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权制度的博弈论分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沉默权制度的博弈论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默权制度的博弈论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冠敝制度的麟论析在刑事法领域,沉默权无疑是一项广为人知的刑事诉讼制度之一。“你有权保持沉默!”不论是普罗大众,还是 法学专业人士,对于这句话所体现的沉默权规则,往往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在西方法治国家,沉默权有着深厚的历 史根基并蕴含着不言而喻的内在道德属性;与无罪推定、疑罪从无一样,沉默权也是现代刑事诉讼普遍承认的法律制度 之一。1参见林铉雄:刑事程序与国际人权,元照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277页。在西方理论中,关于沉默权的赞誉不胜枚举。2沉默权被视为“人类文明的伟大里程碑之一。See C. Theophilopoulos, The So-Called Right to Silence a
2、nd the Privilege against Self-Incrimination: A Constitutional Principle in Search of Cogent Reasons, South African Journal on Human Rights, vol. 18, p. 505, 506 (2002).英美法系 和大陆法系国家普遍承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以下统称“被追诉人”)在刑事诉讼的审前和审判阶段享有沉默权, 3Gordon Van Kessel, Questioning the Guilty and Acquitting the Innocent: A
3、Close Look at a New Twist on the Right to Silence, Indiana Law Review, vol. 35, p. 925, 927 (2002).联合国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欧洲人权法院也 将沉默权制度或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特权作为一项国际人权标准。被追诉人享有沉默权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共识。4 参见宋英辉:不必自我归罪原则与如实陈述义务,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5期,第143页。然而,有趣的是,即便在西方法治国家,沉默权制度的正当性何在似乎也并非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事实上,在 理论层面,围绕为什么应当赋予被追诉人沉默权的学理讨论始终存在。
4、5早在19世纪,边沁等功利主义者就提出了对 沉默权的反对意见。在实践层面,随着犯罪态势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英国通过立法对沉默权规则加以限制:如限 缩沉默权的适用条件;允许法院根据沉默作出不利于被追诉人的推论等举措。这一立法变化,引发了人们对沉默权制度 普适性的质疑。沉默权的正当性之所以备受争议,部分肇因于其内在的传统自由主义价值理论本身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原 则。鉴于此,美国学者赛德曼教授(Daniel J.Seidmann)和斯坦教授(Alex Stein)放弃了传统价值论证的分析路径, 转而诉诸经济学的博弈论分析方法,就沉默权的正当性功能进行了讨论。通过构建博弈论模型,赛德曼教授
5、和斯坦教授 提出了“反混同理论(anti-pooling rationale),并认为沉默权的正当性在于区分无辜者与有罪者,确保无辜者能够不被 定罪。沉默权制度的博弈论分析,避免了传统价值论证分析方法的价值纷争,相对客观地阐释了沉默权规则的法律制度 功能。在我国,立法者一直对沉默权制度心存疑虑。但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背景下,为了确保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自愿 性,有必要从防止错及无辜的制度功能入手,重新审视沉默权规则的积极价值。为此,本文将首先对沉默权制度的博弈 论分析及“反混同”理论进行讨论;然后通过介绍西方学者对该分析方法的质疑以及斯坦教授的理论回应,以期全面了解 沉默权制度博弈论分析的理论贡献
