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docx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数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我并修改后使用!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目标】L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及文体特点,积累文言文重点字词。2 .梳理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文中多种表达方式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本文“劝学”的主 旨。3 .学习作者刻苦求学、努力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树立正确的苦乐观,珍惜现有的优越条 件,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 路。1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中心的写法,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勉励 马生勤奋学习的。【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作者宋濂及本文写作背景的资料。【课时安
2、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1 .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2 .初步感知本文“劝学”的主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出示课件1)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绛少伟男。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 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那么苦难就 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源的送东阳马生序。教师板书课题:11送东阳马生序(出示课件2) 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好品质。第二课时【课时目标】.理解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多种表达方式结合的表现手法。1 .体会作者求学
3、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梳理了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文意,初步了解了文本内容。这节 课,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深入理解课文,梳理文言知识。(出示课件37) 二、深读课文,合作探究(一)合作探究,回答问题L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 么?(出示课件38)(学生默读,勾画回答。)教师提示: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话作答。学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教师提示:用自己的话回答。学生: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事;勤劳刻苦;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2 .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
4、求学精神对你们有 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你们的认识。(出示课件39)(学生讨论,教师点拨。)预设: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 因此,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勤奋刻苦,才能学有所成。3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 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出示课件40)(学生讨论,教师点拨。)预设:我们要学习古代文人求学的谦卑态度,虚心求教,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当遭到批 评时,要勇于承认不足,不要频繁地找客观理由。但同时,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我们要尊 师,但不要畏师。4 .通过本课
5、的学习,处在学生时代的我们该怎样学习?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出示课件41)(学生讨论,自主回答。)预设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预设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预设3:学习要敢于发问。预设4:学习要有主动性。预设5:学习要勤奋刻苦。预设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二)字词句归纳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把本文重点字词句归纳一下。L通假字(出示课件42)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之论辨2.古今异义(出示课件43)“支”同“肢”,肢体“被”同“披”,穿。“辨”同“辩”,辩驳无从致书以观走送之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3.一词多
6、义(出示课件44-46)以衾拥覆以中有足乐者 以俯身倾耳以请人多以书假余、无从致书以现介词,用连词,因为连词,相当于“而”介词,把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向当余之从师也跟从古义:得到;今义:给予,向对方表示(礼节、情意等)。俟其欣悦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指先达代词,指先达的好像,宛若如,比得上患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无冻馁之患矣益慕圣贤之道,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援疑质理 质.非天质之卑4 .词类活用(出示课件47)腰白玉之环无鲜肥滋味之享5 .文言句式(出示课件48)倒装句动词,担忧,忧虑名词,忧患名词,学说动词,说,讲动词,询问名词,资质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形容词用作
7、名词,鲜鱼和肥肉。礼愈至周到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至L到达炸然若神人若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弗之怠 (倒装句,应为“弗怠之”)省略句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省略句,省略主语“我”)三、课堂小结1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习完了,下面请你们概括本文的主题。(出示课件49)教师:要求一至两名学生归纳,最后教师指正。预设:作者通过自叙,将自己求学的艰难和刻苦与当世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 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 优越的学习环境中应更勤奋、更专心致志地学习。2 .同学们,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有着怎样的感悟呢?(出示课件50)(师
8、生共同讨论,最后教师指正。)预设1: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向人借书,寒冬中抄录,但他却是那么勤 奋刻苦。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专心与否。预设2:勤奋刻苦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现在的我们,要珍惜优越的学习条件,学习先 辈们勤奋刻苦的学习态度,以锲而不舍和水滴石穿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学习文化知识,提升自 身素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3 .我们一起明晰本课的写法,体会它的写作特色。预设1:对比鲜明,说服力强。(出示课件51)本文第3段写当今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与第1、2段作者昔日求学的艰难形成对比, 推出极有说服力的结论。用“廉稍之供” “裘葛之
