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概述】“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重点考查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 息的能力。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观点,以及最能表达文章主旨和 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等。所谓“筛选信息”,是指从纷繁的语言材料 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所谓“整合信息”,是 根据试题的要求,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着力考查点:通常是与分析、概括相结合,试题选项涉及的信息 区间跨度相对较大,并不仅局限于某一自然段,而常常是涵盖多个自 然段。【答题步骤】第一步,分析题干。必须把握题干信息,筛选信息题往往考查的是选项的所答是否合 乎题干的所问,如果选
2、项所答非所问,那么肯定是错误选项。第二步,确定区间。正确理解文意和题意,确定筛选范围,即检索相关的信息区域, 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再对诸多信息进行检视。第三步,细心比照。信息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文章中的真实信息,也有命 题者命制的作为错误选项的“虚假信息”。要反复认真分析比较,去 伪存真,作出正确的判断。解题技巧一一先分层切片,再3级比对 步骤一:先将选项切片,分点找对应,定位信息源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 有质的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 变迁,后者却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 只
3、是对现象的描述和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 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 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 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 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是 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 立,中国到20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 理学的发展是30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 学会及其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 旨。1935 年,禹贡开始以
4、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 国历史地理)作为刊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 现代地理学的影响,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 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 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 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 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 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 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 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
5、口史、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 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 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 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迈进的新阶段。(摘编自 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材料二历史地理学在以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 具有独特性,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 麦金德,主张地理学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 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 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
6、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 应用,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 形成、演变的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 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 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 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1 000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 算起,距今已达4 0005 000年,从原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3 100 -3 600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 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 趋势。(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下列对材料相
7、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 包含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 开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 原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 循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我们今天想要了解战国时期某个诸侯国辖域的大致情况,汉书地理志应是重要的参考书目。B.通
8、过对比1935年禹贡半月刊所用的中英文刊名,可以看出这个刊物兼顾传统与现代的学术视野。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研究在国际上领先,主 要得益于学科分支的开拓和研究领域的扩大。D.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某一地区运河开凿的路线选择,可以 为该地区未来的运河网规划提供重要参考。*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沿革地理研究范畴的一项 是(3分)()A.历代州域形势变迁研究B.赤壁之战地名考释C.隋唐时期海河水道研究D.黄土高原沟壑演变研究.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为什么切因为选项是对文中多个信息点的概括、归纳和整合,
9、 一个选项包含了文中多个信息点,其中一般会有信息点被设误。这多 个信息点我们都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若不细切分,就比对不细,导 致错误信息点的“漏网”而误判。如何切基本原则是将选项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如果是切 分复句,一般以一个分句为一个片断;如果是切分单句,可以按照句 子主干(主谓宾)的结构切分;有时将较长单句中的某些短语(多充当修 饰重要概念的成分)切为片断。如何找总的原则是依据切片中的关键词语在文中找到相应的 信息源。而实际情况是,有的选项(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程度较低,与原 文中的信息对应程度强,切片后能直接迅速地找到信息源;有的选项 (或选项中的分句)概括性强,是跨句子、跨段落的信息
10、整合,不能直 接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词句,切片后须先将原文相关的关键词句的意义 提炼压缩,然后再确定信息源。步骤二:对照原文信息,从3层级比对在完成切片找对应后,可以采用“3级比对法”。(一)检索定位,比对句中词语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 项,所以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地排除部分选 项。【思维定向】句中关键词易设陷阱范围词全、者R、一些、部分等以偏概全程度词必须、一定,非常、十分,更、极其,比较等武断绝对频率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以偏概全武 断绝对时态词已经、将、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尚等混淆时态指代词之、其、止匕、这、它、那等偷换概念张冠李
11、戴以偏概全是非词必定、的确、有、无、是、无非等混淆是非(二)聚焦逻辑,比对句间关系首先,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 关系(重点抓关联词)。其次,比对每一分句的含意在原文中是否有依 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特别要看 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等现象。【思维定向】句间关系设误方式易设陷阱因果关系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因果混乱假设关系假设的结果变成了现 实;或变换了假设前提;或 变成其他关系。混淆时态混淆是非曲解文意条件关系两个分句间把充分条件 换成了必要条件,或把必要 条件换成了充分条件。混淆是非曲解文意递进关系转换了前后两个句子间 的关系,
12、或把递进关系变成曲解文意其他关系。并列关系转折关系曲解文意把并列关系或转折关系 的前后语句转换成了其他关 系。(三)分析推断,比对依据和结论比对选项中的原因、条件、结论是否有依据。选项所述的原因、 条件、结论在原材料中是否涉及,是否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原因或 条件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思维定向】依据、结论选项特征易设陷阱互换位置:选项将原文中句子的陈述对象和 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结论与依据互换。张冠李戴 因果混乱结论或依据残缺:(1)选项中的结论在原文 中能找到,但是选项所说的依据在原文中却找不 至U。(2)选项中的依据在原文中能找到,但是无 法得出选项结论。(3)选项中的结论是多
