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阅读2.docx
《专题12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阅读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2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阅读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2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阅读(语言情境分析与应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白鹿原(节选)陈忠实白灵一进入红军在南梁的根据地,就有一种受虐待的小媳妇回到娘家的舒展和放松的畅快感觉。无论 士兵,无论大队长、支队长乃至最高统帅廖军长,都在一个锅里舀取同样的饭食。没有椅凳,更没有饭桌, 大家一律蹲在地上,围成一圈边吃边聊,为数不多的几位女队员,也习惯了和男队员一样蹲在一堆吃饭。 白灵第一次端着打上了洋芋丝小米干饭的碗蹲下去时,忍不住又笑得差点跌倒。白灵被安排做文化教员。一孔窑洞里摆着石头、树根和顺地放着的木头,战士和军官轮流上课,轮流 进出窑洞,轮流坐石头和木头。她的黑板是一扇用锅底
2、黑墨染制过的门板,粉笔是用黄土泥巴搓成指头粗 细的泥条;后来有热心的战士在山坡上发现了一种质地酥软的灰白色料疆石,写出字来跟标准的粉笔锭儿 相差无几,从而代替泥条。战士们那么一人一根树枝在地上练写。白灵在黑板上写一划,战士用树枝在地上划一划,给战士教会了 “共产党红军为人民打日本救中国” 这些字,而每个人的名字就得分别施教了。白灵面对那些稚气未脱的小战士,感到一种庄严和神圣,这些 穿着五花八门连自个名字也不会写的大孩子,注定是中国腐朽政权的掘墓人,是理想中的新中国的奠基者, 他们将永远不会忘记在这孔土窑里跟她学会了读写自己的名字。她得到上至廖军长下至小队长的表彰,也得到游击队员们的拥戴,一方面
3、是她出色的工作,另一方面 那么由于她活泼开朗的性格。她给游击队员教字学文化,也帮他们补缀撕裂磨损的衣裤鞋袜,报酬往往是要 求他们给她唱一支家乡民歌。这些大都来自黄土高原沟沟岔岔里的娃子,操着浓重的鼻音唱出一曲又一曲 悠扬哀婉的山歌,令人心驰神荡。他们生硬怪异的发音,使她听不懂歌词的意思,常常一句一句、一字一 字订正后才翻译成长安官用语言。她每得到一首便抄摘到小本上,居然收集汇拢了厚厚一本。她把那些酸 溜溜的倾泄爱的焦渴的词儿改掉,调换成以革命为内容的唱词,只需套进原有的曲调里,便在干部和队员 中间很快流行起来,有一首居然成为这支红军游击队的军歌。白灵半年后调到军部做秘书。军部也是一孔窑洞,有五
4、六个男女工作人员。她对他们包括廖军长都不 陌生,不过现在接触的机会更多了。她第一次见廖军长是听他给队员们讲军事课。廖军长的面貌似乎就是 一个军长应该有的面相:四方脸,短而直的鼻梁,方形的下巴,突出却不显“奔”儿的额头,那双镶嵌在 眉骨下的眼睛,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石崖下的深涧。白灵一下子意识到游击队员中有许多张和廖军长极其相似的脸型,这是黄土高原北部俊男子的标准脸 朦胧那么宜俯视。”曾在黄山,于晴夜观满月,见清光万里,觉得自己都化在月光之中。朦胧之月,景物之 朦胧更引人遐想。他又说,镜中之影是着色人物,是钩边画;月下多影是写意人物,是没骨画,传神地表 达了月下的朦胧景色。几十年来,我虽记不得幽梦影
