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儿读后感通用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事儿读后感通用8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好事儿读后感通用8篇读后感是帮助他人理解阅读原文的重要文本,书籍是我们获取知 识的重要途径,一起来写读后感吧,下面是职场我为您分享的好事 儿读后感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好事儿读后感篇1历史离我们太远。历史书籍太多。有一句话说:“一部二十四史不 知从何说起”,就多少表现了人们面对悠久的历史和浩瀚书籍时往往 会出现迷茫。如今,我也有幸读完一本史书,当年明月著“白话正说 明朝大历史”一一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在这本书中,朱元璋 靠着他的毅力和实力,从一个贫困潦倒的农民成为一个至高无上,拥 有无限权力的皇帝。然而,他成功的起点,就是从参加起义军开始。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后,由于他的上司郭子兴怕他抢了自
2、己的位置, 对朱元璋越来越不信任,郭子兴找了个借口把朱元璋关在了牢房里, 不给他饭吃。幸好是朱元璋的妻子(后来的马皇后)每天给她送饭吃, 朱元璋才没有饿死。最后郭子兴考虑再三,觉得还是不要杀他为好, 于是就把它放了出来。朱元璋也感觉到自己在这里呆不下去了,于是 便假装申请带兵出征。然后攻打并占领了郭子兴的老家一一定远,后 来他所管辖的领域逐渐扩大,又消除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两大障碍,陈 友谅和张士诚。朱元璋又打败了自己的死对头一一元,并统一了中原, 成为了皇帝。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对朱元璋佩服的真是五体投地。从一个受苦受 仰。信念和气节在此不仅是道德箴言,更是人生骨气。气节对于个人 来说就是人格,把
3、气节比做第二生命不为过之,视其为精神脊梁不为 过之。做人一定要坚守信念,要有操守。理想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 是气节的本质所在,也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一个人虽然成不了万众景 仰的伟人,但必须有一颗向往伟大的心灵;一个人虽然留不下什么惊 天动地的伟业,但必须不懈拼搏,以便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一个 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只有气节永驻,就能以事业为本,以创业 为荣,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与时俱进、勇往直前,始终以高昂的精 神状态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谋事尽责。气节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国格。中国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饱 尝艰辛而不屈,屡临逆境而不馁,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自强不息、 坚忍不拔、矢志不移、百折不回
4、的民族气魄。有了民族气节催生和凝 聚的力量,什么样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灾难都能战胜,什么样 的目标都能实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肩负着中华 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化为干好本职工作、 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不怨天尤人,把握时机,发奋图强; 不高谈阔论,服从大局,埋头苦干;不贪图享乐,艰苦奋斗,自强不 息,敢于创新,勇于进取,从而使伟大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O?明朝那些事儿读完很久了,到现在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历史 给我们的启迪远远不止这些,“气有浩然,学无止境”,历史其实就 是面镜子,你我各自照心中。好事儿读后感篇8明朝那些事儿我兴味盎然地合上明朝
5、那些事儿,金戈铁马,权 谋诡计,风云际会,斗智斗勇,奋起反抗,忍辱负重的一幕幕都在我 脑海中重现。方孝孺,他或许并不是一个聪明人,他甚至只是一个书 呆子,他的一生未经兵戈战乱,但在朱棣大军压境之下,仍然临危不 惧,忠肝义胆、铮铮傲骨,天地可鉴。最后虽被朱棣凌迟处死,杀灭 十族,他这一支再无后裔,但他却依然凭借忠诚二字而青史留名。朱 元璋昔日对朱允文所说的话毕竟实现了一半,实现了最不可能实现的 一半,他一定会为你尽忠到底。方孝孺做到了,他有忠心如此,何惧 千刀万副,粉身碎骨。于谦,当也先的铁蹄直指京城的时候,他挺身 而出,担负起保卫京城的重任,从那一天开始,他已经没有了退路, 他不能疏忽,也不敢
6、疏忽,半壁江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的手中,在这 一场景泰年间的巅峰赌博中,也先输得起,可他却输不起,但是他却 默默地承担起了这个千钧的重担。当也先在京城下耀武扬威时,他用 他瘦弱的身躯击溃了这个不可一世的也先。他的心里有保家卫国的信 念,有对大明的无限的忠诚,他为大明所付出了一切,尽管他死于非 命,却用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挽救了大明的未来。杨慎,大明三大才 子之首,他饱读诗书、学究天人,在父亲杨廷和自动离去之后,怨愤 冲天的他带领百官闹出了明史最大规模的罢工。失败之后,他被发往 云南,却一直不理解父亲的主动退出,但当他亲眼见到父亲叱咤风云 一辈子之后,也逃不过入土为安的命运,他在那一刹那之间幡然醒悟
