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初中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是议论文中的驳论文,鲁迅 先生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敌方的论调,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 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以大量事例对敌方错误 的论调进行无情的鞭挞基础之上,作者又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进而进 行了论证,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语文熏陶的极好文本。 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情感目标定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 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 生思维能力的开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的联系,根据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 节
2、课能力目标定为:进一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这也是这堂课的学习 重点。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教学难点为理解文章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二、教法分析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 论法进行教学。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重视的问题”里指 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 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 以掌握的知识基础、开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 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 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 争议,激发他们主
3、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课文的背景材料比 较复杂,涉及的历史事实和社会知识较多,除引导学生认真掌握注解 外,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上网、去图书馆)查询与课文内容 相关的资料、图片,并制作成卡片,以备学习时交流之用。三、学情分析课文内涵非常丰厚,它不只是告诉我们中国人没有失去自信力, 它还包含着中国人中的一局部确实早已“失掉”自信力,另一局部人 自古就无自信力,不存在“失掉”的问题。估计初三的学生对本文的 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的质疑问难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 程。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虽 然
4、个别语句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 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拔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 阅读、探究兴趣是扣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 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 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 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4、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学
5、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及本文的驳论方法。2、朗读品味,体会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的语言特点。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精读课文,学会本文抓住“突破口 ”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会通过 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文章之后,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不屈的民 族正 气 和深邃的思想,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新世纪的第一年一一2001年是“中国年”,申奥成功、 加人WTO、国足出线等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 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
6、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 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 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一一他,就是 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二、检查预习情况:1、字词:(1)字音字形慨(kdi)叹玄(xuan)虚渺(mido)茫省(xing)悟依赖(血)麻醉(zui)笼罩(zhao)脊(ji)梁摧(cui)残诬蔑(mie)证(kuang)骗(2)释义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证骗:用谎话骗人。怀
7、古伤今: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为民请命: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九一八”以后,东北沦陷,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 却在北京等地屡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 国民党的反动政客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头子段祺瑞等,又发起请 第九世班禅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 金刚法会”,“求佛菩萨来保佑”,说什么“今那么人心浸浸以衰矣! 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 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 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 声狂吠
8、“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 信力呢?同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3、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 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 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 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等。其中,1921 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 杰作。4、回顾驳论文知识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9、。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 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 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 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 格之一斑。三、整体把握引导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第一局部(1、2自然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第二局部:批驳敌论。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 开展着“自欺力”。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间接反驳,树立自己观点。第三局部:(9自然段)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 物学习,积极
10、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四.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1、阅读第1、2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1)课文作者摆出的敌方论据和论点是什么?哪些语句最富于 挖苦意味?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 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 今了。其中“只希望着国联”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等句最 富于挖苦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 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2)作者为什么认为这个论点是错误的?明确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希 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求神拜
11、佛是“自欺”。这些批驳证 明是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开展着“自欺力”。说明 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2、阅读文章35段,思考讨论以下问题: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 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 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 口”?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外表 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一一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 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六.总结、扩展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 和论点及驳斥方式。七.布置作业继续阅渎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板书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提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1、2段) 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国联”现在:一味求神拜佛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第35段)开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8段) 论据:从古到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缺乏为据,要看地底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