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与解决方法.docx
《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与解决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与解决方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困境与解决方法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最首要、最基础的任务, 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 过程中,存在政策导向明显、经济引导不足的问题,造成半市民化情 况突出。本文系统分析了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促进西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西部地区;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应当突出体现其 以人为本的关键内涵。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并不是数据层面的市民化, 而是质量及人口管理层面的市民化,更是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兼顾城 市化进程与农村发展的根本途径。当前,
2、我国内需市场亟待进一步拓展, 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能为前者提供有力支撑,是实现稳就业、稳增长、 稳投资、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抓手。西部地区囿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地形地貌等客观因素,在全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 程中处于后进地位,实践发展水平与东中部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国 家整体发展布局层面,高层相关政策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大对吸纳 农业转移人口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的支持力度 1。本文通 过剖析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支撑与掣肘,以期优化现 有政策着力点提高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质量与效率。一、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背景与意义农业转移人口类型很多,户
3、籍在农村而人在城市就业的人口是农业 转移人口的主体,此外,还有户籍在城镇但是没有稳定就业的人口、户籍 在城镇没有完全享受城镇各种保障的人口、被动城镇化(由于城镇扩张 由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无法融入城镇生活的人口等。第二,市民化的内涵需要科学界定。借鉴国内外经验,市民化应该包含社会身份、社会福利、社会权利、 社会融入等,能够全面参与城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活动,实 现经济融入、社会接纳、身份认同、文化交互等。因此市民化应该 有相应的标准,但是当前尚未形成市民化的标准。第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科学规划。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就业一保障一融入 文化等方面逐步推进,
4、并根据转移人口的规模和各地的实际,制定科学 的规划。(二)相关制度协调性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首先需要相关制度的支持,比如,户籍制度、住 房制度、就业制度、子女教育制度、培训制度等,这些制度之间又是相互 影响、相互制约的。户籍制度是核心,因为当前户籍制度背后隐含的各种 福利较多,这需要各种福利制度的改革和户籍制度的改革协调推进。当前 城市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导致农业转移人口子女难以接受较好的教 育,这影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意愿。住房制度的改革虽然是为了鼓 励转移人口租住或者购买,但是由于转移人口的经济收入水平的限制,仍 然难以接受相应的住房安排。止匕外
5、,培训制度、就业制度等相关制度仍然 不完善,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转移到城镇的人口技术能力水平 较低,制约了他们在城镇的就业选择,同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就业的相关 制度也不健全,这也制约了他们转移到城镇的意愿。总之,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是一系列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 体制机制还未形成。(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思路不清晰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该项工作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 有序推进?当前的思路不清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渐进的 过程,从农民转变为市民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转变,即职业的转变、地域 的转变、身份的转变和价值观念的转变,这四个转变相辅相成
6、、有序推进。 目前,西部地区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推动这四个转变的思路还 不清晰,没有形成系统的有序推进思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 市民化需要立足新型城镇化的实际和各城镇承载力的差异,形成有序推 进的体制机制。这四个转变的层次不同,不同层次的转变需要不同的主体 推进,当前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各主体的职责不清,没有形 成系统的有序推进的机制。(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味着这些人要离开农村转移到城镇,这不仅是身份、就业、居住环境、观念意识等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这些转 变而来的相应的各种权益的改变。这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权益:一是农业转移人
7、口在农村的权益,特别 是土地方面的权益,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权益、医疗、社保等经济 权益,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参与各类政治活动的政治权益;二是农业转 移人口市民化后相应的各项权益,即作为市民应该享有的各项权益如何 保障。大多数农民都会权衡作为农民的权益和作为市民的权益,这些权益 如果不能对等,就会制约市民化。当前,对于市民化后的各项权益如何保 障的机制还不完善,制约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积极性。综上所述,我国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推进过程中,政策导向的实 施力度较为明显,但过于强调政府主导模式,缺乏经济发展的自然引导。 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主要动力仍与政府引导及政策红利密切相关,但在 利用城
8、镇产业吸引力等经济因素方面存在较大短板。此外,地区发展差距 依然是困扰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的现实性短板,西部地区虽然 从纵向比较上看,在该领域进步是不容置疑的,但仍旧和国内外发达地区 存在横向上的指标数据差异,而深究其质量上的差距则更为窘迫。因而, 不论从规模上还是转移质量上,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与国 内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不仅如此,部分地方政府缺乏专业的 技术指导,在制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时,对当地城镇承载力等因素 的基本认知存在短板,使得城市人口发展、布局及吸纳安置规划缺乏科学 性,盲目进行操作指导,使得他们在应对来自农村的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 中,极易伴生出严