7、, 人的一生,纵然何等的风光无限、权倾天下、不可一世;何等的家财 万贯、挥金如土、一掷千金,却也终究躲不过这一杯黄土的宿命。从 此他再不涉足官场,游历云贵川三地,吟诗作对,潜心著书,终得以 善终,著作等身、名扬天下。他的才学冠绝当代,映照千秋,古今读 书之人,鲜有人与他仿佛。胡宗宪,一个聪明人,他明白,在黑暗的 嘉靖朝,不投靠严嵩就没有出路,自己的抗倭大计、平生抱负也将毁 于一旦,东南数省生灵涂炭。为了东南黎民苍生的安危,他舍弃自己 的清高、名誉,换来东南总督的高位,他临危受命,与徐渭二人缜密 策划,兵不血刃诱擒汪直,计杀徐海,瓦解了倭寇的主力,另一方面, 他又提拔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彻底扫
8、清倭乱。他是堪与于谦相提 并论的社稷大臣。他保住了大明的东南江山,是当之无愧的抗倭第一 功臣,但是他优点与缺点一样众多,最终落得个挥刀自刎,身首异处 的凄凉下场。是这些缺点将他一步步地拖向死亡的深渊,自杀之前, 曾留下两句诗句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在所有的锋芒展露之后, 必定会是灭亡的前兆。明史忠实地记录了他的一切,包括他的忠心爱 国,精通兵法,聪明绝顶和趋炎附势,巴结谄媚,贪得无厌。徐阶, 一生坎坷多舛,他作为六位盖世英才中的一员,出现在嘉靖朝这个斗 争火焰异常炽烈的年代,他深通心学奥秘,尽管被迫低声下气,却无 时无刻不在奋力地挣脱黑暗,走向光明。他忍气吞声十余年,终于发 动了致命的一击,
9、彻底击溃了严党,完成了惊天逆转。严嵩覆灭的一 刻,他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很多的人:夏言,古板严肃,一丝不苟却 大公无私,宽以待人的老头,终生不肯沾染一点污浊的好人;沈炼, 小小的锦衣卫经历,嫉恶如仇、仗义执言,一个虽然官职卑微,却敢 于追寻光明的人;杨继盛,一名普通的进士,没有盖世的才华,却甘 冒奇险,死劾严嵩,而是为社稷不忿,为苍生不忿,为被严嵩所冤杀 的人不忿。而他们的下场都是一样的:死亡。但他们没有惧怕,他们 相信,这是黎明前的最后黑暗,他们的死亡,必定能够打开严嵩毁灭 的大门。现在,徐阶做到了,尽管他也贪污受贿,玩弄权术,但他为 江山社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一位优秀的内阁首辅,一位杰出
10、的 政治家,一个能臣,一个好人。还有很多,王守仁、张居正、高拱、 杨廷和、李东阳、杨一清、姚广孝 他们每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故事, 而这许许多多的故事和那些许许多多的有名无名之人又共同串成了 这二百多年的明朝岁月,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留给我们的,只有这 些发黄发卷的史册和沉默不言的历史,伴随着人们一代代的成长,亘 古不衰。难的农民,到了一个皇帝,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当他成为 皇帝以后,他还时刻为他的后代着想。消除了以后有可能危害后代的 人,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当好皇帝。书中的朱元璋是一个有毅力,为后代着想的一个好皇帝。在生活当 中,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毅力之人,时刻为他人着想,不欺压比自己 弱
11、小的人,要同情弱者,并且要善于帮助他人!好事儿读后感篇2?明朝那些事儿是妈妈给我从网上买的新书,我一读,就一发不 可收了,太好看了。一看到明朝那些事儿那古色古香的封面,就 仿佛进入了大明王朝的历史之中了,翻开眼前浸着墨香的书,就被这 幽默风趣的笔触吸引了,完全是以小说的形式来写历史的,其中又感 人的情节,有壮阔的场面,用幽默搞笑的笔调把历史写的生动有趣, 全本一气呵成,让我不能自拔。此书写了明朝300来年风雨飘摇、又荡气回肠的历史,从朱元璋起 义,到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从朱棣北京起义到万历乱纲灭纪,从 王守仁到张居正,一位位杰出的人才,一次次轰轰烈烈的大事,充分 显现了大明王朝从强盛到腐败衰
12、落的整个过程。朱棣同学是我最喜欢 的人物之一,他英武善战,谋略过人,在朝廷之中独揽大权,事无巨 细,一概自己亲力亲为,他招才纳贤,所以身边涌现出了 一大批人才, 如朱能、张玉、张辅、解缙等,于是在这位永乐大帝的统治下,摇摆 不定的大明王朝渐渐显示出盛世的景象。朱棣之所以成功,除了他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超凡的智慧外,还 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大臣姚广孝,这个和尚,他上知天文下知地 理,燕王朱棣的成功,他功不可没。朱棣生于战火,死于战火,金戈 铁马是他所向往的,他的性格虽冷酷,但却严格按照纪法办事,并多 多采纳下属的意见,他不是好人,一生杀戮无数,但他是一位开明的 皇帝,因为他一手开创了大明王朝的
13、新篇章。好事儿读后感篇3最近朋友介绍给我一本关于历史方面的书一一明朝那些事儿。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全是文字,心想这 肯定又是枯燥无味、故作高深的历史书罢了,便放在一边,不去理会。 后来无书可读,只好耐着性子看了起来。没想一看,就立刻被吸住了, 变得爱不释手。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明朝276年的历史写得淋漓尽 致,幽默无穷。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记忆犹新。王守仁就是让我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个人。他创造了心学,发 现了 “知行合一”,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孤身一人,召集义军, 打败叛变的藩王宁王,只花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是一名优秀的军事 家。而书中关于他的“知
