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福建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2年高考福建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高考福建卷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题官方解析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 答题卡上指定位置。2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果需要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所有题目的答案均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答 在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 县西周墓中出土了
2、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政治的完善B.铸铜技术的进步C.分封制度的成熟D.中原文化的扩展【答案】D【命题意图】考查考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准确解稀历史事物的能力。【试题分析】试题依据“周礼规定”和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考古发掘的史实,创设问题情境,立 足于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要求。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 学知识,认识特定时空背景下传世文献的记载与考古文物相互印证,并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题干信息周礼规定可判知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中下游即中原地区,同时期江 西发现的考古文物呼应了 周礼规定,而江西位于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
3、,说明西周分 封制之下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血缘关系完 善排除A项;贵族使用青铜器皿大小、多少与铸铜技术的进步和分封制度的成熟没有必然关系, 排除B、C项。2 .度牒是僧人出家的许可证,由官府颁发。北宋时,持有者须凭资获取,可免除赋役。至南宋中 期,度牒逐渐成为官府用于海外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由此可以推知,该时期 A.纸币供应不足B.佛教日益兴盛C.财政问题严重D.中外贸易受阻【答案】C【命题意图】考查考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比较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分析】试题选用两宋时期,作为僧尼身份凭证的“度牒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变化 的相关史料创设问题情
4、境,主要考查考牛从题干史料中获取、解读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的 历史知识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该题的时代背景从宋朝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到社会动荡、国历史试题解析第1页(共9页) 刻记忆文化的流传;从材料中纪念碑.其设立方式和具体形制不同程度地受到外国文化影响 可以得出“外来影响;从材料中纪念重要历史事件黄花岗起义中山纪念碑”华侨五 烈士碑”等,可以得出民族独立历程艰难曲折”;从材料中强调的“公共纪念历史认同 等词可以提炼出社会重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碑刻传承历史应具备的要素。(4分)。【答案】特定的时空;正确的价值观;话语阐释。【考查目标】考查考生运用学科思维方法,调动所
5、学知识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考生在充分理解前两小题的基础上运用学科思维方法,对通过碑刻传 承历史应具备的要素”进行归纳,并升华到认识层面表述出来。全面考查考生获取解读信息、调 动运用知识、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渗透家国情怀的考查。从材料中的近代公共纪念碑的涌现特 点可以提炼出“特定的时空”要素;从材料中公共纪念碑的内容主题、历史认同可以提炼出正 确的价值观话语阐释”等要素。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为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研究者们常将历史予以分期,并对所划分期进行典型 特征概括,如公元前500-公元200年:欧亚文明区的联结,1000-1500年:跨
6、文化交流 的增速”等。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史某一历史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 求:分期与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中的分期与特征概括。) 【答案】略【考查目标】考查考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试题解析第10页(共9页)【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用分层给分的方式,突出考查考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和开放 性的设问所呈现的历史学科能力、方法与思维特质,尤其是论证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的能力, 凸显高考评价体系中的综合性、创新性等考查要求。反映了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反映了国家选才 意志,也是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区别于合格
7、性考试的最大特点。试题提供了一则提示性材料,说明了历史研究者们依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时代诉求 而加以分期,实现对世界历史的整体认知。并依此创设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综合材料信息的基 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就世界史某一历史分期进行典型特征概括,考查考生独立思考得出历 史结论和依托史实评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试题突出问题意识,鼓励考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体现对考生思维的多元性、多向度的考查特点。旨在引导考生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突出 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杳,强调逻辑思维的方式和力度,注重史论结合和历史解释的能力。本题 并不要求考生像专业学者一样对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全面梳理、阶段分期,而是要求概括某
8、一历史 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主题要求突出时段与典型特征。据此,考生作答时不难找 到问题抓手,比如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开展;16-18世纪:征服与掠夺;16-18 世纪:人类思想解放;1819世纪: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1914-1945年:帝国矛盾与战争灾难; 1945-1991年:冷战格局与美苏争霸等主题。这样的分期也容易与考生所学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形 成对接,相关史实也具体、清晰。答题时应紧扣主题,阐述应做到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 清晰,体现考生的学科思维与逻辑思辨能力,忌泛泛而谈。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唐代后期,一批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安史之
9、乱以后,内外战争不断,政府开支大增。 鉴于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办,朝廷以户部侍郎刘晏为度支盐铁转运使,盐铁兼漕历史试题解析第11页(共9页) 运,自晏始也。刘晏主持理财工作近20年,不额外征发丁男,不过分劳扰郡县,借助商人活动 和市场作用,革除国家财政工作的积弊,效果显著。盐铁使第五琦负责理财时,因国用未足 而铸钱,并创立盐法,取得人不加赋,所入仍日的成效。及杨炎当政,视财赋为国家的根本、 民生的关键,遂推行两税法,在赋不加敛”的前提下,保证了财政收入,稳定了政治局面,巩 固了政权基础。这一系列举措为后世所借鉴,影响深远。此后直至晚清,唐代理财型官员仍常为 后人所称道。摘编自自王仲荤隋唐
