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docx
《202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docx(2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理 1.仰望天空一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一.影子的秘密一3 .月相变化的规律一.月球一一地球的卫星一4 .地球的形状一.地球水的星球5 .太阳、月球和地球.仰望天空【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了解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2 .了解太阳和月球都是球体,但是它们的表面各不相同。3 .理解太阳和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不同。科学探究.能通过观察对比图片的方式收集加工太阳和月球的信息、。1 .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去探索一个问题。2 .能利用韦恩图整理知识,比较两个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科学态度.激发对天空的好奇心,乐于探索星
2、空。1 .乐于陈述自己己有的认知,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板书设计】. 3影子的秘密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影子:大小、方向、长短改变光源和遮挡物的位置可以改变影子的大小、方向和长短。3 .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科学探究1 .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 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2 .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3 .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科学态度1 .能够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2 .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3 .乐于征求
3、小组组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月相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教学难点:能够科学的将月相图片排序,并能从中发现规律。【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月相图片,书夹。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关于月相的知识吗?说说看,你对月相 哪些认识?师适时总结:我们看到月球明亮部分的形状叫做月相。月球有月相,但是太 阳并没有。月相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一个月内, 月相变化的规律。二、实验排序,探究真相师:由于观察条件有
4、限,老师为你们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月相的图片(发放 图片)。探究一:认识月相师:小组内讨论一下,哪些月相师你们见过的,哪些师没见过的?小组内交流学习。探究二:给月相图片排序1、师:我们现在尝试着给月相图片排一排顺序小组讨论:有什么方法可以快速准确的进行排序呢?学生汇报交流,分享方法。实验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有不同意见时,要商量后再做决定。把月相排列好,摆放在桌面上。操作完毕后,自觉坐好。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同学交流:要求:相邻两个小组之间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并交流经验。如有合理建议, 可以修改自己的排列顺序。同学们也可以去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参观学习。选两组具有代表性的上台展示,并说明
5、排序理由,教师适时讲解正确的排序 方法,学生可以修正自己的排序。探究三:制作”月相动画片“师:我们现在来做一本月相的动画画册,教师演示:把月相图片按顺序收集 起来,用夹子夹好,快速翻动,感受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三、研讨共识,构建新知师:通过我们的学习,谁来说一说,你观察到的月相变化有什么规律吗?学生回答:由弧形到圆形再到弧形或者由缺到圆再到缺四、拓展知识,多知一二其实我们在观察月相时候,细心的小朋友会发现,月球旁边会有一些很明亮 的星星,叫做亮星,我国古人十分智慧地用亮星来观察和描述月球在天空中的运 动变化。我们也可以试一试,在不同的时间,观察月球和它周边的亮星位置有何
6、 不同。【板书设计】3. 5月相变化的规律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5 .月球一一地球的卫星【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2 .知道月球的表面有很多环形山。科学探究:1 .掌握观察对比图片学习天文知识的方法。2 .会用多种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整理月球有关知识。3 .能通过模拟环形山实验方法理解和推理天文现象。科学态度:1 .保持探索月球秘密的好奇心和兴趣。2 .积极搜索资料,乐于与同学分享。接纳别人的观点,善于分享和敢于修正 自己的观点。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 .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不懈探索,我们对月球的认识会不断丰 富、完善。2 .通过对月球的
7、特征的学习,认识到月球环境不适合人类居住,进而更加珍 惜爱护地球环境。【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难点:通过多种方法探索月球的秘密并进行月球信息的整理汇报【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月球的图片文字资料,课件。关于环形山成因的视频。小组准备:制作环形山的材料(水槽、沙子、各种大小的石子)。学生准备:课前调查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1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关于月球的哪些知识?2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几十亿年来一直 陪伴着地球。你对月球还有哪些了解?(前概念调查,随机板书。)3 .月球究竟是怎样一个星球?它和大家
