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县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方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灌云县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灌云县2020年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方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灌云县2020年创立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方案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县生态环境保护, 顺利推进我县创立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各项工作,确保如期 实现创立目标,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理念,以创立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统领,推进绿 色开展、循环开展、低碳开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 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开展的“含 绿量”和“含金量”,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努力 为建设“强富美高”幸福新灌云作出应有贡献。二、总体目标通过实施创立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2、充分发挥县域区位 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巩固省级生态县建设成果,统筹推进城乡 协调开展,优化空间开展格局,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着力创 新和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开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 资源节约循环高效利用,2020年底前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 范县。三、实施步骤第一阶段:全面部署阶段(2020年3月底前)1.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指标、重点工程,落实阶指标解释:指创立地区依据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环境影 响评价技术导那么和技术规范,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有关规划 和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以及工业、农业、 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 开发
3、的有关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7 .环境空气质量(1)优良天数比例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空气质量到达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 数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比例。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 o优良天数比例=优良天数比例=x 100%空气质量到达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全年有效监测天数注:地级行政区完成国家、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规定的考核 任务,县级行政区完成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规定的考核任务。 考核任务是否完成,依据国家、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 年度考核结果判定。要求已到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
4、B 3095-2012)的地区保持稳定,其他地区持续改善。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2) PM2.5浓度下降幅度指标解释:指评估年PM2.5浓度与基准年相比下降的幅度。 PM2.5浓度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和环境 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定(试行)(HJ 663-2013)测算。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8 .水环境质量(1)水质到达或优于ni类比例提高幅度指标解释:指评估年水质到达或优于ffl类比例与基准年相比 提高幅度。包括地表水水质到达或优于ni类比例提高幅度、地下 水水质到达或优于ni类比例提高幅度。地表水水质到达或优于m 类比例指行政区域内主要监测断面水质到达或优于
5、m类的比例。 地下水水质到达或优于ni类比例指行政区域内监测点网水质达 到或优于ni类的比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注:地级行政区完成国家、省级生态环境部门规定的考核 任务,县级行政区完成省、市级生态环境部门的考核任务。考核 任务是否完成,依据国家、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发布的年度考核 结果判定。要求水质已到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的地区 保持稳定,其他地区持续改善。行政区域内有国控断面那么考核国控断面达标情况,无国控 断面那么考核省控断面,无国
6、控、省控断面的那么考核市控断面。可提供详实的监测分析报告和有关基础数据,并由省级生 态环境部门提供证明或意见,剔除背景值影响。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2)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指标解释:指评估年劣V类水体比例与基准年相比下降的 幅度,包括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幅度、地下水劣V类水 体比例下降幅度。地表水劣V类水体比例指行政区域内主要监 测断面劣V类水体比例。地下水劣V类水体比例指行政区域内 监测点网劣V类水体比例。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o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3)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黑臭水体
7、消除数量占黑臭水体总量 的比例。要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明显提高。黑臭水体消除比例=x 100%黑臭水体消除数量(个)行政区域内黑臭水体总量(个)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9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指标解释: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是表征行政区域内生态 环境质量状况的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 土地胁迫指数、污染负荷指数和环境限制指数的综合反映。执行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o要求生态环境 状况指数不降低。生态环境状况指数=O.35x生物丰度指数+0.25X植被覆盖指数+015x水网密度指数+0.15X(100-土地胁迫指数)+0.1 Ox (100-污染负荷指
8、数)十环境限制指数注:干旱半干旱区指年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的地区。 原那么上按区域主要气候类型对应的目标值考核。数据来源:生态环境部门。10 .林草覆盖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森林、草地面积之和占土地总面 积的百分比。森林面积包括郁闭度0.2以上的乔木林地面积和 竹林地面积、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农田林网以及村 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的覆盖面积。草地面积指生长草本 植物为主的土地,执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o林草覆盖率x 100%森林面积(平方公里)+草地面积(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注:假设行政区域水域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以上,指
9、标核 算时的土地总面积应为扣除水域面积后的面积。原那么上按区域主 要地貌类型对应的目标值考核,当行政区域内平原、丘陵、山区 面积占比相差不超过20%时,按照平原、丘陵、山地加权目标值 进行考核。数据来源:统计、林草、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等部门。11 .生物多样性保护(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通过建设自然保护区、划入生态 保护红线等保护措施,受保护的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物种 数占本地应保护的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物种数比例。国家 一、二级野生动、植物参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 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数据来源:林草、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园林、生态环
10、境等部门。(2)外来物种入侵指标解释:指在当地生存繁殖,对当地生态或者经济构成破坏的外来物种的入侵情况。外来物种种类参照国家重点管理外 来物种名录(第一批)(农业部公告 第1897号)、关于发布中 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环发2003H号)、关 于发布中国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的通知(环发(2010) 4 号)、关于发布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的公告(环 境保护部2014年第57号)。创立地区要实地调查确定外来物种 入侵情况,并制定外来物种入侵预警方案。要求没有外来物种入 侵,或者存在外来物种入侵,但入侵范围较小、对行政区域生态 环境没有产生实质性危害、对国民经济没有造成实质性影
11、响,且 已开展相关防治工作,有完备的计划和方案。数据来源:林草、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园林、生态 环境等部门。(3)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指标解释:指创立地区河流中特有性、指示性物种以及珍稀 濒危水生物种的保护状况,以历史水平数据为基准,进行比照分 析。要求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种类和数量不降低。根据水生 物种调查或问卷统计获得。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相关专家咨询、农业农村部门。12 .海岸生态修复(1)自然岸线修复长度指标解释:指沿海地区行政区域内,通过实施海岸线整治修 复工程,将人工岸线恢复为自然岸线,或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 和生态功能的岸线的长度。自然岸线认定参照海岸线保护与利
