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含教材目录).docx(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热1 .温度与水的变化,水的蒸发和凝结2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热在金属中的传递3 .热在水中的传递.哪个传热快4 .做个保温杯L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一课。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要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热学问题,就要从物体的温度变化和测量开始。 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一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我们已经观 察过水的沸腾和凝固成冰的现象,水的这些变化与什么有关。第二部分一一探 索,首先让学生回忆并整理水形态的变化与温度的关系;其次是学生设计和进行 “在持续加热、停止加热和继续加热情况下,观察和记录水
2、的温度变化和形态变 化”的实验。第三部分一一研讨,让学生在经历探究与观察活动的基础上,充分 发表关于“水在被持续加热过程中,水的状态和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停止 加热后,水的状态和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水的沸腾过程跟什么有关” 等问题的看法,希望学生发现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第四部分一一拓 展,引导学生继续探索水从常温持续下降到0以下,以及从0上升到常温后, 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作为热单元的起始课,本课以学生的前概念为起点,通 过探究温度的变化和水的形态变化,了解到温度变化表示热量在传递,完善“热 量变化导致了物体温度变化”这一科学概念,并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情分析】水是学
3、生比较感兴趣的物体,许多学生都观察过水加热的过程。他们知道温 度慢慢变高时,水会逐渐变热、沸腾。学生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知道了水结 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但是较难理解“水的温度、形态变化跟热量有关”。3 ,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三课。教科书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温牛奶 事例,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教科书设置了不同温度的水 接触后变化的探究活动,通过试管中的凉水和烧杯中热水接触后的温度变化研究, 探究热量的转移和平衡。本课内容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一聚焦,教科书用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温 牛奶现象,聚焦问题“热水是怎样使牛奶由凉变热的”。第二
4、部分一一探索,首 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预测;其次是让学生进行“温 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的实验,用温度计测量,直观地观察 到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后温度的变化。第三部分一一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 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表对以下问题的看法,“凉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热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温度变化是怎样引起的”,希望学生认识到随着温 度的变化,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进行传递。作为热单元的第三课,起着承 上启下的作用,上节课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了从单一物体吸收热量带来的变 化,本节课进一步观察热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的传递,从而建构“热通常从温度 高的物体传向
5、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的科学概念。【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有过热牛奶的经历,他们知道冷的物体和热的物体接触后,可以 使冷的物体变热,热的物体变冷。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的过程实质是热的传递过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到温度不同的物体 相互接触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思考热量的传递。【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 .理解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3 .发现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生活中存在各种热现象。科学探究目标1 .基于所学的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探究。2 .通过测量获取证据,根据温度变化的记录,制作数学折
6、线图。3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运用分析、比较、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4 .获取多个证据支持提出的观点,尝试多方式认识事物。科学态度目标1 .形成对事物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 .当发现事实与自己想法不同时,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3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主动在小组内沟通交流。4 .能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知道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2 .理解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3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
7、平衡。难点:设计实验观察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教学准备】4 学生准备:大烧杯、60左右的热水、凉水、试管、温度计、铁架台、温 度计夹子、温度变化记录表、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感温纸带或感温粉末、教学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教师出示图片:我们把从冰箱冷藏室取出的牛奶浸泡在热水里。提出问题:热水是怎样让牛奶由凉变热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答案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来证实我们的猜测?设计意图:将冷牛奶浸泡在热水中的图片可以让很多同学回忆起热牛奶 的经历。冰箱里冷藏的牛奶,浸在热水里,可以让牛奶从凉变热,这就涉及到 热量的传递,科学问题源自生活,激发学生思考温度不同的物体间相互
8、接触可 能存在着热量的传递。二、探索1 .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的温度变化。师生一起交流,将简单的猜测具体化:牛奶温度如何变化?热水温度如何变化? 从而形成完整的假设。继续深入交流之后,达成牛奶和热水接触后温度趋向一致 的共识。.2 .将温度不同的水相互接触。(1)教师先提出问题:如何来证实我们的假设?(2)师生交流实验的设计,包括实验的仪器、实验的步骤和实验注意的问题 等。(3)试验之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思考:怎样控制实验材料更简单有效?3 .测量和记录温度变化。(1)课件出示实验的材料(凉水、热水、试管、烧杯、温度计)和实验装置的 组装示意图,师生交流。(2)课件出示课堂实验的记录单
