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docx
《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目录导论上篇苏轼的哲学观第一章东坡易传中的哲学观第一节宋学与蜀学概说 第二节东坡易传的宇宙生成论 第三节东坡易传的存在论 第四节东坡易传的情本论 第五节东坡易传的经世论第二章苏轼儒学思想中的哲学观第一节苏轼的人性论 第二节苏轼的中庸论 第三节苏轼的仁德礼法论第三章苏轼庄禅思想中的哲学观 死之际,而居然乐香山之适,享黔娄之康,偕柴桑之隐也者,岂文士能乎哉!噫,世能 穷长公于用,而不能穷长公于文;能不用长公,而不能不为长公用。当其纷然而友,粲 然而布,弥宇宙而亘今古,肖化工而完真气,无一不从文焉出之,而读之澹乎若无文也, 长公其有道者欤!又尝语人以文之旨,第举夫子所谓辞达而已矣
2、。盖文止乎达,而达 外无文,原六艺而等于万代,旨其蔽之哉!彼所指离不离者抑末耳。在昭明固云老、 庄、管、晏之书,以意为宗,不以文为本者,无庸进退之也。若长公者,非其亚耶?这段文字揭示了苏轼文体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所具备的特征:澹而腴浅而蓄 奇不诡于正,指意味的丰富性;无意而有意无法而法随,指经营与自然的矛盾性; ”弥宇宙而亘今古,肖化工而完真气”是自然之文达到的境界;类隆中之抱“龙门之长”香 山之适”的人格、才器与自适的人生态度是文章折射出的价值观。茅维说,文章内在真 气充溢、粲然而布,表面却澹若无文,这样的文章,其表现力不止于辞,内蕴丰富的内 涵,达外无文,是意味与形式的统一。茅维此论并
3、非出于对苏轼“自然”文体的自觉认识, 且形式与意味融成一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论重综合、轻分析的特点。开篇的长公之 文,犹夫云霞在天,江河在地,日遇之而日新,家取之而家足,触及苏轼文章的本质: 生命性和创造力。前文提出“然文之变也,变则创,创则离,肯定了文体创变对时代文 学革新的价值,而善于创变正是苏轼“自然”文体的法门,需要进一步分析。二、自然之文的形式机制:以意摄法联结中西理论的要点,我们说苏轼的“自然”文体是一种表现生命本质的文本样式。 下面从形式(体制体式)、风格、意味三个方面考察苏轼自然文体的生成机制。(一)形式变化机制:乘一总万文心雕龙总术云:文体多术,共相弥纶。务先大体,举要治繁”
4、。文体乃诸 法之要领,掌握文章的基本规格要求才可以驾驭众术。但刘勰并未说明具体做法。宋人 注重文法,一直在探索创作自由与规则的平衡术。黄庭坚主张通过严格的诗律句法训练 达到自然境界,将句中有眼和意在无弦相结合。苏轼注重运用捷法,主张冲口出常 言,法度去前轨”,完全根据表达审美意识的需要自由挥洒,信手意造出行云流水的 文章。这种以我立法类似无法,故苏门弟子皆因其秉性文各有体,黄门弟子则发展至江 西诗派蔚为大观。其实,苏轼创作并非全凭天才和直觉,而是打破前人规矩,自由表达。 吕本中融合二者提出活法论,主张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无定法以矫锻 炼精而情性远”之偏,有定法以免波澜富而句律疏”之
5、弊,但并未说明定法为何,所 谓活法依然是无法。金代王若虚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指出将法度的变化收束在 一定的规范之内,点明了要领。苏轼的做法便是在遵守文之大体的前提下变化体制体式, 以诗为词仍是词,以散入骈仍归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从体制变化看,一是解放韵律以自由抒情,如以诗为词。词的格律比诗的格律严格,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被视为句读不葺之诗尔”。