13、种依据 推断出来的,但是选项只有其中一种依据。(4) 选项中的依据可造成多种结果,但是选项中的结 论却只有一个。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因果混乱【解题技巧】“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很明显有两个步骤,一是筛选,一是整 合。筛选就是根据题干信息筛选出答题的有效信息,整合不是简单的列 举合并,而应该是有机结合,这样才能选出正确选项。对于该考点的训练,可参考如下步骤:1 .整体把握全文,审清题干及选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 基础。具体来说,论述文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表达的 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题干及选项是问题关键所在
14、,答题时 必须弄清楚提供的相关解题信息。2 .题文比照阅读,勾国重点信息。信息筛选的依据主要是题干和 文本。做题时先认真分析题干,明确命题指向,再回归文本,找到筛选 区域,概括重要信息点,用笔把解题有效信息勾画出来。3 .仔细分析比对,注意细微差别。要注意“两个区别”和“八种 关系”。两个区别:(1) “正确”与“最准确”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 “正确(不 正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该题要求选择的内容要么与文章 中的信息完全一致(选择正确项),要么与文章中的信息有出入(选择 错误项)。如果题干中出现了 “最准确”这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明白, 选项中的对某一概念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信息没有出
15、入,但只有一个 解说抓住了这一概念的本质内容,而这个解说就是最准确的。因而对 于这类题,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2) “不属于”与“不符合文意”的区别。如果题干中出现了 “不 属于(属于)这一要求,那么考生不能从信息的正误角度去答题。因 为它的指向性十分明确,就是告诉考生,选项中的解说可能与原文的 信息没有出入,但只有一个解说不符合(符合)题千要求,而这个解说 就是要选择的答案。如果题千中出现了 “不符合文意(符合文意)”这 一要求,那么考生要找出内容与原文信息有出入的选项,而该选项就 是要选择的答案。如第1题。八种关系:(1)部分与整体。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漏掉限制性词语或混 淆
16、某些范围的界限,造成概念范围的扩大或缩小。(2)主要与次要。即命题者故意将主要的内容和次要的内容倒置。(3)原因与结果。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 是强加因果。(4)主观与客观。即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 的客观性,故意夸大或缩小事物的功能和效用。(5)肯定与否定。即命题者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 定,或者将阅读材料中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6)已然与未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 实。(7)偶然与必然。即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偶然说成往往,把可 能的说法转述为必然的存在。(8)有与无。即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故意加入原文中没有的信息。【典型真题】(
17、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 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 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 各种“礼”之中、从礼 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 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 制度化。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 中有孔子的一段 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 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 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 宗法制有关。中国 古代社会基
18、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 生产单位,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 续,必须有一套维 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 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 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 有其哲理上的根据。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 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 亲,分为夫妇之辨。”理顺君臣、 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 道”常规处理君臣、 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 道” 是息息相关的。“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
19、孔子的“仁学”,以“亲 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 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 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 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 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 断 扩大的过程,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 不断释放的过 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 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 来。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 随之变化,例如“四世 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 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
20、四 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 提倡,但作为“孝”之为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 理之意义。 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 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 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 是出于人之内在本心的“仁爱”,鲁迅在我 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 “爱”,一味说“恩”的“父为子 纲”说,提出:“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使只 是爱,” “孝”之核 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摘编自汤 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
21、于比社会伦理 制度更重要的位置。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 “孝”是中国古代 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 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 会无提倡的必要。1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 解诠释是一致的。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 的意义的论断。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 最后补充论述。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
22、化,显示了 作者的思辨态度。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 是二者的结合。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 与伦理的统一。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 了对旧说的反思。(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 作禹贡。这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 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 现象的追溯,含有历
23、史地理学的成分。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对见于典籍记载的重要地 理要素,包括古国、历史政区、地名、河流、山岭、古迹等都做了记 载和简要考证,并不局限于西汉一朝。作者班固比较充分地利用已有 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使得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初具雏形。同 样,成书于公元6世纪的水经注也从传世的数百种地理著作中搜 集整理了大量史料,并做了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今天,我们之所以还 能知道先秦的某一个地名在现在的什么地方,能知道秦汉以降的疆域 范围,能够大致了解黄河早期的几次改道,都离不开这两种著作。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 政区的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 道又经常引起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 影响。中国古代繁荣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 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 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生了一门专门学问一一沿革地理。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 史地名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 特别是与儒家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 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 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