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创伤中心管理制度.docx
《医院创伤中心管理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创伤中心管理制度.docx(3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医院创伤中心管理制度目录-1 -医院创伤中心管理工作会议制度为进一步做好创伤中心各项管理、协调工作、阶段总结, 定期召开创伤中心管理工作会议。1 .会议时间:创伤中心管理工作会议每月一次。2 .地点:医院住院部十楼会议室。3 .参加人员:创伤中心委员会全体成员。4 .会议由创伤中心委员会总监主持.会议内容(1)总结分析上一阶段的工作情况,对创伤中心医疗质 量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2)制定与创伤中心有关的战略规划及财务预算;(3)审议由创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提出的创伤中心年 度工作计划、开展战略、各类流程;(4)审核创伤中心各类培训计划和方案,定期对培训效 果进行跟踪、反响、修改;(5)建立考核
2、奖惩制度,定期进行评估并修改工作流程。骨伤烧伤血管组普外泌尿组脑外胸外组眼耳鼻喉组口腔组 重症组4、CT室、超声科、医学检验科创伤中心值班涉及科室:急诊医学科、烧伤科、血管外科、 普通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眼耳鼻喉科、口腔科、 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超 声科。5、各值班科室:由当日值班医师、护士负责,发现或转 诊创伤患者根据不同情况启动流程。6、各医技检验科室:由当日值班医生负责,尽快完成进 入创伤流程患者的检查工作。-11 -医院创伤中心严重创伤患者转运方案一、严重创伤患者转运的总原那么是:严格执行流程制度、 相关人员响应迅速、多部门协调合作、绿色通道随
3、时开放、全 力挽救患者生命。二、当120急救中心接到患者求救 时,应简要问明患 者所处位置、目前情况、受伤人数,指导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 简单自救,并按就近原那么,3分钟以内派出救护车前往急救。三、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假设多人受伤,评估环境后,在 对患者进行分流的同时,对伤者进行神志(GCS评分)、生 命体征及创伤部位(TI评分),并启动预警。给予患者心电 监护、吸氧、包扎、止血、固定,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积 极抗休克等急救措施,必要时心脏按压,以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四、创伤中心的值班人员在接到院前急救人员传递患者信 息后,应立即协调相关人员准备好抢救物品并做好接收准备, 完成初步诊断后立即行血
4、常规,凝血功能,肾功能及电解质等 检查,并通知医学影像科(CT、B超室)和输血科做好准备, 尽可能缩短患者准备时间。五、急救人员在交接患者的同时,应将医院创伤中心创 伤患者时间管理表填写完整,一并交给接收的医务人员。六、创伤中心总监负责定期对本方案各关键环节进行质控 考核及分析,并提交质量分析会讨论,作为持续改进流程的依 据。-12- 医院创伤中心CT、B超危急值报告制度“危急值”定义:是指当这种危险、检查结果出现时,说明 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生须及时得到 检验、检查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就可 能挽救患者生命。否那么就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正确抢救机
5、会。创伤中心危急值报告有:CT室:1、严重的颅内血肿、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2、硬膜下/外血肿急性期;3、脑疝、急性脑积水;4、脊柱骨折,脊柱长轴成角畸形、锥体粉碎性骨折压迫 硬膜囊。5、气管、支气管异物;6、液气胸,尤其是张力性气胸;7、食道异物,眼眶内异物;8、肝脾胰肾等腹腔脏器出血;9、眼眶及内容物破裂、骨折;10、颌面部、颅底骨折。B超室:1、急诊外伤见腹腔积液,疑似肝脏、脾脏或肾 脏等内脏器官破裂出血的危重病人;2、大血管破裂。-13- 医院创伤中心数据库管理制度第一章总那么第一条为保障创伤中心的数据库正常、有效运行,确保数 据安全,使数据库能更好地服务于本中心的质控工作,特制定