陆游云: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 词多不协。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 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不协不就声律,皆是解构常规音步,使 词体形态有所变异。苏轼精通音律,曾作哨遍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
6、琴曲 醉翁操填词使其词曲相符。只是他更注重发挥词的抒情功能,减弱了其对音乐的依 附,创造出豪健磊落如海雨天风般的新风格。王灼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以文章 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或日长短句中诗也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 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支持 苏词本于情性、打破音律的做法,认为其符合词的起源和艺术本质。古歌、古乐府、今 曲子皆本于情性,发挥自然之妙。所以,他称赞苏词指出向上一路。王灼还认为乐之 有拍,实自然之度数,如昔尧民亦击壤歌,先儒为搏拊之说,亦日所以节乐。苏轼哨 遍为米折腰序云:”乃取归去来词,稍加蕖括,使就声律使家童歌之,时相从
7、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苏轼制词合乐的做法与击壤歌相 同,完全发乎自然。二是骈散交错以顺畅表意,如以文为四六。四六主要用于制策表笺,取其便于宣读, 然亦有叙理不畅之弊。正如陈寅恪所说:对偶之文,往往隔为两截,中间思想脉络不 能贯通。若为长篇,或非长篇,而一篇之中事理复杂者,其缺点最易显著。宋四六以 散入骈解决了这一问题,苏轼为其典范。其做法是以散句为偶对,入虚词散字,以长句 成联,增强偶对的从容疏宕之气,如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风足以风动四方” (王安石赠太傅制);善用长短句交错对偶,于情感排荡中见叙理之曲折,如乞常 州居住表云:臣闻圣人之行法也,如雷霉之震草木,威
8、怒虽甚,而归于欲其生;人 主之罪人也,如父母之谴子孙,鞭巧甚严,而不忍致之死。%命以散入骈的主要效果是“意 若贯珠而词若束帛,实现了文意之畅达与形式之生动的结合,这样的意必须是具体的 气息、生动的情性、有秩序的完美三者相统一,如答王幼安宣德启云:”俯仰十年, 忽焉如昨;间关百罹,何所不有。顷者海外,浩乎盖将终焉;偶然生还,置之勿复道也。 启文回顾昔年海外坎河遭遇,慨然而叹,声息宛然,情感的跌宕、理性的克制与句式的 错落相互配合。三是调整结构以张扬主体,如以议为记、以议为序。记之正体,以备不忘。如记营 建,当记月日、工费、主佐等,叙事之后略作议论。而醉白堂记李氏山房藏书记 则专尚议论,略过建筑本
9、事,打破了记的体制,然吴讷道:然其言足以垂世而立教, 弗害其为体之变也。由于苏轼发论精妙,建筑赖以存世,那么记文的功能就实现了。 以议为序也是如此。苏轼书序以理运文,形成以议为序的变体,如王定国诗集序先 出观点,再以王定国事证实,书事穿插其中。范文正公文集叙从自己与范仲淹不得 交游起,宕开一笔论古之君子善定王霸略而终身以酬,引出范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 神和上万言书的功业,总结其仁义礼乐、忠信孝悌出于天性,归于有德者必有言之 理。可见,叙理是苏序的兴趣点,塑造人物精神是其目的。苏序融情于理,善于意兴见 理,如南行前集叙云: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 欲无有,其可得耶由物
