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煤矿瓦斯抽放.pdf
《隆昌煤矿瓦斯抽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隆昌煤矿瓦斯抽放.pdf(10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晴隆县隆昌煤矿瓦斯抽放设计瓦斯抽放设计贵州省动能煤炭技术发展服务有限公司二二 0 0 一一 0 0 年六月年六月晴隆县隆昌煤矿瓦斯抽放设计瓦斯抽放设计生产能力:30 万 t/a项目负责:审核:贵州省动能煤炭技术发展服务有限公司二二 0 0 一一 0 0 年六月年六月目目录录前前言言.1 1第一章第一章井田概况井田概况.5 5第一节井田概况.5第二节地质特征.8第三节井田境界及储量.21第四节井田开拓及采煤方法.24第二章第二章矿井通风及瓦斯参数矿井通风及瓦斯参数.2 27 7第一节矿井通风.27第二节瓦斯参数计算.28第三节瓦斯利用.37第三章第三章瓦斯抽放方法与抽放工艺瓦斯抽放方法与抽放工艺
2、.3 39 9第一节 抽放瓦斯方法选择.39第二节 底板巷穿层钻孔预抽.40第三节 石门揭煤前抽放.41第四节 回采工作面钻孔抽放.43第五节 煤巷掘进工作面抽放.44第六节 采空区抽放.45第七节 抽放时间.48第四章第四章抽放工艺抽放工艺.4 49 9第一节 钻孔施工.49第二节 封孔.49第三节 管路与抽放孔连接.51第四节 抽放瓦斯量监测.52第五章第五章瓦斯抽放设备瓦斯抽放设备.5 55 5第一节瓦斯抽放管路.55第二节瓦斯抽放泵.62第三节附属装置.64第四节地面供电系统.67第五节 瓦斯抽放管线综合布置.67第六节 设备材料汇总.69第六章第六章瓦斯抽放泵房瓦斯抽放泵房.7 70
3、 0第一节地面瓦斯泵房.70第二节瓦斯抽放系统的安全措施.74第三节检测与监测监控系统.75第七章第七章组织管理及主要安全技术措施组织管理及主要安全技术措施.7 77 7第一节组织管理.77第二节安全措施.77第八章第八章环境保护环境保护.8 80 0第九章第九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8 81 1第一节劳动定员.81第二节工程进度.81第三节投资估算.81第四节主要技术经济指标.82附件一.84附件二.86附件三.94附件四.96附件五.98附件六.100附图 1抽放泵站位置示意图.101附附件件1、晴隆县隆昌煤矿采矿许可证(副本);2、贵州省国土资源厅文件(黔国土资储备字2007
4、181 号)关于贵州省晴隆县隆昌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矿产资源储量评审备案证明;3、贵州省晴隆县隆昌煤矿资源储量核实(补充)报告中的储量核实结果;4、隆昌煤矿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5、隆昌煤矿煤炭自燃倾向性鉴定报告。附图目录附图目录1、矿井瓦斯抽放系统图(示意);2、泵站平面与管网布置图(示意);3、泵站供电系统图(示意)。前前言言一、项目名称一、项目名称晴隆县隆昌煤矿瓦斯抽放系统设计。二、设计目的二、设计目的根据黔安监管办字2007345 号文件“关于加强煤矿建设项目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意见”,该矿矿区为国家划定的突出矿区。根据意见要求只要在煤与瓦斯突出矿区的煤矿建设项目,在没有做煤与瓦斯突出
5、危险性鉴定的情况下,必须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本矿没有做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鉴定,故本次设计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根据 煤矿安全规程(2010 版)和 煤矿瓦斯抽采工程设计规范(GB50471-2008),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建立瓦斯抽放系统,特编制本瓦斯抽放系统的设计。三、矿井简介三、矿井简介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文件省人民政府关于黔西南州兴义市等六县(市)煤矿扩界扩能和调整布局方案的批复(黔府函2006201 号),同意晴隆县隆昌煤矿技改为30 万吨/年矿井。隆昌煤矿位于晴隆县中营镇境内,直距晴隆县城 27 公里,距晴隆县城的公路里程约 70 公里,距中营镇里程 7 公