6、本管理制度。第二条创伤中心数据管理员负责数据库正常录入和管理。第三条创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负责对数据库使用者进行 权限审批,并全面负责监督数据库的录入和汇总工作。第二章数据的录入第四条数据管理员是负责科室的数据信息录入工作的责任 人,在接受医院创伤中心创伤患者时间管理表后3天内, 应将相关数据输入创伤中心数据库。当入院患者数据有更新的, 应在患者出院后3天将更新数据录入数据库。在病案资料上交 归档前,数据管理员应对录入数据资料进行格式和内容核查。第五条录入的数据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所有进入医 院的严重创伤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最后诊断。2、严重创伤患者 的登记比例应到达60%以上3、多发伤患者的
7、录入必须到达 80%,且各项关键时间节点的填报应齐全,关键时间节点的缺 失率不能高于10%。4、发病时间、呼叫120、到达医-14-院等时间应能从急诊病历(电子病历或复印件)、入院病 历、首次病程记录、心电图纸、检验报告、病情告知或知情同 意书等原始记录中溯源,并要求尽可能精确到分钟。第六条医院创伤中心创伤患者时间管理表是数据库录 入的基础,实行首诊负责制,急救医师、急诊医学科医师及创 伤救治小组医师应严格按创伤中心下发的时间节点管理说明严 格填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便数据管理员录入。第七条数据管理员应对本季度医院创伤中心创伤患者时 间管理表的填写情况进行核查、分析及汇总,并在质控会
8、议 上向创伤中心委员会汇报,以监督和改进该表单的填写质量。第八条创伤中心协调员及总监应对数据库数据录入情况定 期进行检查及审核,保证数据录入质量。第三章数据库的使用第十条数据管理员应每月检测关键质控数据的变化情况, 假设质控数据有异常变化,应及时记录并上报协调员及总监,以 便及时对创伤中心的相关工作流程进行监督和调整。第十一条数据管理员应每季度向协调员提供当季度的 -15-质控数据,协调员应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在季 度质控会议上向创伤中心委员会汇报,以便委员会对创伤中心 的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第四章数据库系统的修改和维护第十二条数据管理员在使用数据库的过程中,对数据库不 完善或不方便使用
9、之处,有信息监督和反响的义务。第十三条创伤中心相关医护人员对医院创伤中心创伤患 者时间管理表的填写有意见或建议的,可向创伤中心协调员 进行反映,以便及时做出调整。第五章数据库的安全管理第十四条创伤中心数据库的数据涉及患者隐私,相关医务 人员假设需引用,应得到创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批准。第十五条创伤中心协调员在未得到创伤中心总监批准的情 况下,不得向他人透露数据库的相关数据。第六章附那么第十六条医院创伤中心创伤患者时间管理表是数据库 录入的原始资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永久保存。第十七条本制度由创伤中心委员会负责解释、修订。第十八条本制度自发文之日起执行。-16-医院创伤中心全院培训计划我院举办
10、一系列创伤急救相关知识和理论培训,全体员工, 包括所有新入职员工被分成不同的组来进行严谨的、全面的、 长期的相关知识培训。一、总体培训计划医院支持此项培训计划,希望通过创伤中心相关内容的全 员培训,切实提高我院创伤诊疗、救治水平。由于医院医护人 员数量众多,层次不同,故将全员(包括管理层、医药技护、 后勤及辅助人员)培训计划分期进行。二、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包括组长、副组长、成员培训组。三、培训对象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参加培训人员有所不同。主要包括以 下五局部人员:1、全院全体工作人员(包括机关、后勤)。2、创伤中心核心团队成员,包括骨伤烧伤血管组、普外 泌尿组、脑外胸外组、眼耳鼻喉组、重症组、口
