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处理技术发展史.docx
《中国热处理技术发展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热处理技术发展史.docx(3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热处理技术发展史唐电、樊东黎1)唐电福州大学教授,福建省热处理学会理事长,全国热处 理学会理事2)樊东黎教授级高工,全国热处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热 处理行业协会荣誉理事1、中国古代的热处理材料热处理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 国古代热处理技术的进展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在某些方面中国的热 处理技术落后于其它地区,但也有许多发明与技术在世界热处理史 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中很多成果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世 界热处理技术的进步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的进展,同其它技术类似,传统的热处理技术 经历过从萌芽、建立、进展、鼎盛到衰弱,最后是现代技术的引入、 消化与进展
2、的过程。参考我国古代的分期,能够认为,在远古时期, 我国的热处理已经开始出现萌芽,在上古时期,我国传统热处理技 术开始初步建立;到中古时期,我国传统的热处理技术进一步进展; 在近古时期,我国传统热处理技术达到鼎盛,在近现代时期,我国 的传统热处理技术逐步衰弱,同时现代技术开始建立与进展。在远古时期,我国的热处理已经出现萌芽。古代热处理技术进 展的基础是火。火的利用是不能不提的。在旧石器时代,火要紧被 用于取暖照明烹饪与驱逐野兽。中国古人类在用火方面素有传统。小、变形开裂倾向小。文中还可见某毋怀文制造性地提出了使用尿 液的淬火工艺。五牲之溺是含盐水,冷却能力强、淬硬层深。令人 们感兴趣的是,如何
3、来懂得文中提及的“浴以五牲之溺,淬以五牲 之脂”,假如是双液淬火,则这一出现在公元6世纪的淬火技术则 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中国瓷器的制作有悠久的历史。通常认为,青瓷作为瓷器的 代表是在三国时期诞生的。它的制作是将高岭土做成瓷坯,在其中 掺入酸性氧化物,经摄氏1000。的高温煨烧,成为瓷器。实际上在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先民用瓷土作原料,在高温烧成的刻纹 白陶与印纹硬陶,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解放后,从遍及南北的 墓葬中,出土 了许多东汉、三国、两晋时代的青瓷器皿。从这些出 士的青瓷来看,由于普遍地使用了优质的矿物原料作为坯体,而且 在胎骨中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相对地增加了,碱性氧化物氧化钙、
4、氧化镁、氧化钠等都相对地减少,这种情况导致青瓷烧成温度不断 提高。在高温下烧结的青瓷器,其胎骨的玻化程度高,而且由于坯 料加工精细,其他杂质很少,同时在其表面施一层青色玻璃质釉, 使得这种青瓷制品特殊美观、坚硬,标志着中国陶瓷生产进入一个 新的时代。宋元时期古代工匠除了使用百炼钢技术以外,还使用了熟铁 与生铁合炼的技术。“团钢”与“灌钢”技术,实际上都属于液体 渗碳制钢法。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了团钢的制备方法, 是“用柔铁盘屈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 入,谓之团钢。液体渗碳与固体渗碳比较,有渗速快、渗层厚 度均匀与产品质量稳固等的优点。具有冶炼生铁坚实基础的中国古 人独创了以
