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文》第十三-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解析版).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14《文》第十三-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4《文》第十三-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14文第十三【内容梗概】现存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也就是一种官文书。后来到了春 秋的时候,外交的言语也称为“辞”,孔子说辞的要义在“达”,也就说 说明白。到了战国,又说之风大盛,辩土们的说辞可谓天花乱坠,可以成 为议论文。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记事文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春秋左氏 传是写事的丰碑,史记是写人的丰碑。汉武帝时候,盛行辞赋,赋 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典故,汉、魏之际,排偶更甚。真正开了文体宗 派的,是唐代韩愈。他力求以散行的句子换去排偶的句子,句逗总弄得参 参差差的。他的标准是“气”,就是然的语气,并且有意将白话的自然音 节引到语言中去。成为了新体的“古文”、
2、宋代所成的“散文”的创立者。 之后经过欧阳修与苏轼的发扬,古文成了正宗。唐代的发展出的新文体“传 奇”,到了宋代有了 “话本”,也就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演化出了三 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直到红楼梦成为了白话小说集 大成者。从明代开始用八股文取士一直到清末,可谓盛极一时。可是因“古 文不宜说理”,总是一大大家曾国藩也没能补救这一缺陷,八股文逐渐没 落。到了清末,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但也未能长久。 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胡适之等人提倡的白话文搭上中国现代化的马车, 一直驶近了新中国。【原文呈现】文第十三现存的中国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这只算是些句子,很少有一章一节的。 后来周易卦
3、爻辞和鲁春秋也是如此,不过经卜官和史官按着卦爻与年月 的顺序编纂起来,比卜辞显得整齐些罢了。便是这样,王安石还说鲁春秋是 “断烂朝报” 1。所谓“断”,正是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意思。卜辞的简略 大概是工具的缘故,在脆而狭的甲骨上用刀笔刻字,自然不得不如此。卦爻辞和 鲁春秋似乎没有能够跳出卜辞的氛围去,虽然写在竹木简上,自由比较多, 却依然只跟着卜辞走。尚书就不同了。虞书、夏书大概是后人追记, 万有,而能“一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 白话小说到此大成。明代用八股文取土,一般文人都镂心刻骨的去简炼揣摩,所以极一代之盛。 “股”是排偶的意思;这种体制,中间有八排文字
4、互为对偶,所以有此称。 自然也有变化,不过“八股”可以说是一般的标准。又称为“四书文”,因 为考试里最重要的文字,题目都出在四书里。又称为“制艺”,因为这是朝廷法 定的体制。又称为“时文”,是对古文而言。八股文也是推演经典辞意的;它的 来源,往远处说,可以说是南北朝义疏之学,往近处说,便是宋、元两代的经义。 但它的格律,却是从“四六”演化的。宋代定经义为考试科目,是王安石的创制; 当时限用他的群经“新义”,用别说的不录,元代考试,限于“四书”,规定用 朱子的章句和集注。明代制度,主要的部分也是如此。经义的格式,宋末似乎已有规定的标准,元、明两代大体上递相承袭。但明 代有两种大变化:一是排偶,一
5、是代古人语气。因为排偶,所以讲究声调。因为 代古人语气,便要描写口吻;圣贤要像圣贤口吻,小人要像小人的。这是八股文 的仅有的本领,大概是小说和戏曲的不自觉的影响。八股文格律定得那样严,所 以得简炼揣摩,一心用在技巧上。除了口吻、技巧和声调之外,八股文里是空洞 无物的。而因为那样难,一般作者大都只能套套滥调,那真是“每下愈况” 了。 这原是君主牢笼土人的玩艺儿,但它的影响极大;明、清两代的古文大家几乎没 有一个不是八股文出身的。清代中叶,古文有桐城派,便是八股文的影响。诗文作家自己标榜宗派,在 前只有江西诗派,在后只有桐城文派。桐城派的势力,绵延了二百多年,直到民 国初期还残留着;这是江西派比不