6、里。矿区无铁路通过,有简易公路通往中营镇,中营有乡村公路通往普安县城及晴隆县城,交通条件一般。根据贵州省动能煤炭技术发展服务有限公司 2008 年 05 月提交的晴隆县隆昌煤矿(扩界扩能)开采方案设计,设计开采一采区,在一采区中布置有一个普采工作面和两个掘进工作面达到 30 万吨/年的生产能力;布置有高低负压各一套瓦斯抽放系统。四、编制依据四、编制依据1、晴隆县隆昌煤矿采矿许可证(副本);2、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于提供的 贵州省晴隆县隆昌煤矿资源储量核实(补充)报告;3、贵州省动能煤炭技术发展服务有限公司 2008 年 05 月提交的 晴隆县中营镇隆昌煤矿(扩能扩界)开采方案
7、设计及其相关图纸;4、黔西南州 2006 年度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表的批复;5、晴隆县中营镇隆昌煤矿煤层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6、晴隆县中营镇隆昌煤矿煤层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7、煤矿安全规程(2010 版);8、煤炭工业小型矿井设计规范(GB 50399-2006);9、煤矿瓦斯抽放规范(AQ1027-2006);10、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11、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12、煤矿井工开采通风技术条件(AQ1028-2006)13、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国务院令 446 号);14、国家现行的其它相关法律法规;五、瓦斯抽放的必要性五、瓦斯
8、抽放的必要性隆昌煤矿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为了减少或杜绝矿井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保证矿井生产安全和工人人身安全,对隆昌煤矿进行瓦斯抽放系统进行设计。六、设计的主要内容六、设计的主要内容1、新建瓦斯抽放系统;2、设水环式真空泵 4 台;3、抽放管路 7500m;4、地面设瓦斯抽放泵房。5、项目总投资 184.1 万元。七、主要结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七、主要结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结论1、本次瓦斯抽放设计是根据贵州省动能煤炭技术发展服务有限公司2008 年 05 月提交的晴隆县隆昌煤矿(扩界扩能)开采方案设计为依据进行设计的。2、本项目属安全投入,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9、其效益主要体现在间接经济效益、安全效益、社会效益方面。3、通过对瓦斯抽放系统的设计,能够有效治理瓦斯、减少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能,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安全效益十分明显。4、通过对瓦斯抽放系统的设计,减少安全事故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促进矿井的稳定和发展。5、在生产中,由于采面上隅角瓦斯和掘进瓦斯易超限,本次设计重点考虑采面瓦斯和掘进瓦斯的抽放问题。(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1、由于隆昌煤矿是未能提供相应的瓦斯参数,技改后矿井应加强搜集本矿的瓦斯资料、地质资料,进一步健全矿井安全生产系统,提高生产矿井的安全可靠性。2、隆昌煤矿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设计,但由于矿井瓦斯资料不够全面,矿井机械化程度不高,本次
