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投资策略.docx
《2021年度投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度投资策略.docx(2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度投资策略核心观点不平静的2020年:全球宽松推升估值牛行情受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前低后高,但整体依然低迷。中国成为唯一正增 长的主要经济体。而为了应对疫情冲击,全球货币宽松浪潮推升资产价格,股市 呈现“估值牛”行情。2021年策略展望:复苏年,从“估值牛”到“业绩牛”在疫苗的超预期进展和经济低基数下,“复苏”是2021年最大的主旋律。对于 国内经济而言,盈利好转驱动制造业投资向好,可选消费提升以及全球复苏和 区域格局改善下的外贸改善均是2021年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市场担心随着复苏的推进,货币常态化对估值造成压制。但我们认为,根据历史 经验,在复苏初期,估值往往是随着利率
2、的提高而抬升,这主要由于对盈利好 转的预期大于对利率上升的担忧,从而估值的抬升。只有在过热状态下,利率 的上升才会伴随着估值的下行。而2021年并不存在这种担忧。因此,我们认为 2021年有望享受盈利和估值双击行情。在复苏行情中,短期周期板块有望占优,但从中长期看,根据全球过去30多年 的历史行情,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和可选消费是长期胜出板块。这些板块也是 紧扣时代步伐的行业。中国的长期主线同样也是科技和消费。1不平静的2020年:全球宽松推升“估值牛”行情2020年以来,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前低后高,但整体依然普遍下行。根 据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4. 4%0
3、 而主要经济体则普遍下行,中国成为2020年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以高端制造业为例,在卫星导航、民航客机、通讯设备、无人机、互联网、航 空 发动机、芯片产业、智能手机等高端制造业中,美国、德国、日本等老牌工 业化国家均存在短板。而中国拥有14个高端制造业,这受益于我国完整的 工业体系。二是工程师红利的释放。我国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问题,但在高素质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的今天,工程师 红利已逐步取代人口红利,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工程师红利的 来源于数量众多的高等教育劳动者。随着高校招生规模多次扩张,我国普通高 校毕业生不断增力口。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822万,其中,普通高校 本专科
4、生数量为758.5万,研究生为63.97万,分别较2009年增 长42. 82%和72.30%。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相当 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全部劳动人 口。随着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在全部劳动人口中, 截至2019年底,本 专科人数已超过一亿人,占总人数比重从2000年的0.96%迅速攀升 至2019年的7.72%。伴随我国进行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强国,工程 师红 利有望得到充分释放,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长效推动力。而长远来看,中国对教育的重视更将成为科技创新的动力源泉。我国坚定实施 教育强国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2019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超 过3.4万亿, 占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14.
5、 6%o而家庭对小孩教育的投 入更是不遗余力。近年来,居民在教育支出方面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三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对加强知识产权保 护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并在知识产权保护顶层设计、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 等方面给 出了重要指示。近年,中国通过实施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制定“十三五”国家 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重建国家知识产权局、探索设 立知识产权法院等等,平等保护外国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知识产权,为国内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创造更好的条件。与此同时,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不断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2019年超100亿元,较2014年增长73%O 到目前
6、为止,中国已经加入了几乎所有主要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同全 球80多 个国家、国际组织达成了合作。中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知识产 权保护的主要推动力。通过推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我国不 断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孵化成长环境。我国保护知识产 权、优化营商环境的不懈努力也获得国际社会赞誉。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 环境报告2020) 显示,中国排名从2018年的第四十六位跃升至第三H 一 位。3.3科创下的机会向科技高原进军之下,科创将是未来较长时间内市场的主旋律。科创并非仅仅 局限在电子计算机通信等领域,而是更大范畴的技术领域。比如农业、化工等 传统
7、行业,我们认为,科创领域的机会主要体现在安全化、智能化和低碳化三个 维度。安全化:产业链安全和自主可控是最大的刚需产业链安全是最大的刚需,国产替代仍是大势所趋。“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 出,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 于人的局面 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电设备、工程机械、轨 道交通装备、家用 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 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 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 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