5、中的文字,其中的精神却拂之不去。再读时渐渐明白,于我心头拂 之不去的,是中国文化对人生的智慧的态度和与万物相知相亲的审美心理。我曾言自己多病,病最深者为 “烟霞痼疾,泉石膏肓“,这已入膏肓的痼疾,便是中国文化赋予我的情结。(摘编自新剧本1995年第4期,有删节)文本二:1936年林语堂赴美从事文学创作时英译幽梦影,当时美国文学正处于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 的过渡期,原来的文学亟需注入新的思想和内容,更需要新的形式和技巧。幽梦影为明末清初的文人张 潮所著,全篇以其格言、哲言、清言、韵语等共219那么为主体,并附有140多位文人写下的550余那么评语。 这样的语录体小品文不仅形式上绝无仅有,主
6、题也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现代主义多是从内心感受着手, 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而明清小品文题材很少涉及国事、政事、时事,它多是抒发个人情感,大多 描写日常生活琐事和闲情逸致。新颖的文学体裁、充满神韵的中国智慧不仅为现代主义的进一步开展注入 了活力,促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而且满足了西方读者想要了解中国智慧的好奇心。幽梦影这本书展 现了中国人的闲适自足,有一种怡然自得的格调。当时美国正处于工业化高度开展的现代化时代,人们内 心所渴望的正是这种闲暇与轻松。(摘编自徐露幽梦影中林语堂的自我东方主义) 11.以下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幽梦影这本书对于作者来
7、说有着一种无法化解的几乎是宿命的情感,这与她抗战时期童年的特殊经 历有着渊源。B.少年应以字典为规范,老年应记得自己也是轰轰烈烈演过戏文的;少年应向老年学习,老年应替少年着 想:这样能浅化代沟。C. “貌有丑而可观者文有不通而可爱者”,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重点强调后一句,与“文似看山不喜 平”有异曲同工之妙。D.作者认为自己病最深者为“烟霞痼疾,泉石膏肓”,表达了作者对中国文化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 已成为“痼疾”。12.以下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三才之理”中的“三才”出自于易传,即天道、人道、地道,幽梦影序跋以此评价幽梦影内容丰富、完备。B.宋人道学以诚敬为本,晋
8、代风流指不拘小节的风流,前者宗属儒家,后者宗属道家,作者借以告诫读者 诚敬、潇洒的重要性。C. “情必近于痴而始真”,作者曾评价红楼梦是一部“痴”书,意在说明红楼梦写情至真、至纯, 赞美之情溢于言表。D.钩边画是用钩边笔钩廓,画面清晰;没骨画不钩轮廓,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用没骨画可传神 地表现月下景色的朦胧美。13.幽梦影作为“语录体小品文”,其形式和内容上有何新颖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情境新题】14.徐露指出幽梦影“充满中国智慧”,如果你要参加学校组织的“中国智慧”文化沙 龙,请根据文本一列出发言要点。五、(2021 广东龙川一中宏图学校高三其他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
9、题。六月的话题铁凝5月2日,省报在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读者来信。信中揭发S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 大搞不正之风。来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的报纸分送到各个办公室后,局内不免出现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骚 动。S市文化局没人名叫莫雨。这一点达师傅比谁都清楚。可这位写信人莫雨,对当时的一切却了如指掌。 哪位局长携同夫人在宾馆住了多少天,哪位局长驱车游山玩水,甚至哪位局长少交了几顿饭费他都一清二 楚。很快,省里派来了调查组,局长们在“铁的事实”面前,不仅做了检查,还掏出自己腰包补缺。事情了结后,局里外表上安静了下来。可又清楚感到一种压抑着的激动,都在互相打听:谁