10、兴引发事理,以自然之生机写心灵之充实。苏序的重人物、 议论化、情感化是宋代士人主体精神高扬的表征。(二)形式变化宗旨:以意摄法沈德潜说诗碎语云:然所谓法者,行所不得不行,止所不得不止,而起伏照 应,承接转换,自神明变化于其中。若泥定此处应如何、彼处应如何不以意运法, 转以意从法,则死法矣。苏轼自己也说文章之意像市场上的钱一样,必有一物以摄 之,然后为己用。但他们皆没有说明这个意须包含生命本质法”即形式手段须为呈 现这个生命本质服务。从体式变化看,一是以兴趣引导表现手法的运用。以记为诗是利用记的铺叙手法逼 真描画,呈现画作或山水。苏轼的游记体诗歌二月十六日,与张李二君游南溪,醉后, 相与解衣濯足
11、,因咏韩公山石之篇,慨然知其所以乐而忘其在百年之外也。次 其韵记录了苏轼与友人同游终南山的经历,模仿韩愈以记为诗,但以意为线,避免了 呆板的问题。其诗云:终南太白横翠微,自我不见心南飞。行穿古县并山麓,野水清滑溪鱼肥。须臾渡溪 踏乱石,山光渐近行人稀。穷探愈好去愈锐,意未满足相如饥。忽闻奔泉响巨碓,隐隐 百步摇窗扉。跳波溅沫不可向,散为白雾纷霏霏。醉中相与弃拘束,顾劝二子解带围。 褰裳试入插两足,飞浪激起冲人衣。君看麋鹿隐丰草,岂羡玉勒黄金鞭。人生何以易此 乐,天下谁肯从我归。马蒂斯说:一幅画要有展开的能力,它能使包围它的空间获得生命。”诗歌也要有 展开的能力,才能富有活力。所谓“活着的即主体
12、是运动的,与自然万物是呼应的。苏 诗呈现出了生命的各种情态,终南山是横”着的,野水是清滑的,乱石、山光、行人 都蕴含动态。相如饥奔泉跳波是活着的表征,“醉中相与弃拘束,人因醉酒绽放了 生命情态,引发出“麋鹿隐丰草”的归情。对比来看,韩诗以黄昏游山、夜宿寺庙、天明 离寺为线,安排有序,显出一种持重感。苏诗则以意兴为引线须臾渡溪踏乱石意未 满足相如饥”忽闻奔泉响巨碓顾劝二子解带围褰裳试入插两足,全为兴趣所激,充 满了跳脱的童趣,使人生何以易此乐显得真实可信。韩愈选择的场景意象情调沉着, 如老僧引看古壁佛画、铺床拂席置羹饭,诗人夜深静卧看清月出岭,以及天明独去。即 便是事物描摹,韩愈写山花烂漫,松杨
13、十围,平实而缺乏生机。虽都是借用记体写 诗,但二者的生命情趣不同,韩愈享受到的是清净之乐,苏轼享受到的是生机之乐。韩愈是“以文为诗”的先锋,沈括说他“格不近诗,苏轼则说诗之美者莫如韩退之, 诗格之变自退之始二强调了诗格与诗美的关联,并且肯定这种类似散文的诗是美的。 何焯评价韩愈的山石云:”直书即目,无意求工,而文自至。一变谢家模范之迹, 如画家有荆关也。意指用直书即目”的游记方式写诗,移步换景,因物兴情,得之自然。 比谢灵运山水之作的刻意摹写更为轻松,显出生命情境的舒缓从容。谢灵运登池上楼 亦有记录铺写,如徇禄反穷海,卧病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类似背景介 绍。宋人作诗时把这部分放入诗
14、题中了,不让叙事的功能冲淡描摹的中心位置,便不至 像谢诗那样在烦冗的介绍之后才蹦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好诗来,即便充满 生机,也难免整体呆板的印象。所以说,韩愈的“以文为诗”解放了早期山水诗的桎梏, 苏轼则以兴趣引导景物铺叙,赋予其生命情趣。二是以章法布局赋予作品生命。苏轼的韩干马十四匹借用记体的铺叙手法,记 叙众马,时分时合,夹叙夹议,瞻前顾后,笔断意连,收章法布局之效。洪迈评日:诗 之与记,其体虽异,其为布置铺写则同。诵坡公之语,盖不待见画也。并指出韩干 马十四匹仿韩愈画记。其实苏轼言画记近似甲乙帐,只记物品名与数量, 缺乏生气和感受。苏轼的做法是调用了绘画的技巧并补充以文学的效用
