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考点27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新高考语文考点27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语文考点27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点27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具体操作时要抓住三个关键词:标准、筛选、整合。所谓“标准”,就是 “筛选”的目的、要求和方向。这是解题的首要条件。“筛选”,就是根据“标准”,经过辨别,把文章中的 相关信息提取出来。“整合”,就是根据“标准”,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文 中的信息”可以从以下方面把握:1.传主生活的时代,社会、家庭背景等客观因素。2.传主的人生经历、 主要事迹。3.传主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4.作者对于传主及有关事实的评价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题具体的考查形式有两种:1.客观题
2、。题型主要有两种,一是双项选择题 (5选2),二是单项选择题(4选1)。从局部或全文的角度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2.主观题。 重点考查考生筛选文章信息,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理解和概括的能力。客观题与主观题都考查到了信息的 筛选,不同的是,客观题须要筛选判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主观题则要求在文中找到相关信息后, 再将其转换成符合试题要求的答案,准确表达出来。历年的高考卷中,经常涉及对此考点的考查,因此考 生要予以重视。考向一客观型信息筛选整合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生态美学蔡毅“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
3、 “生态” 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而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 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用“生态”来修饰。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一门生态学和美学相 结合而形成的新学科。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来关怀 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 感。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 上。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其中与几何学比较接近的、形 式层面的逻辑学,对其形而上学、
4、伦理学,则很少问津。王夫之认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实测为 得之。”这看法无疑受到西方实测之学的影响,但在哲学层面,却很难看到王夫之对西学总体上的正面评价。可见,明清之陆重要的中国思想家,从徐光启到王夫之,对西学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但他们所关 注的主要还是西学中科学与技术的层面,如历法、数学、实测之学,等等,对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思想内涵、 价值现念,在总体上并没有给予实质上的肯定。相对于布尼茨、伏尔泰等对中国哲学普遍内涵的关注和实 践哲学等方面的推崇,中国哲学家显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西学以同样的关切。这里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包括由于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难以展示其系统的图
5、景,从而妨碍了中国哲学家对西学 的理解;同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容易使中国思想家对外来文化保持某种距离,等等。由此形成的结 果之一,是中西文化之间在这一时期形成某种不平衡或不对称:西方主流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重视超过了 中国主流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重视。(节选自杨国荣超越非对称: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走向,有删改).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与其他文化传统的隔绝限制到它的影响范围和思想成就。B.明清时的传教士不但带来西方文化,也第一次使中国儒家思想走出国门,走向西方世界。C.徐光启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在几何学、逻辑学等,不大关注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哲学知识。D.所
6、引王夫之语证明其受到西方的思想影响主要在科学技术,而非哲学层面的思想和观念。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论述中西哲学的互动关系时,以时间、空间为轴线,而将重点放在明清时期。B.文章引用欧洲思想家的评价,指出中国哲学在实践哲学和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和欧洲的主流思想家对于对方的哲学理解并不均衡对称。D.文章探究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其意不在比较两者的优劣,而在促进彼此的深层理解。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传教士充当传播文明的使者,促进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这其中就包含中西哲学。B.莱布尼茨和伏尔
7、泰都对中国哲学评价很高,但他们视角不同,所见中国哲学的优点也不同。C.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有较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D.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价值观关系不大,明清思想家对西学的这部分有更多关注和理论。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伍必端的艺术人生第一次见伍必端先生,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为其举办的“九十刻痕伍必端艺术研究展”上。伍必端 坐在主席台上,红光满面,声如洪钟,丝毫看不出90岁老人的疲态。伍必端是重庆育才学校(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学校)的第一批学生。育才7年,伍必端接受了完 整的绘画教育。“不仅我们的学习始终是与生活、劳动联系在一起的,陶先生还教我们自己