10、是莫雨? 莫雨是谁?莫雨自然是化名,这一点达师傅也不比别人傻。解放前他在城里做过地下党的交通员,比一般人更懂 得化名在非常时期的重要意义。6月2日,达师傅收到一张报社寄给莫雨的稿费汇款单。按惯例,达师傅接到汇款单后,应在小黑板上 写明:“某某取汇款”,然后将汇款单贴着玻璃靠在传达室窗台上。这次,他迅速塞进了抽屉。锁子咔嗒 一响,达师傅留心了一下四周,传达室只有他一人。晚上,达师傅躺在床上翻身。翻一次身,眼前出现了一个莫雨,那是司机大刘。那次调演,从头至尾 他都是局长们的司机。达师傅又翻一次身,眼前又出现一个莫雨,这次是财务科长杜彦荣,账面上的事她最清楚。调演,什 么开支不下账?达师傅不断翻着身
11、,眼前不断出现着莫雨。他愿意凭自己这双老眼,不动声色地认出莫雨,又不动声 色地把汇款单悄悄塞给他(或她)。就像当年搞地下工作那样,他的任务是传递,临走连个眼神都不须留下。第二天一上班,达师傅心中的莫雨一个也没出现,主管文物的副局长史正斌却破例来到传达室。他漫 不经心地扫了一眼靠在窗台上的信件说:“今天的信好像比昨天来得早呵。”“那是昨天的。今天的还没到,得九点钟。”史副局长走了,达师傅觉得他出门时清楚又扫了一眼那只带锁的抽屉。难道他发现了什么?发现了达 师傅把通常都靠在窗台上的东西锁进了抽屉?如果那样,在史副局长眼里,达师傅岂不成了莫雨?达师傅不是莫雨,也从来没有充当莫雨式人物的打算。如果领导
12、真盯住你的抽屉,那就是对你的怀疑, 七怀疑八怀疑,就可能把自己的饭碗葬送。想到这些,达师傅还是从腰里拽出了开抽屉的钥匙。九点钟,传达室门口挂出了人们熟悉的那块小黑板。在几个领挂号、汇款的人名中,也排列着莫雨。五十九天过去了,小黑板上的名字更换了五十九遍,只有莫雨的名字凝结在那里。传达室本是人们过路留步的小天地,但在这五十九天里,传达室突然变得冷清起来。常找达师傅“杀” 两盘的研究室主任不来了。那个头发剪得短短的、最爱跑传达室的打字员孔令兰也有意无意地躲着达师傅。日月如梭,明天,是汇款单抵达文化局两个月整。汇款单上写得明白,两个月不取汇款,邮局就要退 回寄款人。一想起明天,达师傅忽然一阵焦躁不安
13、。他关掉半导体,长久地注视着窗台上那张小纸片。他 抱歉地瞧着它,懊悔两个月来自己对它的疏远、畏惧和冷落。第二天早晨八点钟,当人们陆续走进文化局大门时,几乎同时发现传达室的玻璃窗忽然变得敞亮起来。 那张焦黄的小纸片不翼而飞了。一方薄纸的消失,使大家不约而同地松了一口气,现在人们最关心的一件 事是问清谁认领了汇款单。达师傅出现了,他蹬着一辆平板三轮进了大门,车上装的是一车擦地板用的墩布。他把车停在传达室 门口,看看众人,立刻明白了大伙围在这里的意图。他跨下车座,不慌不忙地掏出一块灰不溜秋的小毛巾 擦着汗,只等人们发问了。“达师傅,汇款单有人取走了? ”还是史副局长先开口,他一字一板地问道。“不错,
14、领走了。”“那,莫雨”“莫雨就是我,我就是莫雨。”达师傅说完,靠在身后毛茸茸的墩布上。人群一阵骚动,各种眼光纷纷落在达师傅身上。史正斌也久久盯住达师傅,但谁也没有觉察到他眼光 的异常。当人们散尽后,史副局长才又悄悄问达师傅:“那信是你写的? ”“你怎么还不信,看我文化浅是不是?不客气说,当年教我文化的那个排长,现今在中央当部长。”“是你写的,可那信的笔体”“你见过?写给报社的信,莫非也会落到你手里?那可真成了大怪事儿。”达师傅从车上抽出一把墩布塞进史副局长手里。史正斌没再说话,接过新墩布,向办公楼走去。本来, 这些天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10月,几位老局长离职另作安排,史正斌被任命为S市文化局正