15、。绘画是一种空间艺术,通过形式组合构造一个虚幻空间。为了逼真,要制造视觉空 间中的若干平面及图案层次,即所谓透视法。苏轼对韩干画的呈现也抓住了元素之间的 有机联系。二马并驱攒八蹄,二马宛颈鬃尾齐。一马任前双举后,一马却避长呜嘶。 老髯奚官奇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后有八匹饮且行,微流赴吻若有声。二马、二马、 一马、一马、八匹是错落有致分布的,使读者感受到了连续不断、有节奏和动态之感。 同时苏轼调动了触觉、听觉和肌肉活动,弥补了绘画纯视觉印象的不足。并以诗歌的时 间流增添了绘画空间布局的动感。前者既济出林鹤,后者欲涉鹤俯啄。最后一匹马中 龙,不嘶不动尾摇风。从前者后者最后看出这是一个群体过河的历时
16、过程。对比 来看,韩愈的画记缺乏这种有机的整体性和动感,像是一个脚注,甚至可以标注在每一 匹马的旁边,属说明文类型。而苏轼的记则达到了逼真的效果,它创造出一个独立的艺 术空间,像是一篇鉴赏文。同时,苏轼的记录是富有意味的,它传达了各个马匹的不同 趣味,还有人与马的互动:老髯奚官奇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表现出了情感的热烈 和生命的进程,构成了作品完美的生命力。三是以摹物之巧呈现生命情态。文心雕龙物色云:体物为妙,功在密附。”苏 轼善于把握物的特征,书若逵所书经后云:“如海之沙,是谁磋磨,自然匀平,无 有粗细;如空中雨,是谁挥洒,自然萧散,无有疏密。海上沙、空中雨,自由挥洒、 无一定之规,拟若逵
17、书法之妙;书韩干牧马图云:厩马多肉尻雎圆,肉中画骨夸 尤难。金朝玉勒绣罗鞍,鞭筵刻烙伤天全,不如此图近自然。平沙细草荒羊绵,惊鸿脱 兔争后先。王良挟策飞上天,何必俯首服短辕。”描绘出马的真性,乃近自然。又如用 比拟法摹物,贺新郎夏景芳心千重似束,既模拟榴花外形,又托喻美人坚贞,人 花合喻,意蕴迭生;并将香草美人的骚赋手法运化入词,以佳人失时寓词人政治失意。 再如黄庭坚诗咏雪奉呈广平公,季默云:如卧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岂是佳耶?东坡云正是佳处。所谓佳处,即摹雪而不名雪,收文字禅之妙,还应用了 叠声词的音响效果。无论是摹写还是暗喻,把握物态的关键皆在于抓住“自然现象本身 的呈现运化方式
18、,目的是表现审美主体的思想感情,即通过形式组合直接呈现事物, 将混乱的感情概念梳理出来,以话语的秩序来浓缩生命的本质活着的感觉。三自然之文的风格形态:从豪放到清旷再到枯澹自然”是有意味的形式、最高级的艺术,因为其中蕴含着生命情调和价值意义。苏 轼创作的“自然风格,融入了豪放、清旷、枯澹三种形态,内涵多元且具有历时性。(一)豪放:有所纵者有所拘一是纵于天性。苏轼天性豪放,其词朴素自然,直抒胸臆,突破婉约词藩篱,开创 自是一家词风。方东树评宿九仙山云:所谓大家作诗自吐胸臆,兀傲奇横,不屑 屑切贴裁制工巧,如西昆纤丽之体也。兀傲,是倔强而有锋芒,不流于俗。苏轼答 陈季常书云:“又惠新词,句句警拔,非
19、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能容人如 此快活。”指出豪放于词为利、于人处世或为不利的忧虑。苏轼因敢言直谏屡被贬谪, 然东坡晚年,文虽健,不衰,尚有”擘开苍玉岩椎破铜山铸铜虎之极作语,可见其 豪放性情与文风贯穿一生。其背后有傲睨雄暴,轻视忧患之义,使至大至刚之气发于 胸中,而应之以手,故”未尝规规然出于翰墨积习。关于这种义、气的来源,汪藻指其 文汪洋闵肆,粹然一本于经,晁补之云学出于孟子”,本于经义的道德学养乃其内因。二是汗漫有法。苏轼文风常被形容为“汗漫。关于苏文可不可法,古人有看似矛盾 的评价,如朱熹云:人有才性者,不可令读东坡等文。有才性人便须取入规矩,不然 荡将去。东坡虽是宏阔澜翻,成
