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八县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
《浙江省杭州八县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八县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杭州市八县市2022-2023学年高三11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在中国艺术中,有两个世界:一是“可见”的世界,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画面、线条、语 言形式等方面;一是“未见”的世界,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世界,是作品的艺术形象所隐 含的世界。从广义的角度看,前者是“象”,后者可以称为“象外之象:中国美学象外之象的学说,由形神理论衍生而出,但与形神理论又有不同。以形写神、 传神写照理论侧重于艺术品的创造,在艺术创造中斟酌形神二者,以形为基础,以神为引导, 神为主,形为辅。而象外之象说,则是就艺术鉴赏而言的,它强调的是在艺术鉴赏中,审美
2、对象具有超出形式的意味。中国美学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等等的论述,象外之象是象的意义 的决定者,是美的本源有形的象只是一个引子,一个使鉴赏者走入到深深艺术世界的引子。 中国美学重含蓄蕴藉,重象外之趣。惟有含蓄,故有象外之期待;惟有象外之趣,才能含蓄 而不流于晦涩,深藏而能达到显现。文心雕龙隐秀是一篇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论文。在这篇文章中,刘勰提出“秘响傍 通的思想。他说,文之妙在“隐,隐不在于深藏不露,而在于最大限度展示艺术世界内 在的魅力,使艺术的有限世界蕴涵着无限的意味。易学之影响,引发了哲学中的象外之谈。在魏晋玄学中,象外之谈曾是很多清谈家喜好 的话题。至唐代,象外之象说已
3、然成为美学中的重要思想。中国艺术以“隐”为要则,强调象 外之象、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景外之景,要含不尽之意如在言外。我们看李商隐锦瑟 诗,整首诗可以说是一片惘然:无可奈何的意绪,无所适之的选择,不知答案的历史感叹,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追忆。诗人穿过历史的帷幕,超越天人的限隔,声声隐约,似诉平生之 志,翩翩蝶飞,似展理想征帆。沧海桑田,茫茫远古就在此刻;一梦大千,浩浩九天就在脚 下。这首诗在我看来,是在写人生的幻、人生的叹。形式有尽,但意味悠长。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品味、品赏。味的特点之一,就是其体验性,是超越于一般 具象的认识方式。昧的比喻强调审美体验的不可言说性,突出审美对象应该具有整(w
4、ei,”唯我独尊”的自我封闭心态;交流的过程,是寻求共通之处,互相;交流的结果,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提高,形成全球多元文明高度繁荣的新局面是国学研 究的一大成果。18 .下列最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一组词语是()A.虽然A.虽然薪火相传夜郎自大取长补短B.虽然一脉相承 抱残守缺 互通有无C.显然继往开来狂妄自大互通有无D.显然薪火相传抱残守缺取长补短.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 改变原意。(二)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年轻人更坦诚,也更主
5、动,有着更开阔的视野。在地震洪灾和疫情中,我们都能看到他 们参与的身影,听到他们讲述的故事,他们甚至并不讳言,这是“社会资历而对70后和 更早时代的人来说,更熟悉的观念是“ 我们小时候写的作文里面,一个典型的场景是,自己主动做好事,受帮扶的对象表示感 谢,非要问我们的名字,我们会自豪地挺起胸膛,说一声“我叫雷锋”或者“我叫红领巾个 人做好事,最终要淡化个人色彩,强调一种集体身份。而2008年后,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现 象是, 虽然捐款也有匿名选项,但是更多人会选择亮出自己的名字。 ,而是一种承担责任的表现,在更深层意义上,这是我们追求“健全人格所作出的努力。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个人”,取决于我们一