12、用管理方法(国海发2017) 2号)和海岸线调查统计技术规程(试行)(国海发2017) 5号)。数据来源:海洋、自然资源等部门。(2)滨海湿地修复面积指标解释:指沿海地区行政区域内,通过强化滨海湿地和重要物种栖息地的保护管理,逐步修复已经破坏的滨海湿地面积。 修复方式包括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湿地公 园,退围还海、退养还滩、退耕还湿等方式。滨海湿地包含沿海 滩涂、河口水域、浅海、红树林、珊瑚礁等区域。数据来源:海洋、自然资源等部门。13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危险废物实际利用量与处置量占应 利用处置量的比例。危险废物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 境保护部令第39
13、号)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 鉴别方法认定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江也户西工方危险废物利用量(吨)+处置量(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x 100%危险废物产生量(吨)+利用往年贮存量(吨)+处置往年贮存量(吨)数据来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工业和信 息化、应急等部门。14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指标解释:指创立地区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 污染防治法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强化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联合监管,对存 在不可接受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未完成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 的,严格准入管理。没有发生因建设用地再
14、开发利用不当,造成 社会不良影响的“毒地”事件。数据来源: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15 .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 单位组织开展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 置、事后恢复等工作。建立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以 预防和减少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生 态环境事件引起的危害,规范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数据来源:生态环境、应急等部门。16 .自然生态空间(1)生态保护红线指标解释: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 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
15、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 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要求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保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减少,性 质不改变,主导生态功能不降低。主导生态功能评价暂时参照关于印发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的通知(环办生态2017) 48 号)和关于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的函(自然资办函(2019) 125 号)。数据来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2)自然保护地指标解释:指由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 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 化价值实
16、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 以及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数据来源:统计、林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17 .自然岸线保有率指标解释:指沿海地区行政区域内限制开发、优化利用岸 段中计划予以保存和开发建设后,剩余的自然岸线长度以及列 入严格保护的自然岸线长度,占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大陆海洋 岸线总长度的比例。自然岸线指由海陆相互作用形成的海洋岸 线,包括砂质岸线、淤泥质岸线、基岩岸线、生物岸线等原生 岸线,以及修复后具有自然海岸形态特征和生态功能的海洋岸 线。海洋岸线保护和利用管理参照海岸线保护与利用管理方法 (国海发20172号)执行。自然岸
17、线保有率二(列入严格保护的自然岸线长度+限制开发、优化利用岸段中计划予以保存和开发建设后剩余的自然岸线长度)/省级人民政府批准的大陆海洋岸线总长度X100%数据来源:海洋、自然资源等部门。18 .河湖岸线保护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划入岸线保护区、岸线保存区的岸 段长度占河湖岸线总长度的比例。河湖岸线指河流两侧、湖泊周 边一定范围内水陆相交的带状区域。岸线保护区、岸线保存区、 岸线控制利用区及岸线开发利用区划定参照水利部河湖岸线保 护与利用规划编制指南(试行)(办河湖函(2019) 394号)。河湖岸线保护率=x 100%列入岸线保护区、岸线保存区的岸段长度(公里)河湖岸线总长度(公里)数据来
18、源: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量,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根据各地考核 要求不同,可分别采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或单位地区生产总 值能耗降低率。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或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耗总量(吨标准煤)地区生产总值(万元)数据来源:统计、工业和信息化、开展改革等部门。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所使用的水资源 量,是反映水资源消费水平和节水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根据各 地考核要求不同
19、,可分别采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或单位地 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率。要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或单位 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降低率完成上级规定的目标任务,保持稳定或持续改善。或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用水总量(立方米)地区生产总值(万元)数据来源:统计、水利、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21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指标解释:指本年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与上年相比下降幅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指单位 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用的建设用地面积,是反映经济开展水平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二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亩)地区生产总值(万
20、元)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1-本年度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x 1000/0上年单位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数据来源:统计、自然资源等部门。22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1)秸秆综合利用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综合利用的秸秆量占秸秆产生总量的比例。秸秆综合利用的方式包括秸秆气化、饲料化、能源化、秸秆还田、编织等。秸秆综合利用率综合利用的秸秆量(吨)秸秆产生总量(吨)x 100%数据来源:农业农村、统计、生态环境等部门。(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指标解释:指行政区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通过还田、沼气、 段性工作目标和任务,明确时限要求。23 加强对所有建设指标的调度工作。
21、第二阶段:全面启动阶段(2020年46月)1 .各镇街道、县各相关部门按照任务分解要求推进各项工 作。2 .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业务技术培训,开展指标资料收集, 基本完成各类规划建设工程建设和资料收集工作。3 .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工作,报请省生态环境厅对 规划组织评审,报请县人大审议并公布实施。第三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20年7 8月).完成宣传发动任务。1 .完成各项创立目标任务。2 .完成工作报告、技术报告等。第四阶段:全面验收阶段(2020年9 12月).向省生态环境厅提出省级考核验收申请。1 .做好正式验收迎检准备工作,确保通过考核验收。四、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22、县创立是一项跨领域、 跨行业、跨部门的系统工程,为强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立 工作的领导,建立“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环保统一监 管”的工作机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 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负责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规划、 技术指导和各类生态工程工程建设的监督实施;负责制定生态文 堆肥、培养料等方式综合利用的畜禽粪污量占畜禽粪污产生总量 的比例。有关标准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 令第643号)、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596-2001) 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GB/T 36195-2018)执行。生金来仁二人到中生 综合利用的畜禽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灌云县 2020 创建 省级 生态 文明 建设 示范 工作方案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