8、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 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在十四五期间,突破卡脖子技术。2020年9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四部门关于 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其 中提到多 项关键领域的技术和材料: 如“围绕保障大飞机、微电子制造、深海采矿等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加快在:光刻胶、高纯靶材、高温合金、高性能纤维材料、高强高导耐热材料、 耐腐蚀材料、大尺寸硅片、电子封装材料等领域实现突破。实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提升稀土、帆钛、鸽专目、锂、锄的、石墨等特 色 资源在开采、冶炼、深加工等环节的技术水平,加快拓展石墨烯、纳米材料 等在
9、光电子、航空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卡脖子”问题,加快:主轴承、IGBT、控制系统、高压 直流海底电缆等核心技术部件研发。加快突破风光水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 高效储能与海洋能发电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建设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 式能源、新型储 能、制氢加氢设施、燃料电池系统等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先进 燃煤发电、核能、非常 规油气勘探开发等基础设施网络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 新 型显示器件、关键软件等核心技术攻关,大力推动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建设, 积极扩大合理有效投资。”但目前产业链安全并非仅仅停
10、留在科技领域,上游部分资源、能源高度依赖进 口 同样面临着安全问题,与此同时,部分产品虽然从总量上看进口比例不高, 但从结构 看,高端产品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依然亟待突破。整体上看,我们梳理了如下关键领域或者进口依赖较高等方面国产替代机会:如农业方面,种子、农业机械等战略性细分领域以及大豆、棕桐油、白糖等部 分进口依 赖较高的农产品;钢铁中的铁矿石、高端特钢等;材料领域的碳纤维 等;电子行业中 的芯片设计、半导体材料、设备;计算机行业中的操作系统、 工业软件;机械设备中的工业机器人、高功率激光器、高端轴承、高端数控机 床等;军工领域高温合金、航 空发动机、海洋装备、特种船、航空发动机等; 电气设
11、备领域工业自动化控制、新能 源装备制造等(主轴承、IGBT、控制系统、 高压直流海底电缆);通信领域光模块和高端传感器等。数字化和智能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 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5.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 到36.2%o其中数 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规模分别达到7.1和28.8万 亿元。数字化主要带来两方面的机会,一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二是数字化的应用,前 者对应了数字产业化,后者即为产业数字化。(1)数字产业化数字产业化即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即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数据中心 等,也是当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5G方面
12、,根据中国信通院5G经济社会影响白皮书预测,2020年5G正 式 商用算起,预计当年将带动约4840亿元的直接产出,2025年、2030年将分别增长到3.3万亿元、6.3万亿元,十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 率为29%o在间接产出方面,2020年、2025年和2030年,5G将分别 带动1.2万亿、6.3万亿和10.6万亿元的 间接经济产出,年均复合增 长率达到24%o此外,预计2030年5G将带动超过800万人就业,主要 来自于电信运营和互联网服务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数据中心是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石,也是新基建的重要领域,中央和地方均在加快政策支持。工信部表示将加快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
13、建 设,并在2020年12月建成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2019年,全 球IDC市场总规模近793亿美元,近5年复合增速19.3%,其中,我国IDC市场总规模1562亿元,近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33%o展望后市, 5G及云计算的发展仍将驱动流量高增,而数据中心作为流量基石扩容需求依然 旺盛。据研究机构 ResearchandMarkets最新发 布的报告显示,预计 2025 年中国数据中心规模将达到361.8 亿美元,2020-2025 年 复合 增长率为 19. 2%o物联网是数字化的首要环节。据loTAnalytics研究显示,2022年全球物联网 规模将达到近6000亿美元,到2025年
14、达到1.57万亿美元。对于国 内市场规模而言,据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为不 到5000亿元,2019年上升到1.55万亿元,短短6年时间里增长 了 3倍,预计到2022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超2万亿元。这将给 传感器、通信模组等主要价值环节带来较大的发展机遇。(2)产业数字化数字化的应用即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的主要引擎。通过数字技术带动产业升 级效率提升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据有关材料统计分析,全球目前有60多个万亿美元级的产业集群可以与数字 化结合,实现数字化转型。根据测算,仅在航空、电力、医疗、保健、铁路、 油气这5个领域,如果引入数字化支持,假设只提高1%的效率,在今
15、 后15年中预计可节约3000亿美元,平均每年产生200亿美元的价值, 而如果能提升10%的效率,就可以产生2000亿美元价值。2019年,中国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0万亿元,但利润总额仅为6.2万亿元。如果通过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行业效率5%的提升,则可以 多创造出5万亿的利润,几乎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翻倍的效益。除工业以外, 2018年服务业营业收入也达到了 了 34.3万亿元,其数字化提升空间同样 巨大。在具体运用领域,汽车作为最大的终端运用之一,我们认为车辆网和智能驾驶 或 是2021年及今后的最大的亮点之一。智能驾驶特别是无人驾驶因为对汽车产业影响深远,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 其 发展,