9、,师生交流。(3)在了解探究实验的注意事项后,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 导。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交流和预测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的温度变化,希 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冷水的水温变化以及烧杯中热水的水温变化,两者的温 度最终会趋向一致。引导学生直接观察温度变化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热 量在不同温度的物体间的传递。三、研讨1 .记录并展示。(1)在小组完成实验探究后,要做好记录,画出凉水、热水温度变化的折线 图。(2)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学生探究过程的照片,以及探究的数据和折线 图。2 .汇报交流。(1)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记录表,交流探究实验后的发现。(2)引导学生交流:凉水温度是如何变
10、化的?热水温度是如何变化的?温度变化是怎样引起的?教师引导提问:凉水的温度会一直上升吗?热水的温度会一直下降吗?3 .小结o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四、拓展1 .提出问题。除了温度计,我们还有什么方法来感知温度的变化?2 .演示观察。教师出示感温纸带、感温粉末以及温度传感器等。教师演示:使用感温粉末、感温纸带或者温度传感器来探究凉水与热水的温度变化。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3.课外探索。学生可以在课外继续开展这样的探索活动。【板书设计】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热传递!热水 热冷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并趋向平衡。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让学生
11、观察和探究“热传导”相关的问题。通过实验“在金属条的 一端加热,另一端是否会热起来”,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一一聚焦,教科书再次引用上一节课加热 牛奶的例子,引入问题“喝汤时,金属勺变热现象中,热是怎样传递的。第二 部分一一探索,首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预测;其 次是让学生进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的实验,直观观察一根金属条上热量的 传递;接着让学生进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从而对热传导过程和方向 产生新的认识。第三部分一一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 分发表关于“金属条上的热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 “热在金
12、属条和金属片中分 别是怎样传递的”“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特点”等问 题的看法,希望学生认识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 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第四部分一一拓展,通过一张综合的图片展示热传递的三 种方式,热传递主要有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学情分析】在前几节课中,学生充分探究了与水有关的温度变化实验。将牛奶浸在热水 中,牛奶会慢慢热起来,热水会将热量传给牛奶。生活中,我们常常会使用金属 的汤勺,在接触热汤或者米饭以后,勺柄会慢慢的热起来。这其中的原因就是热 汤的能量传递到了勺子的勺口部分,然后又从勺口部分传到了勺柄。这里的热传 递方式主要是靠热传导。学生基
13、于这样的生活经验对热传导的概念都有了一定的 认识,但是学生还不能理解抽象的热传导的传递过程和方向。让学生尝试着自主 设计实验,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和方向。然后综合观察结果,分析热传 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有助于深化“热量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概念的理 解,培养动手实践的能力。还为下一课热在水中的传递打下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知道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式。2 .理解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3 .发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 体。科学探究目标1 .从事物的结构、变化的角度获取可探究的科学问题。2 .交流与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
14、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3 .交流一个研究问题可以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法。4 .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 .形成对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 .分析热传递的原因,养成以事实为依据的意识。3 .在小组合作时,积极沟通与交流,综合考虑小组成员意见。4 .养成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的实验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通过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热传递的一些特点。2 .描述各种各样的热传递和生产、生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 体。难点:从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两个实
15、验中,归纳概括热传递的方向 性,掌握热量传递的特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铁架台、铁夹子、金属条、酒精灯、火柴、湿布、护目镜、金 属圆片、火柴、蜡烛、感温油墨、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热的传递方式班级记录表、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 .出示图片:教科书65页图片。问题一:汤勺的勺柄为什么会烫手?问题二:你们还发现过类似这样的情况吗?2 .聚焦问题:热是怎样传到勺柄的?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金属勺变烫的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前概念“热 可以在温度不同的物体中传递”,启发学生思考在同一个物体内热传递的过程 和方向。二、探索1 .猜测热是怎样传递到勺柄的。(1)出示记录单,学生思考,并用箭头
16、将想法画在记录单上。(2)小组交流,说说热在汤勺中是怎样传递的。2 .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1)出示实验材料、装置图,学生了解实验的设计。在一根金属条表面均匀 涂上蜡,然后将金属条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条的中部,观察金属 条上蜡的变化;或在金属条上涂上感温油墨,加热金属条,观察感温油墨的颜色 变化。(2)学生了解实验设计后,引导学生说说实验注意事项。(3)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记录,师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3 .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1)教师出示金属片,学生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传递的。(2)提出问题: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可以“看到”?(3)小组设计实验方
