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含目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我们周围的物体1 .发现物体的特征.谁轻谁重2 .认识物体的形状.给物体分类3 .观察一瓶水.它们去哪里了4 .认识一袋空气我们周围的物体1.发现物体的特征【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起始课,是小学物质科学领域 学习的开篇。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两个活动:1.观察一个物体;2.对比观察两 个物体。通过这两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物体具有颜色、形状、气味、粗糙 程度、轻重等特征,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 后面学习物体的特征奠定基础。教材中观察的这些物体都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物 体,这一课将引导学生利用眼、鼻、手等感官和
2、两两对比观察的方法来发现物体 更多的特征,学习如何用科学词汇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特征。【学生分析】学生每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己经积累了 许多感性认识。同时,他们也能够用一些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征, 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 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怎样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 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认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 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另外,一 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
3、 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 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 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 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 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通过两个探究活 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 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学生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 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
4、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引导学 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一形状。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 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 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 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 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 .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2 .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科学探究目标
5、1 .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2 .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科学态度目标1 .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2 .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 也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器材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 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
6、1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 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2 .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怎样 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 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3 .出示另外两种物体一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征。4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的形状。(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板书:认识物体的形状)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的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连续性。 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
7、的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看的方法猜测是 什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的不同。5 .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 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 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课件演示:“平铺一层”)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1 .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 表格中。(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的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2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
8、在盒内,并且将数 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3 .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设计意图:用“比一比”的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的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 探究摆放方法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 样才能将四种形状的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当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时,数 量肯定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的疑问。 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 学生是认知上的需要,而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1 .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9、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 不一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2 .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 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的摆放方式旁边。(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 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一样。设计意图:将摆放的方式及对应的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 对于螺母的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是 立体的,是有很多个面的,每个面的形状
10、可能是不一样的,以不同的面放进盒子 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3 .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 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 着摆是不一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一样, 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一样。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他们的想法。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 的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的数量,但是这只是学生心里的感受,还需要他们用自 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
11、够与伙伴分享。经过这样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 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 由于形状的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如果学生认为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 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 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 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设计意图: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比较”放在研讨的第二个层次,是顺 应学生认知的