10、设计只对目前一采区的瓦斯抽放系统进行设计。第一章第一章井田概况井田概况第一节第一节井田概况井田概况一、地理坐标及交通位置一、地理坐标及交通位置隆昌煤矿位于晴隆县中营镇境内,直距晴隆县城 27 公里,距晴隆县城的公路里程约 70 公里,距中营镇里程7 公里,与晴隆县城方位345,地理坐标:东经10508171050935,北纬 260353260459。矿区无铁路通过,有简易公路通往中营镇,中营有乡村公路通往普安县城及晴隆县城,交通条件一般,煤炭运输经公路运至六枝新窑火车站装车后销往各地。(详见交通位置图-1-1-1)。矿区交通位置图矿区交通位置图二、地形地貌二、地形地貌本区以剥蚀、侵蚀为主的中
11、高山地形,山势与岩层走向基本一致。井田内总体地势南西高,北东低;飞仙关组地层分布地段地形较陡;煤系地层分布地段易风化剥蚀,形成缓坡低地。最高点位于井田南部的拐点 10 处往东,海拔标高 1065 米,最低点位于井田东边界拐点 5 处,海拔标高约 730 米,相对高差 335 米。三、主要河流及地表水系三、主要河流及地表水系隆昌煤矿区属低山地形,总体为西高东低,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发育长梁山脊、坡地、槽谷,区内主要发育有流过矿区北部的呈树枝状水系的纳洞河,流向南东。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为矿区东部新民河流入北盘江的碧波处,海拔标高约 695m。矿区地表大部分为第四系和富水性导水性都弱的龙潭组碎屑岩覆
12、盖,大气降水通过基岩风化裂隙、构造裂隙及孔隙补给地下水,沿裂隙、孔隙呈脉状、网状及分散状径流,以侵蚀下降泉方式排泄于冲沟洼地中,地下水地表水的流向主要受地形地势和构造的控制。四、气象四、气象矿区内气候温和,属中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据晴隆县气象站 19952000 年资料:气温:年平均 13.6,月平均最高 20.5(7 月),月平均最低 4.6(1 月),日极端最高 32.3(1995.6.23),日极端最低-7.9(2000.1.9)。降雨量年平均 1431.1mm,年最大 1997 年为 1755.6mm;年最小 1996 年为1144.4mm,月最大 1997 年
13、7 月为 567.4mm;日最大 1995 年 10 月 3 日为 136.5mm。最长连续降雨 1998 年 6 月 26 日至 7 月 19 日计 24 天共计 282.1mm,最长连续无降雨 1999年 12 月 22 日至 2000 年 1 月 12 日计 22 天。降雨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5 至 10 月占年降雨量的 84.2%,其余月份仅占 15.8%。湿度:月平均最高相对湿度为 88%(7 月),月平均最低相对湿度为 78%(4、5 月)。日照:月平均最高相对湿度为 88%(7 月),月平均最低相对湿度为 78%(4、5 月)。积雪、积冰:日最大积雪(2000 年 1 月 31
14、日)为 14cm;(1996 年 2 月 26 日)电线积冰最大直经 13mm。风向、风速:风向以东北风为主,亦常见西南风。历年最大风速为 23m/秒。最大风速多为西南风,一般出现在每年的春季。五、地震情况五、地震情况兴义煤田至今未做过地震基本烈度鉴定,亦没有地震资料记载。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GB18306-2001),本区位于地震烈度 6 度区。六、环境状况六、环境状况隆昌煤矿区属低山地形,总体为西高东低,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发育长梁山脊、坡地、槽谷,区内主要发育有流过矿区北部的呈树枝状水系的纳洞河,流向南东。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为矿区东部新民河流入北盘江的碧波处,海拔标高约 695m。井