6、及其可能存在的不足。一、沉默权制度的博弈论分析20世纪70年代,随着法经济学的蓬勃发展,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法律的形成、框架、运作及影响成为一种有益 的探索。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法经济学不仅从经济学理论中汲取养分,而且以一种更高的解决问题的姿态,将多个学科 领域结合起来如将法学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乃至哲学结合起来。,探究“法律权利、法律价值、制度效率、 司法正义等最基本的法理问题”7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博弈论是法经济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经济学上由冯诺依曼创立。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孙膑帮助田忌赛 马取胜的方法就属于博弈论的萌芽。在经济学领域,博弈论
7、研究的是“当人们知道其行动相互影响而且每个人都考虑这种 影响时,理性个体如何进行决策的问题”。8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相应对于学者提出的质疑,斯坦教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回应。斯坦教授重申,在“反混同理论”模型中的有罪 者和无辜者都是理性人,且沉默权的设立有利于无辜者。1 .理论假设斯坦教授假设了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有200名犯罪嫌疑人,其中一半为有罪者,一半为无辜者。在间接证据 证明强度为中等,沉默权制度缺位时,犯罪嫌疑人的沉默会导致事实发现者的不利推论。假设在200名犯罪嫌疑人中, 有一半(50名)的无辜者希望保持沉默,另一半无辜者将用真实的
8、不在场证明和其他免责声明为自己辩护。一半的有罪 者选择坦白,提前认罪认罚以免除讯问和审判压力。剩下一半的有罪者选择作出虚假的不在场证明或模仿无辜者的真实 陈述。在这种混同的情况下,事实调查者需要评估犯罪嫌疑人S(S为随机选取的犯罪嫌疑人)无罪声明的可信度。51See Alex Stein, The Right to Silence Helps the Innocent: A Response to Critics, Cardozo Law Review, vol. 30, p. 1115, 1124 (2008).假设无罪声明是真实的概率为p,那么在以上场景中,S无罪声明真实的可能性为p/2。
9、如果无辜者和有罪者没有 混同,即有罪者选择沉默或认罪,作出无罪声明的均为无辜者,那么p值为1。此时,S无罪声明真实的可能性为0.5。 如果S事实上有罪,他的虚假陈述的可信度实际上被提升了 0.5,而如果S事实上无罪,他的真实陈述的可信度实际上 被低估了 0.5。如果事实发现者意识到了这一混同,降低了真实陈述的信任程度,那么无辜者S真实陈述的可信度将会 进一步降低。如果这一概率过低,结合具有中等证明强度的间接证据,审判者可能会根据排除合理怀疑的的证明标准裁 判 S 有罪。52See Alex Stein, The Right to Silence Helps the Innocent: A Re
10、sponse to Critics, Cardozo Law Review, vol. 30, p. 1115, 1125 (2008).如果确立了沉默权制度,不允许对犯罪嫌疑人的沉默进行不利推论,实际上是为有罪者提供了一个有吸引力的选 择。因为若选择作出虚假的无罪声明,那么有罪者可能会面临证据被推翻的风险,而选择沉默则没有这种风险。因此, 在沉默权制度的影响下,假设在沉默权缺位的情况下选择作出虚假无罪声明的50名有罪者中,有25名选择了沉默,那 么75个无罪声明中只有25个是不真实的,无罪声明真实的概率为2/3。与未确立沉默权制度时的2相比,沉默权制 度的确立提升了无罪声明的可信度,同时也保
11、障了无辜者被无罪释放。53See Alex Stein, The Right to Silence Helps the Innocent: A Response to Critics, Cardozo Law Review, vol. 30, p. 1115, 1125-1126 (2008).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斯坦教授认为沉默权是有利于无辜者的。至于无辜者可能会理性地认为沉默比说出真相更 有利的观点,斯坦教授认为只有在已经确立沉默权制度的情况下,沉默和说出真相均为无辜者的理性选择。54SeeAlex Stein, The Right to Silence Helps the Innocen
12、t: A Response to Critics, Cardozo Law Review, vol. 30, p. 1115, 1126 (2008).否则,审判者对沉默的不利推论会使沉默的成本加大,不论是对于无辜者还是有罪者而言,沉默均不是最好的选 择。2 .实践论证对于沉默是否为有罪者的理性选择这一问题,斯坦教授援引了实证研究数据。英国政府在允许对沉默进行不利推论之后,委托汤姆巴克(TomBucke)、罗伯特斯特利特(RobertStreet)和 大卫布朗(David Brown)开展实证研究。55See Alex Stein, The Right t。Silence Helps the
