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
《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2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江西省南昌一中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一段时间以来,我们试图重新找到中国文化根性,展开从思维方式到价值体系的新论述。在这样 一个回头细看的过程中,传统文学生活中大量新事实被看见,与此同时,学界越来越进入到“史 实还原”的阶段-在意识到要注重还原事实、还原历史现场之后,“中国文论”研究越来越多探 向历史维度。当下学界已经认识到,在大量新事实充分发现的基础上,需要有一个大的理论综合, 超越以往对中国文艺的阐释与解读。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儿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 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发展出新的理论论
2、述。这个新论述就 是“中国文论的历史自觉与现代阐释”。这一新论述有两个轮子,一是中国文学与艺术自身的新 事实与新意义;一是活古化今,在解释当今文艺实践中不断丰富提炼出新的话语。中国文论研究在“回头看”过程中温故知新,不断更新文艺研究眼光,新眼光又使得中国文学与 艺术自身的新事实被看见。其中最显著的是文学边界的扩大、文学功能的再发现。譬如,不同于 西方文学对虚构性的强调,在中国文学中,非虚构文学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无论是诗人 生平与作品关系研究,还是诗与历史事件、诗与日常经验研究的大量新事实,都已充分证明这一 点。在以诗文为主流的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写作乃是写亲身闻见、亲身经历的现实世界情
3、景及 由此而来的真情实感,不同于现代以来以“积极虚构”为主流的文学观念。非虚构与虚构同时存 在,延伸文学边界,扩展文学功能,使得文学不仅是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与奇妙幻想,而且跟 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可谓一草一木总关情。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重新认识中国文学艺术的时 代,这与中国文化整体复苏和社会普遍文化自觉是相适应的。中国文论是否具有强大解释力和生命力,还要看它能否有效阐释当今文艺实践。从大的方面来说, 中国文论的文化自觉和整个国家的文化战略是相通的,这是发展的重大机遇所在。与此同时,中 国文论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中国文论也有“功夫在诗外”的一整套论述,即一个相反相成的 悖论:有时候,只有从文
4、学外部、文学周边来看文学,才是真正“文学性”。从文艺创作主体来 说是自觉的文化意识,从大众来说则是百姓日用而不觉,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 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正如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所说,当代最有活力、最有影响力的 网络小说,无论怎样新变,还是跳不出中华传统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因而,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 中国文论核心价值仍然与当代审美经验和文化实践发生直接关联,并对当代文学创作发挥重要影 响。(摘编自胡晓明强化中国文论阐释力)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论研究的发展与传统文学中大量新事实被发现关系密切,而这又缘于在中国文化根答案和解析13.【答案
5、】B、C、C【解析】(1)B.“因为它们摆脱了前面几个历史阶段研究中带来的局限,发展出了新的理论论 述”于文无据,原文第一段仅是指出“当今时代的中国文论要避免前面几个历史阶段带来的局限, 发展出像中国哲学、中国历史那样强大的辐射力和解释力,发展出新的理论论述”。(2) C. “详细地论述”表述错误,文本第三段”与此同时,中国文论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等处只是谈到了中国文论遇到了机遇和挑战,并没有展开详细论述。(3) A. “排斥虚构”于文无据,原文第二段“不同于西方文学对虚构性的强调,在中国文学中, 非虚构文学占据尤为重要的地位”等处只是在强调中国文学中非虚构的重要地位。B. “而非少 数人
6、秀异的语文游戏和奇妙幻想”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是“不仅是少数人秀异的语文游戏与奇 妙幻想”。D.从原文第三段“从文艺创作主体来说是自觉的文化意识,从大众来说则是百姓日 用而不觉,中国文史智慧、人文关怀与道德传统仍然在今天文学活动中起作用”中看出,“文学 艺术的创作者都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表述绝对化。答案:(1) B(2) C(3) C(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 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3)本题考查考生
7、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 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 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 致。46.【答案】C、B、【解析】(1) A. “天宫课堂不在于展示实验现象,而在于呈现科学原理”错误。从材料二“在设 计太空授课时,我们就坚持选择符合科学原理清晰、实验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易于理解和 展示等标
