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 .人类进入2 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 首的是()A.马克思B.爱因斯坦C.达尔文 D.牛顿.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涉及继承者对它的 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
2、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主线上符合人民群众的主线利益和规定,得到广大人民 群众的拥护
3、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 程。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6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主线 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奔腾,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重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互相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 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 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互相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乂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 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
4、往复.从低档到高级的演化过程。7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自身的发明 性;意识活动对人体的控制作用;意识通过人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三、辨析题1 .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 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认可 的观点。2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它的内容与形式都是主观的。错误。单靠大脑人不能产生意识,意识是在实践基础上大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的 内容是客观的,而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3 .社
5、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社会规律应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规律。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但社会规律一旦形成同样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 客观性。假如社会规律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的规律,则说明规律能为人的主观意识而转 移。4 .辩证法对现存事物作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它否认的理解对的。其一:辩证法认为现存事物既包含肯定因素,也包含否认因素;其二:现存的事物 都是要灭亡的,相对于更高的条件而言,现存的事物必然要失掉存在的合理性。5 .社会发展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在社会规律面前无能为力。错误。社会规律是人的活动规律,它一旦形成后制约人的活动,这就是社会规律的客观 性。但人可结识.运用
6、.驾驭规律为实现主体的目的服务。6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直接地改造客观世界错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达成对客观世界的 改造。思想不也许直接发明什么东西。7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错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的标准,不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 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认可的观点。8 .唯物主义都认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错误。唯物主义都认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 义则是“半截于”唯物主义:它们在自然观上
7、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 心主义,认为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 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对的指出了社会存在 与社会意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 .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错误。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线,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 范畴启示我们,在结识和解决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 物原有的度,为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过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 质变。1 0.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8、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 系。错误。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 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 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11 .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错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远大前程和强大生命力的东西。区分 新旧事物的主线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而不是时间的新近。12 .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之所以是错误,是由于“存在”是什么,在这里,是不明确的;假如存在是精 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
9、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假如存在是物质,世界统 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13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 等同于运动。错误。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论断表白运动是物质的 主线属性,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但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则是不 对的的。物质和运动是有区别的。物质是标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运动则是表白这种客 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而运动是物质的主线属性。四、材料分析题1 ,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 题。材
10、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赫 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发明的,也不是任何 人所发明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 熄灭。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 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 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发明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假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 其中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材料4 )恩格
11、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 质性。请回答:(1)材料1、2、3 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答案要点(1)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坚持世界是统一的。不同之点则在于:材料1. 3都表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把世界统一为具体的物质 形态,泰勒斯归结为火,王充归结为气,但都是用物质的东西作为世界的木原。材料2表现的 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们把世界归结为数,归结为某种客观的精神.理性因素。(2)材料4说明的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本 质上是物质的。坚持这一原理的意义在于: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
12、石。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 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第三,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主线理论基础;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 论的主线规定。2.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韩愈:原道)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材料2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 置使它不再处在静止,即将永远静止。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 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
13、霍布斯:论物体,摘自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齐 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材料3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 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对的和重要;他 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也许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 是减少和增长,是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 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 5卷,人民出版社1 990年版)请回答:(1)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2)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
14、展观的依据。(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答案要点(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认为(对 佛教.道教)如不加以严禁,(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 观点认为.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崇高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 是对的的发展观。(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 展看作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这种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的性质。(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 内容。矛盾的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在相对
15、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 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 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质变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它能突破 特定事物存在的限度。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 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3 .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 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
16、,而不能 归属于现实。”材料3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也许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也许有矛盾。”请回答:(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对的,(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3)对比材料1与材料3,分析材料3的错误。答案要点(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 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但是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 维中的反映。第二句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 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段话突出一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 这个观点是对的的。(2)材料2把矛盾
