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docx
《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一.教学的基本问题:教学改革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问题改革的历史与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向前走的时候,需要常常回 过头来看看,审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从中可能有新的发现。这就是 反思。改革需要反思,反思让改革者更加理性更加成熟,让改革更深 入更持久。在我们梳理教学改革成果的时候,不难发现有一个问题正 在被大家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忽略,这就是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教学、 教学改革总是围绕教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任何教学、教学改革也总 是在对这些基本问题深刻认知与准确把握中推进的。反之,偏离了这 些基本问题,就是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就可能导致教学改革陷入困境, 或不理想,或不成功,甚至是失败。
2、倘若教学的基本问题被忽略,对 它认识模糊,甚至丢失了它,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肯定是有问题的。事实恰恰是,教学的基本问题正在被悄悄地忽略。从实践层面看, 有以下一些现象。一是教学基本问题被遮蔽。当下的教学改革风生水 起,一派繁荣景象,但是其中不乏热闹。热闹,不是真正的活跃,更 不是真正的繁荣,而是在形式上对所谓创新的追求。一些地区、学校 和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总是力求建构一个体系、一种模式,也总是力 求与别人不一样,形成自己的个性。追求体系、模式的建构本身没有 错,问题是体系、模式建构必定离不开对基本问题进行研究这一重要 基础,况且,体系、模式本身就是对基本问题的深刻认知、把握和准 的。其核心是读写
3、能力,它是由非情景化的知识技能构成的, 意味着参与社会公共领域的基础共同教养,所以学校要致力 于通识教育。公共性、共同性、共通性,应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特性。 由此看来,核心素养并不神秘,它早就蕴藏在课程、教材、教学中, 早就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学生的终身发展。但是,不应忽视的是,随 着时代的进步,核心素养又有更新的内涵,呈现着时代的要求和特点, 要求在继续重视以往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 精神、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因此,其关键性、发展性、时 代性的特质尤为明显。核心素养是个结构,在研究把握上位的即一般性的学生发展核心 素养的同时,还必须研究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
4、学生发 展核心的具体的学科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既要引领学科教学,又 要落实在学科素养的发展上。只有将上位的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在一起,并真正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时候,核心素养才能落到 实处,才能走进学生的素养结构,成为学生的素养,引领学生一生的 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与把握,我以为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统 领下,重要的是三个基于。(1)基于学科特质。不同的学科有 着独特性,学科特质要求学科有着不同的素养要求。(2)基于学科 核心任务。学科的课程性质也决定着不同的学科有着特殊的任务,教 学任务里隐藏不同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又影响着课程内容和教 学任务的完成。完成学科核心任务,才能培养和
5、发展学生核心素养。(3)基于学科的实施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实质是学生学科核心素 养的外在表现,同时学科核心素养、核心任务要求有适应的学习方式。 核心素养结构的合理性、良好性必将推动学科教学改革,也必将促进 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建构与发展。(三)教与学教与学是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关系。它们不是对应的。这一基本关 系处理不当,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影响教学本质的体现和落实, 甚至使教学发生异化。长期以来,正是在这一基本问题上我们翻来覆 去,没有得到真正的阐明,一些教师头脑里实际上还是比较糊涂的。理论和实践早就给这关系以非常明确的回答。无论是哲学家海德 格尔的让学还是教育家夸美纽斯将大教学论定义为使教员可