8、了解的一样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 近月球,继续来探索关于月球的秘密。(板书:月球-地球的卫星)二、探索:月球的特征(一)观察月球每天晚上我们都会看到月亮,在你的印象里月亮的表面是怎样的?(预设:有的会认为很光滑,有的注意到表面有高低起伏。)(出示月球正 面的图片)让我们观察一下月球的表面,你有什么发现?(月球表面有明有暗) 古时候,人们就观察到月亮的表面有很多阴影,人们发挥想象把它想成是亭 台楼阁,美丽的嫦娥抱着玉兔就住在里面,正在看吴刚砍月桂树呢。实际上那些 阴影真的是月亮上的楼阁吗?为了解开月球神秘的面纱,人们一直在进行着探月的研究。你知道人类在探 月之路上有哪些重大事件吗?相关小资料: “
9、1610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首次 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1959T976年,美国和前苏 联先后向月球发射了 80个月球探测器,其中有45个取得成功。1969年7月20 日,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着陆月球,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印下了人类 的第一个脚印。2007年10月24 0,中国自主研发并发射了首个月球探测器”嫦 娥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杨利伟叔叔是中国首位登 上月球的宇航员。”随着科技的进步,航天技术的发展,宇航员们登上月球,并发回来拍摄到的 真实的月球的照片,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我国嫦娥二号卫星在月球上空近距离拍 摄到
10、的月球表面的照片,这是月球的正面。科学家们利用先进的仪器,又发回来 了一些月球背面照片。比一比月球的正面和背面,你观察到了什么?(月球的正面和背面都有明有暗,正面暗色部分较多,背面亮色部分较多) 这些亮色的地方是什么?暗色的地方又是什么呢?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 老师还搜集到一些航天器近距离拍摄的月球照片,你们看到了什么?月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月球表面比较暗的阴影叫“月海”,说 是“海”其实没有半滴水,而是月球表面上比较干燥的低地和平原,月球表面比 较亮的地方是高原和山脉。绝大多数月海分布在面向地球的月球的正面,月球背 面只有3个面积很小月海。(二)查找月球资料1 .为了更好地了解月
11、球,课前老师让你们查找了相关资料。老师给你们一分钟时间,用勾画的方法提取出文字里你最感兴趣的信息, 会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同建立一个“月球小档案”。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速度最快,内容最全面。2 .小组内交流研讨,填写“月球小档案”记录单。活动时间3分钟。3 .集体交流:谁来介绍一下你搜集到的资料?谁有补充?4 .总结:同学们整理的月球小档案很详细,包含了月球的年龄、大小、与地 球距离等基本信息。还有的同学介绍了月球上的月海和环形山。老师也来介绍儿 个典型的环形山。(三)模拟制造环形山1 .地球上有很多山脉,月球上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环形山,人们为什么把月球 上的山称作环形山?这些山有什么特点?(环
12、中环,环相连)你们觉得这些环形 山是怎么来的呢?(自由讨论)2 .科学家有一个有趣的推测,叫做“陨石撞击说”。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3 .陨石撞击真的能形成这样的环形山吗?你们想不想做个模拟实验验证一 下?出示实验材料:水槽、沙子、各种大小的石子,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哪些物 体?怎么做这个模拟实验呢?(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4 .集体交流。哪个小组说说实验方法?有没有补充?集体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法:(1)把细沙平铺在托盘里;(2)用大小不同的球撞击沙盘;(3)试着撞击出大小不同的环形山。想一想实验中有什么注意事项?(用石头撞击沙面时要控制好力度,不要随处乱丢;观察时要与沙面保持距 离,防止沙迷眼睛。
13、实验时要注意观察实验后的现象。实验中要控制好音量。) 请同学们注意这个造山的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游戏,而是一个科学探究的模 拟实验。我们要借助这个实验寻找科学的证据来验证环形山形成的原因。实验的 过程要科学,严谨,要注意观察在造山活动中出现的现象,与真实的环形山进行 对照。老师会在巡视时寻找最认真的小组拍照展示。5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中拍摄视频或照片。6 .集体交流:老师出示拍摄的照片,请这些小组进行汇报。对实验的照片和 真实的环形山进行对照,观察共同的特点,进一步解释形成原因。(四)探索月球的新秘密1 .通过刚才的探索,你对月球还有新的问题吗?2 .学生讨论交流。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通
14、过前面的探索,我们知道了月球的哪些特征?学生对本课学习进行总结回顾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月球的特征:没有空气和液态水,有大量环形山四、延伸与拓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月球特征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近几年由于大气污染,环境破坏和资源减少,人类开始“地球移民”计划, 希望寻找到到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作为第二家园,减轻地球的负担,而距离 地球最近的天体就是月球,你认为月球适合人类居住吗?月球对地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个很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潮汐。月球对 地球的引力可以引起地球海平面的升高和下降,形成有规律的涨潮和退潮。【板书设计】.月球-地球的卫星月球的特征:1.没有水、空气.有大量环形山5 .地
15、球的唯一天然卫星6 .地球的形状【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 .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2 .能够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提出关于地球形状的一些问题。科学探究:1 .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想象建立假设以及解释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是不断 发展的。2 .能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整理信息。科学态度:1 .能在分工协作中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在小组合作中贡献自己的智慧 和力量。2 .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 得科学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知道科学结论的得出可以来 源于生活中的现象。教