17、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 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 完全对立的。其主线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 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 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 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4 .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材料1 笛卡尔认为,物质
18、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 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 界的本原。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世界统一于存在。”摘自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哲学教程材料2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 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一一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一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材料3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 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 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
19、,只是限度不同。请回答:(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什么区别,错误的实质是什么?(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有何不同,错在哪里?(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错在哪里?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二元论观点。笛卡尔公开讲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的本原。而杜林 则采用模棱两可折衷主义的手法表白二元论的观点。两位哲学家的错误实质在于否认世界的 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然导致唯心主义。(2)材料2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 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
20、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 而只认可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5 .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 功二材料2 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蟠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蟠动,议论不已。慧能进口:不是风动,不是蟠动,仁者心动材料3列宁指出把重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结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 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奔腾”.“渐进 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请回答:(1)材
21、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2)材料2和材料3的重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都认可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 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要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办法.功能也就会发 生变化。材料2慧能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 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材料2和材料3的重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 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 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
22、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 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对的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 运动变化。第二章结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题.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结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当在 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A.实践是结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查结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查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I).结识活动与实践活
23、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1 6 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197 9年1 1月10日罗马教 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认可伽利略在340数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这说明()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实践作为检查结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拟定性,这种不拟定性是指()A .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C.逻辑证明也是检查真理的途径D.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查是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规定B.主
24、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结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结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A.自然界是结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结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结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 .人具有结识自然的能力.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佳办法就是把它发明出来。”从结识和实践的关系看, 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A.结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和结识互为先导C.实践高于(理
25、论的)结识,由于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D.实践与结识是合一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结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结以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结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亳无用处1 0.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的区别是()A.感性结识是可靠的,理性结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结识来源于实践,理性结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结识是对现象的结识,理性结识是对本质的结识D.感性结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结识来源于间接经验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
26、B.知觉 C.表象 D.分析1 2 .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对的评价是()A.唯理论是对的的,经验论是错误的B.经验论是对的的,唯理论是错误地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故意义”是()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真理与谬误之间的互相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互相转化的也许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见解是()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
27、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A.马克思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D.威廉配第.马克思恩格斯进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A.古希腊哲学 B.近代欧洲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D.英国经验论哲学.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讽刺家”的是()A.费尔巴哈B.傅立叶 C.欧文 D.圣西门.在一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
28、是()A.德国 D.奥地利 C.中国 D.俄国1 1.“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 2.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科学性C.阶级性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最主线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D.阶级
29、性1 5.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抱负崇高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线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1工一切从实际出发.“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A.混淆了真理性结识与一般结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A.强调结识对实践的作用C.认为结识可以脱离实践2 0.认可知识的相对性
30、()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沦B.强调实践对结识的检查作用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结识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D.可以防止结识的僵化21.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 当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 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结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查结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查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结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唯物主义结识论与唯心主义结识论的对立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
31、立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结识只有一个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测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 调了()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干结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
32、善于观测事物,并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结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差别小得多.它们之 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白()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重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限度C.人的聪明才智重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在于()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 .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2 8.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
33、认真理的相对性1)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结识只有一个单项选择题答案1 .C2. B 3. D 4. D 5. D 6. C 7.B8. C 9 . C10. C11.B 1 2 .C 13. B 14. C 15. A 1 6 . A 17. D 1 8. A 19. B 20. D21. B 22. A 2 3.C24. C 25. D 2 6. C 2 7 . C 28. A二、简答题1 .简述实践和结识的主体与客体及其关系。实践和结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结识活动的人;客体则是指实践 和结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主线上说是结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