15、田位于中营向斜东南翼中段,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 2030。地层倾角沿走向变化不大,顺倾斜在浅部界于2330,向下渐缓为2025,剖面上表现为轻微起伏,没有次一级褶曲。井田内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对矿井开采影响不大,但实际生产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减小地质构造基本因素对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井田局部地段发现有滑坡、危岩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煤矿井下水、工业污废水及居民生活污水的排放,对水资源和环境会造成一定的污染。七、文物古迹、旅游景点及其它地面建筑等情况七、文物古迹、旅游景点及其它地面建筑等情况矿区内没有文物古迹、旅游景点及重要建筑物。八、供电电源八、供电电源根据晴隆县煤矿供电规划,35kv 中
16、长线路(长流中营)和35kv 花中线路(花贡中营)引入中营镇,再由中营镇变电所引 10KV 双回路至新民开关站。设计采用双回路对隆昌矿井供电,隆昌煤矿 10kv 双回线路引自新民开关站 10kv电网(一回为中长线路支线,另一回为花中线路支线)。目前隆昌煤矿一回 10kv 电源已引自新民 10kv 电网(导线采用 LGJ-95,距离 2km),技改验收前业主必须与供电部门签订供电协议完善矿井另一回 10kv 电源线路,形成双回路供电。九、现有水源九、现有水源矿区周围有多处泉水,水质较好,可解决生产、生活、消防用水,经处理后,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可供矿区职工生活用水。生产及消防用水不足部分由井下水
17、经处理后复用。第二节第二节地质特征地质特征一、矿区地层一、矿区地层隆昌煤矿井田出露地层有二迭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龙潭组,三迭系下统飞仙关组、永宁镇组以及第四系。1、峨嵋山玄武岩组(P3):出露于井田南侧,顶部为紫红色、绿灰色凝灰岩,厚 510 米;其余为拉斑玄武岩及玄武质火山角砾岩,具气孔状、杏仁状构造。厚 250400 米。2、龙潭组(P3l):出露于井田南南东部,龙潭组平均总厚度 406 米,共含煤4055 层,煤层平均总厚度 45 米,其顶界为飞仙关组一段(T1f1)地层;底界为峨嵋山玄武岩组(P3)地层,根据岩性特征,动植物化石组合,煤层赋存情况,全组可分三段:上段:标 2(距 4
18、号煤层顶板 10 米)至标 4(14 号煤层底板),以灰色厚层粉砂岩、砂岩及煤层为主,煤层稳定,可采者810 层,产丰富的动物化石。平均厚度113 米。中段:标 4 至标 8(距 30 号煤底板 10 米),以灰色砂岩、粉砂岩及薄煤层为主,中下部沉积可采煤层 46 层,一般不稳定,全段以植物化石为主。平均厚度 223 米。下段:标 8 至玄武岩顶,主要为粉砂岩、灰岩及凝灰质砂岩,顶部有不稳定煤层一层,该段产大量动物化石。平均厚度 70 米。3、飞仙关组(T1f):出露井田北部和北侧,由一套浅海相石灰岩、泥灰岩、钙质粉砂岩及泥岩组成,厚 570 米,共分六段,其中一段(T1f1)为绿灰色粉砂岩夹
19、薄层细砂岩为主,浅灰绿色薄层状钙质粉砂岩及钙质泥岩次之,夹少量薄层泥灰岩,底部富产介形虫化石,厚约 110 米。该段地层对井田内煤层的开采有一定影响。4、永宁镇组(T1yn):出露于井田北侧,底部为灰白色石灰岩,厚层状,具缝合线构造。5、第四系(Q):主要为冲积、残积、坡积砂土层,分布于矿区缓坡、沟谷地带,厚约 030 米。二、地质构造二、地质构造隆昌煤矿井田位于中营向斜东南翼中段,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北西,倾角 2030。地层倾角沿走向变化不大,顺倾斜在浅部界于2330,向下渐缓为2025,剖面上表现为轻微起伏,没有次一级褶曲。井田内构造复杂程度属中等。三、煤层三、煤层区内主要含煤地层为二叠系