5、熔融生铁为渗碳剂的液体渗碳方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 古代的钢铁制造业。液体渗碳毕竟始于何时,目前尚不清晰,很有 可能吴越春秋描绘的“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就是液体 渗碳的开端。使用液体渗碳方法制取“灌钢”的技术可能很早,西 晋的张协有“楚之阳剑,欧冶所营,乃炼乃烁,万辟千灌”。这里 所谓“灌”,可能指的是“灌钢”,到宋代,灌钢流行全国,已经 取代炒钢与百炼钢,成为当时要紧的炼钢方法。这是我国古代热处 理技术的一项独创性的成就。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工匠使用了许多热处理技术。有关的记 载很多。如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 清代徐寿基的续广博物志与清代陈克恕的篆刻缄度等。这 时期我
6、国工匠在淬火的操纵火候上也有所发明,如使用预冷淬火。 预冷淬火对减小刀具的畸变、提高刀具的强韧性有益处。明代宋应 星的天工开物中有对使用预冷淬火技术制蹉的记载:“以已健 划成纵斜文理,划时斜向入,则方成焰。划后烧红,退微冷,入水 健。”其中“退微冷”,就是预冷淬火工艺。在化学热处理方面,在应用液体渗碳方法制钢方面又有了很 大进展,这时使用所谓的“生铁淋口”技术,生产的钢材被称之“苏 钢”。宋应星在锤锻篇中提及使用液体渗碳法对锄具进行表面 处理的工艺。锄用“熟铁锻成,熔化生铁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刚 劲。”能够看出,该工艺是将锄具在熔化生铁中渗碳,目的是使其 表面成为高碳钢,经淬火后得到马氏体而强
7、化。在固体渗碳处理上 使用病熬法固体渗碳工艺。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记载了一 种烟熬法固体渗碳技术,他写道:“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 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成针。先蹉其末成颖, 用小槌敲扁其本,刚锥穿鼻,复蹉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 后以土末松木火矢、豆豉三物蜀盖,下用火蒸。”可知当时的渗碳 是在釜中进行的,使用釜外供热方式,固体渗碳剂中松木火矢是一 种木炭,同书有说明火矢是木材经“不闭穴火”所获产物,是要紧 的渗入剂:豆豉也是含碳物质是辅助渗入剂:土末是分散剂,对防 止含碳物质的相互黏结与炭黑的析出有一定的作用。这与当今的装 箱固体渗碳方法如出一辙。固/液渗碳处理不一
8、致于固体或者液体 渗碳,它是以固态物质为骨架或者载体、液态物质为渗剂的渗碳方 式。最常见的固/液渗碳工艺是膏体法渗碳,是将含碳物质混与于 粘性物质中,形成膏体,涂于工件表面,在后续的加热处理中,碳 渗入工件表面。为了要在涂膏中获得液相,通常在膏体中都要添加 盐类,盐在600-90CTC经常呈熔融态。便民图篡提及:“羊角、 乱发俱煨灰,细研,水调,涂刀口,烧红,磨之。”羊角、乱发经 煨烧后要紧成分为氧化钙、碳酸钙与未充分燃烧的生物角质,这些 物质含碳。其中氧化钙、碳酸钙要紧是被用作为载体,而未充分燃 烧的生物角质为含碳渗入剂。明代物理小识“器用类淬刀法” 中干脆用未经煨烧的生物角质为含碳渗入剂:
9、“一以羊角,乱发为 末,调傅刀口,不必蟾酥而自然灰埋也。”其中羊角、乱发是要紧 的含碳物质,含碳量高于其灰;“蟾酥”为癞蛤蟆皮下的汁液,是 生物油脂,油脂不仅可做黏结剂,也可做渗碳剂:“自然灰”要紧 成分是碳酸钠。看来此工艺开始时的关键是以蟾酥为添加剂,以后 进展成以自然灰为重要添加剂的工艺。这两种添加剂都是很必要的, 自然灰的应用是一个明显的进展,不仅由于自然灰来源相对广泛, 更重要的是由于碳酸钠具有明显的碳原子的催渗效果。现在液体化 学热处理常用碳酸钠作为渗碳促进剂,在膏体中亦有其催渗效果。至迟到宋代,中国传统的金属箔的制造业已很成熟。在天 工开物、绘事琐言等古籍中均有记载,马上金片初锻后