6、路走来做了哪些事,投身于怎样的事业。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理解很多人把自己照片、名字弄进海报里的做法:公益就要亮出 来,这与爱慕虚荣无关,因为公共性,本身就需要人们投入真实的自我,这样才能促进“社 会资本”的发育,增强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互信。20 .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A.他们甚至并不讳言,这是“社会资历”。B.我们会自豪地挺起胸膛,说一声“我叫雷锋”或者“我叫红领巾LC.在更深层意义上,这是我们追求“健全人格”所作出的努力。D.这样才能促进“社会资本的发育,增强社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互信。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7、,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发布清退16名本科生的决定。这些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因为种 种原因没能够修完相应的学分,不及格的课程超过20学分。换句通俗的话来说,这16名学 生挂科非常多。针对本次人大清退16名本科生的事情,网友们的争议非常大。有网友觉得, 大学是教育人的地方,仅仅因为考试不及格就开除这么多本科生,草率了,要给这些学生一 个改过的机会。有网友惊呼:现在的大学也不好混了啊!也有网友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 该为自己沉迷网络或经常睡懒觉等行为负责,如果自甘堕落,就应该被清退,给所有学生敲 响警钟。对此,你有怎样的
8、思考与评价?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息;不少于800字。答案l.B 2. D 3. C.艺术作品要表现现实世界,但不抄写现实界;要创造理想世界;要“和自然逼真”,窥出 自然的精髓;要有言外之意,让人玩味不已。4 .耍有有形的关于“秋天”的意象,营造意境,吸引读者;要在描写“秋天”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创造理想界;情感含蓄蕴藉,有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象外之象:5 . B 7. A.“雪”反复出现,串联了全文,为所有的人物活动和作者的所见所感提供了背景。“拿 反复出现,成为思念故乡、怀念童年、慨叹现实的情感载体。“雪”反复
9、出现,营造了一种 冷寂、萧瑟的意境,让沉重的悲叹更深切浓郁。8 .作者选用了核心意象“雪”,赋予其浓郁的象征意味,营造了诗歌一般的唯美意境。 全文多用短句,如“天低着,四外;是空廓,寂寥。充满了诗的韵律。作者不断使用反复 的手法,如“雨雪霏霏,令我怀忆起我的故乡来”,使文章具有一咏三叹的回环之美。情感 丰富而含蓄,抒情意味浓郁。9 . B 11. D 12. D(1)现今郑氏的女儿,很久之前已经许配给别人,陛下聘娶她时没有怀疑,也没有询 问,此事传播到全国各地,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应有的道义吗?(2)郑氏女许配陆家,没有确切的证据,隆重的礼仪已经举行,不可中途停止。13. 魏徵善于进谏(直
10、谏),唐太宗善于纳谏(承认错误、改正),魏徵与唐太宗对人 性的洞察。参考译文:贞观二年,隋朝通事舍人郑仁基的女儿年方十六七岁,是个容貌美丽的绝代佳人,当时 没有谁比得上她。文德皇后访寻到后,请求留在后宫,作为妃嫔,太宗聘此女,封为充华。 诏书已发,但册封的使者尚未出发。魏徵听说这个女子已经许配给陆家,就急忙进宫见太宗 说:“陛下作为百姓的父母,抚爱百姓,应当以百姓的忧虑为忧,以百姓的欢乐为乐。自古 以来,有道德的君主,把百姓的心愿作为自己的心愿,所以君主住楼台亭榭,就想到百姓应 有房屋安身;君主吃着美味佳肴,就想到百姓应该没有饥寒交迫的担忧;眷顾妃嫔之时,就 要想到百姓也有娶妻成家的欢乐。这是
11、国君的处常之道。现今郑氏的女儿,很久以前已许配 给别人,陛下聘娶她时没有怀疑,也没有询问,此事传播到全国各地,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 的国君应有的道义吗?我听说的虽然还不十分准确,但深恐它会损害圣上的美德,事情不敢 隐瞒。君王的一举一动,都一定要记录下来,我所希望的是陛下特别留神思考。“太宗听了 魏徵的话,非常吃惊,亲自写诏书答复他,深深地自我责备,于是停止派遣册封的使者,下 令将郑氏女送还给她的旧夫。左仆射房玄龄、中书令温彦博、礼部尚书王珪、御史大夫韦挺 等说:“郑氏女许配陆家,没有确切的证据,隆重的礼仪已经举行,不可中途停止。”此外, 陆氏也上表说:“我的父亲陆康在时,与郑家有交往,有时互相馈
12、赠资财,当初没有婚姻交 涉约为亲戚。”并说:“外人不知道实际情况,妄自有这样的传说。“大臣们又劝太宗娶郑氏 女。太宗于是很狐疑,就问魏徵说:“群臣或许是顺从旨意,陆氏为何过于这样分辩? ”魏徵 说:“依我考虑,陆氏的本意可以知道,他把陛下等同于太上皇。”太宗说:“为什么呢?” 魏徵说:“太上皇刚平定京城的时候,得到辛处俭的妻子,稍稍蒙受宠爱。辛处俭当时任太 子舍人,太上皇听到此事很不高兴,就下令将辛处俭调出东宫任万年县令。辛处俭常怀恐惧 之心,经常担心不能保全头颅。陆爽认为陛下现在虽然宽容了他,但担心以后暗加谴责贬官, 所以再三自我表白,本意就在这里,不值得奇怪。”太宗笑着说:“外边人的想法或