10、五代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的背景。(6分)【答案】战乱频繁;军费剧增;漕运受阻;需要改革。【考杳目标】考查考生准确获取材料信息,归纳、概括能力。【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摘编自隋唐五代史,以唐代后期刘晏为代表的理财型官员主持国家财 政工作的事迹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准确获取材料,考查考生对历史人物活动时空的把握, 进而理解优秀历史人物的活动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贡献。本小题要求考生在准确读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概括唐朝后期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的背景 O 考生可从材料中的“安史之乱以后,内外战争不断,政府开支大增归纳出”战乱频繁军费 剧增;从材料中的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
11、办归纳出漕运受阻,并得出需要改 革”的背景认知。(2)根据材料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宗旨,分析唐代理财型官员为后人称道的原因。(6分) 【答案】以财政为抓手,追求富国强兵;切合实际,措施得当;以民为本,爱惜民力。【考查目标】考查考生运用学科思维方法解释、评述历史事物的能力。历史试题解析第12页(共9页)【试题分析】本小题在第一小题的基础上,要求考生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宗旨,分析唐代理财型 官员为后人称道的原因”,要求考生明确王安石的变法宗旨并以此为依据,归纳出唐代理财型官 员”为后人称道的原因。考查考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王 安石以“富国强兵”为变法宗旨,财政改革主张民不
12、加赋而国用饶,据此并结合材料内容, 就比较容易得出以财政为抓手,追求富国强兵”切合实际,措施得当和以民为本,爱惜 民力”等认识。历史试题解析第13页(共9页) 家分裂、经济衰退。作为僧人出家许可证的度牒,其持有者可免除赋役。在商品经济发达的 两宋时期,这意味着“度牒等同于一定价值的货币,且度牒是由官府颁发的,南宋中期官 府把“度牒用于海外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是无可奈何之举,说明官府财政困难,故C项正确。 纸币尚不是两宋的流通货币,且与题干史料信息无关,故A项错误;佛教日益兴盛可能导致度 牒颁发数量增加,但并不意味着“度牒可以作为货币流通,故B项错误;题干史料信息并未 体现中外贸易受阻,故D选项错
13、误。3 .明代地方上不赴京参加会试的居乡举人群体中,存在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现象。明中 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这一举措旨在 A.加强社会控制B.减少中央财政支出C.完善科举制度D.提高人才选拔标准【答案】A【命题意图】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历史现象、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试题分析】试题选用有关明代科举考试的史料及明代政府相关举措创设问题情境,主要考查考 生从题干史料中获取、解读相关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正确理解历史现象、解释历史 事物的能力。该题的历史背景是明朝前期部分县州比较贫困,一些居乡举人无法筹置赴京参加会 试的盘缠,出现“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
14、的现象。明朝,举人在乡村可以免除赋税并有任仕资 格,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不知重即不知自重”,意思是行为举止与科考举人不符,必然 造成地方管理压力,所以明中期以后,地方官府划拨专用经费,为举人们提供稳定的赴试资助, 稳定了社会统治,故A项正确。此举措为地方政府所为,与中央财政支出无关,故B项错误;地 方政府为居乡举人划拨赴京参加会试专用经费,与科举考试制度的规定无关,故C、D项错误。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农村扫盲工作陆续展开,如山西省部分农民春天下种分散学, 夏天锄苗地头学,秋天放假自己学,冬天大搞基建工地学。由此可见,扫盲工作的开展 A,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B.发展了农村义务教育C.适
15、应了农村生产特点D.结合了农业技术推广【答案】C【命题意图】考查考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分析】试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农村开展扫盲运动表现出来的特点创设问题情 境,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文化落后,对于建设新 民主主义社会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一个不利因素。为了改变当时农村落后的面貌,党领导了一 场扫盲运动。为此,各级政府根据农村实际、结合农民生活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法,题干材料关 于春夏秋冬不同的学习方式的表述正是这一现实的体现,故C项正确。扫盲运动是文化学习,不 可能改变了农业耕作方式,题干材料也没有出现文化学习与农业技术推广相
16、结合的信息,故A、D 项错误;农村义务教育2011年才开始启动,B项错误。5. 1952-1981年中国工业产值及其变动如图1所示。该图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试题解析第2页(共9页)100W2.01:/方/内地注2刈”5沿海466.660460.5图1 1952-1981年中国工业产值分布(% )A.工业发展重心的倾斜B.沿海地区工业基础的雄厚C.工业区域格局的转变D.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立【答案】A【命题意图】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并比较分析、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分析】试题以1952-1981年中国工业产值分布图表为考查素材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 结合所学知识的时代背景,通过比较和分析
17、历史现象,对准确解释历史现象与问题探究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三四十年的持续建设与投资,中国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调整工业发展策略,力图改变原有工业发展布局不平衡的结构。图表采用曲 线变化与数据变化相结合的呈现方式,选用四个时间节点,可以看出中国内地工业产值依次不断 递增而沿海工业产值不断有所下降的变化特点,这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施行 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即三线建设、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开发中国中西部地区 工业化策略等密切相关,故A项正确。中国自近代以来,工业化发展首先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 沿海地区工业基础一直较为雄厚,这与图表
18、信息表明的主旨无关,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内 地工业产值的增量发展并没有改变工业区域格局,C项错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完成后,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建立,故D项错误。6. 在中央苏区,俱乐部是以政治动员为目标,进行政治文化学习与文娱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 1933年的统计显示,苏区乡村共有俱乐部1917个,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近10万人,城镇中 俱乐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该时期的俱乐部活动A.照搬了苏联的工作经验B.回应了革命斗争的需求C.扭转了苏区的发展态势D.弘扬了竞技体育的精神【答案】B【命题意图】考查考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分析】试题以土地革命时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年高 福建 历史试题 答案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