20、上统龙潭组(P3l),岩性为灰、浅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灰岩及煤层等,含煤 4055 层,主要可采煤层 9 层,即 4、5、7、10、14、24(根据批复结果,24 号煤层无资源量)、25、27、29 号煤层。其它为零星可采或不可采煤层。4 号煤层:中厚煤层。全层厚 01.85 米,一般 1.50 米,算量采用厚度 0.701.85米,一般 1.56 米。煤层厚度变化不大,总的趋势是由西向东变薄,在线 10 号孔尖灭。结构较简单,大部分点为单一煤层,一般含01 个夹石,夹石一般厚0.050.30米。顶板为粉砂质泥岩或粉砂岩,底板为泥岩。煤层层位稳
21、定,厚度较稳定。5 号煤层:中厚煤层。全层厚 05.30 米,一般 2.10 米,算量采用厚度 0.704.79米,一般 1.83 米。煤层厚度变化不大,总的趋势是由北西向南东变薄,在线9 号孔尖灭。结构较简单,大部分点为单一煤层,一般含01 层夹石。顶板为粉砂岩夹一薄层黑色泥岩,底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煤层层位稳定,厚度较稳定。7 号煤层:薄中厚煤层。全层厚 0.722.00 米,一般 1.24 米,算量采用厚度0.721.64 米,一般 1.05 米。结构较简单,大部分点为单一煤层,一般含 02 层夹石。顶板为粉砂质泥岩,底板为泥岩或粉砂质泥岩。煤层层位稳定,厚度较稳定。10 号煤层:薄中
22、厚煤层。全层厚 0.702.15 米,一般 1.35 米,算量采用厚度0.702.00 米,一般1.30 米。煤层厚度变化不大,总的趋势是由北西向南东变薄。结构较简单,大部分点为单一煤层,一般含01 层夹石(仅线10 号孔出现异常,含2层夹石)。顶板为粉砂岩夹薄层状灰岩,底板为泥岩。煤层层位稳定,厚度较稳定。14 号煤层:中厚煤层。全层厚 0.595.61 米,一般 3.20 米,算量采用厚度 0.824.69 米,一般2.50 米。煤层厚度变化不大,总的趋势是由浅向深变厚。结构复杂,仅个别点为单一煤层,一般含 05 层夹石,一般 23 层。顶板为粉砂岩或细砂岩,含菱铁矿结核,底板为泥岩或细砂
23、岩。煤层层位稳定,厚度较稳定。24 号煤层:薄中厚煤层。全层厚 0.751.99 米,一般 1.02 米,算量采用厚度0.751.99 米,一般 1.01 米。煤层厚度变化不大。结构简单,一般含 02 层夹石,多数点为单一煤层。顶板含大量植物化石。煤层层位稳定,厚度较稳定。25 号煤层:中厚煤层。全层厚 0.863.15 米,一般 2.21 米,算量采用厚度 0.862.90 米,一般 1.93 米。煤层厚度变化不大,结构复杂,仅个别点为单一煤层,含05 层夹石,一般 13 层。顶板为粉砂岩或细砂岩,含菱铁矿结核,底板为泥岩或细砂岩。煤层层位稳定,厚度较稳定。27 号煤层:薄中厚煤层。全层厚
24、0.274.32 米,一般 1.75 米,算量采用厚度1.093.30 米,一般2.04 米。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结构复杂,含010 层夹石,一般36 层。顶板为细砂岩,含植物化石碎片。煤层层位较稳定。29 号煤层:局部可采煤层。全层厚 03.78 米,一般 1.35 米,算量采用厚度 1.312.10 米。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结构复杂,含 07 层夹石,一般 35 层。直接顶板为粉砂岩,含丰富植物化石,间接顶板为细中粒砂岩,少数含动物化石。各煤层倾角 2325,平均 24。煤层特征见表 1-2-1。厚度(m)全层厚采用厚度编 对比可靠最小最号性最小最大最小最大大平均(点数)平均(点数)一般标1可
25、靠标2可靠煤4可靠0.140.860.350.191.230.7201.851.5(11)05.32.1(12)1.24(5)0.190.590.400.701.851.56(7)0.704.791.83(9)1.05(5)010302023635010101夹石层数层间距(m)可采性最小最大平均稳定性全区发育全区发育稳定稳定较稳定全区发育较稳定较稳定全区发育稳定稳定全区发育较稳定较稳定起止层号77.0133.16标1煤系顶界92.62标2标118.7030.5023.318.7024.3014.588.6024.3012.407.0032.3015.6038.8075.5059.9419.4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隆昌 煤矿 瓦斯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