6、上的。桐城派的开山祖师是方苞,而姚鼐集其 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当时有“天下文章在桐城”的话35,所以称为桐 城派。方苞是八股文大家。他提倡归有光的文章,归也是明代八股文兼古文大家。 方是第一个提倡“义法”的人。他论古文以为六经和论语、孟子是根源, 得其枝流而义法最精的是左传、史记,其次是公羊传、毂梁传、国语、国策,两汉的书和疏,唐宋八家文36再下怕就要数到归有 光了。这是他的,也是桐城派的文统论。“义”是用意,是层次;“法”是求雅、 求洁的条目。雅是纯正不杂,如不可用语录中语、骈文中丽语、汉赋中板重字法、 诗歌中俊语、南史、北史中佻巧语以及佛家语。后来姚鼐又加上注疏语 和尺牍语。洁是简省
7、字句。这些“法”其实都是从八股文的格律引伸出来的。方 苞论文,也讲“阐道” 37;他是信程、朱之学的,不过所入不深罢了。方苞受八股文的束缚太甚,他学得的只是史记、欧、曾、归的一部分, 只是严整而不雄浑,又缺乏情韵。姚鼐所取法的还是这几家,虽然也不雄浑,却 能“迂回荡漾,余味曲包”38,这是他的新境界。史记本多含情不尽之处, 所谓远神的。欧文颇得此味,归更向这方面发展最善述哀,姚简直用全力揣 摩。他的老师刘大槌指出作文当讲究音节,音节是神气的迹象,可以从字句下手 39 o姚鼐得了这点启示,便从音节上用力,去求得那绵邈的情韵。他的文真是 所谓“阴与柔之美” 40。他最主张诵读,又最讲究虚助字,都是
8、为此。但这分 明是八股文讲究声调的转变。刘是雍正副榜,姚是乾隆进士,都是用功八股文的。 当时汉学家提倡考据,不免繁琐的毛病。姚鼐因此主张义理、考据、词章三端相 济,偏废的就是“陋”儒41。但他的义理不深,考据多误,所有的还只是词章 本领。他选了古文辞类纂;序里虽提到“道”,书却只成为古文的典范。书 中也不选经、子、史;经也因为太尊,子、史却因为太多。书中也选辞赋。这部 选本是桐城派的经典,学文的必由于此,也只须由于此。方苞评归有光的文庶几 “有序”,但“有物之言”太少42。曾国藩评姚鼐也说一样的话,其实桐城派 都是如此。攻击桐城派的人说他们空疏浮浅,说他们范围太窄,全不错;但他们 组织的技巧,
9、言情的技巧,也是不可抹杀的。姚鼐以后,桐城派因为路太窄,渐有中衰之势。这时候仪征阮元提倡骈文正 统论。他以文选序和南北朝“文”“笔”的分别为根据,又扯上传为孔子作 的易文言传。他说用韵用偶的才是文,散行的只是笔,或是“直言”的“言”, “论难”的“语” 43 o古文以立意、记事为宗,是子、史正流,终究与文章有 别。文言传多韵语、偶语,所以孔子才题为“文”言。阮元所谓韵,兼指句 末的韵与句中的“和”而言44。原来南北朝所谓“文”、“笔”,本有两义: “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是当时的常言45韵只是句末韵。阮元根据此语, 却将“和”也算是韵,这是曲解一。梁元帝说有对偶、谐声调的抒情作品是文, 骈体的
10、章奏与散体的著述都是笔46。阮元却只以散体为笔,这是曲解二。至于 文言传,固然称“文”,却也称“言”,况且也非孔子所作一这更是傅会了。 他的主张,虽然也有一些响应的人,但是不成宗派。曾国藩出来,中兴了桐城派。那时候一般土人,只知作八股文;另一面汉学、 宋学的门户之争,却越来越利害,各走偏锋。曾国藩为补偏救弊起见,便就姚鼐 义理、考据、词章三端相济之说加以发扬光大。他反对当时一般考证文的芜杂琐 碎,也反对当时崇道贬文的议论,以为要明先王之道,非精研文字不可;各家著 述的见道多寡,也当以他们的文为衡量的标准。桐城文的病在弱在窄,他却能以 深博的学问、弘通的见识、雄直的气势,使它起死回生。他才真回到
11、韩愈,而且 胜过韩愈。他选了经史百家杂钞,将经、史、子也收入选本里,让学者知道 古文的源流,文统的一贯,眼光便比姚鼐远大得多。他的幕僚和弟子极众,真是 登高一呼,群山四应。这样延长了桐城派的寿命几十年。但“古文不宜说理” 47,从韩愈就如此。曾国藩的力量究竟也没有能够补 救这个缺陷于一千年之后。而海通以来,世变日亟,事理的繁复,有些决非古文 所能表现。因此聪明才智之士渐渐打破古文的格律,放手作去。到了清末,梁启 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他的文“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 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 一种魔力。” 48但这种“魔力”也不能持