16、纷纷出台支持政策与法规。而我国在2015年中国制造2025 明确将提出对 智能驾驶发展的要求。2020年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显示, 到2025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监管 和网络安全体系将基本形成,并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 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 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此外,交通运输 部于2020年12月30日发布关于促进道路交通、自动驾驶技术发 展和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自动驾驶基础理论研究取得积极 进展,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车路协同等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和测试验证取得重 要突破。此外,将建成一批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基地和先导
17、应用示范工程,在 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自动驾驶技术产业化落地。并明确鼓励开展自动 驾驶载货运输服务,并稳步推动自动驾驶客运出行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 展自动驾驶车辆共享、摆渡接驳、智能泊车等试运行及商业运营服务。支持开 展便捷高效、安 全有序的自动驾驶出行模式开发与应用,促进“出行即服务” 产业综合发展。当前,地方政府对智能驾驶发展也极为重视,纷纷出台各项鼓励与支持政策。包括:依托新型城镇化和智能化道路交通设施等重大工程建设,纷纷建立智能 公交与车 路协同技术应用示范线路;设立人才专项配套政策,引导行业人聚集; 扶持企业的智能驾驶技术研发等。地方政府希望通过不断扩大智能驾驶示范应 用
18、规模,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2020年4月,百度在湖南湘江新区的 支持下推出了自动驾驶出租车 服务,在商业化运营上向前进了一步。在保增长、 新基建投资的背景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智能驾驶汽车的发 展。不论乘用车还是商用车市场,客户对智能驾驶都有需求。随着政策完善、技术 成 熟、客户认知度提高,能够切实解决用户痛点的智能驾驶功能将会快速普及, 智能驾驶市场空间广阔。智能驾驶系统不断升级,单车价值量加速提升。L0及L1级别的智能驾驶系 统作为嵌入式软件可以带来275到325美元的单车价值量提升。L2级 智能驾驶系统由多个自动化组合构成,或可带来450到550美元的单车 价值提升。L
19、2+级别需要配备多 传感器融合、控制算法、集成等软件,有望带 来750到1200美元的单车价值量提升。L3是智能驾驶系统成长的一个 飞跃,可以实现驾驶员在特定条件下的完全脱离,预计带来4000到5000美元的价值量提升,远高于L2级。根据广汽研究院预 测,2025年L1和L2级别智能驾驶有望达到45%,而L3和L4级 别智能驾驶则有望分别达到10%和2%o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2021年中 国智能驾驶规模有望达到2358亿元。行业有望迎来加速成长期。低碳化2020年9月,中国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 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不仅如此,2020年12月1618日
20、在北 京召开的中央经济 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所谓碳中和,就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与大自然吸收的 温室气体相平衡,或称“净零排放”。低碳化不仅是中国的目标,更是全球的目 标。 碳中和是巴黎协定的既定目标,是本世纪末全球温升较工业化前控制 在2,并 为控制在1.5。(2而努力的一种技术措施。为了实现这一温控目标, 我国提出碳中和的目标。根据评估,如果温升控制在2T时,全球需要在本世 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如 果1.5七时,碳中和实现时间需要提前至本世纪中叶。而要实现碳中和,首先是减少碳排放,主要是发展非化石能源,逐步减少对化 石
21、能源的依赖。我国提出到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下降65%以上,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 风能、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但截至2019年底, 国内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仅为15. 3%,如果 要在2030年达到目标,未来十 年,每年平均需提升一个百分点。这必要给新能源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1)光伏、风电迎来大发展从细分领域看,2019年全球光伏发电仅占全部发电量2. 68%,根据国际能源 署 预测,2050年全球光伏发电将占16%o根据光伏行业协会对“十四五”期 间全球和 中国光伏装机预测显示,在乐观情况下,全球和中国未来5年的年 均装机量
22、可分别达到287GW和90G肌即便在保守情况下,也能达到222和 70GW,相比于2020年全球和中国约120GW和40Gw比大幅 提升。风电方面,风能北京宣言指出,大力发展风电,可将经济复苏与应对气候 变化的长期目标紧密结合,为全人类谋福祉。综合考虑资源潜力、技术进步趋 势、并网 消纳条件等现实可行性,为达到与碳中和目标实现起步衔接的目的, 提出为风电设定与碳中和国家战略相适应的发展空间:保证年均新增装 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 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 于6000万千瓦,到2030年至少达到8亿千 瓦,到2060年至少达 到30亿千瓦。2019年中国风电装机28.9G肌
23、按十四五期间 年均新 增50GW算,2023年基本要达到年度新增50G肌相比于2019年新增 仅28. 9GW,几乎是四年翻倍的增速。且从供给端看,不同于光伏在全球具有竞 争力,中国风电主轴等关键零部件还存在国产替代的机会。(2)储能市场打开由于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不稳定性,在其大规模增长后必然伴随着储 能需求的提升。这将催生储能行业的需求。根据CNESA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 模 达到184. 6GW,在全球储能市场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占比 为92.6%;电化学储能的装机规模紧随其后,占比为5.2%,为9. 5GW,其中, 锂离子电池的
24、累 计装机规模最大,达到了 8. 45GW,占电化学总装机规模 的88. 8%o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为32.4GW,占全球市场总规模的17. 6%,结构上同样以抽水蓄能为主,电化学储能仅 占 5. 3%,为 1. 71GWo但由于电化学储能是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发展潜力最大的储能技术,所以目前 全球储能技术的开发主要集中在电化学储能领域,尤其是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根据CNESA分保守场景和理想场景分别对2020-2024年电化学储能的市场 规模进行预测。其中:保守场景下,“十四五”期间,随着更多利好政策的发 布,电化学储能应用的支持力度将逐步加大,市场规模不断增加,年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1 年度 投资 策略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