9、遗”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编袍敝 衣”进行对比;用“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行深山巨谷中”进行对比;用“未有问而不告、 求而不得者也”与“未尝稍降辞色”“叱咄”进行对比;用“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 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进行对比,最后得出了结论:在昔日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 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却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论述极具说服力。预设2:叙议结合,突出中心。(出示课件52)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生动具体;同时还适当地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例如, 在将自己同那些穿绮绣的同舍生对比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 体之奉不若
10、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简要的议论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志趣。 4.板书设计。(出示课件53)得书之难一 从师之难一送东阳求学之苦一马生序一生活之艰一条件之优 寄寓之意一得书之难一 从师之难一送东阳求学之苦一马生序一生活之艰一条件之优 寄寓之意一借书抄书、录毕送之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负便曳屣、四支僵劲 勤且艰 食无鲜肥、缁袍敝衣 乐而学求而可得、书集于此勤奋学习、德业双修- 四、课堂检测,当堂反馈(出示课件54-61)要求学生当堂做完下列题目,师生再共同订正,看看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教师及时 要求学生巩固。五、知识迁移,拓展延伸L (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题。(出示课件
11、62-69)2 .有关“勤学”的诗句、事例、成语和名人名言;勤学事例、成语。(出示课件70)六、课后巩固,布置作业(出示课件71)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个片段,谈谈你的理解。【教学反思】本课是一篇情真意切的赠序。学生对本文作者及赠序这一文体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时 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相关文体知识,为学生学习课文具体内容打好基 础。之后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反复诵读文章,并让学生尝试翻译课文内容,以此 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初步理解文意。之后具体分析文章内容,梳理文章层次结构,以 此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不畏艰辛的求学精神。接着,赏析本文的写作手
12、法,对比手法, 让学生体会记叙、议论、抒情交错的表现手法对提高文章表现力的作用。最后,通过几个开 放式的问题和类文对比阅读,让学生在意识到克服艰苦努力学习的重要性的同时,锻炼学生 自主思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课后让学生以本文为例写一个议论文片段,学以致 用,及时巩固课堂所学。【课后预习】L利用工具书和课本注释预习词四首,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3 .把握这四首词作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4 .尝试背诵这四首词。(一)文本知识L作者介绍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的宋濂吗?预设:(出示课件4)宋源(13101381),元末明初文学家。浦江(今属浙江
13、)人,字景潦,号潜溪。主修元史, 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宋学士先生文集等。宋廉的书法作品:(出示课件5)屋中*小计屋中*小计虑隹-r3*关*.杜金40于/ msts卡计暖器 童工余瓦iSLtx崖 ;.北”.3衣二及V谒心 ?:骄阜覆心1=主W.文本知识教师: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力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下面,我 们就来了解一下赠序吧。预设:(出示课件6)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 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 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予必要的引
14、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 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 于议论性散文。如唐韩愈送石处土序:“于是东都之人士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 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的也都叫赠序,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与 序的原意已不尽相同。2 .写作背景教师:我们一起来了解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预设:(出示课件7)本文写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这一年,辞官归里的宋派又从家乡到应天府(今江苏省南 京市,当时是国都)朝见朱元璋。他的同乡晚辈马君则来拜见他,他便写了这篇“赠序”送给 东阳马生。(二)预习检查,夯实基础读一读生字词
15、。(出示课件8、9)shiguanduoSI嗜学力口至叱辿篌qieyeVXIjun箧曳屣赞裂yingqinPi媵人衾被绮绣xiuye yunbiwei容皂控然维袍睡衣遗linneijingzhi廛稍冻隹僵豆赘三、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提示:(出示课件10)教师: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这课朗读,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 意节奏和停顿。预设:(出示课件1174)送东阳马生序宋濂余/幼时即嗜(shi)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o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 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g
16、u台n),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 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 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chi dud),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 以复;俟其欣悦,贝比/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xi) /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软 (jjjn)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jing)不能动,媵(ying)人/持汤沃灌,以衾(qin)拥覆, 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si),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pT)绮(q1)绣,戴/朱 缪(ying)宝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 统编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11 东阳 马生序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