13、Innocent: A Response to Critics, Cardozo Law Review, vol. 30, p. 1115,1129 (2008).该实证研究数据显示,在对122 7名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时, 有6%的犯罪嫌疑人没有回答任何问题,10%的犯罪嫌疑人没有回答一些问题。1994年限制沉默权之前的数据分别为 10%和13%。从数据上来看,对沉默权的限制减小了犯罪嫌疑人选择沉默的动机。但是斯坦教授指出,另一个重要的数 据为,在限制沉默权的前后,两种制度下的认罪率大致相似。实证研究对此作出的说明为,“尽管犯罪嫌疑人在讯问期间 可能会更多地与警方交谈,但他们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
14、愿意认罪。56Alex Stein, The Right to Silence Helps the Innocent: A Response to Critics, Cardozo Law Review, vol. 30, p. 1115, 1129 (2008)这种现象表明,限制沉默权并没 有增加认罪率,反而导致一些犯罪嫌疑人从沉默转向了作出虚假陈述,加剧了有罪者和无辜者的混同。斯坦教授认为,美国的实证研究也支持了犯罪嫌疑人是“理性人”的假设。研究报告表明,犯罪嫌疑人在受到米兰达 警告,并获得律师帮助的情况下,选择沉默的比例在10%-20%之间。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者其律师意识到,审判者会对 沉
15、默作出不利推论,那么沉默的比例将远低于20%甚至10%o 57See Alex Stein, The Right to Silence Helps the Innocent: A Response to Critics, Cardozo Law Review, vol. 30, p. 1115, 1130 (2008).因此,在“反混同理论”模型中,犯 罪嫌疑人是“理性人”的前提符合实际。结论赛德曼教授和斯坦教授对沉默权的博弈论分析具有开拓意义和启发意义。该分析方法跳出传统论证方式的价值困 境,转而采取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经济学博弈论分析方法,从制度功能角度阐释了沉默权规则的正当性。赛德曼教授和
16、 斯坦教授的理论模型认为,沉默权制度的确立使有罪的犯罪嫌疑人保持沉默,而非作出虚假的无罪声明,从而避免了将 “虚假的无罪声明”和“真实的无罪声明”混为一谈;有助于提升无辜者无罪声明的可信度,增加了无辜者被无罪释放的可能 性。在这种情况下,犯罪嫌疑人的沉默对无辜者产生了正外部性影响。无辜者虽然不会选择保持沉默,但却会因沉默权 制度的确立而受益。由此观之,沉默权的正当性在于其有利于无辜者。正是因为有罪者使用沉默权,无辜者不使用沉默 权,事实发现者才有可能将无辜者与有罪者进行区分。当然,关于沉默权正当性的博弈论分析并不意味着对沉默权自由主义价值的否定。赛德曼教授和斯坦教授在分析 其博弈论模型时,也肯
17、定了沉默权在保障人权、遏制刑讯、发现真实等方面的作用;与传统价值分析相比,博弈论分析 只是更强调沉默权规则对被追诉人的行为影响,并由此阐释了沉默权规则潜在的“保护无辜”“增进社会整体福利”的积极功 能。从“沉默权只有利于有罪者”到“沉默权有利于无辜者”,不仅仅是论证方法和结论的转变,更是思考方式的转变。博弈 论分析方式启发我们用学科交叉的思路,系统地看待刑事诉讼制度。正如罗纳德艾伦教授所述,刑事法律体系是动态而 非静态的,各项法律制度、各个刑事诉讼参与人是相互联系的而非独立的。地,在法律领域,法律规则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引和结果预设;在既定的法律关系中,任何一方当事人的选择都将受 到自身因素和
18、其他当事人行为的影响。因此,在法律规范下,人们的行为本身就包含互相博弈的因素。在法律分析中运 用博弈论方法不仅能够反映出相互博弈的因素,也在信息不对称,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存在冲突的情况下,为当事人提 供了行为选择的分析工具。9参见冯玉军:法经济学范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运用博弈论模 型分析沉默权正当性的优势即在于此。(一)讯问是一场博弈讯问是一场博弈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这也是对沉默权正当性进行博弈论分析的起点。1 .“经济人”假设自亚当斯密创立古典经济学以来,“经济人”假设一直都是经济学分析的出发点。这里所说的“经济人”,不是指仅追 求个人最大利益的“自私”的人,而
