、.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711 .【答案】鲁迅、C、【解析】(1)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是现代文学家鲁迅通过嬉笑怒骂、妙趣横生的 语言形式,表现一种抨击时政、挑战强权的思想,一种论析文化、洞悉历史的胆识的杂文。(2) C “正面反击”错,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证手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 在“立”。文章先批判了三种错误倾向,从反面说明“拿来”“占有”旧遗产的必要。再正面论 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故选:Co(3)论证思路上:第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提出“拿来主义”的 要旨,正面完整地提出了论点。第自然段以“破”为主,论证没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 己来拿
5、!”的孱头、混蛋和废物们没有正确对待文化遗产;而第段以“立”为主,论证“拿来主 义”者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做法。与两段调序后更符合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结构上,第段“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第段“他占有,挑选,“他”承 前指代“穷青年”,而且与与下一段进行总结论证衔接更紧密。调序之后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4)论证结构上,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段)着重批判“送去”,提出“拿 来”;第二部分(第三至五段)深入批判“送去”,指出“送去”者和“送来”者的奴才主子关 系,提出“拿来主义”;第三部分(第六、七段)着重批判“送来”,提出“拿来主义”的要旨, 完整地提出了论点。这三个部
6、分以破为主,批判逐层深入。其中第三部分列举“送来”的货色与 第一部分列举“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相呼应。文章从“送去”“送来”两个角度证明实行 “拿来主义”的必要性,也便于读者对“送去”“送来”加以比较。文章的第四部分(第八至十 段),以立为主,立中有破,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对“拿来主义”作了正面的 分析,用比喻对论点进行了正面的、直接的、具体的阐述。论证方法上,文中的八、九两段,集中运用了比喻论证法。作者在第八段的开头,用“譬如罢” 这一标志语,点明了要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接着,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用“徘徊不敢走进门”的“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
7、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用“勃 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的“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 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用“羡慕旧宅子”“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 室,大吸剩下的鸦片”的“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同时运用对比论证,在“送去主义” “送来主义”的反复比照之下,引出“拿来主义”。一味的 “送去”,则有可能走上卖国之路;一味的接受“送来”,则意味着甘心接受文化的经济的侵略。 “送去”与“送来”不行,“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在对比中彰显作者的 观点。论证语言上,幽默犀利,诙谐辛辣,形象生动。运用形象的比
8、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诙谐中 见讥讽,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作者用“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来表现所谓“平 民化”的虚伪;用“当众摔在毛厕里”,来状写“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烟枪和 烟灯”去周游世界,辛辣讽刺了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卑微可笑;用“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来说明了吸收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主要分析文章思想在现代的意义,首先明确本文的思想内涵是“我们 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然后从当今社会的传统文化或外来文化中举出实例,加以 评析,必须明确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创新性发展;对待外来文化更要有选择、有辨别, 为我所用。可
9、以选择传统节日、洋节日、韩剧、日本动漫等作为评析对象。如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 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 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答案:(1)鲁迅(2) C(3)与。论证思路上,先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再对“拿来主义”作正面的分 析,更符合文章“先破后立”的论证思路;结构上,与上下文衔接更紧密。(4)论证结构上,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 在“立”。从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
10、后立,边破边立,相互穿插。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 又变化。使说理严谨又灵活变化。论证方法上,运用比喻论证,说理形象。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 理化为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如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运用对比论证,“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是“拿来主义”的对立面,正好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对照,在对 比中彰显作者的观点。论证语言上,含蓄幽默,形象生动。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论证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化为 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5)例如对待洋节,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应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 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
11、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根据题干要求 正确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语段顺序合理性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找出颠倒的语段, 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说理艺术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延伸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的提示,举出合理的例子,并结合 文本内容进行评析。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
12、.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 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213.【答案】B、【解析】(1) B. “以乐景村哀情”错误,“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是以潮水有信,定时起落 衬托朋友一旦离去,两人便遥遥相隔再难相见。但“江潮容易得”并非乐景。故选:Bo(2)诗歌所写之景为“江潮”。上片以“催”“留”与“去”“住”的矛盾写出送别者依依不舍之情。行者欲去不忍,欲住不能, 正左右为难之时,江水就快平潮了。这两句妙就妙在不直接说是去是留,而是通过江潮涨平的景 象来说明答案。江潮涨满之时正是船家趁潮水开航的时候。“西江潮欲平”一