15、局长。上任以来,他总想再找达师傅 深谈一次,但总是被一件更重要的事情所耽误。他找他谈话,是想就势向他说明,写信人不是达师傅,是 是谁?他又觉得已经失去了在全局披露那次事件真相的必要,他现在是局长。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史正斌不相信这个不能称为逻辑的逻辑,可每天路过传达室的窗口 时,他心中还是常常泛起这个不伦不类的逻辑。(有删改).以下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局里压抑着的激动的气氛,说明人们对莫雨真实身份的好奇,大家纷纷想要当面表达对莫雨举报行为的 赞赏与崇敬。B.史正斌破例出现在传达室,是因为他按照寄信时间推算到汇款单到达的日期,当达师傅说没有时,他还 疑惑地看
16、了看抽屉。C.研究室主任和打字员孔令兰不太愿意去传达室,是因为他们多少猜想出达师傅就是莫雨,减少与达师傅 的接触,防止日后惹麻烦。D.史正斌作为副局长,却暗地其他四位局长的罪状,并化名揭露,最终如愿当上局长。这表达了他工 于心计、擅用权术的形象。15 .以下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文章一开头交代了文化局四位局长被揭发的事件,不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为后文收到报社汇款 单等情节做铺垫。B. “汇款单”是全文线索,围绕“汇款单”对各色人物进行描写,表现了史正斌的怯懦、达师傅的勇敢、 围观人群看热闹的心理。C.小说以“勇士身上常常存在着懦夫的弱点” 一句收尾,既高度
17、提炼了史正斌、达师傅的形象特征,也给 人思考的空间,含蓄蕴藉。D.文章语言充满暗示意味,不管是“他眼光的异常”,还是“他最忌讳人们说笔体”,这些反常言行暗示 史正斌莫雨的身份。” .请简要分析达师傅对莫雨的态度产生了怎样的变化。【情境新题】18.请阅读下面关于圆形人物的论述,据此标准,判断“达师傅”是否为圆形人物,并说明 理由。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如果它从不让我们感 到意外,它就是扁的。假使它让我们感到了意外却并不令人信服,它就是扁的想冒充圆的。E M 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六、(2021 全国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下题。跟会冯骥才今儿
18、,天刚麻糊亮,木头就把两块玉米饼子揣在怀里,急急忙忙赶往东城外的娘娘宫去。他今年十八, 爹终于容许他去看皇会。过去不敢,怕他出事。所谓皇会,是因为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天津,正赶上娘娘庙出会,看得高兴,赐给各道老会黄马褂、 金项圈和两面龙旗。小百姓哪受过皇上的赏赐,一受宠就来了劲儿,从此把花会改称为“皇会”。出会之 举也就折腾得一年比一年盛大。倘假设家住天津,没看过皇会,那就是白活了。木头一出东门,就挤进了人群,待他挤到了娘娘宫前的广场上时,天已大亮。木头在人群中挤来挤去, 真开了眼。忽然一个踩跷的人从他前边走来。这人踩在高高的跷上,却如走平地。他抬头看,踩跷这人是个女子, 白衣青花,彩带飘垂;
19、头上一圈粉白月季花,把一张俏皮的小脸儿鲜红娇嫩地烘托出来,清眉秀眼,樱桃 小嘴,极是俊美。忽然她好像踩到地上的什么,绊了一下,身子一歪,似要跌倒。木头赶紧一托她的胳膊, 扶住了她。她直起身子时,扭头朝木头一笑。这一笑算谢了他,神气却仿佛带些娇羞。木头没见过世面, 竟然面皮发热低了头,待抬起头来,只见远近各处都站着一些高高的踩跷的人,但不知哪个是刚才那个踩 跷女子了。大太阳升起,鼓号齐鸣,气氛庄严,出会了。木头跟着人流,叫人推着后背,往前边挤边走。很快一 些硬胳膊硬膀子的人把他挤到后边,任嘛也看不到了。他正心急的时候,一个声音对他说:“你想不想到, 上边去看?那儿正好有个空地方。”他定睛一瞧,跟
