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莱阳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





《山东省烟台莱阳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烟台莱阳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与解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20222023学年度上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初四语文(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 .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2 .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3 .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一、积累与运用(30分).默写兔从狗窦入,O (十五从军征),半竿斜日旧关城。(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俗子胸襟谁识我? O (满江红(小住京华)(4),此头须向国门悬。(梅岭三章)今日听君歌一曲,O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6),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1 .根据语境,填写句子。(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含蓄隽永,引发
2、读者无尽思考的诗句是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渴望得到重用、为国立功的心情两句的诗句是 , ?2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方面,中国始终是贡献者、引领者、参与者。B.能否减少智能手机的使用和加强自我控制,是改善智能手机成瘾的有效方式。C.据调查,青少年近视的原因主要是户外运动偏少,不科学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D.通过这次培训,大家懂得了责任重于泰山的道理,受益匪浅。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盛赞其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左传又称 左氏春秋,是一部国别体的史学名著;战国策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
3、,是西汉刘向根据史 料整理的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B.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生活中非常注重谦敬之分,如“令堂”“家君”属于敬辞,“寒舍”“拙 荆”属于谦辞。信息跑在前面,回应社会大众的关切,对冲谣言生存的空间。面对各种“小道消息”,切莫未经思考就随手 转发。多查一查来源,多问一问真相,谣言的“底细”必会显露。当治理越来越精准,公众媒介素养也越来 越高,谣言才能真正失去生命力。【板块二】回溯起来,抗疫两年多时间,各类谣言始终如影随形,“病毒变异疫苗无效“不过是捕风捉 影、断章取义的又一例。涉疫谣言为何屡禁不绝?传播学中有个著名的谣言公式,即谣言流通量=问题的重 要性X信息的不确定性。疫情的发展 关
4、系到每个人健康与否,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兴衰。另一方 面,这一话题又涉及医学知识,带有一定的专业门槛,即便专家反复以大白话科普,信息的h6ng沟也很难 悉数消弭。这就给不法分子借“疫”发挥提供了机会,尤其当下,媒介技术高度发达,一张裁图、一段视频 分分钟就会传遍社交网络,而每一则谣言背后,可能都是一笔流量生意。(1)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回溯()hong ()沟(2)在古汉语词典中“底”的义项有:最下部,底层。至,引申为止,停滞。何,什么。 的。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板块一】中“底细”中的“底”应该是第 种解释。(3)在【板块二】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答案】(1). SU.鸿(
5、2)(3)不仅(不但)而且【解析】【小问1详解】考查字音字形。回溯,hui su,意思是上溯;向上推导;向内推导。鸿沟,hong gou,比喻事物间明显的界线。【小问2详解】考查字义。底细:根源,内情。底,最下部,底层。故选。【小问3详解】考查关联词语。“关系到每个人健康与否”与“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兴衰”,由个人到全球,在语义上是递 进关系,故应用“不但(不仅)而且”。整本书阅读。(8分)6.阅读儒林外史选段,完成题目。【甲】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 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
6、走。又把 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乙】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竟托 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娘子到底不肯去,他请了丈人、丈母来劝。丈母也不肯。那丈人郑老 爹见女婿就要做官,责备女儿不知好歹,着实教训了一顿。女儿拗不过,方才允了。【丙】匡超人道:“潘三哥是个豪杰,他不曾遇事时,会着我们,到酒店里坐坐,鸭子是一定两只,还 有许多羊肉、猪肉、鸡、鱼,像这店里钱数一卖的菜,他都是不吃的。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 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
7、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 便是赏罚不明了。”(1)结合选文概括匡超人的变化。(2)结合原著内容,概述与【乙】段故事相关联的前后事件。刖:后:(3)试分析匡超人变化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社会根源。【答案】(1)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价小人。(2).前: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后: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实,娶了老师的外甥女。(3)作者所处时代的士林阶层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对青年士子精神生命的毁灭,以及封 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解析】【小问1详