9、重城市治理难题,公共服务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均等化, 部分农业转移人口生活质量甚至有所降低。数据层面的市民化是最 为肤浅的市民化,仅仅是从户籍上实现了农业人口的身份变更。而实质上 的市民化关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更涉及农业转移人口的心理干预、 现代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自身权利与责任意识的构建。在这一层面上, 部分地区的城镇化或市民化只是形式上的市民化,尚未触及复杂的体 系构建与心理重塑,是只在乎赶人上楼的半市民化。四、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必要性问题已经毋庸置疑,但具体 来说,农业转移人口往哪里转移、往哪个区域转移、转移应该放松还是控 制、某个区域是否
10、还应该接受农业转移人口、应该接受多少等导向问题 都还缺乏科学的指导,而这些导向问题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最需要解 决的前提条件。(一)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理论与规划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能完全照搬国外与我国中东部经 验,应该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形成相对落后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 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农业转移人口的界定、市民化的科学内涵、市民化的 步骤、市民化的程度等,根据这些理论制定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的规划。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各个方面要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进行,使其能够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科学指导。(二)构建完善的农业转
11、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 合、稳步推进,进而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首先,改革户 籍制度及其隐含的各项不平等福利。改革户籍制度不是核心,核心是改革 户籍制度隐含的各项不平等福利待遇,简单的户籍不能促进市民化的发 展。首先,将福利制度与户籍制度相分离;其次,构建各种基本保障制度体 系,如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医疗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及其他福利 制度等,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之间要协调推 进;特别是要从转移人口的需求出发,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的顺利推进;最后,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融入
12、城镇的制度 体系,转移到城镇的农业人口由于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在经济收入等各 个方面都与城镇居民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人的自我排斥心理较强,虽然 转移到城镇但是仍然游离于城镇与农村之间,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的融入 城镇的制度体系,保障他们能够积极融入城镇,实现真正的市民化。(三)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的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涉及职业的转变、地域的转变、身份的转变和 价值观念的转变,这四个方面的转变需要不同的行为主体推进。因此,应 该建立有序推进的机制,国家层面、各级政府层面和农业转移人口层 面形成协作推进机制。首先,国家层面要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国家层面 主要是完善相关的制度体系和政策支持体
13、系,能够从总体上对农业转移 人口市民化提供宏观政策的指导,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制度 和政策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主要进行专业转移人口的各种政策的实施,特 别是根据自身实际对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市民化的各种基础服务,主要包 括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医疗卫生保障、入学服务等宏观制度的细化与 实施,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农业转移人口作为市 民化的主体,也应积极加入这一过程中来,促进自我的市民化,主要包括积 极学习相关技能、建立市民主体意识、主动融入城市社会等,实现从农民 到市民的本质转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四个方面的转变需要三个层 面的主体协同配合、有序推进。(四)构建科学、合理的
14、城乡权益保障机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具有特殊性,因此应该形成相应的权益保障机 制。首先,城乡权益的合理转换机制。由农民转换为市民,权益也发生相 应的改变,那么过去在农村的权益如何合理地转换为市民的权益,这需要 科学构建,否则会制约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其次,保障农业转移人口 农村权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农民转变为市民但是仍然有些农村权 益需要保留,特别是在宅基地、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权益的持续拥有。最后, 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权益的创新。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市民但是其在权 益诉求上与城镇居民不同,采取分类别的权益保障机制,满足这部分人口 的权益要求。总之,通过渐进性、差异化的权益保障机制,缩小城乡居民
15、 各种权益差异,满足个性化的权益需求,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五)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就业与城镇市民同权同酬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准入制度。着力清理个别地区和单位针 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政策和不合理规定,让城乡劳动力能自由流动 和平等竞争。全面推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和 农村劳动力纳入就业失业登记范围,享受同等的就业援助和优惠扶持政 策。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就业 服务制度。建立健全面向城乡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劳动力市场网络, 为各类城乡劳动者提供政策咨询、劳动维权服务。(六)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乡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更好地适应
16、劳动力流动性不断增 强 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对养老保险制度提出的新要求。推进医保城 乡统筹,重点实现统一城乡归口管理、统一城乡医保基本保障范围、统一 城乡医保经办业务、统一城乡医保信息。加强住房保障,促进进城务工人 员住房保障制度化,向进城务工人员定向供应公共租赁住房,开展公共租 赁住房租改售试点,完善公共租赁住房退出机制。(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清理限制 居民自由迁徙的不合理规定。彻底消除城乡户籍制度附带的福利差异, 让农村居民落户城镇后,在劳动就业、基础教育等方面享有同等权益;通 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身份权向财产权转变,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部 农业 转移 人口 市民 困境 解决方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