16、学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图书资料、纸船、瑜伽球、桌面、大纸板、小立方体、小球、手 电筒等。教师准备:关于海报设计的教学课件、海报示范、图书资料或电脑、网络等。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1 .出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地球)2 .教师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地球究竟有多大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3 .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1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地球太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海洋 的一部分。其实在飞出地球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地球的形状了。那么人类
17、是怎 样逐步正确认识地球形状的呢?2 .古人对地球形状的猜想、探索与实践。出示两张图片:一张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张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 的认识。学生看一看这两张图片,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古代印度人和古代 中国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教师小结:这就是最初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这个时候人们凭直觉来认识 地球,提出的都是“天圆地方”的猜想,他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不过, 后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交替循环,又使古人做出了另一种猜测。3 .课件出示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教师:可是张衡的浑天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观并没有被世人所接受,这是 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地球太
18、大了,人站在地球上,只能看到陆地和 海洋的一部分,所以人们不相信他们两人的说法。后来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 是球形的呢?4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下面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帆船在球面 上及平面上移动的景象。教师引导:是的,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帆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 看见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而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 隐没在海平面下。发生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据此,人 们做出了另一种猜测。关于这一点,大家想不想来验证一下呢?5 .模拟船的出港以及月食。(1)教师下发实验器材,教师强调实验的注重点:此实验两人合作,一人观 察,一人开船。观察的
19、人眼睛要平视。而开船的同学要掌握好船的速度,不要太 快,也不要太慢,更不要忽快忽慢。在做模拟月食的实验时,要注意实验地点选 在光线较暗的地方。实验中要准确把握手电筒、小立方体或小球、纸板的位置。 做完实验之后,完成好实验记录,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发生?从这次实 验中,你们得出什么结论?(2)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做一点 指导。提醒学生填好实验记录,并且认真思考刚刚提出的问题。(3)全班分小组汇报实验的结果,教师相机指导。(4)教师小结:正如刚才大家实验看到的那样,在瑜伽球上移动帆船模型,我 们会发现帆船进港的时候,总是先看到桅杆,接着才会看到船身,而出港的
20、时候 正好相反,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可是在桌面上模拟航行的时候,自始至终 都会看到船身和桅杆同时出现。这个现象进一步 说明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二个 实验也能佐证第一个实验的结论,模拟地球的小球无论怎么运动,它在纸板上的 影子都是圆形的,这也进一步说明地球就是球体。6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麦哲伦航海的文字,并观察课本图片与课件展示的环球 航行图了解这段历史。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1 .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模拟实验你们观察到哪些信息可以说明地球是球形的? 人们又是怎样认识到地球是球形的?2 .学生交流讨论,并汇报结果。3 .总结:我们通过模拟帆船出港,观察到帆船进港时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而出港
21、时则相反。同时在模拟月食的实验中,观察到只有小球在纸板上的影子始 终是圆形,与实际观察到的月食景象相同。所以我们能判断地球是球形的。人类 认识地球的历程漫长而又曲折,经历我国古代的“天圆地方说、张衡的“浑天 说”、亚里士多德宇宙观、麦哲伦环球航行以及近现代的天文观测活动后才最终 确认地球是球形的。4 .完成随堂学,巩固知识。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1.教师组织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交流发现的新问题并观察地球仪。【板书设计】地球的形状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帆船进出港一月食投影一环球航行一进入太空观察7 .地球一一水的星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3.能利用模拟实验收集的证据论述自己对探究问题的观点。科学、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教科版 三年级 下册 第三 单元 教学 设计 教材 目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