17、案,交流实验方案。(4)小组实验。按照教科书66页,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 个点上加热,观察变化情况。在涂有蜡或感温油墨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 变化情况。(5)引导学生交流实验中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先交流和预测热在勺柄中的传递过程,希望学生能注意 到勺柄中的温度变化,对理解热传递的方向性有一定的铺垫。其次,开展“热 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希望学生直观的看 到热在物体中的传递过程,对热量的传递过程和方向有一定的启发。三、研讨1 .全班进行交流研讨:(1)热在金属条上是通过什么传递过去的?(2)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片上又是怎样传递的
18、?(3)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热的传递方式有什么相同热点?2 .整理、概述对热传递的认识。设计意围: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传递的异 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 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四、拓展出示图片或课件,学生进- -步了解三种热传递的方式。设计意图:在知道“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 传向温度低的物体的基础上,了解热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传递方 式。【板书设计】热在金属中的传递热量的传递有一定的方向性,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5 .热在水中的传递【
19、教材简析】本课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进一步根据生活经验推 测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方式,最后让学生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水和空气都 是能流动的物质,热对流是流体各部分之间由于冷、热不均匀而产生宏观上相对 位移的一种物理现象,是热传递的基本方式之一。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一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二是探究烧杯 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教材中还拓展了冬天在房间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空气是 怎样变热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画出空气受热后的运动路线图。在研究 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感温粉末、红墨水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认 识对流现象,使探究活动显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探究
20、欲望。【学情分析】许多学生都观察过水加热的过程。他们已经知道水受热后温度会升高。学生 在三年级的学习中也已经知道了水结冰时的温度和水沸腾时的温度,但他们不清 楚在加热试管和烧杯底部时,热量在水中是怎样传递到各个部分的。在本节课中 的学习中,学生将在感温粉末或红墨水的帮助下,观察、了解到热在水中传递的 方式,进而分析热在空气中传递的情况。【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知道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发现热对流的应用。2.理解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2 .能够熟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到通过合
21、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 知;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3 .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4 .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科学态度目标1 .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 .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3 .形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明确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2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难点:热对流的形成机制,冷水受热后,密度变化而向上运动。【教学准备】为学生
22、准备:试管、大烧杯、滴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铁架 台、试管架、感温粉末、红墨水、清水、湿布、护目镜、实验记录表。教师准备:热在水中传递的课件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聚焦出示课件,提出问题:我们常常把一壶水烧开,你知道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 的吗?与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相同吗?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做出猜测。师生交流后,完善猜测。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顾在生活中接触到的烧开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 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在三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做过水的沸腾实验了,学 生对于热在水中的传递是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但是学生还不了解热在水中传 递的方式。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热在金属中传递方式,
23、他们可能会把这个认识迁 移到热在水中传递上,在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聚焦“热在水中是如何 传递的”这个问题。二、探索(1)加热试管里的水。想象一下,在试管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给试管的底 部加热,试管上面的水是否也会热起来?学生研讨热在试管中的传递。教师介绍加热装置,学生说说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因为水是无色透明的,很难观察到水变化的过程,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可 以观察得更清楚。学生提出,既然金属上面可以涂感温油墨观察,往水里加感温粉末或红墨水, 是否有助于观察?师生交流:往水里加感温粉末或红墨水,能有助于观察水的变化。学生开展探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提问:试管中的水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教科版 科学 年级 下册 第四 单元 教学 设计 教材 目录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