14、行合一”理念又让我陷入深深思考当中。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大家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但王守仁 却认为“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道理和实际运用都很重要,没有难易 之分,想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就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 法。王守仁也是因为有了 “知行合一”成为了理学的圣贤,成就了辉 煌的一生!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书中我知道了许多道理: 一定要多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择其善者而从之;做事 一定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人处事一定要低调,不能自 大狂妄。我将也会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将懂得的道理和行动
15、结合起来, 脚踏实地,努力前行!好事儿读后感篇4马皇后,一个了不起的女人。她救朱元璋于危难中,在朱元璋被困、就快饿死的情况下,冒着生 命危险给朱元璋送饭。她虽然是一个女子,却颇有胆量。陈友谅进攻 龙湾时,她捐出自己所有的首饰财务劳军。并组织妇女为军队缝补衣 物。即使在大富大贵后,她也保持了简朴的作风。不骄不傲,并告诉朱 元璋不要忘记民间的痛苦。甚至在用人上,她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愿得贤人共理天下”,被朱元璋引为至理名言。更难得可贵的是, 她阻止了朱元璋的很多恶行。朱元璋要杀朱正文,她劝告朱元璋,朱正文是你的侄子,立有大功, 请你不要杀他;朱元璋要杀李文忠,她劝告朱元璋,李文忠是你外甥 你是
16、你的养子,留他一命吧;朱元璋要杀宋濂,她跪下求朱元璋,宋 濂是太子的老师。老百姓尚且尊师,何况帝王家呢?她就是这样用她的慈爱去关怀每一个她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把 他们从朱元璋的屠刀下救出来了。她比朱元璋更知道人命的可贵。她重病后自知很难医好,拒绝医生为她医治。朱元璋问她原因,她 的回答是在感人心魄:“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求神拜佛是没有 用的,医生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让医生为我医治服药无效,陛下 一定会相对于医生,这是我不想看到的。”这是一个始终用自己的爱心关怀她人的人,即使在生命即将结束的 时候,她还是这样做的。她在病床上留下给朱元璋的遗言:“愿陛下 有始有终,子孙各个贤能,百姓安居乐
17、业,江山万年不朽。”马皇后这个平凡的女子在困难的岁月里,她没有嫌弃出身贫贱的朱 元璋,而是跟随着他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情况 多么复杂,她始终遵守了自己当年的承诺:“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好事儿读后感篇5日暮黄昏,重拾那本旧书,徐达遇春,梦回我大明王朝。从小就对历史特别感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得到一本史书就 绝不放过,明朝那些事儿也不例外。当年明月用十分诙谐幽默的 笔调把明朝十六位皇帝,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一气写完,而我最欣赏 也最为之敬佩的就是从和尚到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平静的海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乱世出英雄!1328年,随着一声婴啼,
18、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拖欠 税款的佃户家里,朱元璋来到了人世。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 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 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 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 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 在刘家的土地上。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铸就了强大的心灵,他 不会哭,因为他早就明白了:哭,只是弱者无能的表现。我懂了,坚 强,是要成为王者的必备品质。好事儿读后感篇6昨天几个同乡会的负责人
19、相约到刘陶叔叔家拜年,一走进刘叔叔家, 就看到一茶几的书,最上面的一本就是明朝那些事儿,前几天和 网友牧野还聊到这本书,对它有一点点了解,刘叔叔看到我爱不释手 的样子,他就送给我了,回到家,网也不上了,认真的拜读,还真学 了不少东西。?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 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 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 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在阅读部分篇章后,感觉到该书语言风趣,情节生动,似乎在写一 部”通俗版的明朝通史。能让历史写得这样,还真让我佩服了。不管从如