12、需要。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的是:同样的物体摆的方 式不同,数量就不同。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 ”的疑问。 因此,顺应学生的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的需要。而 对于“乒乓球与木块,的分析,则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从视觉上,乒乓球比 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是首先引起学生关注的问题。当学 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的时候,排除了 “大小”这个因素,学生 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或差不多) 的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的状况也不相同。)四、拓展、延伸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
13、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 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看法。【板书设计】认识物体的形状乒乓球,木块。螺母橡皮“1组,32组,33a3组.P4组,35组.P6组“2【相关表单】认识物体的形状将平铺放入盒子的物体数量记录下来。将物体放在盒子中乒乓球木块螺母橡皮摆放数量4.给物体分类【教材简析】本课将尝试引导学生对前5课认识和研究的动物进行分类练习。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 本方法,在认识和观察、研究了一定数量的动物后,对动物进行分类,既可以促使学生认识 动物的多样性,还可以帮助学生更细致地观察动物的特征,加深对分类对象特征的认识。按照鸟类、昆虫、鱼类等标准分类是34年级的学习目标,因此这节课的分类练习不 是动物形
14、态学上的分类,而是以前5课学习和认识的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学生自主确定分类 标准,进行分类练习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比较、辨别和归类能力。在分类的过程中, 学生运用前面对动物形态观察时的发现,同时也是对动物特征的再一次观察、认识和提升。 本课“单元总结”部分,需要学生回忆动植物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 的。教材提供了 10种动物的图片,为体现动物的多样性,教师可适当增加一曲学生熟悉的 动物的图片。【学生分析】学习本单元前的一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在无提示的情况下,依据牛.存环境、食性、外 部特征等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昆虫、软体动物等生物学分类发展上,缺乏认知支撑。因此 教师要清楚,
15、教材并不是要求学生以动物分类学为标准,学习和开展分类活动的。学生要给动物分类,必须建立在了解分类对象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前5课的学习,学 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动物的基本特征,并能通过观察、比较,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本课 分类教学再次让学生运用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并以此确定标准,进行分类活动。在分类活动 的过程中,再次感受到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动物具有多样 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研究动物的热情。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还没有书写 动物名字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采用编序号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的目标1 .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动物,动物具有多样
16、性。2 .动物之间有相同点和不同点,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3 .知道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科学探究目标1 .能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体会动物的异同,感受动物的 多样性。2 .能与同学讨论并形成多种分类标准。3 .通过分类活动,不断完善自己对动物的认识。科学态度目标1 .愿意倾听并分享他人的分类依据和结果。2 .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分类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动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体会生物的多样性。【教学重难点】重点:确定动物分类的标准,把动物分成两类。难点:按不同的标准给动物进行分类,感受动物的多样性。【教学准备】学生:每组1套教科书
17、中10种动物的彩色卡片、学生活动手册。教师:1套教科书中10种动物的彩色大卡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新课1 .课件出示一些常见动物的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动物吗?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2 .教师小结:大自然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为了便于研究,科学家对动物进行了 分类。(板书:给动物分类)二、给动物分类(一)给动物卡片编号1 .依次出示动物卡片,提问:这些动物你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动物的名字,并简要说 说该动物有什么特点。2 .给这些动物卡片编号。教师:为了便于分类和交流,我们统一给动物卡片编上号。教师示范:在狗卡片上标上号,蝴蝶卡片上标上号,鸡卡片上标上号,站输卡片 上标上号
18、,蚂蚁卡片上标上号,金鱼卡片上标上号,蜗牛卡片上标上号,老虎卡片 上标上号,喜鹊卡片上标上号,蛤卡片上标上号。(投影展示在屏幕上)3 .给学生分发卡片,学生参照屏幕统一给动物编号。(二)给动物分类1 .分类活动。教师提问:你能给这些动物分类吗?怎么进行分类呢?引导学生做出如卜.回答:想要给动物分类,首先要确定分类标准,并且每次分类只有一 个标准。教师举例:有的动物有脚,有的动物没有脚,因此,我能确定一个分类标准:有没有脚。 将有脚的狗、蝴蝶、鸡、姑蛹、蚂蚁、蜗牛、老虎、喜鹊、蛤归为一类(边说边将这些动物 卡片摆放到一起),将没有脚的金鱼归为另一类(将金鱼卡片放到另一边)。(教师适当解 释:站蝙
19、和蜗牛的“腹足”是脚,蛤的“斧足”也是脚。)2 .活动手册填写指导。将我们的分类方法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为了方便记录,我们用编号来代替动物名称。3 .小组进行动物分类活动。先商定分类标准,再进行分类。分好后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然后思考有没有其他的 分类方法。鼓励小组内记录两种或多种分类方法。三、交流研讨1 .投影下展示汇报。先说一说你的分类标准,然后告诉大家你的分类结果。同一分类标准的同学表达意见及 建议,教师适当修正补充,并将学生的汇报结果填写在班级记录单上。2 .小结。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方法汇总到黑板上,小结:“我们有哪些分类的方法? ”3 .讨论。每种分类的结果一样吗?从多种分类标准中
20、感受动物的多样性。四、归纳整理1 .学生回忆动物的共同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会长大、会繁殖后代、需要吃食物、 需要空气、需要水2 .哪些特点植物也有?归纳动植物的共同特点。3 .小结: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说明动物和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板书设计】给动物分类我的分类标准是;( 1、2、3、4、5、7、8、我的分类标准是:( 6、 10、:行没行脚。o是不是生活在水里。 ( 1、2、3、4、5、7、8、 )(05.观察一瓶水【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 观察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之后学习对水进行观察和描述。本课 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
21、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2.观察比较 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3.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通过以上三个活 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 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教材在 活动1选取乳白色洗发液与水对比,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活动2洗发液、水、 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学生分析】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 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 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
22、自身属性有 了进一步地认识。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 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2 .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 固定的形状。科学探究目标1 .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2 .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 同之处。3 .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4 .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目标1 .愿意倾听他人观
23、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2 .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教学重难点】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器材准备】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察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 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察。(板书:观察一瓶水)(学生观察矿泉水)设计意图:激活学生对水的认知和激发新的兴趣,了解学生对水的概念掌握 情况。二、观察比较水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教科版 科学 一年级 下册 第一 单元 教学 设计 目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