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治疗学总结归纳.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临床药物治疗学总结归纳.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药物治疗学总结归纳.pdf(3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实用文档.临床药物治疗学 总结归纳 第一节 药物治疗的一般原那么 药物治疗的一般原那么:有效性、平安性、经济性、标准性。第二节 药物治疗的根本过程 一、治疗药物选择的根本原那么 1.平安性:用药平安是药物治疗的前提。2.有效性:是选择药物的首要标准。3.经济性:治疗总本钱,而不是单一的药费。4.方便性:可能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二、给药方案制定和调整的根本原那么及方法 一制定药物治疗方案的原那么使患者获得适度、有效、经济、标准的药物治疗。需考虑以下方面:1.为药物治疗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改善生活方式。2.确定治疗目的,选择适宜药物 3.选择适宜的用药时机,强调早治疗。4.选择适宜的剂型和给药
2、方案。5.选择合理配伍用药。6.确定适宜的疗程。7.药物与非药物疗法的结合。二制定给药方案的方法 1获取患者的个体数据体重、烟酒嗜好、肝肾疾病史等;2按群体参数计算初始剂量方案,并用此方案进展治疗;3患者评估:个体药效学疗效、不良反响和药动学血药浓度;4必要时,按个体数据重新计算剂量方案。1半衰期小于 30 分钟:治疗指数低的药物一般要静脉滴注给药;治疗指数高的药物也可分次给药,但维持量要随给药间隔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这样才能保证血药浓度始终高于最低有效浓度。2半衰期在 30 分钟8 小时:治疗指数低的药物,每个半衰期给药 1 次,也可静脉滴注给药;治疗指数高的药物可每 13 个半衰期给药 1
3、次。3半衰期在 824 小时:每个半衰期给药 1 次,如果需要立即到达稳态,可首剂加倍。4半衰期大于 24 小时:每天给药 1 次较为方便,可提高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如果需要立即到达治疗浓度,可首剂加倍。通过调整给药剂量或给药间隔时间,到达所需平均稳态血药浓度。K 消除速率常数,Vd 表观分布容积,Cl 去除率,F 生物利用度,D 给药剂量,给药间隔时间 记住一句话:给药次数越频繁,血药浓度波动越小;给药间隔越大,药物的波动越大。三调整给药方案的方法:改变每日剂量、改变给药次数,或两者同时改变。第三节 药物不良反响 一、根本知识常考内容 一不良反响ADR的定义及分型 1.定义:正常剂量的合格药
4、物时出现的任何有伤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响。2.不良反响的分类:病因学 1A 型量变性异常: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物所引起,为固有药理作用增强和持续所致。A 型不良反响特点:与药物的常规药理作用密切相关;实用文档.剂量相关;具有可预见性;发生率高,死亡率低;时间关系较明确,可重复。A 类不良反响分类:需要记住 副作用 毒性反响 后遗效应 首剂效应 继发反响 停药综合征 2B 类质变型异常:与用药者体质相关,B 型不良反响特点:常规的药理作用无关,用常规毒理学方法不能发现,难以预测;与剂量无关;发生率低,死亡率高;非预期;时间关系明确。B 类不良反响包括:需要记住 变态反响 特异质反响 3C 型:
5、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出现,潜伏期较长,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难以预测。C 型不良反响特点:背景发生率高;非特异性指药物;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潜伏期较长;不可重现;机制不清。例如妇女妊娠期服用己烯雌酚,子代女婴至青春期后患阴道腺癌。二不良反响的原因及临床特征:副作用:药物本身固有的,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响。特点:治疗作用与副作用是相对的;取决于药物的选择性。毒性反响: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损伤性反响。急性毒性:用药后立即出现。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系统。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后出现。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特殊毒性: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