8、准的项目”可知,天宫课堂既在于展示实验现象,也在于呈现科学原理。B. “打破了地面不能完成液桥实验的生活经验”错误。“液桥”实验在地面上是能完成的, 根据材料一 “正常的重力环境下,液桥的尺寸通常只有几毫米;太空环境下,重力几近消失,表 面张力便能维持建立起很大尺寸的液桥”可知,在太空中“液桥”实验现象更明显。C.正确。D. “带动形成了一批科普活动”错误,将未然当成已然。从材料二最后一段“后续我们也将以太 空授课活动为牵引,更多地开展地面专家解读、学生对比实验等拓展活动,发挥好太空授课的引 领作用,带动形成一批既科学又有趣、既严谨又生动的科普活动”可知,“带动形成一批科普活 动”只是设想,还
9、没有实现。故选:Co(2) B. “这一思想实验成了人造卫星、空间站发射的重要依据”错误。根据材料一 “牛顿的思想 实验也被称为牛顿高山大炮实验,由它引出的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成了发射人造卫星、空 间站的重要依据可知,是第一宇宙速度等概念,成了发射人造卫星、空间站的重要依据。故选:Bo(3)材料一主要描写了实验现象,指出太空实验与地面试验的不同。如“正常的重力环境下,液 桥的尺寸通常只有几毫米;太空环境下,重力几近消失,表面张力便能维持建立起很大尺寸的液 桥”。所以,材料一侧重天宫实验“现象”及其与地面的差异性。材料二则是侧重天宫课堂选择项目的原则和实施过程,如“在授课上不追求知识的高深、概念
10、的 复杂,而是注重体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学精神,强调对比差异发现问题、利用问题引导探 索,通过探索得到答案”“设计实验时,我们广泛征求了多方意见建议,一方面从现有教学体系 出发,选取概念清晰、现象明显、天地差异显著的候选项目,紧扣中小学生教学实际,兼顾媒体 传播需求”等。材料三则是主要聚焦音视频传输的技术手段,点明了此次实验的音视频是如何传输的,如“此次 天地授课基于我国天链中继系统,也就是天链卫星系统,采用高速双向音视频传输,以天地对话 等互动形式开展,舱内采用多台高清摄像机通过中继高速链路将高清视频实时传送至地面,地面 上行两路高清图像送至舱内显示器,从而实现双向视频传输”。关于这样安
11、排材料的好处,材料一主要描写实验现象,这是表层现象,材料二则是阐述了选取实 验的标准和实施过程。材料三对音视频传输的原理进行了阐释。这样就形成了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先形象描述,后理性阐释的结构,有利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全方位了解天宫课堂。答案:(1) C(2) B(3)侧重点:材料一侧重天宫实验“现象”及其与地面的差异性,材料二侧重天宫课堂选择项 目的原则和实施过程,材料三侧重音视频传输的技术手段。好处:三则材料由表及里,由浅入 深,先形象描述,后理性阐释,有利于读者循序渐进地全方位了解天宫课堂。(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
12、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三则材料侧重点的概括能力及对材料顺序安排好处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 懂三则材料,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1 .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 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79.【答案】C、【解析】(1) C. “是为了衬托出他视金钱如粪土的人物形象”分析错误。文中的“他”为寻 隐者而来,而做琴人并不是“他”的知音,
13、自然也不是隐者,此处情节的设置是为了引起下文, 推动故事发展。故选:Co(2)文中写“他”吟诗,说明“他”熟读诗文;还写到“他”练习书法,如“没有笔墨纸砚,他 就折根树枝在地上书写,惊喜地发现竟然有几分瘦金体的韵致”;写“他”在山中的生活,如“他 去拾柴,采花,看天上云散云聚,阴晴变幻,山中泉水漱石,洽然清越,风吹阳林,呜呜悲吟”, 可见“他”志趣高雅。再看“他”对做琴人的态度,“那人见他饶有兴趣地问,倒也欣喜,就告诉他一张古琴能卖 到数万元他心里忽而失落,就告辞离去”,“他”不赞同做琴人的行径,不为生活中的名利 所累,可见“他”品性高洁。再看“他”过日子,在山中“这段日子他在薄土上种的萝卜、
14、土豆、白菜都生机盎然,再加上他 认识许多野菜野果可以采摘,自给自足不用下山了”,在家时“他是亲友眼里很会生活的人,自 磨咖啡,买了酒庄自己酿酒,生活富足闲适”,可见“他”勤快自立、有情调。(3)人物塑造上,“一个人蓬头乱须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 “首如飞蓬、形若野人”的描写,真 实地再现了他在山中的生活,也从侧面表明他是真心想过隐士般的生活,这一描写使得“他”在 山中的生活更真实可信,使得他的形象更饱满。情节上,小说结尾写“他”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隐士,与开头“他”到山中寻找隐士相互照应, 构成情节的反转,出人意料,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小说的可读性,也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主题上,寻找隐士的人自
15、己最后成了别人眼中的“隐士”,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也富有禅意, 引人深思,深化主题。答案:(1) c(2)志趣高雅。熟读诗文,常练书法,与山川相伴,恬静悠然。品性高洁。不赞同做琴人沽名钓 誉、牟取暴利的行径,不为生活中的名利所累。勤快自立、有情调。搬到山洞里之后,“他”能 自己种萝卜、土豆、白菜等;上山前,自磨咖啡,自己酿酒。(3) “他”在深山中遍寻隐士而不得,下山时却发现自己已成“山中隐士”情节反转,出人意料, 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和小说的可读性。“背了一捆柴低头行走”“首如飞蓬、形若野人”是对“他” 山居生活的补叙,使“他”的山居生活真实可信,人物形象更饱满。“他”借居山中寻找真正的 隐士
16、,以得天机、解困惑而不得,却不想自己成了别人眼中的隐士,引发人们对何为隐士的思考, 深化了主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 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具 体内容进行概括。(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结尾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 行分析。小说结尾的作用:一、出人意料的结尾。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 心的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
