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审题立意).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山西省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审题立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含作文审题立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山西省名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 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
2、信, 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 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 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
3、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 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摘编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 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 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 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 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虽然在新时
4、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 以“中国的卡夫卡” “中国的福克纳” “中国的马尔克斯” “中国的博尔赫斯” “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 是我困秦、韩之兵而兔楚国之患也。“楚王大说,乃儆四境之内,选师言救韩,发信臣,多其车,重其币, 谓韩王日:“呼包虽小,已悉起之矣。愿大国遂肆意于秦,敝邑将以楚殉韩。”韩王大说,乃止公仲。公 仲日:“不可。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泰之敌,必为天下笑矣。 且是、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是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且王已 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较
5、强秦之祸,而信楚之谋臣,王必悔之矣。”韩王弗听,遂绝和于 秦。秦果大怒,兴师与韩氏战于岸门。楚救不至,韩氏大败。韩氏之兵非弱也,民非蒙愚也,兵为秦禽, 智为楚笑,过听于陈轸,失计于巧如也。(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 伐矣/B.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伐 矣/C.秦之欲伐我/久矣/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己得之矣/楚国必 伐矣/D.秦之欲伐我久矣/
6、今又得韩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韩/并兵南向/此秦所以庙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国必 伐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名都,意即著名城邑,往往指大城市,这与贾谊过秦论“照名城,杀豪杰” 一句中“名城”的意思 相同。B.币,货币。春秋战国时期流通的是铜铸币,但各国货币形式并不统一,主要有布币、刀币、圜钱、蚊鼻 钱等。C.敝邑,在文中意为敝国,称“敝”本已是谦称,楚国使者不称“敝国”而称“敝邑”,是有意在韩王面 前谦卑恭敬。D.韩朋,即公仲朋,“公子”“公孙” “公仲”等表示出自公族(诸侯或君王的宗族),故能以国号加名 来指称某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
7、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韩浊泽之战,韩国陷入危境。公仲朋提出向秦割地求和并与秦联合伐楚的意见,这样就可以把祸患转 嫁给楚国。B.陈轸对天下形势分析透彻,认为楚国才是秦国的真正目标,一旦楚国做出援救韩国的姿态,楚国的危机 就过去了。C.陈轸善于分化瓦解敌人,对已然与秦国结盟的韩国施以利益诱惑,拉拢腐蚀,化敌为友,最终摧垮敌方 联盟。D.公仲朋和陈轸智谋本不相上下,但楚王虚心纳言,而韩王拒不听谏,贪小而失大。作为谋臣,公仲朋也 是无奈。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与国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张仪为和于秦。(2)是秦、韩不和,兵虽至楚,国不大病矣。14 .公仲朋反对韩
8、王与楚交好而绝和于秦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B11.B 12. C. (1)盟国是不能依靠的,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向秦国求和。(2)这样秦、韩两国不团结,即使兵临楚国,楚国也不会有太大的危险。13 .秦国实力压境,楚国不过假意相救,绝秦友楚并不明智;楚、韩并无交情又非反秦盟友,楚言救韩 实乃陈轸破坏秦、韩和盟的计谋;韩已遣使告秦欲讲和,又出尔反尔,这是欺骗、得罪秦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如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其财富可以增加兵饷,秦韩两国合兵向 南,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经实现了,楚国
9、必然会被进攻。“秦之欲伐我”是“久”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C;“秦韩”是“并兵南向”的主语,所以应在“秦”前面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A.正确。“嗓名城,杀豪杰”中“名城”解释为“著名城邑”:句意:毁坏(六国)的名城,屠杀(六国) 的豪杰。B. “币,货币”错误。币,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并非货币。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对已然与秦国结盟的韩国”错误。由原文“乃儆公仲之行,将西讲于秦” “韩王大说,乃止公仲”以 及“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可知,只是韩国表达了向秦求和结盟