8、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甲文,根据“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 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才得出门,那时火 已到门口,几乎没有出路,匡超人道:“好了!父母都救出来了”可知,先前,匡超人对父母孝顺,是 个善良的人。乙文,根据“娘子再三再四不肯下乡,他终日来逼,逼的急了,哭喊吵闹了几次。他不管娘子肯与不肯, 竟托书店里人把房子转了,拿了银子回来”分析,他对妻子态度蛮横,是个冷漠的人。丙文,根据“可惜而今受了累。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小弟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 办
9、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样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分析,他对朋友虚伪、圆滑,是 个市价小人。综上分析,匡超人由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善良的人,变成对妻子冷漠蛮横对朋友虚伪圆滑的市 偿小人。【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述作品中相关情节的能力。根据前面情节,儒林外史第19回中的“潘三向匡超人说道:二相公,这个事用的着你了。匡 超人道:我方才听见的。用着我,只好替考。潘三道:“不妨。有我哩。我怎肯害你?且等他封了银 子来,我少不得同你往绍兴去”“那款单上开着十几款勾串提学衙门,买嘱手代考几案不能 细述。匡超人不看便罢,看了这款单,不觉飕的一声,魂从顶门出去了”概括为:匡超人跟着潘三假造文
10、 书,代人应考,潘三下狱后,匡超人怕受牵连,要去老师家避祸。根据后面情节,儒林外史第20回中的“匡超人也收拾行李,来到京师见李给谏”“给谏问匡超人: 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次晚,遣一个老成管家来到书房里,向匡超人说道:家老爷拜上匡爷。因昨日谈 及匡爷还不曾恭喜娶过夫人,家老爷有一外甥女,是家老爷夫人自小抚养大的,今年十九岁,才貌出众, 现在署中,家老爷意欲招匡爷为甥婿。一切恭喜费用俱是家老爷备办,不消匡爷费心即便应允了。 给谏大喜,进倒赔数百金装奁,把外甥女嫁与匡超人”概括为:妻子下乡后,他隐瞒自己已婚娶的事 实,娶了
11、老师的外甥女。【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人物变化的社会根源的能力。从甲文中知道,匡超人于大火中不顾一切就出父母,可见 他年少时是个心地善良,事亲孝顺之人。从乙文中知道匡超人本已娶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 娶时,“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 曾。只这三个字的谎言使他娶了李“恩师”的外甥女,又得到数百金的装奁。可见,他在这个污浊社 会中渐渐学会了虚伪撒谎。从丙文知道,潘三作了许多坏事,身陷缘细是罪有应得,但匡超人不应弃之不 理。想当初潘三待匡超人也不薄,被捕后也未将匡超人供出来,此时匡超人不念半点旧日情分,可见其寡 情薄意。匡超人初到
12、杭州,就卷一帮无法取得功名的假名士之中,被这些人同化,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 品消失,这些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命清高的理论污染,也企图投机取巧,名利双收,于是思想开始蜕变。 总之,那个时代的士族阶层出现攀龙附凤、追名逐利、嫌贫爱富的风气,以及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 害,毁灭了青年士子精神生命。7 .名著选择题。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简爱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幼小时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简爱过了 10年受 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后因与舅母进行反抗而被送进了罗沃德孤儿院。8 .简爱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 好的朋友乔治安娜
13、也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C.在简爱与罗切斯特的婚礼上,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 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D.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主人公在四个主要地方的生活,分别是:舅妈家里,雷沃德学校,桑菲尔德庄 园,圣约翰家。【答案】B【解析】【详解】B她最好的朋友乔治安娜也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错。应该是她最好的朋友海伦也在一 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二、阅读(40分)(一)诗歌阅读(4分)东溪宋梅尧臣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注】东溪:即宛溪,在诗人的
14、家乡安徽宣城县。皇祐五年(1053年),梅尧臣居母丧回到家乡。在为 母亲守制期间,他徜徉于家乡秀丽的景色中,写了不少诗,寄托对山水及人生的乐趣。这首诗大约就作于 这次守制即将结束的那年(1055年)春天。野凫:野鸭。蒲耳:初生的菖蒲。8 ,下面对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围绕“看”字构思,思路清晰,结构严密,叙写了诗人在东溪的游玩过程,所描绘的景物具有 浓郁的山野气息。B.颔联和颈联均是前一句写景、后一句抒情,画面感极强,有景有情,融为一体。C “发船迟”写出了诗人来到东溪的时间较晚,与“薄暮”一词相互照应。D. “短短”和“平平”两个叠词分别突出了蒲耳和沙石的特征,使其形象更加
15、鲜明,增强了语言的感染 力。9 .这首诗的颔联被前人称颂为“当世名句”,请联系全诗,品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8.D9.表达了诗人对闲适优雅、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与赏析。A.有误,这是一首写景诗,全诗围绕“水”字来写,所描写景物都与水有关,而并非围绕“看”来构思; B.有误,颔联和颈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耳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都是前四 字写景、后三字写意,画面感极强,有景有意,而意又饱含在情中,使景、情、意融为一体,并非“前一 句写景、后一句抒情”;C.有误,“发船迟”写出了诗人面对美景不舍离去之情。故