8、创造条件学习。” 在伍必端的记忆中,那个昏黄的下午时常浮现:那一天正好日食,陶行知让孩子们提前准备一块碎玻璃, 用桐油灯熏黑,日食开始的时候就拿着这块玻璃去看太阳。陶先生邀请全校师生进城看话剧莫扎特。“男孩子走路,女孩子坐船,100多里地,走了整整一天。 但我们很兴奋,第二天晚上就坐在剧院的过道里看戏。”伍必端十分感慨:“陶先生是想让我们知道,做 一个艺术家,就要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忠于艺术。”有一次陶行知在“精神讲话”时说,绘画组应该要“为老百姓画画,画老百姓”。这对他影响很深, “这个理念从那时起就扎根在我脑海里了”。版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木刻刀削斧凿的刚硬线条,黑白分明的气
9、势,切合时代需 求,被广泛用于革命宣传,发挥了投枪、匕首的作用。1941年伍必端15岁,他创作的第一幅木刻血的仇恨控诉日本帝国主义滥炸无辜儿童的罪行。天津 解放时,他创作的蒋介石罪恶史系列版画,在版画界引起极大反响。上甘岭上的英雄我的三峡喀 什印象之一喀什印象之二寂静的草地,每一个时期,伍必端的作品都有着不同主题、不同风格。1973年,伍必端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绘制了巨幅工笔重彩画李自成进北京。他笔下的李自成没有踌躇 满志,意气风发,而是带着庄敬严肃的神态进入北京。这幅画在艺术界和史学界引起了极大争议。“我查 了很多历史资料,拜访了数位历史学家,画了十来幅草图,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人物造型和构图。在当
10、时内 外夹击、外忧内患的历史环境下,闯王是不可能志得意满的。”伍必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这也是他的一 次创新。1984年,伍必端到东北参加版画展览会,经过一片一望无际的葵花地。那是个晴天,微风,风一吹, 葵花随着风向一会儿向这倒,一会儿向那倒,像一首交响曲。伍必端看到这样的情景,真切感受到了自然 的美,以及这种美带来的心灵震颤,胸中的感情无法抑制,当即画了多幅速写。回到北京后,他想用一种 特殊的技法来表现这片葵花田,最终,他决定采用套色铜版画,在一条条刻痕上凹印出了这幅随风舞动、 灿烂无比的葵花地。像这样的创作,还有很多。“写生,画家一定要写生,这是基本功,也是最见功力 的地方。”他常这样说。在
11、他的画展上,有这样一段开幕词:作为从20世纪前半叶走向新中国的艺术家,在艺术的道路上,他 始终将个人的境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从任务到兴趣,从兴趣到热爱,从热爱而专业。要为老百姓而画。这是伍必端的思想和感受。(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17年02月10日第4版,有删改)相关链接版画家王炜说,现实主义是伍必端一以贯之的艺术风格。伍必端的艺术始终与生活为伴,与时代同 行,塑造的是生活中的美。乱,恰恰说明了他的创作始终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探索的状态中。20世纪50年代,留苏3年,伍必端接受了严格而系统的素描、速写、水彩、版画技法的学习,3年 间,伍必端创作了近百幅作品。伍必端回国后积极推进中
12、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向学科化方向发展,实行木板、 铜版、石版工作室制。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伍必端先生在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重庆育才学校学习了 7年,也因此树立起了 “为老百姓画画, 画老百姓”的绘画创作理念。B.版画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所以伍必端先生15岁时开始创作版画作品,从此他的艺术 创作再也与木刻分不开了。C.多年来,伍必端先生坚持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作品都富有时代特点,在推进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向学科化方向发展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D.材料结尾照应第一段,写到了 “九十刻痕”画展的开幕词,这一开幕词高度评价了伍必端先生在绘 画事业上的突出贡
13、献。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材料中对看日食的故事的叙述,表现了伍必端先生对此记忆的深刻,这让他悟出了学习绘画的一个 道理学会自己创造条件学习。B.伍必端先生的李自成进北京中,李自成是一个庄敬严肃的形象,这受到了不少人的批评,但他 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他是有资料支持的。C.伍必端先生偶然经过一片葵花田时发现了葵花的美,就开始了创作,这一事件照应了版画家王炜对 他“塑造的是生活中的美”的评价。D.在学画之初,伍必端先生在学习理念上受到了陶行知先生的影响;后来,伍必端先生又到苏联留学, 在绘画技法上受到了影响。3 .有哪些因素共同促成了伍必端先生在中国绘画界的地位
14、?请作简要分析。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读书规划人生涂石苏轼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这是说,要使自己成为孔夫子那样有文化、有道德的人, 做学问必须从读书开始。因为,读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规划一个人的人生。童年是一个人读书、接受启蒙教育的第一阶段。这时,在他幼小心灵深处,常会情不自禁地、不断地 向外部世界发出一个个“这是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充满好奇的问号。而“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 钥匙”。由谁、用什么将他引进科学的殿堂呢?由父母、由老师引导他读书,在读书中唤醒他天生的才能, 回答他心中的一个个问题。英国著名作家托马斯哈代8岁开始在农村上学,一年后,转到郡城一所学校
15、 读拉丁文和拉丁文学。16岁离开学校,给一名建筑师当学徒。在语言学家、诗人威廉巴恩斯影响下,他 探索了文学和哲学的源泉,品尝到了文学和哲学的美妙。他自学希腊文,阅读圣经,阅读神学著作;法 国哲学家笛卡尔8岁进入耶稣会公学,接受传统教育,除神学和经院哲学外,还学了数学和一些自然科学, 但他对学校传授的中世纪学说越来越不满意,课外阅读了大量杂志,接触到一些新思想;朱真5岁时,他 父亲就带他到云根书院、星溪书院读书,接受了严格的儒学启蒙教育。读书的第二阶段,是通过广泛阅读,激发人们的兴趣和爱好,在兴趣和爱好中发现自己的未来、选择 自己的未来。因为“读书可以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究竟认知了什么,它既是自我提
16、升的工具,也是自我发现 的工具”。22岁那年,哈代去伦敦学习建筑。在伦敦的6年间,他除攻读专业外,还去伦敦大学皇家学院 听课,从事文学、哲学和神学的研究,并宏试写作;笛卡尔从公学毕业后,决心走出校门,用自己的理性 解决科学问题。他对法学、医学、力学、数学、光学、气象学、天文学,以至音乐都有研究的兴趣,并且 接触到了各方面的学者。读书的第三阶段,是选择自己的终身职业。“只有当科学能够渗透到整个教育中去,而且通过教育渗 透到人们的人生观中,人们才有可能合理地选择科学为其终身职业。”(贝尔纳培训科学家)在达尔文 物种起源、斯温伯恩诗歌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自由论著思想影响下,哈代对宇宙、对人生形 成了