20、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 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 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 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 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 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 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 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
21、就不 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 可以这样轻松。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 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 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 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如果是有这样的书再出版,我一定要好好学一下中国的历史,这个 小伙子听说是武汉人,才27岁,在广州是一个公务员,如果有缘真 想拜访他,好好向他学习,不管人家怎样向他拍砖,我在心中永远支 持他,后生可畏。佩服。好事儿读后感篇7?明朝那些事儿畅销好几年了,再次品读,仍然被精彩的历史和 细腻的描写深深吸引。此
22、书与其他历史书籍相比较而言,最大的特点 文风幽默诙谐,用前卫时尚的现代语言叙述明朝那段精彩的历史,但 又绝非“戏说”,以尊重历史的原则多角度展现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本 来面目,读完七卷后令人回味无穷、感慨万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 个精彩纷呈的朝代中去了!这本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描写了明朝十七帝,对每一位皇帝都从人 格、品行、才能、功过等方面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比如说:开国皇 帝朱元璋,“大明天下的缔造者,生于乱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 匹马,凭借自己的勇气,决心,坚强的意志,无畏的心灵,惊人的军 事天赋建立了庞大帝国,真是一世豪杰”;永乐帝朱棣,“生于战火, 死于征途,他不是一个好人,确是一个不折不
23、扣的好皇帝,幅陨之广, 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呼盛矣”;弘治帝朱佑橙,“一个好人,一 个好皇帝,遭了无数的罪,受了无数恶毒的伤害,但他用一颗仁厚之 心,承担了皇帝全部的责任,创造了明朝的又一盛世。”而对一些昏庸无能的皇帝,在看完此书全新的解读后,让我感到的 不仅是气愤,还多了些同情:“绝对不是一个好皇帝,但确是一个好 人”的正统帝朱祁镇;“终其一生,都在为追求自由自在而斗争”的 正德帝朱厚照;”一个虔诚的道士皇帝”嘉靖帝朱厚照;”适合做个 木匠”的天启帝朱由校;“勤政俭朴,刚愎自用”的崇祯帝朱由 检 看来出生帝王家真不易,生来就注定要去争权夺利,无法过 上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当个好皇帝就更不易了
24、,如果干的好那是必须 的,因为这是他的责任,如果干不好那就要遭万人唾弃,尤其是不能 发展什么个人爱好,都要像朱元璋、朱棣那样日理万机,才对得起皇 族血统。这本书最吸引我、最让我感动的是为国家、为百姓舍生取义的功臣 名将。于谦,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卫京城和大明 的半壁江山,拯救了无数平民百姓的生命。他身居高位,却清廉正直, 从未滥用手中的权力,在贫寒中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操守。他不畏惧困 难和风险,在国家最为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承担天下兴亡。特别是他 在皇权面前表现出的那种无畏令人敬佩,一心只为民,只为国家的社 稷鞠躬尽瘁,于谦光明磊落的一生就如同他的石灰吟一样,坦坦 荡荡,堪与日月同
25、辉;王守仁,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军事家,“知行合一”思想的创始人。“仁”是他人生中最 大的特点,不求闻达于朝野,只求丰年安乐业,为了百姓宁可放弃自 己显赫宇宙的机会,为了百姓宁可违背君王之命,“为人民服务”不 是喊口号喊出来的,而是用心做出来的;戚继光,抗倭名将,毕生精 力都投入到保家卫国的军事事业中,一直朝着“封候非我意,但愿海 波平”的志向迈进,前所未闻的选兵方法和严格变态的军事纪律,打 造了百战百胜的“戚家军”,打败了 “联合国军”,打败了那些在我 中华大地上的跳梁小丑,向他们诠释了一句话“犯我华威者,虽强必 诛! ”还有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 这些名臣将相在明朝276年 的历史长河中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历史的丹青卷书中刻下了辉煌的 一笔。他们最让我感动的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威武不屈的气节,以天 下为己任,置生死于不顾,不为强权,只为百姓,不惜“杀身成仁, 舍生取义”,他们的铁骨忠魂,显示了巨大的人格力量,为世代所敬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