13、语不仅道出了分别 之急、之紧,更包含了分别时无尽的不舍与无奈。下片“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这两句承上片“江潮”而来,说潮水有信,定时起落,而人一 旦离去,两人便遥遥相隔再难相见。诗人采用衬托的手法,愈显别离之苦。同时“江潮”二字连续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节奏,突出了情思如江水般绵长。答案:(1) B(2)上片写西江的潮水将要平息,巧妙突出了分别之紧,表达了无尽的不舍与无奈。下片以潮水有信,定时起落,衬托人一旦离去,两人便遥遥相隔再难相见,愈显别离之苦。 “江潮”二字连续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节奏,增添了情思的绵长。译文:画船上的船夫捶着鼓催促着你启程,在高楼上我端着酒想把你留住。是去还是留,真叫
14、人难 以抉择,此时西江的潮水将要平息。江潮时常有,只是我俩从此便南北相隔。今天这酒杯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与你同饮!赏析:上片写送别时的情景。临别依依,行者与送行者,相互留恋,却终于分离。“画船捶鼓催君 去,高楼把酒留君住。”送别者为行人设宴饯行,两人别离依依,千言万语说也说不尽,一直拖 到最后一亥U。捶鼓,犹言敲鼓,是开船的信号。船家已击鼓催行,而这一边却楼上把盏劝酒。“催”, 见时间之难以再延。“高楼把酒留君住”,船家已经“催人” 了,而这边还在把酒“留”人。为 人饯行,按说应该先写“高楼把酒留君住”,之所以倒装,正是为了强调分离时的紧迫感。一” 催“一 “留”将”去”和“住”的矛盾突出
15、出来了,并且带动全篇。“去住若为情,西江潮欲平 行者欲去不忍,欲住不能,正左右为难之时,江水就快平潮了,“西江潮欲平”一语包含了无数 未尽之言。这两句妙就妙在不直接说是去是留,而是通过江潮涨平的景象来说明答案。江潮涨满 之时正是船家趁潮水开航的时候。下片写别后的怀念。“知君何日同”,表现出难言的相思之情。“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 这两句承上片“江潮”而来,说潮水有信,定时起落,而人一旦离去,两人便遥遥相隔再难相见。“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今日樽空而潮载君去,但未知潮水何日能复送君归来。这依然是 情景和思忖结合。词中以回环往复的语言节奏,用来表现依依不舍、绵长深厚的“思致”。将送 别之
16、人心中的不舍之情和盘托出,尤为动人。这是一首惜别词。作者词中以一推一挽之情劝住对方的眼泪,这种抒写伤离恨别心绪的表现 手法,与宋词中写离别时常见的缠绵俳恻、肝肠痛断、难舍难分的情状有所不同。(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 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景色和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描绘并概 括景物,并分析作者的感情。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本题儿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
17、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1419.【答案】并列,排列、煽动、D、C、【解析】(1)齿:并列,排列。句意:君子们不值一提。讽:暗中,煽动。句意:柳涧煽动百姓拦路向前任刺史索要部队过境时百姓服役的工钱。(2)通:普遍。译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故选:Do抵:判决。译文: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愈处死。故选:Co(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不知句子(如何)停顿,不理解疑惑;“小”“大”,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遗”,遗漏。译文: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
18、师请教,不理解疑惑 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格”,触犯;“罪”,治罪;“至”,极,最大;“少”,稍微;“来”,招来。译文:韩 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 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4)句意:于是朝廷内外都很害怕,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为韩愈说情,于是被贬为潮州刺史。“中外骇惧”是主谓短语,“虽”,即使,一般出现在句首,故在“骇惧”后停顿;“虽”与“亦”呼应,形成假设复句,“亦”前断开;“为愈言”表意完整,“乃”用于句首,表顺承,“乃”前断开。故断句为:于是中外骇惧
19、/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5)郑子,郑国国君,孔子周游列国时到郑国,曾以郑子为师。茂弘,周景王时的大夫。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老聃,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孔子以这四人为师,曾向郑子请教官职名称,向苣弘请教音乐,向师襄请教弹琴,向老聃问礼。 韩愈给孔子的四位老师排列顺序,主要体现他的儒家思想,按照儒家认为的社会地位高低来排列 顺序,而老子是道家学派,所以排在最后。(6)结合甲文“则耻师焉”“不耻相师”“不拘于时,学于余”可知,当时的上层社会,士大夫 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而韩愈抗颜为师,遭受排挤,这是他不遇的 社会原因。结合“愈过华
20、,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可知,韩愈本性正直,上疏失当,招致被贬。结合“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可知,因耿直言事,触怒皇上。答案:(1)并列,排列煽动(2)D C(3)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不理解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 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 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以招引群臣进谏。(4)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5)韩愈给孔子的四位老师排列顺序,主要体现他的儒家思想,按照儒家认为的社会地位高低来 排列顺序,而老子是道家
21、学派,所以排在最后。(6)当时的上层社会,耻学于师,韩愈抗颜为师,遭受排挤,这是他不遇的社会原因。韩愈 本性正直,上疏失当,招致被贬。韩愈因耿直言事,触怒皇上。参考译文:【甲】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 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 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 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
22、 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 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 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 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 (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 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 啊!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郑子、苣弘、师襄、老聃为师。郑子这些人,他们的贤
23、能都 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 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 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乙】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亲名仲卿,任武昌令,有德政,离任后,县里人为他刻石立 碑歌颂功德。官位终于秘书郎。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 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 百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2022 学年 上海市 华东师大 附中 月考 语文试卷 12 月份 答案 详解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2757686.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