6、浓度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效应。例:镇静催眠药引起的“宿醉。变态反响:少数免疫反响异常患者,受某些药刺激后发生的免疫异常反响。与毒性反响的区别:与剂量和疗程无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不可预知。特点:1.过敏体质容易发生;2.首次用药很少发生;3.过敏性终生不退;4.构造相似药物有穿插过敏。特异质反响:是一类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响。例:蚕豆病。继发作用:药物治疗作用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例:广谱抗生素引起的二重感染。停药反响: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剧,又称停药病症或反跳现象。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乐定或普萘洛尔突然停药,都可引起反跳现象。首剂效应:某些药物在开场应用时,由于机体对药
7、物的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较强烈的反响。如:哌唑嗪等降压药首次应用治疗高血压可导致血压骤降。可致停药反响的药物:扩展内容 镇静催眠药停用引起兴奋亢进;血管扩张药停用引起血管收缩;抗高血压药停用引起血压骤升;抗心绞痛药停用引起心绞痛发作;平喘药停用引起哮喘发作加剧;糖皮质激素停用引起肾上腺功能缺乏病症;三不良反响的诱发因素 1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引起不良反响 以治疗作用为根底,药物本身药理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响:如:抗肿瘤的细胞毒性药可干扰细胞增殖,该作用可累及正常增殖组织。由于治疗目的不同而引起的不良反响:如:阿托品 药物本身独有的不良反响:如:氨基糖苷类的耳、肾毒性,磺胺药的胃肠道刺激作用等。2药物
8、相互作用:联合用药过程中由于药物相互作用带来的不良反响也常有发生。如抗焦虑药地西泮和催眠药水合氯醛合用可致过度抑制;降低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与华法林合用可增加出血的倾向;氨基糖苷类与强利尿剂合用导致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增加;他汀类药物与贝特类药物合用导致横纹肌溶解症。实用文档.3与制剂相关的不良反响 1药物的理化性质、副产物、分解产物、代谢产物的作用,例如青霉素类分解产生青霉烯酸可导致过敏。2药物赋形剂、溶剂、染色剂等都有可能成为诱发不良反响的因素。3药物杂质的影响:如胶囊染料会引起固定性药物疹。4给药方法的影响 1给药途径的影响:“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2给药间隔和时辰的影响:给药间
9、隔和给药时辰不当。如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应一日屡次给药。3给药剂量和持续时间的影响:给药剂量过大或过小。4药物配伍不当或给药速度不正确。5减药或停药的影响:激素、降压药突然停药发生的反跳现象。1年龄 2性别 3遗传和种族 4生理状态:孕妇用药、哺乳期妇女用药 5病理状态 1环境 2生活、饮食习惯:高脂饮食饮酒饮茶吸烟 3食物、营养状态 四预防 1药物选择:选择适宜的药物,注意特殊人群用药,掌握所用药物的禁忌证、慎用、本卷须知。询问药品不良反响史。2用法用量:降低剂量可防止或减轻 ADR,正确选择给药途径。3药物相互作用:防止不合理联合用药。2.B 类变态反响的预防过敏反响)1一般不能用降低剂量防
10、止过敏反响的发生;2询问药物过敏史;3注意穿插过敏;4皮试。二、监测:指药品不良反响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一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二监测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自愿呈报系统、集中监测系统、记录联结系统等 1.自愿呈报系统(又称黄卡制度)2.集中监测系统 3.记录联结系统 三程度分级标准 轻度:指轻微的反响或疾病,病症不开展,一般无需治疗。中度:指不良反响病症明显,重要器官或系统功能有中度损害。重度:危及生命;致癌、致畸、致出生缺陷 导致显著的或者永久的人体伤残或者器官功能的损伤 导致住院或者住院时间延长 导致其他重要医学事件 四因果关系评价原那么了解 1.根据 Kareh Lasag
