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战争公开课.docx
《古诗词里的战争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里的战争公开课.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 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 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子,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 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 孩子哭吗? ”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 得很! ”“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妇担忧 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 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 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 ”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 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
2、:“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说明县吏 勉强同意,不再“怒吼” 了。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 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说明老妇已 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 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 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 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 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 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
3、妇被捉走, 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 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四、雇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 半卷红旗临易水, 报君黄金台上意,塞上燕脂凝夜紫。霜重鼓寒声不起。提携玉龙为君死。赏析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古,是相对唐代“近 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 一种半自由诗。后称“乐府诗”。多介绍战争场景。诗人的语言极力防止平淡而追求峭奇。为了追求奇,他在事物的 色彩和情态上着力,用浓辞丽藻大红大绿去表现紧张悲壮的战斗场面, 构思新奇,形象丰富。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
4、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称艳色彩的词语, 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 色,非但鲜明,而且秣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 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 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 了它们的多层次性。1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 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 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 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
5、来。次句写城内 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比照,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 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 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 岂有向日之甲光? ”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 “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 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 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 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 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
6、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 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 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还击。战斗从白 昼持续到黄昏。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 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鹿 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 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气氛, 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 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后四句写唐军将
7、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 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说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 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 不气馁。“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 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 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 盾
8、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比照。例如用压 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清楚。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 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株艳斑驳的色 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 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 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那么倍感 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这是李贺 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
9、 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五、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 溪柴火软蛮毡暖, 僵卧孤村不自哀, 夜阑卧听风吹雨,(宋代)四山声作海涛翻 我与狸奴不出门 尚思为国戍轮台 铁马冰河入梦来赏析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 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
10、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 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 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 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 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诗的开头两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低卧,直 挺挺地躺着,意思是说年老力衰,作者当时已68岁。孤村,荒僻的 小村,指作者的故乡山阴。戍,是守卫的意思。轮台,是汉代西域地 名,在今新疆轮台县,这里是借指宋朝北方边防据点。两句的意思是 说:我拖着病弱的身体,躺在这荒僻的小村庄里,但是我并不为自己 的艰难处境而哀伤,我
11、还想着为国家去守卫北方边疆。“僵卧孤村不 自哀”表达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 “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比照。“僵、臣卜、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 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黑;“孤”字写生 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 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 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 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 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 哀之处;诗人自
12、己尚且“不自哀”,当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 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 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 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 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一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 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 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 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当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
13、壮志, 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 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当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 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 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一一“铁 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 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 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 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
14、正气。六、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宋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赏析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 秋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视觉听觉等方 面表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秋 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 相同的风光。词人是苏州人,对这个地方的季节变换,远较北人敏感, 故用一个“异”字概括,这中
15、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 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无留意”是说这 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 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反过来说,这个地区秋天的荒凉景象, 尽括在雁“无留意”三字之中,显得笔力遒劲。下边续写延州黄昏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这种 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 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写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在 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 很容易使读者联想起唐代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四字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
16、。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 城闭”三字,气象便不相同。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所见; 边声、号角声,这是所闻。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读者 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特别值得玩味的是“孤 城闭”三字,它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宋朝从建立之后, 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 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弛。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 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卒,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 每战辄败。词人移知延州,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军队训练,一方面在 延州周围构筑防御工事,始终居于守势,不敢轻易出击,延州局势才 暂
17、时稳定下来,就整个形势来说,延州仍处于孤立状态。所以“孤城 闭”三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态势,反映出宋朝守军力量是很薄 弱的,作为指挥部所在地的城门,太阳一落就关闭起来,表现了形势 的严重性。这一句就为下片的抒情作了铺垫。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 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 之间形成了悬殊的比照,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 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 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 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 就是所谓“
18、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人不寐”,补叙上句,说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 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 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 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 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 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 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 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
19、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七、凉州词二首王翰【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赏析王翰的凉州词是一首曾经打动过无数热血男儿心灵深处最柔 弱局部的千古绝唱。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 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犹如突然间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 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 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氛,定下了基调。“欲饮琵琶马上催”是说正在大家准备畅饮之时,乐队也奏起了 琵琶,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但是这一句的最后一个“催”字却让后 人产生了很多猜想,众口不一,有
20、人说是催出发,但和后两句似乎难 以贯通。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 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联想到“出发”,其 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 应该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最末两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顺着前两 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 “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这下面的一节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 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 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 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
21、不像后代的文人 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恐怕读者不注意。然而这画面却很感 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 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是她在感动读 者。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读者清楚地感受到女 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崩,日之夕矣,羊牛 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接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完 全不同。这里有抒情表达的节奏问题一一节奏太快,没有起伏,抒情 效果出不来;同时,这画面本身有其特别的情味。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 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
22、牛羊家禽回到 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 着闲散的话题。黄昏,在大地上出现白天未有的温顺,农人以生命珍 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 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 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所以她如此怅惘地期 待着。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一一以重 句的诗意来看应当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酒,这样理解的话,全诗无 论是在诗意还是诗境上也就自然而然地融会贯通了,过去曾有人认为 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哀”。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 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
23、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消沉、 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 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清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 人领悟。”(觇储说诗)这话对我们颇有启发。之所以说“作悲伤语读便浅”,是因为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 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回过头去 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 致飞扬,你斟我酌,一阵痛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 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 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
24、回”,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可见这三、 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 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 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 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 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展现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 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也有人认为全诗抒发的是反战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战争以来 生还者极少的悲惨事实,却出以豪迈旷达之笔,表现了一种视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词 战争 公开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