20、大片滚将去,他里面自有法”。这暗示东坡文之不可学, 正在于其有才性,亦有所拘束。王十朋一面说苏轼文章的缺点在于“简严不及,一面又 说后人可以法汗漫于东坡。今人裴云龙指出,读苏轼文,要抛开极具冲击力的文字本 身,在其背后寻觅内在的法度,适于对古文规范已经熟练掌握的人。此论说破了古人的 纠结处,指明初学者不适合学苏文,苏文的技巧需要有鉴识力和有丰富的作文经验者才 可掌握,掌握后便可入更高一重境界。比如,朱熹发现苏轼论文的技巧主意在那一 边利处,只管说那利;其害处亦都知,只藏匿不肯说;洪迈指出东坡引用史传的策略, 盖欲使读者一览而得之,不待复寻绎书策也;俞文豹在吹剑录中也举苏轼表忠 观碑为例,说“非
21、不详赡,亦止八百余字荆公谓表忠观碑似司马子长楚汉以 来诸侯王表综合来看,这种更高的作文技巧,关键之一便是体制体式的变化。(二)清旷:有张力的自然一是清旷的变迁。清旷之为风格,有丰富的结构。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一反词体 柔婉格调充满阳刚之美,是苏轼豪放词的尝试。作于一年后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既带有孤高旷远的氛围,又保持了豪壮洒脱,以两者之张力表达了词人复杂矛盾的感情。 苏轼被贬黄州后词风改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有萧瑟和无谓渗透其中,带有“一 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远。作于同期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 醉前赤壁赋,对比“老夫聊发少年狂”是一种平和淡定。仔细品味,清的趋向不 同,如夜饮
22、东坡醒复醉是小舟从此逝”的清远,山下兰芽短浸溪是休将白发唱 黄鸡”的清扬,前赤壁赋是“哀吾生之须臾”的清漠。再往前看,杜甫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是清壮,春江花月夜是清朗,虽时代气氛与个人气质不同,然而延续 下来的清旷是一贯的,超脱人生困顿的心胸也是类似的,但苏轼之清旷又融入了禅家的 清净。苏轼云:但应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金刚经云:”应如是生清净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心无所住,故苏轼在 面对天地大美之清风朗月时才说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深于情而超 越之,胸次阔大。二是有张力的自然。苏轼的清亦有不超脱处。苏词中清的多元形态内蕴着作者
23、 彼时的内心矛盾,呈现为复杂的话语形式,具备艺术的张力。比如,临江仙通过醉 后东坡和酣睡家童的形象对比,传达出敲门不应(暗示仕途不遇)的无奈;通过倚仗听江 声和夜阑风静纹平”的环境对比,揭示出词人”何时忘却营营与江海寄余生”的内心 冲突;最后以小舟从此逝”的期待调节长恨此身非我有的不平,如叶梦得在石林避 暑录话中所说,苏轼在填完这首词后鼻鼾如雷犹未兴也,他根本未出世,只是排遣, 或者叫心理调节。再看浣溪沙的多元意象: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是嫩,松间沙路 净无泥”是净,连带潇潇暮雨子规啼透出轻快;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因物起兴门 前流水尚能西”是豪休将白发唱黄鸡是畅,一气呵成。意象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 文艺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