12、久;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快,这种“新 文体”又不够用了。胡适之先生和他的朋友们这才起来提倡白话文,经过五四运 动,白话文是畅行了。这似乎又回到古代言文合一的路。然而不然。这时代是第 二回翻译的大时代。白话文不但不全跟着国语的口语走,也不全跟着传统的白话 走,却有意的跟着翻译的白话走。这是白话文的现代化,也就是国语的现代化。 中国一切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语言的现代化也是自然的趋势,并不足怪的。1宋周麟之跋孙觉春秋经解引王语。“朝报”相当于现在的政府公报。2说文辛部。3均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4论语宪问o5论语先进。6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这里用刘宝 楠论语正义的解释。7论语卫
13、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8仪礼聘礼:“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9非命上。10韩非子外储说左上。11滕文公下。12非相篇。13老子八H 章。14齐物论o15问辩o16上节及本节参用傅傅年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 集刊第一本第二部分)说。17孟子滕文公:“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楚人要 学齐语,可见齐语流行很广。又韩诗外传四:“然则楚之狂者楚言,齐之狂者齐言,习 使然也。” “楚言”和“齐言”并举,可见楚言也是很有势力的。18史记自序。19后汉书班彪传。20史记评林总评。21金楼子立言篇。22宋赞宁论罗什所译法华经语,见宋高僧传卷
14、三。23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六之二。24佛教徒注释经典,分析经文的章段,称为“科分”。25李舟独孤常州集序。26师说o27谏佛骨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28樊绍述墓志铭。29答李翊书。30答李翊书。31茅坤有唐宋八大家文钞,从此“唐宋八大家”成为定论。32文说o33何蓬春渚纪闻中东坡事实。34陆游老学庵笔记。35周书昌语,见姚鼐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36古文约选序例o37见雷卜书。38吕璜纂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o39刘大概论文偶记o40姚鼐复鲁紫非书o41述庵文钞序,又复秦小觇书。42书震川文集后。43根据说文言部。44阮元文言说及与友人论古文书。45文心雕龙总术o46金楼子立言篇。47曾国
15、藩复吴南屏书:“仆尝谓古文之道,无施不可,但不宜说理耳。”4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随文练习】一、根据原文填空1 .现存最早的文,是的卜辞,周易卦爻辞和鲁春秋比卜辞显得整齐些。王 安石说是断烂朝报。2 .是官文书,如卜辞,尚书里大部分3 .记言记事的辞之外,即是辩解的语言,兼叙述和议论。4 .辞命指外交而言,辞命得顺,即宛转有理,还得,引古为 证。5 .是第一个注意辩论方法的人,主张,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 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6,演释古人的话有、。7.明代高棣编选将唐诗分为四期,是高祖武德元年至玄宗开元初一百年 (618-713),盛唐是玄宗开元初
16、至代宗大历初五十年(713-766) , 时代宗大历元 年至文宗太和九年七十年(766-835) , 是文宗开成元年至昭宗天祐三年七十年 (835-906) o8,论七绝的称含蓄为,风飘摇而有远情,调悠扬而有远韵,余味深长。9 .封建论作者是,辩论对象是魏代草冏,曹作六代论,晋陆机作 , 唐杜佑都拥护封建。10 .明末 作九篇郡县论。11 .诸子书大概多是弟子们及后学者所记,的极少。12,直到,才成了第一部有系统的书.13 .汉代司马迁的才是第一部有自己的系统的史书。14 .赋的特色是铺张、排偶、用 o15 .唐代又有两种新文体发展:一是语录,一是“,都是佛家的影响。16 .到了宋代,又有“。