10、,层 层叠入特制的乌金纸,扎成束,加以锻打与退火。其中间退火处理, 可能是连同乌金纸一起置于炭炉中,在约100的温度下加热,以 消除加工硬化。其最终退火处理是利用锻造的余热,将金片连同乌 金纸缓慢冷至室温。因制造性地使用乌金纸间隔、扎束锻打与退火 的特殊工艺,才得以制作比国外更薄更均匀的金箔。除金箔外,中 国古代还有关于银箔的记载。银箔要紧用于器物的装饰。元代陶宗 仪南村辍耕录中载:“凡器作什物,以金薄或者银薄依银匠所 用纸糊罩,置金银薄在内,逐旋细切取。铺已,旋漆上,新绵揩拭 牢实。”锡箔是用量很大的金属箔,其最大的用途是制作纸钱与装 饰。关于锡箔的制造在古籍中也有报道。其加工制作也是使用层
11、层 叠合锻打与退火,不一致的是古人可能认识到了锡的表面易形成隔 层(即氧化层),因此不采取金属片之间使用纸间隔的办法。此后, 又开发了蒸汽退火加热技术19。用蒸汽加热可使温度操纵在略高 于10CTC,既可获得很高的延展性,又可避免锡箔过度氧化。从近代起,我国传统冶铁术已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尽管仍有 地方生产“灌钢”或者“苏钢”,如在安徽的芜湖、湖南的湘潭、 四川的重庆、威远等地人们还在使用这一传统技术,但在全国范围 内,这一传统的液体渗碳制钢法不再成为制钢要紧手段。我国的钢 铁一方面依靠进口,另一方面开始建立近代化的钢铁厂。从1868 年开始,相继建成福州船政局铁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炼钢厂、汉
12、阳铁厂汉冶萍煤铁厂分公司、民族资本与兴铁厂、扬子机器公司铁 厂本溪湖煤铁股份公司钢铁生产厂,这些工厂不仅生产生铁与熟铁, 还可提供大量的钢材。这时积存长期经验所形成的传统热处理技术 仍在金属加工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使用熔融生铁作为渗碳剂的液体 渗碳法的表面处理技术还有所进展,这些方法通常称之“擦生”或 者“擦铺”,其具体处理方法在不一致地区还有许多种。在江西使 用的是类似于宋应星描述的“生铁淋口”技术,河北、山西、内蒙 等地区使用的是“擦渗”法,东北地区则使用“铺渗”法,福建、 广东则更像是“煮渗”法。在淬火及回火的工艺操纵方面已很成熟, 如民间在淬火剂的选择上与进行钢铁控冷自回火方面进展了很多
13、技 巧,如“淬黄火”与“淬白火” 20等。在刀剪制造行业中也逐步 建立了某些名牌商号,包含北京王麻子与杭州张小泉等,尽管他们 不知刀剪的内部组织结构,但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工艺 技巧,使其能达到性能操纵的目的,从而生产的刃具坚韧、耐用。烟熬法固体渗碳方法已成为渗碳的重要技术,在近代被华中与华北 地区的工匠所使用,他们所用的“釜”是铁锅,制备的钢被称之“烟 钢”。中国热处理技术进展史(二)唐电、樊东黎1)唐电福州大学教授,福建省热处理学会理事长,全国热处 理学会理事2)樊东黎教授级高工,全国热处理学会荣誉理事长、中国热 处理行业协会荣誉理事2、中国的代热处理进展落千丈热处理是机械工业中的
14、一基十分重要的基础工艺,对提 高机电产品内在质量与使用寿命,加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却花了相当长的时间 与很大的代价。由于热处理影响的是产品的内在质量,它通常不可 能改变制品的形状,不可能使人直观地感到它的必要性,弄不好还 会严重畸变与开裂;破坏制品的表面质量与尺寸精度,致使制造过 程前功尽弃。因此在我国的制造业中长期存在着“重冷(冷加工) 轻热(热加工)”现象,以致这个行业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工业基础的薄弱与在战争中遭受的破坏,我国的热处理 在40年代还仅仅属于一种作坊式的生产,尚未形成实质性的产业。 在工科院校中无热处理的专门学科,因而也缺乏
15、高层次的专业技术 人才。当时的热处理操作大都是家传技艺,笼罩着神秘气氛,处于 十分落后的境地。我国的热处理产业起源于50年代初苏联援建的156项企业。 其中的机械工厂都设热处理车间与工段。购买了大批苏制热处理设 备、包含箱式、井式、盐浴等30、40年代水平的电阻加热炉,并相 应建立了第一批按苏联图纸生产这些类型设备的电炉厂。一些高等 工科学校通过院系调整后、创建了包含在机械制造工艺系中的热处 理专业,于19541956年培养出了第一批专科与本科的热处理专业 正式毕业生。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还有从苏联学习归来一批热处 理专业的留学生。陆续建立的一些科研机构与专院校,基本上能按 照材料与应用进展
