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pdf(6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找教案 正弦和余弦(一)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如图 6-1,长 5 米的梯子架在高为 3 米的墙上,则 A、
2、B 间距离为多少米?找教案 2长 5 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 为 30靠在墙上,则 A、B 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长 5 米的梯子以倾斜角 40架在墙上,则 A、B 间距离为多少?4若长 5 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 A、B 间距为 2 米,则倾斜角CAB 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 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
3、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 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
4、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找教案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 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 A,并使直角边 AC1,AC2,AC3落在同一条
5、直线上,则斜边 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形中,A 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 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2360sin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 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
6、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找教案 2扩展:当锐角为 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7、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五、板书设计 正弦和余弦(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正弦、余弦概念;能够较正确地用sinA、cos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熟记特殊角30、45、60角的正、余弦值,并能根据这些值说出对应的锐角度数(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教学内容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第十四章 解直角三角形 一、锐角三角函数 证明:-结论:-练习:-找教案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正弦、余弦概念 2教学难点:用含有
8、几个字母的符号组sinA、cosA 表示正弦、余弦;正弦、余弦概念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忆“直角三角形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2明确目标:这节课我们将研究直角三角形一锐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正弦和余弦(二)整体感知 只要知道三角形任一边长,其他两边就可知 而上节课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与斜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固定 这样只要能求出这个比值,那么求直角三角形未知边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与“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相类比,学生自然产生想学习的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以下要研究的内容有了大体印象
9、(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正弦、余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因此确定它为本课重点,同时正、余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因此概念也是难点 在上节课研究的基础上,引入正、余弦,“把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称做正弦、余弦”如图 63:找教案 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余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板书:在ABC 中,C 为直角,我们把锐角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记作 sinA,锐角 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记作 cosA 若把A 的对边 BC 记作 a,邻边 AC 记
10、作 b,斜边 AB 记作 c,则 引导学生思考:当A 为锐角时,sinA、cosA 的值会在什么范围内?得结论 0sinA1,0cosA1(A 为锐角)这个问题对于较差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应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同时这个问题也使学生将数与形结合起来 教材例 1 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这里不妨增问“cosA、cosB”,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 例 1 求出图 64 所示的 RtABC 中的 sinA、sinB 和 cosA、cosB 的值 找教案 学生练习 1 中 1、2、3 让每个学生画含 30、45的直角三角形,分别求 sin30、si
11、n45、sin60和 cos30、cos45、cos60这一练习既用到以前的知识,又巩固正弦、余弦的概念,经过学习亲自动笔计算后,对特殊角三角函数值印象很深刻 例 2 求下列各式的值: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特殊角三角函数值,这里还应安排六个小题:(1)sin45+cos45;(2)sin30cos60;找教案 在确定每个学生都牢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后,引导学生思考,“请大家观察特殊角的正弦和余弦值,猜测一下,sin20大概在什么范围内,cos50呢?”这样的引导不仅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培养学生勇于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 还可以进一步请成绩较好的同学用语言来叙述“锐角的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
12、,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为查正余弦表作准备(四)总结、扩展 首先请学生作小结,教师适当补充,“主要研究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概念,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求其锐角的正、余弦值知道任意锐角 A 的正、余弦值都在 01 之间,即 0sinA1,0cosA1(A 为锐角)还发现 RtABC 的两锐角A、B,sinAcosB,cosAsinB正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增大,余弦值随角度增大而减小”四、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 14.1 中 A 组 3 预习下一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 找教案 14.1 正弦和余弦(二)一、概念:三、例 1-四、特殊角的正余弦值-二、范围:-五、例 2-正弦和余弦(三)一、素质教育目标(一)