11、na 评定方法:我国评价等级分为肯定、很可能、可能、可能无关、待评价和无法评价六个等级。五报告范围 新药监测期内的国产药品应当报告该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响;其他国产药品,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响。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 5 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响;满 5 年的,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响。六不良反响的通报和药物戒备信号略 三、信息 四、药源性疾病 一药源性疾病的概念:指因药物使用而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实用文档.二常见药源性疾病发生原因 1.患者的因素:年龄因素、性别因素、遗传因素、根底疾病因素、过敏反响、不良生活方式。1与药理作用有关的因素:其中包括药品的副作
12、用;药物本身的作用;药品的毒性反响;药品的继发反响;药品的后遗效应;药品的致癌作用;药品的致畸作用及药品的致突变作用等,都可引起药源性疾病。2药物相互作用因素:包括药物配伍变化;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及药效学的相互作用,其中药动学的相互作用又从影响药物吸收,影响药物分布;影响药物的代谢及影响药物的排泄四个方面,都可引起药源性的疾病。3药物制剂因素:包括药品赋形剂、溶剂、稳定剂或染色剂等因素导致的药源性疾病;药物分解产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及污染物、异物所致的药源性疾病。4药物使用因素:三临床特点:与病理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根本一致,其中最多见的是过敏反响 四防止药源性疾病的原那么 提高临床平安用药水平:1用
13、药要有明确的指征,对症用药,切忌随便用药。2选用药物时要权衡利弊,尽量做到个体化给药,并要注意用法与用量。3用药品种应合理,应防止不必要的联合用药,还应了解患者自用药品的情况,以免发生药物不良的相互作用。4了解患者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响史,这对有过敏倾向和特异体质的患者十分重要。5老年人病多,用药品种也较多,医师应提醒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响,至于小儿,尤其是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响不同于成人,其剂量应按体重或体外表积计算,用药期间应严密观察。6孕妇用药应特别慎重,尤其是妊娠初期的 3 个月内应尽量防止使用药物,假设用药不当有可能使胎儿致畸形。7肝病和肾病患者,除选用对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的药物外,还
14、应适当减少剂量。8应用对器官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时,须按规定进展相关器官的检查,如应用利福平、异烟肼时检查肝功能,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检查听力、肾功能,应用氯霉素时检查血象。9用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响的早期病症或迟发反响,以便及时停药和处理。10加强临床药师对临床的药学效劳,临床药师要深入临床工作,及时为临床医师、护理部门及患者提供正确的药学信息,协助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实施全面的药学监护。五、药物流行病学 一根本概念 运用流行病学的原理、方法,研究药物在人群中的应用及效应的学科。主要对药物上市后进展监测、对广阔的用药人群进展研究。二研究方法 1病例对照研究 2前瞻性队列研究 3实验性