17、这是白话小说的老祖宗。17 .清代中叶,古文有 派,便是八股文的影响。18 .有一种“寓言”,藉着神话或历史故事来抒论。多用神话,_ 多用历史故事,有些神仙家言,是继承 的寓言而加以变化。19 .是说明春秋的,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它最长于 的记载;它能够将千头万绪的战事叙得层次分明,它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20 .唐宋八大家,、之外,六家都是宋人。为 首,以下是曾巩、苏洵和他的儿子、o21 .话本留存到现在的已经很少,但还足以见出后世的几部小说名著,如元一 的三国志演义,明施耐庵的, 的西游记,都是从 话本演化出来的。22 .到了,组织才更严密了;全书只是一个家庭的故事。虽然包罗 万象,而能“一
18、以贯之”。这不但是章回小说,而且是近代所谓“长篇小说”了。 白话小说到此大成。【参考答案】1.商代鲁春秋.辞辞2 .讼辞.辞令文3 .墨子言必有三表.故、解、传、注4 .唐诗品汇 初唐 中唐 晚唐.风调5 .柳宗元五等论.顾炎武6 .自作.吕氏春秋7 .史记.典故8 .传奇.话本9 .桐城.庄子韩非子庄子韩非子庄子10 .左传战争.韩愈、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苏辙。21.罗贯中 水浒传吴承恩22.红楼梦二、读书交流班级开展“读经典的意义”主题探究活动,你刚读完经典常谈一书,请你结合本书的内容,说说中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经典的意义。【参考答案】答案示例:可以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可以从说文解字中
19、了解 汉字的造字法和每个字的造字本义;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现状,比如可以从战 国策中了解战国时期盛行策士游说这一历史事实;可以充实精神内涵,比如 读汉书,我们可以通过其中古人的故事,感受古人的精神品质,丰富自己的 精神世界;可以提升个人修养,比如从懦家经典中我们可以汲取有关学习、做 人等多方面的道理,提升自身修养。而且大部分是战国末年的追记,可以不论;但那几篇商书,即使有些是追记, 也总在商、周之间。那不但有章节,并且成了篇,足以代表当时史的发展,就是 叙述文的发展。而议论文也在这里面见了源头。卜辞是“辞”,尚书里大部 分也是“辞”。这些都是官文书。记言、记事的辞之外,还有讼辞。打官司的时候,原被
20、告的口供都叫做“辞”; 辞原是“讼”的意思2,是辩解的言语。这种辞关系两造的利害很大,两造都 得用心陈说;审判官也得用心听,他得公平的听两面儿的。这种辞也兼有叙述和 议论;两造自己办不了,可以请教讼师。这至少是周代的情形。春秋时候,列国 交际频繁,外交的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更大,不用说更需慎重了。这也称 为“辞”,又称为“命”,又合称为“辞命”或“辞令”。郑子产便是个善于辞 命的人。郑是个小国,他办外交,却能教大国折服,便靠他的辞命。他的辞引古 为证,宛转而有理,他的态度却坚强不屈。孔子赞美他的辞,更赞美他的“慎辞” 3孔子说当时郑国的辞命,子产先教裨遥创意起草,交给世叔审查,再教行人 子
21、羽修改,末了儿他再加润色4。他的确是很慎重的。辞命得“顺”,就是宛 转而有理;还得“文”,就是引古为证。孔子很注意辞命,他觉得这不是件易事,所以自己谦虚的说是办不了。但教 学生却有这一科;他称赞宰我、子贡,擅长言语5, “言语”就是“辞命”。 那时候言文似乎是合一的。辞多指说出的言语,命多指写出的言语;但也可以兼 指。各国派使臣,有时只口头指示策略,有时预备下稿子让他带着走。这都是命。 使臣受了命,到时候总还得随机应变,自己想说话;因为许多情形是没法预料的。 当时言语,方言之外有“雅言”。“雅言”就是“夏言”,是当时的京话或 官话。孔子讲学似乎就用雅言,不用鲁语6。卜、尚书和辞命,大概都是 历
22、代的雅言。讼辞也许不同些。雅言用的既多,所以每字都能写出,而写出的和 说出的雅言,大体上是一致的。孔子说“辞”只要“达就成7。辞是辞命, “达”是明白,辞多了像背书,少了说不明白,多少要恰如其分8。辞命的重 要,代表议论文的发展。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游土立谈可以取卿相,所以最重说辞。他们的说 辞却不像春秋的辞命那样从容宛转了。他们铺张局势,滔滔不绝,真像背书似的; 他们的话,像天花乱坠,有时夸饰,有时诡曲,不问是非,只图激动入主的心。 那时最重辩。墨子是第一个注意辩论方法的人,他主张“言必有三表。“三表” 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常谈 14 第十三 阅读 系列 经典 名著 练习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