19、是超越了利己和利他的纯道德评判,将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之间 的有机结合的“理性人”。因此,“经济学”假设不单单指一个假设,至少包含三个基本命题:“自利”“理性人”和“增进社会效 益”。10“自利”,即促使经济人行为的根本动机是追求自身利益。“理性人”,即经济人是理性的,能够根据“市场情况、 自身处境和自身利益”作出判断,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增进社会效益”,即“只要有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证,经济人追求个 人利益最大化的自由行动会无意识地、卓有成效地增进社会的公共利益。”参见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第159页。在对沉默权进行博弈论分析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经济
20、人”假设,即犯罪嫌疑人是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 济人”。但是有人对这个前提持有争议,认为其忽视了实际情况。讯问基本都在紧张对抗的环境下进行,由于紧张、害怕、 虚弱等原因,被施以强大心理压力(甚至身体压力)的犯罪嫌疑人不会理想地做出理性的选择,反而可能会承认几乎所 有的罪行。当犯罪嫌疑人不理性时,抽象的博弈论模型就不能解释他们的行为。11See Daniel J.Seidmann and Alex Stein, The Right to Silence Helps the Innocent: A Game-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Fifth Amendment
21、Privilege, Harvard Law Review, vol. 114, p. 430, 450 (2000).对于此争议,赛德曼教授和斯坦教授认为上述不理性的情形只是极端案例。通常情况下人们仍然是理性的。虽然 这时的理性是受限制的,但是也并非完全的不理性。12See Daniel J. Seidmann and Alex Stein, The Right to Silence Helps the Innocent: A Game-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Fifth Amendment Privilege, Harvard Law Review, vol.
22、114, p. 430, 450 (2000).此外,数学分析证明有限理性不会对博弈论模型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建立在完全理性假设之上的 博弈论分析结果,大多数仍然是合理的。13参见俞建、贾文生:有限理性研究的博弈论模型,载中国科学2020 年第9期,第1375-1386页。此外,实践经验也表明,犯罪嫌疑人通常试图寻求无罪释放,只有在面对“无法反驳”的有 罪证据时,或者在一项诱人的口供激励政策面前,才会认罪。不管认罪与否,被追诉人的行为都是出于“经济人”的本能 自我保护。14See Daniel J. Seidmann and Alex Stein, The Right to Silence
23、 Helps the Innocent: A Game-Theoretic Analysis of the Fifth Amendment Privilege, Harvard Law Review, vol. 114, p. 430, 451 (2000).因此, “经济人”假设是对沉默权进行博弈论分析的前提。2 .博弈双方信息不对称在讯问中,犯罪嫌疑人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15实际情况与“囚徒困境”的情形不同,“囚徒困境”的 三个基本假设是:(1)博弈参与者都是理性的人,他们都会从自己的最大利益出发进行策略选择。(2)博弈参与者都 掌握完全信息。(3)博弈参与者都处在静态博弈中。
24、所谓静态博弈是博弈的双方同时行动的。参见胡小坤:博弈论 视角下的侦查讯问,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13-15页。根据经济学理论,信息对称是指在某种“经济人”关系中,博弈双方“知己知彼”,均掌握对方所具备的信息,了解彼 此具有的知识和所处的环境。比如在商品市场中,买方了解卖方的商品信息,卖方掌握买方的选择偏好等。16参见蔡 岩兵:新编信息经济学,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相对应地,信息不对称是“经济人”双方所掌握的信 息分布不对称,比如有人掌握得多,而有人掌握得少。不对称信息的存在有多重原因,其中包括愈加细化的分工和私人 信息的存在。17私人信息是相对于公共信息而言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沉默 制度 博弈论 分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