15、研究 第四节 药物相互作用 一、药物相互作用概述 二、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药物在胃肠道吸收时相互影响的因素有:1胃肠道 pH 的影响 1对药物溶解度的影响:某些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和伊曲康唑要在胃内的酸性环境中充分溶解,进而在小肠中吸收。假设合用升高胃内 pH 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H2 受体阻断剂和抗酸药,可显著减少这些药物的吸收,降低血药浓度。此时宜改用氟康唑,因其吸收不受 pH 影响。2对药物解离度的影响:“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影响弱酸性药物吸收的药物拓展内容实用文档.碱性药物碳酸氢钠;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抗胆碱药、H2 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弱酸性药物包括:阿司匹林、
16、保泰松、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康唑类。影响弱碱性药物吸收的药物拓展内容 酸性药物;碳酸氢钠能增加弱碱性药物的吸收;弱碱性药物包括:氨茶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2胃肠道动力变化对药物吸收的影响:小肠:主要吸收部位)促胃动力药可使药物提前进入肠道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西沙必利;抑制胃排空可使药物延迟进入肠道如:抗酸药、抗胆碱药、止泻药、镇静催眠药;泻药明显加快肠蠕动,可减少药物的吸收。3络合作用 含二价或三价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包括:钙盐、铁剂、氢氧化铝、枸橼酸铋钾;容易发生螯合作用的药物:四环素、喹诺酮类等。钙盐可与四环素类形成难吸收的络合物;铁剂可降低四环素及青霉胺的吸收;氢氧化铝凝胶影响乙胺丁醇
17、、地高辛的吸收;硫糖铝减少苯妥英钠、喹诺酮类、甲状腺素的吸收;4吸附作用 白陶土可减少林可霉素的吸收;活性碳影响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考来烯胺可吸附阴离子型及弱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保泰松、甲状腺素、华法林以及地高辛等。5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多数情况食物减少药物吸收;有时食物增加药物吸收:螺内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食物中脂肪可增加脂溶性药物的吸收:脂溶性强的药物抗生素的酯化物、灰黄霉素、地高辛、维生素 B2 等。6肠的吸收功能的影响 细胞毒类抗肿瘤药如甲氨蝶呤、卡莫司汀、长春碱等能破坏肠壁黏膜,从而阻碍其他药物的吸收。承受这些化疗药物的患者,其合用的苯妥英钠或维拉帕米的吸收可减
18、少 20%35%,并导致这二药的疗效下降。7肠道菌群改变的影响:口服地高辛后,约在 10%的患者肠道中,地高辛能被肠道菌群大量代谢灭活。红霉素、四环素和其他广谱抗生素能抑制这些肠道菌群,可使地高辛血药浓度增加一倍。口服广谱抗生素抑制肠道菌群后,使维生素 K 合成减少,可加强香豆素类抗凝药的作用,应适当减少抗凝药的剂量。8其他 维生素 C 具有强复原性,不宜与碱性药物、氧化剂、核黄素等合用等;三环类抗抑郁药及阿托品的抗胆碱作用引起口干,可使硝酸甘油舌下含片的吸收减慢;局麻药参加缩血管药,可以减少局麻药吸收,延长麻醉效果。1竞争蛋白结合部位:药物与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结合,结合力高的可将结合力低的
19、置换,导致被置换的药物游离型增多,药效加强;药物在蛋白结合部位的置换作用 置换药 被置换药血药浓度升高 临床后果 水杨酸类、保泰松、磺胺药 甲苯磺丁脲等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 低血糖 水杨酸类、呋塞米、磺胺药 甲氨蝶呤 白细胞减少症 水杨酸类、氯贝丁酯、水合氯醛 华法林 出血实用文档.磺胺药 硫喷妥钠 麻醉延长 磺胺药 胆红素 新生儿核黄疸 呋塞米 水合氯醛 出汗、脸潮红、血压升高 维拉帕米 卡马西平、苯妥英钠 两药毒性增强 2影响药物与组织结合 改变组织血流量:去甲肾上腺素减少肝脏血流量,使利多卡因的代谢速度下降,血药浓度增加价;异丙肾上腺素增加肝血流量。组织结合位点的竞争置换:奎尼丁将地高辛从
20、骨骼肌的结合位点上置换下来,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高。3.代谢过程的药物相互作用:约占药动学相互作用的 40%肝药酶诱导剂与肝药酶抑制剂对其它药物的影响“提高毅力、抵抗诱惑 主要细胞色素 P450 的常见底物、抑制剂、诱导剂 CYP 酶 底物 诱导剂 抑制剂 1A2 咖啡因、茶碱、丙米嗪、美西律、非那西丁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利福平、苯巴比妥、烟熏食物 喹诺酮类、环苯贝特、氟伏少明 2A6 香豆素 地塞米松 香豆素 2B6 环磷酰胺 苯巴比妥 2C8 紫杉醇 利福平 磺胺苯吡唑 2C9 甲苯磺丁脲、苯妥英 利福平、巴比妥类 磺胺苯吡唑、氟康唑、苯妥英、华法林 2C19 S美芬妥英、奥美拉唑 利福