13、许是这样。 然而我所说的话,没有能够使人一定相信。于是发出诏书说:“现在听说郑家的女儿,过去 已接受别人礼聘,先前发出诏书的时候,对此事没有详细审查,这是我的不对,也是有关官 署的过失。授充华的诏册应停止执行。“当时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感叹!14. C 16.形:踽踽独行,衣带易缓,形容消瘦。神:心随船去;心中痛苦自己无所依靠;心中的忧愁无法排遣。17 .羁鸟恋旧林 .鸟倦飞而知还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海客 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已入瀛洲远,谁言仙路 长). D 19.对国学的进一步研究,应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上,分别审视不同时代的“时 差”和不同区域的
14、“域差”与互动。20.交流的结果,是多种文明互相交融、共同发展,形成全球多元文明高度繁荣的新局面, 这是国学研究的一大成果。21.B 22.做好事不留名人们做好事是要留名的这不是爱慕虚荣23 .略指诗文或谈论有吸引力)不尽的美感,吟一首好诗,品一幅好画,就像品一道佳肴。钟噪提 出“滋味说”,他认为,好诗读起来应该有“滋味”,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司空图甚 至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苏轼接着司空图的话头,指出“美在咸酸之外“,美不是咸酸, 不是盐,不是醋,而是由油盐酱醋烹制出来的美味。苏轼和司空图强调的美是“味”,美虽然 依托于形,但不能到形中去寻找,美在形式背后那个恍惚迷离的意态中
15、,那种令人涵玩不尽 的韵味,一唱三叹,余味悠然。中国艺术重视味外之味,也就是“余味”,这也是中国美学一 个很重要的概念。好诗使人读后满口余香,好的艺术能给人持续的美感享受,就像绝妙的音 乐,让人感到余味不绝。(摘编自朱良志形式之外,有删改)材料二:在实际上说,美术作品借现实界的帮助愈少,所创造的理想世界也因而愈大。再拿相片 和图画来说明何以相片所引起的美感不如图画呢?因为相片上一形一影,件件都是真实的, 而且应有尽有,毫发无遗。我们看相片,种种形影好像钉子把我们的想象力都钉死了。所以 相片只能抄写现实界,不能创造理想界。图画就不然。图画家用美术眼光,加一番选择的功 夫,在一个完全境遇中选择了一
16、小部分事物,把它们又经过一番理想化,然后才表现出来。 惟其留着一大部分不表现,欣赏者的想象力才有用武之地。想象作用的结果就是一个理想世 界。所以图画所表现的现实世界虽极小而创造的理想世界则极大。孔子谈教育说:“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相片是把四隅通通举出来了,不要你劳力去复图画就只举一 隅,叫欣赏者加一番想象,然后“以三隅反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 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推广地说,美术作品之所以美, 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本文所谓无 言之美。因此美术要“和
17、自然逼真”,是要建出自然的精髓所在,而表现出来不是说要把自然 当作一篇印版文字,很机械地抄写下来。这里有一个问题会发生。假使我们欣赏美术作品,要注重未表现而含蓄着的一部分,要 超“言”而求“言外意”,各个人有各个人的见解,所得的言外意不是难免殊异么?当然,美术 作品之所以美,就美在有弹性,能拉得长,能缩得短。同一美术作品,你去玩味有你的趣味, 我去玩味有我的趣味。同一美术作品,今天玩味有今天的趣味,明天玩味有明天的趣味。上 乘文学作品,百读都令人不厌的。(摘编自朱光潜无言之美,有删改).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艺术作品中,具体“可见”的,我们称之为“象、象”里隐
18、含着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象 外之象:B.中国美学认为象外之象决定象的意义,是美的本源。有形之象是无足轻重的引子,重心 在于象外之趣,含蓄蕴藉。C.中国艺术品评强调“味”,好的艺术作品是有“滋味”的,而且还有“余味”,给人以持续的 美感享受。D.朱光潜认为相片上一形一影都是真实的,欣赏者的想象力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其引 起的美感不如图画作品。1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锦瑟整首诗满是惘然之情,既写出了人生的幻,又写出了人生的叹,含蓄而不晦涩, 深藏而不显现。B.引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为了说明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举一隅,去II能“以三 隅反C.苏轼和司空图认为美在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杭州八县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卷 含答案 浙江省 杭州 八县市 2023 届高三 上学 11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