10、的意愿,尚未正式结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与国”,盟国;“恃”,依靠,依赖;“因”,通过;“为和于秦”,状语后置,向秦国求和。(2) “是,这样;“虽”,即使:“病”,困顿,危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夫以实苦我者,秦也;以虚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虚名,轻绝强秦之敌,必为天下笑矣”可知, 秦国实力压境,楚国不过假意相救,绝秦友楚并不明智;由原文“且楚、韩非兄弟之国也,又非素约而谋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师言救韩,此必陈轸之谋也” 可知,楚、韩并无交情又非反秦盟友,楚言救韩实乃陈轸破坏秦、韩和盟的
11、计谋:由原文”且王已使人报于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可知,韩已遣使告秦欲讲和,又出尔反尔,这是欺骗、 得罪秦国。参考译文:秦韩两国在浊泽交战,韩国告急。公仲朋对韩王说:“盟国不能依靠,现在秦国的意图是要攻打楚国, 大王不如通过张仪同秦国讲和,送给它一座大城市,同秦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是以一换二的计策。”韩王 说:“好。”于是就为公仲朋出行做准备,将到西方同秦国讲和。楚.王听此消息,大为恐慌,马上召见陈 轸并告诉了他。陈轸说:“秦国想攻伐我国已经很久了,加今又得到韩国一座大城市,其财富可以增加兵 晌,秦韩两国合兵向南,秦国多年梦寐以求的事今天已经实现了,楚国必然会被进攻。大王要听从我的意 见,在全
12、国实行戒严,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让战车布满道路,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 的聘礼,使韩国相信大王是在救它。韩国如果不能听从我们,一定会感激大王,绝不会联兵而来。这样秦 韩两国不和,秦兵虽然来到,楚国不会遭受大的损失。韩国如果能够听从我们,同秦国决裂,秦国必然大 怒,因而痛恨韩国。韩国得到楚国的援救,一定会轻视秦国;轻视秦国,它应付秦国一定不恭敬。这样我 们便可以使秦韩两国的军队疲惫不堪,从而解除楚国的忧患。楚王非常高兴,便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戒严, 挑选军队声言援救韩国,派遣使者,增加使者的车辆,加重使者的聘礼。让使者对韩王说:“敝国虽小, 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希望贵国随心所欲地对付秦
13、国,敝国为韩国将不惜牺牲一切地进行帮助。”韩王十 分高兴,便停止公仲期使秦。公仲朋说:“不行。采取行动使我们吃苦头的是秦国,用虚假的名义来援救 我们的是楚国。倚仗楚国的虚名,轻易停止同强秦这样的敌人讲和,一定会被天下人耻笑了。何况楚韩两 国不是兄弟国家,又不是预先约定共谋攻打秦国的,情况是秦国要攻打楚国,楚国这才发兵声言援救韩国 的,这一定是陈轸的阴谋。再说大王已经派人通知秦国了,如今使者不去,是欺骗秦国。忽视强秦的灾祸, 却听信楚国的谋臣,大王一定要后悔的了。”韩王不听从,就同秦国停止讲和。秦国果然大怒,发兵与韩 国交战于岸门。楚国的救兵不到,韩国大败。韩国的军队并不弱小,人民并不愚昧,可是
14、军队被秦国俘获, 谋略被楚国耻笑,是因为错误地听信了陈轸,没有采纳公仲朋的计策啊。(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元曲,完成小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强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黄芦岸白薮渡口,绿杨堤红蓼海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点秋江白固沙鸥。傲杀人间万户侯, 不识字烟波钓叟。【注】镜湖:即鉴湖,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玄宗诏蜴他镜湖一角。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 阴(今浙江绍兴),隐于镜湖之滨。白朴(1226约1306):元代散曲大家,终身
15、不仕。15.下列对陆词和自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正是词人当年南郑军中生活的写照,颇有壮怀激烈之感。B.陆词的末二句,引贺知章被赐镜湖之典而反其意,体现出词人的傲岸睥睨之情。C.白曲前两句对仗工整,用语华丽,画面生动,色彩鲜明,正是江南水乡秋口之景。D. “点秋江”的白鹭与沙鸥,正是前句的“忘机友”,鸥鹭无机心,反衬出人心多险恶。16 .两首作品中的“渔父”“渔夫”形象有何不同含义?请简要分析。【答案】15. C 16.陆词中的“渔父”实乃词人的自我写照,词人被迫闲居,在啸傲演洲烟雨、看似悠 闲豁达的背后,总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白曲中的“渔夫”
16、是理想化的人物形象,秋光如画的 江南水乡,渔夫垂钓其间,与白鹭沙鸥为友,不慕名利富贵,逍遥自适,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悠闲自在的隐 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 “用语华丽”错误,应该是用语“清丽”。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是说“那些无聊酒徒有许多如今都封了官爵,只有我等愿意隐 居江边做渔翁”。这两句描绘出两类人物:只知酗酒的酒徒一一受赏封侯,把持朝政;志存恢复的抗金英 雄,却遭受排挤,只能作了江边渔父。结合注释“陆游晚年退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隐于镜湖之滨” 可知
17、,这首词为词人晚年罢归山阴后所写。陆游一生为抗金奔走,却被主和派排挤,屡遭贬黜。请缨无路 的词人只好寄情江湖,渔樵度口,然而终是忧愤难平。陆词中的“渔父”实乃词人的自我写照,词人被迫 闲居,在啸傲演洲烟雨、看似悠闲豁达的背后,总含着壮志未酬、壮心不已的幽愤,而“独”字突出表达 了作者深沉的孤愤之情。白曲中“黄芦岸白演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提供了渔夫远离尘嚣的生活环境,从而表现了渔夫无拘无 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情致;“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点秋江白鹭沙鸥”,描绘了渔夫生活在远离尘 嚣的环境中,过着像鸥鹭那样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描写了一个无 拘无束自由自在的