17、自己的看法,不久即完全致力于文学创作,成为职业作家,写出深刻反映社会矛盾的还乡和震撼 人心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成为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著名诗人和小说家;笛卡尔批判了经院哲学, 建立了自己的认识方法和哲学体系,从此,哲学研究开始重视科学认识的方法论和认识论,笛卡尔从而成 为17世纪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朱熹则通过圣经贤传成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从哈代、笛 卡尔、朱熹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读书规划人生的启迪,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有删改).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文章开头引用苏轼的名言,意在强调读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规划一个人的人生,明确了写作的中心。B.广泛阅
18、读是读书的第二阶段,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让人们发现自己的未来、选择自己的未来,选择自 己的终身职业。C.童年时期进行大量的阅读,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为将来成为各个领域的杰出 人才奠定基础。D.贝尔纳培训科学家中的分析,表现的是读书对于终身职业的作用,强调了要将科学渗透到教育 中去。E.从一些名人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读书规划人生的启迪,认识到读书的重要。因此,要想改变命运, 我们必须读书。1 .根据原文内容,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笛卡尔正是因为童年时期便接触到各类教育,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向,才最终成为哲学家。B.朱熹5岁时便被父亲带着到云根书院、星溪书院读书
19、,他所接受的严格的儒学启蒙教育,对他以后 的人生道路有重大的影响。C.毕业后,笛卡尔对法学、医学、力学、数学、光学、气象学、天文学,以至音乐都有研窕的兴趣, 这使他的视野变得更开阔。D.哈代能够成为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著名诗人和小说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达尔文、斯温伯恩和约 翰斯图亚特穆勒作品的影响。2 .读书要经历哪些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3 .朱光潜小时候去姑姑家,到河边等船准备回家时钻进片柳树林,边看书边等船,哪知读着读着只 觉十分有趣,便把等船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太阳偏西,肚子饿得直叫才猛然想起乘船的事。他的这 一经历体现读书笫几阶段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京方考
20、链接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目。书家和善书者沈尹默“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 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一 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 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 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
21、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 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块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 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 家的分别了。有天分、有修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 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 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 须合法,不能丝毫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
22、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 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 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 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 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们要知 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
23、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 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 了。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 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有删改).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B.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C
24、.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于书家的行列。D.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习惯被破坏有关。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 之为笔法。B.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别有风致。C.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 借口。D. 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3.书家和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高考语文考点27 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备战2022年新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 新高 语文 考点 27 论述 实用 文本 阅读 筛选 整合 文中 信息 备战 2022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taowenge.com/p-72763673.html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