20、他说话的是个中年男子。那人说:你踩着我,我送你上去。木头不肯,但那人豪爽,一条腿蹲下,两手中指交叉起来,手掌朝上,合成一个托儿,放在腿上,他 执意叫木头踩在他手掌上。木头拗不过他,刚踩上去,身体离地而起,竟如升天一般,把他一直举上墙头。叫木头惊奇的是,宫前一条大街出会的全景,都在眼边子下边。待他忽然想到要谢谢这慨然相助的汉 子,汉子却不见了。假设非居高临下,哪里能看清这般出会的阵势。由宫南到宫北,在这窄仄而弯曲的长街上,出会的队伍 在黑压压的人群中,五彩缤纷地穿过,有如一条巨大蠕动的长龙。站得高,看得全,连每一道旗幡上写着 的老会的名目都看得一清二楚。身边一位胖胖的老爷子,坐在墙头上,问他:“
21、看几次会了? ”“头回。”老爷子笑了笑说:“我告你怎么看会。咱天津会多,一二百道,谁也看不全。你要看哪道会好,就跟 着它。它在里边走,你在外边走。”老爷子往人群中一指,接着说:“咱天津看会有规矩,人再多,也不 能把道全堵死,挨着墙根总留一条窄道儿。你顺着走就是了。好,我该回家吃东西了,快晌午了。”木头谢过老爷子指点,沿着墙边往前走。忽然横向一条胡同拥出一群人,不知何人何事,这群人来势 很猛,一下把他冲进街心,一屁股蹲坐在地上,他摔这一跤,有点发蒙。待定神一看,周围全是连蹦带跳 的高跷腿子。惊慌中,一个耍高跷的猫腰伸过手,一下把他拉起来。他再一看,竟然是出会前在宫前广场 上,那个险些滑倒,被他扶
22、了一下的白衣女子。这么巧,刚才他扶过她一下,现在她拉他一把。这时白衣女子也认出他来,竟朝他娇嗔地一努嘴,含羞掩面地跑走。木头有点犯傻,跑下去,扎到人 群里,又钻进巷子里,许久才出来。等他回到街上,皇会还在一道道接着演。那道高跷会早已经演过去了。不知为什么,此时他心里想看 的却只有那道高跷了。他不知这会的会名,只知道演的是白蛇传。他想起刚才那胖老爷子说的“跟会”, 他打定主意,今儿就跟这道会了。那道会已经走远,只有快步追上。渐渐日头偏西,外县献演来的各会走 到这里,大都在这里散了。木头一直跟在高跷会后边,看他们进了小院,坐在高凳上解下腿子。坐在那里 喝茶抽烟,歇歇腿脚缓缓劲儿。木头不敢进院,一直
23、躲在外边一棵老柳树下,等候那白衣女子出来。他只想看一看这个上了妆无比艳 美、妩媚、英武、奇绝的人,落了妆怎样俊秀非凡。他等着院里的人一个个走出来,却一直没等到她出来。他有点心急。直到院静人空。一个守门的老人出来关大门时,木头上去问:刚刚那个演白娘子的人呢,怎么没见她 出来?守门人说:“最后出来的一个就是呀。”木头很惊讶,说“那是个瘦高结实的汉子,穿青布袄。” 守门人说:“正是。”木头更惊讶,说“怎么是个男的?我说的是白娘子女的!”守门人一听一怔,随后笑道:“我们高跷会从来不准女人入会。演女的,全是男扮女装。”木头还有点不甘心,问道:“他是做什么的? ”守门人说:“使船的,假设不是整天站在船板上
24、晃来晃去,哪有那么好的腿脚。”(有删改)19.以下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口吻讲述故事,既能够详细地交代“跟会”的背景,又能够深入人物内心,细腻刻画 人物形象,时空转换灵活自由。B.小说记叙的木头“扶”踩高跷的“女子”与踩高跷的“女子” “拉”木头这两个情节前后呼应,这是文 中设置的巧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开展。C.小说中,中年男人帮助木头“到上边”看会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集中地表现了以中年男人为代表的北 方人民豪爽、热心、无私的性格特征。D.小说以“跟会”为题,紧扣主体事件组织材料、塑造人物,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淳朴人性的 赞美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12 中国当代 文学作品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