16、选Do【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诗歌颔联“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意为:野鸭在岸边睡着,充满闲情逸趣;老树伸展着秀丽 的枝干,繁花似锦,惹人喜爱。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描写在优美恬静的水边安眠的野凫,在风和日煦 的春天绽放春花的老树,将诗人的闲情逸趣融入眼前“野凫”“老树”之中。表达了作者悠闲恬静的情 感。(二)文言文阅读(12分)甲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 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17、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校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 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乙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 ”孟尝君曰:“有诸 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 且奈何? ”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 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
18、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 闻乎? ”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 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 输又易矣,王何利?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日: “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 【注】孟尝君:本名田文,“战国四公子”之一。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又称薛公,号孟尝君。效:献出, 奉献。10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休裱降于天 裱:
19、秦且攻魏 且: 燕王尚未许也 许: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魏王闻之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B.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C.臣效便计于王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以四国攻燕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12 .用划分句子的停顿(划两处)。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14 .对两篇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唐雎与秦王的对话形成了对比,让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互为映衬,突出了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 争的形象。B.乙
20、文中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 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C.乙文中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 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乙文中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 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答案】10.,不祥,将要.答应。U.A.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12 .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 怎么办呢? 14.
21、B【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 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不祥。(2)句意:秦国将要讨伐魏国。且,将要。(3)句意:燕王还是没有答应。许,答应。11题详解】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这件事代词,这件事;B.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C.介词,给介词,表比较;D.介词,用介词,因为;故选Ao【12题详解】考查断句。句意: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根据句意可断句为: 乃为之起兵八万I车二百乘I以从田文。【13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
22、畅,准确。注意:(1)尝,曾经。闻,听说。布衣,指平民。之,主 谓之间,不译。(2)岁,收成。而,表顺承,不译。且,将要。奈何,怎么办。34题详解】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根据乙文第一段中的“王日: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本项“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 救兵”有误。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甲)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 过。”秦王说:“天子发怒(的时候),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鲜血流淌数千里。”唐雎说:“大王曾 经听说过百姓发怒吗? ”秦王说:“百姓发怒,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 雎说:“这是平庸无能
23、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 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扑在宫殿上。他们三个 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现在专诸、 聂政、要离)连同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假若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那么就让两个人 的尸体倒下,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现在就是这个时候。”说完,拔剑出鞘立 起。(乙)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 划一下,怎么办? ”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国家就可以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烟台 莱阳市 2022 2023 学年 九年级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答案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