6、以 少教,学生可以多学;无论是语义发展中的教字来源于,学 字,教的概念是在学的概念的规定性中又加了一层规定性, 还是陶行知的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都指出教 学的本质是教学生学,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为此,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指出,现代教学应该使它本身适应于学习者,学习过 程现在正趋向于代替教学过程,美国乔伊斯直截了当地说:教学 模式就是学习模式。糊涂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一是一些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没有真正 认识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总以为教学就应该以教为主;二是长期以来 形成的思维定式与行为模式难以改变,总是顽固地按着原来的轨道走; 三是在实践操作中缺少具体办法,尤其是小学和初中,特别是小
7、学的 低中年级。确实,以学会为核心应随着年段的上升,即随着学生成熟 度的提高,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而我们现在还没有进行具体和 深入的研究。此外,总是在先学后教 多学少教的教学程序上、 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兜圈子,而缺乏其他途径和方法,这也是教学改革 难以突破的一个原因。看来,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永远是一个探 索的过程。当下处理好教与学这一基本关系,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那就是 有的地方和学校有去教学化 去教师化的现象。有的学校提出 无师课堂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尽管这还未成为一种倾向,但 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应当建构一个完 整的教学过程,以学为核心,并不排斥更不否定教
8、师的教,恰恰相反, 在课堂教学的范畴中没有教师真正的教,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没有 教师高水平的教,就没有学生高水平的学。那就是海德格尔断言的: 教比学难。问题在于为什么教和教什么。为什么教,当然教是为了学; 至于教什么,叶圣陶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我将其概括 为不教之教。其实,教什么的实质仍是个为什么教的问题。不教 之教,说到底是教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 的学习品质,让学生有带得走的智慧。因此,要着力研究学生的意义 学习和深度学习。还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不教之教,也让教师成为 学习者,所谓以学习者为中心,也应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身份 变化和意义的建构。师生都成为
9、学习者,教与学的关系才会真正得到 解决,而且才臻于崇高的境界。(四)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教育改革历史上,曾发生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之争。这一争 论形成两派。艺术派认为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其 主要理由是,教学是教师个性化创造性劳动,没有共同的规则可循。科学派则认为,教学有规律可依凭,既有科学理论作基础,又有 科学的方法,还可以进行科学评价。两派争论的点很多,这里不再赘 述。争论的结果之一,是催生了 有效教学。面对这一争论,我们 到底应采取何种态度?有专家从教学的规定性去讨论:教学是一种 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的确,应该肯定,教学是一种艺术,是一 种创造性劳动。但是,如果过分强调了艺术性
10、、创造性的一面,忽视 了最根本的科学性、规定性的一面,那就会使很多教师感到无所依凭、 难以捉摸,因而也就很难保证基本的教学质量,更谈不上大面积提高 教学质量了。显然,他们更赞同教学是科学,因而强调规定性。熊 川武则从理性、反思的角度去讨论这一争论。他说:这些观点本身 也许有继续探讨的必要。但人们想到要澄清教学到底是艺术还是科学, 其深刻和高明之处已远远超出了直接描述教学事实本身。因为这是人 们对自己理论的怀疑和初步反思,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开始显露 融合势头。对教学过程及各个方面进行整体性研究。显然,他 主张两者的融合,强调科学与艺术的整体性研究。我更赞同熊川武的观点。科学性、艺术性都应是教学的
11、特性,两 者都有存在的理由,不可偏废。但是,只强调科学性,教学就会陷入 工具理性的泥淖,而无教学的个性,也无教师的教学风格;只强调艺 术性,教学就无科学规律遵循,而偏向价值理性,甚或是随意性。科 学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才是完整的教学 规定性。此外,也不能认为,只有把教学当作艺术的时候,教学才有 创造性,认定教学是科学时,教学同样具有创造性;当科学性与艺术 性结合的时候,教学的创造性才会充分得到开发。这一基本规定性对当下的教学改革特别有启发意义。从总体上来 看,不少教师和教研人员偏向了教学的艺术性,教学中过度的精致、 生动等,就是一种突出的表现;从学科来看,文科类的教学偏