21、平、巴比妥类 氟伏少明、甲苯磺丁脲 2D6 氟西汀、普罗帕酮、美托洛尔、普萘洛尔、丙米嗪 氟丁汀、帕罗西汀、去甲替林、奎尼丁 2E1 氯唑少宗、乙醇、对乙酰氨本酚、氟烷 异烟肼、乙醇 红霉素、环孢素、双硫仑 3A4 环孢素、特非那定、硝苯地平、胺碘酮 糖皮质激素类、卡马西平、利福平、苯妥英 酮康唑、红霉素、西咪替丁、西柚汁 1酶诱导作用使其它药物活性代谢加快,药效减弱。由酶诱导而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实例 目标药 酶诱导剂 临床后果 口服抗凝药 苯巴比妥 抗凝作用减弱,凝血酶原时间缩短 多西环素 苯巴比妥 抗菌作用减弱 口服避孕药 利福平、利福布汀、由格列酮 可引起意外怀孕或突破性出血 环泡素
22、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环孢素浓度降低,导致移植物排斥 糖皮质激素 苯妥英钠、利福平 代谢增强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美沙酮 苯妥英钠 催促戒断病症出现 环磷酰胺 苯马比妥 环磷酰胺为前体药物,在体内代谢为醛磷酰胺而作用,加速代谢可加强细胞毒性 卡马西平 拉莫三嗪 增加环氧化代谢物的浓度导致毒性 对乙酰氨基酚 长期嗜酒 低剂量时也产生肝毒性 导烟肼 利福平 增加肼类中间产物的浓度,提高药物性肝炎的发生率 2酶抑制作用使其它药物代谢减慢,药效增强。由酶抑制而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的例子 目标药 酶抑制剂 临床后果 双香豆素类 氯霉素 代谢受阻,可引起出血 茶碱 环丙沙星、红霉素 茶碱代谢受阻,血药浓度升高,出
23、现不良反响,甚至可致死 麻黄碱、间羟胺 呋喃唑酮 血药浓度上升,血压异常升高 巯嘌呤、硫唑嘌吟 别嘌醇 别嘌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使巯嘌呤、硫唑嘌呤的代谢受阻,效应增强,有危险性 他克莫司 红霉素、克拉霉素、酮康唑 蓄积中毒,表现 QT 间期延长,心律失常、严重者导致室颤和猝死实用文档.甲苯磺丁脲 氯霉素 低血糖休克 酶抑制能否引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相互作用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目标药的毒性及治疗窗的大小。是否存在其他代谢途径。细胞色素 P450 酶的遗传多态性。影响药物肾排泄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在:改变尿液的 PH 值;“酸酸碱碱促吸收、酸碱碱酸促排泄 例如,苯巴比妥、水杨酸类中毒时,给予碳酸氢钠碱
24、化尿液使药物解离度增大,重吸收减少,增加排泄。尿液酸碱性对药物排泄的影响 尿液性质 使排泄增多的药物 碱性 巴比妥类、呋喃妥因、保泰松、磺胺类、香豆素类、对氨水杨酸、水杨酸类、萘啶酸、链霉素 酸性 吗啡、哌替啶、抗组胺药、美加明、氨茶碱、氯喹、奎尼丁、阿米替林 干扰肾小管分泌;“竞争性抑制 例如:丙磺舒和青霉素竞争肾小管上的酸性转运系统,可延缓青霉素的排泄;呋塞米和依他尼酸均能阻碍尿酸的排泄;阿司匹林可减少甲氨蝶呤的排泄而加剧其毒性反响。一些由肾小管主动分泌排泄的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乙酰唑胺 阿米洛利 甲氨蝶呤 哌替啶 阿司匹林 多巴胺 青霉素
25、季胺类药 头孢噻啶 组胺 丙磺舒 奎宁 呋塞米 阿的平 水杨酸 妥拉苏林 吲哚美辛 吗啡 磺吡酮 氨苯蝶啶 影响肾血流:干扰药物肾排泄的药物 受影响药物A 干扰药物 结果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丙磺舒 A 的血药浓度升高,某些药物可出现毒性 氨苯矾、萘啶酸 PAS、吲哚美辛、甲氨蝶呤、水杨酸盐及某些其他 NSAID A 的血药浓度升高可出现严重毒性 格列本脲 保秦松、醋酸已脲、甲苯磺丁脲 降糖作用加强并延长 三、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药物效应的协同作用 相互作用的药物 相互作用的结果 非甾体抗炎药和华法林 增加出血的风险 氨基糖苷类和呋塞米 增加耳、肾毒性 氨基糖苷类和神经肌肉阻断剂 增肌神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 药物 治疗学 总结 归纳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