16、的步伐开展热处理基础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 涌现出一系列的科研成果。由此,从人才培养、研究与开发,生产 技术的革新与设备制造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专业体系。由于科研与生产应用的脱节,对革新生产设备的忽视与长期 闭关锁国造成的目光短浅,上世纪60、70年代的机械、冶金工厂的 热处理生产技术没有出现明显的进步。直到80年代实现了与国际社 会的沟通,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的生产技 术有了明显的改观。2.1热处理行业现状据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在制订国家热处理行业“十一,五” 规划时的调查,2003年我国的热处理概括起来有下列几方面的基本 情况:2. 1. 1企业总数全国全能企业热
17、处理厂、分厂、车间、股份制、民营热处理 企业约15000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约占80%,有12000家;个 体民营与股份制企业占20%,约3000家。由于内地许多地区在进行 国营中小企业改制,华东、华南沿海城市民营企业仍在不断涌现, 也有很多外资企业准备在沿海城市设热处理加工厂,“十五”后期 民营与股份制企业总数仍会继续上升。2. 1.2热处理员工总数按全国热处理厂点15000家,每家平均员工25人计,全国 员工总数约37万人。其中,企业技术人员比例平均为8%,约37 万人;管理人员约9%,约3. 3万人。热处理加热设备总数按企业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5%计,反算得出的全国热处理 加热设备(以7
18、5kW为一标准台)约15万台,装机容量11X106k肌2. 1.4热处理生产能力设每台设备平均生产率为100kw/h,全国平均1. 5班工作制, 15万台加热设备的年生产能力近45X106t。2. 1.5热处理能源消耗设热处理加热设备的平均利用率为30%,全国平均1.5班工 作制,15万台设备的每年实际热处理生产量为13.5X106t,消耗电 总量为 9. 9X109kW. ho2. 1.6热处理年营业额在调查中,热处理加工的平均价格为2. 30元/kg。按 全年实际产量13. 5X106t计,全国热处理年营业额约310亿元。若 以平均利润率10%计年创利润总计30亿元。热处理行业增值税率平
19、均达12. 5%,每年向国家纳税约39亿元。2.2科研、开发与新技术应用成果物理冶金基础研究的进展结合新工程材料的研究与发挥已有材料的潜力,上海交通大 学开发了金属相变理论与强韧化机理的研究,对马氏体、贝氏体的 组织形态、精细结构、预相变机制,形状经历合金与超塑合金中相 变机制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操纵渗碳、渗氮与热过程温度、应力场 的计算机模拟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工作的突出方 面。西安交通大学为根据机器零件服役条件及失效形式正确评价选择材 料,长期开展关于材料宏观性能、微观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周惠久教授提出了小能量多次冲击理论用以修正一些材料评价与选 用的准则。结合低碳马氏体