18、渔夫形象,寄寓了自己厌弃功名、甘心淡泊宁静、追求自由的品格情操。可见,白曲中 的“渔夫”是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他在优美的环境里打鱼为生,不慕名利富贵,逍遥自在,表达了作者对 悠闲自在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三)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春江花月夜中写月光的“,”两句,可能直接启发了苏轼的花影 诗:“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探讨“文”与“质”的关系,认为“, ”,这 都是不符合中庸思想的。(3)北方游牧民族向来是中原的忧患,贾谊在过秦论中也提到这一点,当时秦始皇采取的政治策略是【答案】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
19、衣砧上拂还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帘、捣、砧、拂、蒙恬、藩篱、匈。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新时代画卷 ,新征程篇章气势恢宏: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 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每个时间节点 都是长征的路标,都是我们在复兴之路上奋进的坐标。在时间中长征,我们已走过千重山、万道河,但不敢有丝毫的自满。远眺前路,有 ,也有惊涛 骇浪:有一马平川,也有悬崖峭壁。纵观人类
20、史,一个国家往往两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最大,一个是发展振 兴之时,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今天的中国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一次知重负重的艰难攀爬,都是一次的闯关夺品。()当此之时,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以的定力、敢战必胜的信念,应对风狂雨骤,穿越惊涛骇浪,去赢得 主动、赢得优势、嬴得未来。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19 .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原文中括号内最适合填入的诗句()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21、花明又一村。C.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D.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答案】18.示例:气吞山河 风平浪静 披荆斩棘 处变不惊19.纵观人类史,一个国家往往在两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最大,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一个是发展振兴之时。 20. D【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从后文“新征程篇章气势恢宏”可以推测出,填入成语是形容时代画卷雄伟,气魄大,可以填入 “气吞山河”。“气吞山河”,气势可以把山河吞没。形容气魄很大。第二空,“有,也有惊涛骇浪”与“有一马平川,也有悬崖峭壁”句式结构是对应关系,由“有一马 平川,也有悬崖峭壁”中的成语特点可推断出,填入成语
22、的意思应与“惊涛骇浪”相反,可以填入“风平 浪静”。“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比喻平静无事。第三空,从前文”前进的每一步都是一次知重负重的艰难攀爬”可以推知,填入成语与“知重负重”意思 类似,是形容在改革路上克服重重困难,可以填入“披荆斩棘”。“披荆斩棘”,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 障碍,克服重重困难。第四空,修饰“定力”,填入成语是形容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保持镇定,可以填入“处变不惊”。 “处变不惊”,面对变乱,能镇定自若,不惊慌。【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1)成分残缺。“一个国家往往两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最大”缺少介词,应在“两个
23、时期”前加“在”,使 其作句子的状语。(2)语序不当。“一个是发展振兴之时,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结合上下文来看,应该先是“积贫积弱”, 然后再是“发展振兴”,也与下文“今天的中国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 时期”衔接得更好。故正确表述为:纵观人类史,一个国家往往在两个时期面临的压力最大,一个是积贫积弱之时,一个是发 展振兴之时。【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原文主要的落脚点在于不断地奋勇向前、闯关夺隘,战胜一次又一次的艰难险阻。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虽然对未来表示希望,但有“沉舟”“病树”,与全段的主旨 不合。B. “山重水复
24、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疑无路”,也就是曾经对前路迷茫,而我们的道路一直是 清楚的,因此与全段主旨不合。C.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强调的是坚定不移,没有闯关夺隘、穿越惊涛骇浪的意思,不 是很贴切。D. “政人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的意思是:行走在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 山立刻将你阻拦。所蕴含的哲理是“人生如同爬山,会遇到重重困难,越过一个困难还会有另一个困难, 所以,不能松懈,气馁,应有不断前进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全段主旨契合。故选D。(二)语言文字运用n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牛津词典里,病毒的定义是“一个通常由蛋白质和包裹在其中的核酸组成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名校 联考 2022 2023 学年 高二上 学期 期末 语文试题 解析 作文 审题 立意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