34、主义结识论认为,主体 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结识和被结识的关系,并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 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所谓结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 映对象的过程。主体的这种结识.改造客体的过程,从主线上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获得一定的价值。主体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打破客体的限制,超越现实客体,发展自己的 能力和需求,同时也使客体得到进一步改造.发展和完善。2 .简述实践在结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结识的基础,它对结识的决定作用重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结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一方面结识世界,人类的结识活 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
35、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 要这个中心来拟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结识发展的强大动力。第二,实践为结识提供了也许。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 来解决。实践发明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结识可以不断发展。第三,实践使结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干使 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足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 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干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 并进而上升到理性结识。第四,实践是检查结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干检查自己结识的真
36、理性。3 .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对的结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方面,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外部客观世界作为结识对象的。真理最主线的特性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木质和规律的对的揭 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致性。另一方面,检查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可以经得起实 践的检查、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结识就是真理。在结识真理思想内容客观性的同时,还必须对的结识真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形式的主 观性规定人们必须意识到,真理同它所反映.结识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区别
37、和联系。我们既不能 把真理思想内容的客观性等同于客观对象的客观性,把真理当作客观实在,又要反对唯心主 义否认客观真理的错误观点。4 .简述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的辨证关系感性结识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人们结识的初级阶段。理性结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是人们结识的高级阶段。感性结识比理性结识丰富,理性结识比感性结识深刻。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互相依赖。一方面,理性结识来源于感性结识。另一方面,感 性结识需要深化,有待发展为理性结识。第二,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互相渗透的。人的结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既不存在纯粹的感性结识,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结识,
38、感性结识和理性结识是互相渗透的。5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可以作为真理的检查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一方面,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对的反映,它的本性在 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查真理,就是检查人的主观结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 合的限度。要做这种检查,就要把主观结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干鉴定 它是不是真理。另一方面,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 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结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 变为客观的东西。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39、是作为检查真理标准的重要根据,使它成为最 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实践检查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 作用。当然,逻辑证明并不能取代实践检查结识真理性的标准,已被逻辑证明了的东西,还必 须最后通过实践的检查,才干最终被认为是拟定无疑的结识,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查的 最后结果。三、辨析题1 .绝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相对真理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错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同一真理两种属性。它们互相渗透.互相包含,所有真理 都是主观结识符合客观实际及其规律性,所有真理都是能对的结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 所以,真理既符合唯物论也充满着辩证法,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拆开去
40、结识是错误的。2 .能动反映论与悲观反映论的主线对立在于是否认可实践是结识的基础和结识的能动 性。对的。能动反映论把实践观引进结识论,认可实践是结识的基础;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 不仅认可结识的能动性,并且认可结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3 .丰富的感性结识就是理性结识。错误。感性结识是理性结识的基础,但它只是现象的.表面的.直接的结识。它要上升到 理性结识,须通过一番改造制作,运用抽象思维的方法,从现象中概括本质的东西来,才干完 毕感性结识到理性结识的奔腾。当然要得到理性结识必须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但材料再丰 富,不通过改造制作,仍只是感性结识而不是理性结识。4 .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错误
41、。主体与客体.主观和客观这两对范畴之间有联系,但不等同。主观指人的意识.结识.思维.客观即事物的客观存在,如自然界.人类社会等。主观和客 观的关系相称于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则是结识论范畴,主体是从事实 践和结识活动的人,客体指与主体发生联系,进入主体结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两对范畴的联系表现在:主体有主观性,故意识和目的;客体一方面是客观存在,才干成 为主体结识和改造的府象。两对范畴的区别在于:主体只有和客体相联系才称为主体,离开客体就无所谓主体。而 客观存在可以是不依赖于主观.主体的。客观事物与客体是两个有区别的范畴:客观事物只 有和主体发生联系才成为主体的客体。当客观
42、事物尚未进入人的结识领域时,它还只是自在 的客观存在,并不是结识的客体。只有与结识的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时,客观事物才具有 客体的意义;另一方面,结识的客体不一定是客观事物。当人的结识活动指向人的精神活动 时,结识的客体是精神客体。精神客体自身不属于客观事物。5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错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结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结识主体 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虚假 反映或骗局。视觉和听觉是感性结识,它们具有直接性.丰富性,但是它的缺陷是直观性和表 面性,不能深人.全面地反
43、映事物,有待于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用科学态度加以分析,上升为 理性结识,才干把握事物的木质。6 .“彼亦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两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 否认。错误。客观真理是指人的结识中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对的反映。“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庄子的观点,认为在“道”的高度去衡最,无所 谓是非善恶。是相对主义真理观,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检查真理有客观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结识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互相作用的结果。人的对的结识不仅具有客观性,并且 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
44、别性的结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限度上是真理,应有 实践来检查。认可人的结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认客观真理。四、材料分析题1 .材料1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另一方面之;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2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3)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 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 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材料4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 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
45、明再进文明,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 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请回答:(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2 )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答案要点(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 心主义先验论;孔于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旬子的观点,认可人的结识是后天 学习所得,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2 )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结识的发展,指出这是一个由低档到高级的不断发 展的过程.人的结识不是先天就有,也不也许一次完毕。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 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
46、实践一结识一再实践 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2材料1恩格斯指出:就一切也许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 来纠正我们错误的后代,大约比我们也许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结识错误的前代要多 得多。他进一步指出: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者更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谡 误的历史。材料2波普尔在科学知识进化论一书说道:“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 可证伪性或可辩驳性。”“我所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测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 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规定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同样,只但是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
47、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一一也许是唯一的一一人类恬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 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材料3合法相对论得到普遍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假如引力势场不能使 光谱线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 错误的,它就必然被抛弃。”请回答:(1)上述材料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的共同观点是什么?(2)恩格斯与波普尔对科学的发展有什么不同结识?(3)简述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答案要点(1)恩格斯、波普尔和爱因斯坦分别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 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杳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2)恩格斯与波普尔的不同在于,波普尔把错误可以被否证作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性, 把科学史简朴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没重视被推翻理论其中也许包含的合 理性因素,这是一种简朴的否认过程。恩格斯则辩证地指出,在认可任何今天看来是对的的东 西都包含着明天也许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一个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 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3)波普尔的观点指出了科学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于研究科学知识增长 规律有很大启发。但是他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