17、又在情理之中。二、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三、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 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能凸显小说的主题。四、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1013.【答案】D、B、B、【解析】(1)句意:臣等启奏: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撰写三国志,多有劝诫的言辞,明辨政 治得失,有益于风化,虽文辞不如司马相如
18、华丽,而质朴正直超过了他。“臣等按”中,“按”是“启奏”之意,作谓语;“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中,“故作 “治书侍御史陈寿”的定语,归于本句,所以应在“按”后断开,排除AC;“三国志”作“作”的宾语,其后应断开,“辞”作下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Do(2) B. “考试制度”错,“孝廉”是一种荐举方式。故选:Bo(3) B. “竟毁掉自己编撰好了的魏书”错误,“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 而罢”中“时“ “罢”二字,表明魏书正在编纂,尚未编好。故选:Bo(4)“平,被平定;“坐”,因为;“沈滞”,得不到升迁;“累年”,多年,译文:等到 蜀国被平定,因为这个原因多年得不到升
19、迁。“疾”,嫉妒;“讽”,暗示;“辞母老”,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就”,就职,上任,译 文:荀勖嫉妒陈寿,于是暗示吏部调任陈寿担任长广太守,陈寿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不上任。答案:(1) D(2) B(3) B(4)等到蜀国被平定,因为这个原因多年得不到升迁。荀勖嫉妒陈寿,于是暗示吏部调任陈寿担任长广太守,陈寿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不上任。参考译文:陈寿,字承祚,是巴西安汉人。年少好学,师从同郡人谯周。担任蜀国观阁令史。宦官黄皓 专权作威,大臣都曲意依附他,只有陈寿不肯屈从,因此屡次遭到贬黜。遭逢父亲丧事,生了病, 让婢女捏药丸,有客人到他家看见了,乡人因此责难他。等到蜀国被平定,因为这个原因多年得
20、不到升迁。司空张华爱惜他的才华,举荐他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外补阳平令。编撰蜀相诸 葛亮集,奏上。授官著作郎,兼任本郡中正。撰写魏吴蜀三国志,一共六十五篇。当时的 人称赞他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这时夏侯湛正撰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三国志后,就毁 掉了自己的书不写了。张华十分欣赏他,对陈寿说:“应当把国史的编写任务交付给你。”他就 这样被当时的人推崇。有人说丁仪、丁廛在魏国有盛名,陈寿对他的儿子说:“你送一千斛米来 给我,我就给你父亲作一个好的传记。” 丁氏子没有答应,陈寿最终没有为其立传。陈寿的父亲 担任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诛杀,陈寿的父亲也被判处髡刑,诸葛瞻又看不起陈寿;陈寿为 诸葛亮作传时
21、,说“诸葛亮用兵谋略不高超,没有克敌制胜的能力”,说“诸葛瞻只是擅长书法, 名过其实”,评议者因此看不起陈寿。张华将要推举陈寿担任中书郎,荀勖嫉妒陈寿,于是暗示 吏部调任陈寿担任长广太守,陈寿以母亲年老为由推辞不上任。杜预将要到边境镇守,又向皇帝 举荐陈寿,认为他适合补任尚书奏事一职,于是授任御史治书,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母亲遗嘱 要求安葬在洛阳,陈寿遵从她的遗愿。又因为不送母亲回乡安葬,竟然遭到贬黜。起初,谯周曾 对陈寿说:“你一定会凭借才学成名,将会遭受挫折,也不是什么坏事。应该小心谨慎。”到这 时,陈寿两次遭到废黜,都像谯周说的那样。过了几年,陈寿被启用为太子中庶子,却没去报道。 元康七
22、年,因病去世,时年六十五岁。尚书郎范君真等人上表说:“昔日汉武帝下诏说司马相如 病重,可派人把他著的书都取来,使者拿到他遗留的文书,说到封禅的事,天子感到奇怪。臣 等启奏: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撰写三国志,多有劝诫的言辞,明辨政治得失,有益于风化, 虽文辞不如司马相如华丽,而质朴正直超过了他,希望垂怜采用。”于是下诏给河南尹、洛阳令, 到他家中抄写他的书。(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 境进行理解,
23、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 的翻译。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 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1415.【答案】C、“何用刺楼兰”
24、,一反“斩楼兰”之意,表示不运用武力征服西域;诗 人相信赵都护依靠文韬武略之才、宽严相济之德,自然可以不劳师动众,使远人前来归顺,使边 境安定;“何用刺楼兰”,不再仅着眼于个人的建功立业,更能表现诗人的宽广胸襟和盛唐的 大国风范。【解析】LC.“也写出诗人送别时内心凄凉”错,结合上文“车同渤海单”,诗人借用典故,表 达对赵都护能力的信任,相信他一定能够将辖地治理得安定有序;结合下文“封侯自有处”,诗 人在末尾祝愿赵都护在安西建功封侯;全文基调昂扬向上,恶劣的环境完全不能阻挡朋友赴边的 脚步,所以“寒”字恰恰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故选c。2.“何用”,反问,即不用,意思是不用武力就可以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2023 学年 江西省 南昌 一中 月考 语文试卷 10 月份 答案 详解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