12、向艺术 性,而理科类的则偏向科学性,这固然体现了学科的特点,不过,无 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教学都应将科学性与艺术性统一起来。这样一来, 也就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整体性、合理性的标准。(五)规范与变革教学的基本问题带来的教学基本规定性,必然要求教学建立必要 的教学常规。比如,必要的备课制度、听课制度、评价制度,还有课 堂教学中必要的规则、秩序和制度。这是必需的。不过,教学常规的 建立,不能抑制教学的变革与创新。其实,不应把教学的规范性与变 革性对立起来,教学既需要规范,也需要变革和创新。这二者同样不 是对应的,只是将它们结合起来才会完整地建构教学,也才会切实有 效地推动教学改革,达成改革的目标。规范与变
13、革的结合,其关键是二者关系的深切把握。常规、制度 等规范,只是一种手段,不应是目的,最好的规范是为大家提供改革、 创造的条件与机会,因此,规范应为改革、创新服务;而改革、创新 又催生新的秩序、新的纪律、新的规范。正是在规范与改革的积极互 动中,教学向着核心处、向着深处走去。此时,我们对规范的尊重实 质是对改革、创新的尊重,而对改革、创新的追求正是对规范的尊重 和遵守。当下的教学改革,在建立教学规范方面还嫌不够,必要的纪律、 秩序、制度还没有进一步建立起来。其原因之一,是两者的关系很难 准确把握,新的情况又不断出现,不容易拿捏。这也很正常,但是, 建立教学规范绝不是从零开始,传统的教学规范,有的
14、还应保留,有 的可以改造、优化,不应一概否定。比如,教学卫生,应当引起大家 足够的重视。开窗,让空气流通;灯光配置合理,保证采光充沛;座 位排定后应定期调整,离黑板应保持一定距离;学生板书时应防止粉 笔灰飞扬;读书、写字应保持正确的姿势,保证学生休息、运动的时 间;等等。这些基本的常规应当坚持,切实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而不 因改革,把这些也改掉,否则,就违背了教学的基本规定性。教学的基本问题还有很多,不过,我以为以上几个方面是很基本 的,也是当前改革中比较突出的,因而显得更重要些。回到教学的基 本问题,决不意味着否定改革、创新,恰恰相反,回到基本问题,更 有利于改革、创新,而且,其本身就是改革、
15、创新。因此,就要知道 如何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四.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教学本体的研究教学与课程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基本问题,人们 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教学论包括课程论;课 程论与教学论并列;课程论里包括教学论。讨论这些关系的目的是搞 清楚课程和教学的关系是很密切的。课程的实施有赖于教学,讲课 程论的时候必然会接触到教学问题;教学的内容就是课程,离开课程 而空谈教学,往往会不切实际。可以说,课程质量、水平影响着学 生的素养,课程结构影响着学生的素养结构。可喜的是,随着课程改 革的深入,教师的课程概念已逐步建立起来了,课程的意识增强了,
16、 教学的课程背景开阔了。可以说,课程研究也是教学的本体性研究, 但与此同时,教师还得更突出教学本身的研究,研究教学原则、教学 策略、教学过程、教学方式以及课堂教学评价等。从课程回到教学, 必定会有新的发现,再从教学回到课程,也必定会有新的体悟。正如 对待教学的艺术和科学之争问题,所有的教学改革都应当从整体上研 究,与摒弃非此即彼的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辩证的思维对待 教学及其改革。这样,我们才真正地立足于教学进行改革,才会有新 的突破,这是需要研究的。(二)优秀的教学传统的研究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去,从某种角度看,就是回到教学的传统 去,研究和进一步发掘优秀的教学传统。何为传统? 传统是围
17、绕人 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行为具有规范作 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 的沉淀。因而,一个社会不可能完全破除其传统,而只能在传统的 基础上对其进行创造性改造。同时对传统予以时代的阐释,传统才会 成为现在时或未来时。中国的教学改革应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血脉中。中国古代就 有极为丰富的教学思想和经验。众所周知,儒家从长期教学经验中总 结出来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学一思一行;中庸总结了先秦儒 家的教学过程,规定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五个步骤,其基本的教学原则是端正学习态度、及时施教、由博返 约、学思结合、启发教学、循序渐进、
18、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亲师乐 友等,。这些都闪烁着教学思想的光芒,孕育出现代教学理念,至今 都是先进的。当然,也应扬弃其中一些落后的东西,呈现开放状态, 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经验,丰富自己,提升自己。重温我国古 代的教学经典,应当进入教师的专业阅读和专业发展框架。从优秀的 传统思想和经验出发,应答时代要求,面向未来,教学改革才会走得 更好更远。(三)教学中的儿童研究儿童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儿童不仅是资源, 也是课程、教学的建构者。教学要从儿童出发,基于儿童、依靠儿童、 发展儿童。因此,儿童研究是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们总是把教学研究和儿童研究分隔起来,教学研究 和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回到 教学 基本 问题 上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