11、腔组、护理组、 康复组、麻醉组、医学影像、检验等3、参与创伤中心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包括导诊人员、护工等。4、创伤中心新员工。5、120工作人员。四、培训方法1、制定全员培训计划。-17- 2、授课讲座。3、发放电子版宣讲教育材料:在每次培训前根据培训人 员电子信箱将电子版材料发送至培训人员邮箱。使培训人员在 培训前就能对相关内容有所了解,以提高培训效果。4、培训采取签到方式。五、培训内容1、医院领导、医疗管理、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区域协 同救治体系创伤中心的基本概念、在创伤中心建设和流程优化 过程中需要医院解决的主要问题等。2、全员培训: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基本概念培训;心肺 复苏技能培训;创
12、伤急救知识培训;3、创伤中心核心科室:(1)创伤中心的时钟统一、时间 节点的定义及时间节点管理要求培训;(2)各项管理制度培 训;(3)本院创伤中心的救治流程培训,其中分诊流程、急 性创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流程、多发伤从首次医疗接触至切皮 时间、创伤的危险分层及治疗流程图是重点;(4)创伤诊疗 过程中的数据采集及创伤数据库填报培训;4、创伤中心工作两年以上的医师均应每年参加创伤继续 教育工程;5、对创伤中心新员工入职专门培训;6、对非创伤中心新员工入职培训加入创伤中心相关内容;六、培训人员-18-根据不同培训内容,培训人员有所不同。培训人员总称为 基层创伤中心讲师团,主要包括以下人员:外请专家、
13、创伤中心各个专业小组骨干医师医院创伤中心基层医疗机构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培训,特别是对高危严重创伤早期症 状识别、救治技术、信息化预警联动、快速转诊机制及联络方 式的培训,从而提高创伤专业相关人员的服务能力、救治能力, 减少患者死亡率及致残率。二、培训对象与我院创伤中心签署合作协议的基层医疗机构,重点是从 事创伤、急诊等专业的相关医护人员。三、培训方法1、授课讲座:集中授课、培训。2、发放宣传教育材料:通过网络媒介将培训资料的电子 版在培训前传给各基层医疗机构。四、培训内容1、基于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创伤中心的基本概念;2、严重创伤快速转诊机制及联络方式;3、高危严重创伤早期病症
14、识别;4、初级心肺复苏技能。五、考核机制建立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培训效果和急救技术水平的考核 机制。考核人员:基层医疗机构创伤、急诊科医生。考核方式:笔试,记录时间节点观察是否改进。评估得分: 技能平均分+笔试平均分。-19- 医院创伤中心严重创伤大量输血方案-2-医院创伤中心质量分析会议制度质量分析会是创伤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创 伤中心运行过程中的阶段性数据进行分析,肯定取得的成绩, 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为此,制定质量分析会制 度。1、会议时间:质量分析会议每月一次(可与管理工作会 议同时召开)2、地点:医院住院部十楼会议室3、参加人员:创伤中心委员会全体成员。4、会议
15、由创伤中心委员会总监主持。5、质量分析会讨论内容:(1)讨论本月或本季度创伤中 心在院前急救能力、院前与院内信息沟通机制、院内急诊急救、 院内严重创伤救治团队救治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取得的成 绩、下一步需要改进的措施;(2)讨论创伤中心各创伤小组 接诊创伤患者后在处理流程、数据登记、统计分析等方面存在 的问题和改进措施;(3)对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存在问题进 行奖惩通报。-3-创伤是继心脏和肿瘤疾病之后的第3大死亡原因,及时做 好创伤患者出血管理,通过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有效识别患者大 量输血风险,对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输血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一、大量输血(一)大量输血定义成人在24 h内输注红细胞
16、悬液N18U(1U红细胞悬液为 200ml全血制备,下同);或者24h内输注红细胞悬液 N0.3U/kg(体重)。(二)大量输血目标1、通过恢复血容量和纠正贫血,维持组织灌注和供氧;2、阻止出血,积极治疗外伤;3、科学合理输血,降低输 血风险,提高抢救成功率。(三)大量输血风险(并发症)1、凝血功能障碍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酸碱代谢紊乱; 3、低体温;4、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5、输血相关性循环超 负荷;6、低钙血症、高钾血症;7、其他:过敏、经血传播性疾 病、非溶血性发热反响和输错血等。二、大量输血的准备与评估(一)医院相关部门紧急情况下的有效沟通与准备-21 -1、接到医院创伤中心需对严