20、在生产中的应泛应用,取得显著成效。哈尔滨工业大学多年来在雷延权教授领导下坚持了金属形 变强化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一定温度与形变度下的金属再结晶 规律,形变热处理后不一致组织与性能之间叛乱纱有许多重要结论,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与开发了一系列变化学热处理方法。形变热处理 应用的典型例子是汽轮机叶片与柴油机连杆的锻后余热淬火,既可 节约电能,又能提高性能。哈尔滨工业大学还在金属基复合材料、 双相钢、铜基与铁基形状经历合金与陶瓷韧化与金属与合金的离子 镀与离子注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北京科技大学在低合金高强钢、微合金钢的理论与实践,操 纵轧制,非晶态材料稀土元素在钢中作用与金刚石薄膜沉积等方面 开展
21、了系统研究,所得在果在冶金行业获得实际应用。特别应指出的是柯俊教授早期提出的贝氏体无扩散切变机 制、与阿隆松的扩散一台阶机制在国际上成为分庭抗礼的针锋相对 观点。徐祖耀、康沫狂、俞德刚等人在贝氏体相变理论与开发贝氏 体钢与贝氏体等温处理方面都有突出奉献。2.1 热处理生产技术的进步2.2. 1渗碳技术的进步渗碳是汽车拖拉机工业应用最广的工艺方法之一。50年代 实现了从固体渗碳到井工炉中滴入液体渗剂的气体渗碳的过渡,改 善了产品质量,提高了工效。60年代初研制成功LiCl露点仪以后, 首先在井式渗碳炉上实现了滴入甲醇与丙酮的可控渗碳。在掌握了 吸热式气氛制备方法与研制成功密封渗碳炉以后,用露点仪
22、实现了 密封渗碳炉的碳势操纵。60年代末期研制成功红外线二氧化碳分析 仪。为了提高碳势操纵精度,在70年代推广了红外仪,要紧用于井 式炉的滴注式渗碳。目前用滴甲醇与煤油方式的可控渗碳已达到相 当普及的程度。特别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引进滴注式密 最迟在46万年前的北京猿人时期,我们的祖先已学会了用火。已有 的考古资料说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的灰烬, 是世界公认的具有典范的人类用火的最早遗迹之一 1。中国古代先 民将火用于材料热处理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在新石器时代早 期,古代先民在劳动与生活中,经常与泥土打交道,发现泥土与适 量的水混合后,就会有粘性与可塑性,能够用手随
23、意地塑造成各类 形状。泥坯凉干变硬,可盛东西,但泥器怕水。过火的泥坯不怕水, 这可能是源于一次偶然的发现。从此开始,由于火,由于热处理, 使粘土转变为经久、耐火、耐水的陶器。这是人类自觉进行热处理 最早事例。根据现有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陶器出现在距今7千1 万年往常,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陶器。经测定早期的陶器大都经 历750100CTC温度左右的热处理,这使得泥坯中的石英、云母、 长石等粘土矿物发生高温转变。此后,人们对陶器的选料与烧成条 件不断实践,使我国早期的陶瓷工艺远远领先于世界其它地区 2,3。普通泥质陶具容易破碎,我国先民又发明了在泥土中加入一 定量的砂,由于在粘土中加砂烧制成夹砂陶器
24、,使材质的膨胀系数 降低,抗冷热稳固性大大提高。夹砂陶器在很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 均有发现。在夏朝与商朝时期,我国古代先民也开始认识金属、加工金 属与冶铸金属。人类应用铜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250年往常4。 退火工艺的发明应该说是人类金属热处理的开端。研究说明早期的 铜及其合金不通过退火是不适宜进行大形变量加工的5。铜及其合 封渗碳炉与多种微处理机可编程序操纵器碳势操纵仪问世以后,在 密封多用炉上也广泛应用起来了。由于往炉中滴入甲醇与煤油,炉气中的一氧化碳成分不稳 固,甲烷含量也达到1%2%程度,只用二氧化碳红外仪的单因素操 纵是很达到0.05%的操纵精度。为此,便研究开发出了二氧化碳、 一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热 处理 技术 发展史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