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下第一次月考试题4月试题.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高二历史下第一次月考试题4月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下第一次月考试题4月试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 15【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历史下第一次月考试题精选高二历史下第一次月考试题 4 4 月试题月试题(考试时间:90 分钟 总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23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1.51.5 分,共分,共 4848 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分。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2.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
2、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统一国家初露端倪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中央集权体制形成3.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的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祛嫡庶关系确立C.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D.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2 - / 15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
3、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5.分封从本质上来说,仍是社群自治的延续。同商朝相比,很多西周封国的中下层社会结构并未发生改变,但是出现了上层的并获得天子承认的管理者。材料主要强调西周的分封制度A.强化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B 主要依据血缘来分封诸侯C.实质上仍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 D.促使中央对地方形成垂直管理6西周时,周天子作为封国主权持有者以“册封”的形式“委任”诸侯作为地方封国统治的代理人,并非拥有独立主权的诸侯接受周王授权而进行代理统治。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西周是主权统一的国家 B西周没有出现最高统治权威C诸侯在封国内独立实行统治 D分封体制以宗法血缘为基础7有先秦思想家
4、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3 - / 15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8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
5、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0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堵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闰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4 - / 15A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C.国家政权连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11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A.宗法血
6、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12.战国至秦汉,实行新的军功爵制。不仅爵级繁细,而且爵位下移,爵秩不再是某一阶级的专利品,而成了社会各阶层都有权攀登的进身之梯。这说朋秦汉新爵制A助长了自耕农阶层的分化 B.有利于官僚政治秩序的巩固C加强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D.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双向流动- 5 - / 1513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后的十余年内,前后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共迁徙居民约 106万户,达 500 多万人口。当时的移民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迁豪富、强族于关中;一种是徙平民、罪吏于边境。此举A强化了关中的经济优势 B
7、有利于均衡全国人口的分布C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D促进了封建国家的统一14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A隶书 B小篆 C楷书 D行书15. “自秦、汉以来,仕者不世,然其贤人君子犹能识其先人,或至百世而不绝,无庙宗而祖宗不忘,宗族不散,其势宜亡而独存,则由有谱之力也。”这一现象说明A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B宗法观念是维系家族亲情的纽带C宗庙是维系亲情延续的关键 D宗法制构筑了家族内部等级观念16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8、;吏之- 6 - / 15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17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18.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农业生产概况比较表农耕区域年人均耕田数年人均粮食总收入量南方农耕区23 小亩32 石 中原农耕区30 小亩45 石西北屯垦区74
9、小亩29 石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逐渐转移至南方 B.南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地理环境央定农业生产水平19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7 - / 15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0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 180 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 35 次;后汉书
10、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 120篇,征引经文约 50 次。这说明汉代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 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 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21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A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8 - / 1522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
11、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2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24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这表明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下第 一次 月考 试题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