17、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的申请,报告医务科,创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立即组织高年资医师、 麻醉科医师、血液病专家及输血科专家对伤情会诊评估,及时 实施复苏与手术干预。2、创伤中心医师通知输血科工作人员准备足够的血液成 分,保证第一时间提供配合性血液成分。3、创伤中心尽早通知医学检验科工作人员作相应的血液 检测,并实时监测血常规、血凝筛查、血气及血液生化等,主 管医师根据检测结果,结合临床情况对拟输注的血液成分及血 液制品作相应调整。(二)患者术前输血准备与评估1、重大手术、估计术中会大量失血的手术,临床科室报 请医务科,创伤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组织麻醉科、血液科、输 血科及手术相关科室专家会诊,制定详尽
18、的手术预案,术前停 止抗凝药物或减缓抗凝药物的应用,减少术中失血。24h, 3h 内失血量到达或超过患者自身血容量(TBV)或内min失血量到达50%自身TBV,或出血速度到达150mL/ 即为大量失血,多发性复合伤(ISS评分大于16分)。2、临床医生熟练掌握医疗记录,对患者术前凝血试验检 测结果做出评估。术前追问出血性疾病史,出血类型和出血时 间,是否应用抗凝药等;检查患者有无血肿、瘀点、伤口渗血 等。-22-3、输血科术前调配、准备充足的血液成分。4、麻醉科术前作好自体血回收准备减少异体血的使用量。 三、实验室检查(一)血液标本1、在紧急情况下,患者身份识别尤为重要,如腕带;2、临床科室
19、尽早采集患者的血液标本提供给医学检验科 和输血科,标本应统一标识并贯穿整个抢救过程。(二)检测工程1、输血科:ABO血型正反定型、Rh(D)血型鉴定、抗体 筛查和交叉配血。2、医学检验科。血常规: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 (Het)及血小板计数(Pit);常规凝血试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浆活化局部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必要 时检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血浆D-二聚体(Ddimer); 血气及生化等相关工程。3、术中出血评估。随时评估术野出血、渗血情况,预测 或确定是否存在凝血障碍,
20、评估出血量和粘膜损伤、尿量及伤 口渗血等。临床医生的术中经验评估与判断对指导成分输血至 关重要。-23-4、试验检测频率1)成人连续输注红细胞悬液N1518U,或输注红细胞悬 液K).3U/kg体重时,应立即检测Pit。2)当输血量1. 5倍的患者血容量时,应每隔12 h检 测1次患者的血常规、常规血凝及血气相关工程,以准确反映 患者体内血凝及内环境状态。3)手术过程中,当输液输血量到达患者1个血容量时,应 检测1次患者的血常规、血凝指标,特别注意Pit、Fib水平的 变化。4)体外循环手术中抗凝干预与中和肝素后均应检测患者的 凝血指标。四、治疗(一)血容量恢复1、维持组织灌注与氧供。建立快速
21、有效的液体复苏静脉通路,防止患者发生因血容量缺乏而导致致命性的多器官衰竭。2、急性失血初期输液。选用晶体液与胶体液同时输注,一般两者比例为2(或3) : 1;晶体液以平衡盐液为好,含有碳酸 氢钠的平衡盐液有利于纠正酸中毒。3、控制出血。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5mmHg(8.65kPa)。4、保持体温。低体温增加了患者器官衰竭和凝血障碍的 风险性,复苏的同时注意患者保温及液体、血液加温后再-24-输入。(二)血液成分治疗。可供大量输血的血液制品:红细胞 悬液、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悬液、冷沉淀及重组活化的因子 Vn(rFVn)o输血器的使用:输注红细胞悬液至少每12h更换1次 输血器,每次输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院 创伤 中心 管理制度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