13、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 2 难点: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之间的关系的应用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复习提问 找教案 (1)、什么是A 的正弦、什么是A 的余弦,结合图形请学生回答因为正弦、余弦的概念是研究本课内容的知识基础,请中下学生回答,从中可以了解教学班还有多少人不清楚
14、的,可以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 (2)请同学们回忆 30、45、60角的正、余弦值(教师板书)(3)请同学们观察,从中发现什么特征?学生一定会回答“sin30cos60,sin45cos45,sin60cos30,这三个角的正弦值等于它们余角的余弦值”2导入新课 根据这一特征,学生们可能会猜想“一个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这是否是真命题呢?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 关于锐角的正弦(余弦)值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是通过30、45、60角的正弦、余弦值之间的关系引入的,然后加以证明引入这两个关系式是为了便于查“正弦和余弦表”,关系式虽然用黑体字并加以文字语言的
15、证明,但不标明是定理,其证明也不要求学生理解,更不应要求学生利用这两个关系式去推证其他三角恒等式 在本章,这两个关系式的用处仅仅限于查表和计算,而不是证明(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复习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察,并猜想“任一锐角的正弦(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吗?”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 2这时少数反应快的学生可能头脑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并有了思路,但对部分学生来说仍思路凌乱因此教师应进一步引导:sinA=cos(90-A),cosA=sin(90-A)(A 是锐角)成立吗?这时,学生结合正、余弦的概念,完全可以自己解决,教师要
16、给学生足够的研究解决问题的时间,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师板书: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找教案 sinA=cos(90-A),cosA=sin(90-A)4在学习了正、余弦概念的基础上,学生了解以上内容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三角函数,还不熟练,而定理又涉及余角、余函数,使学生极易混淆因此,定理的应用对学生来说是难点、在给出定理后,需加以巩固 已知A 和B 都是锐角,(1)把 cos(90-A)写成A 的正弦(2)把 sin(90-A)写成A 的余弦 这一练习只能起到巩固定理的作用为了运用定理,教材安排了
17、例 3 (2)已知 sin35=0.5736,求 cos55;(3)已知 cos476=0.6807,求 sin4254(1)问比较简单,对照定理,学生立即可以回答(2)、(3)比(1)则更深一步,因为(1)明确指出B 与A 互余,(2)、(3)让学生自己发现 35与 55的角,476分 4254的角互余,从而根据定理得出答案,因此(2)、(3)问在课堂上应该请基础好一些的同学讲清思维过程,便于全体学生掌握,在三个问题处理完之后,最好将题目变形:(2)已知 sin35=0.5736,则 cos_=0.5736(3)cos476=0.6807,则 sin_=0.6807,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为了
18、配合例 3 的教学,教材中配备了练习题 2 (2)已知 sin6718=0.9225,求 cos2242;找教案 (3)已知 cos424=0.9971,求 sin8536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2,就说明定理的教学较成功,学生基本会运用 教材中 3 的设置,实际上是对前二节课内容的综合运用,既考察学生正、余弦概念的掌握程度,同时又对本课知识加以巩固练习,因此例 3 的安排恰到好处同时,做例 3 也为下一节查正余弦表做了准备(四)小结与扩展 1请学生做知识小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所学内容变成自己知识的组成部分 2本节课我们由特殊角的正弦(余弦)和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间关系,以及正
19、弦、余弦的概念得出的结论:任意一个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一个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四、布置作业 教材习题 14.1A 组 4、5 五、板书设计 14.1 正弦和余弦(三)一、余角余函数关系 二、例 3 -正弦和余弦(四)找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查“正弦和余弦表”,即由已知锐角求正弦、余弦值(二)能力渗透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 2难点:当角度在 090间变化时,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
20、标 1复习提问 1)30、45、60的正弦值和余弦值各是多少?请学生口答 2)任意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角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怎样?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理解正弦和余弦表的设计方式 (二)整体感知 我们已经求出了30、45、60这三个特殊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但在生产和科研中还常用到其他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为了使用上的方便,我们把090间每隔 1的各个角所对应的正弦值和余弦值(一般是含有四位有效数字的近似值),列成表格正弦和余弦表本节课我们来研究如何使用正弦和余弦表 找教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正弦和余弦表”简介 学生已经会查平方表、立方表、平方根表、立方根表,对
21、数学用表的结构与查法有所了解但正弦和余弦表与其又有所区别,因此首先向学生介绍“正弦和余弦表”(1)“正弦和余弦表”的作用是:求锐角的正弦、余弦值,已知锐角的正弦、余弦值,求这个锐角 2)表中角精确到 1,正弦、余弦值有四位有效数字 3)凡表中所查得的值,都用等号,而非“”,根据查表所求得的值进行近似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后,一般用约等号“”表示 2举例说明 例 4 查表求 3724的正弦值 学生因为有查表经验,因此查 sin3724的值不会是到困难,完全可以自己解决 例 5 查表求 3726的正弦值 学生在独自查表时,在正弦表顶端的横行里找不到 26,但 26在 2430间而靠近 24,比 24多
22、 2,可引导学生注意修正值栏,这样学生可能直接得答案教师这时可设问“为什么将查得的 5 加在 0.6074 的最后一个数位上,而不是 0.6074 减去 0.0005”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结论:当角度在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解:sin3724=0.6074 角度增 2 值增 0.0005 sin3726=0.6079 例 6 查表求 sin3723的值 找教案 如果例 5 学生已经理解,那么例 6 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通过对比,加强学生的理解 解:sin3724=0.6074 角度减 1值减 0.0002 sin3723=0.6072 在查表中,还
23、应引导学生查得:sin0=0,sin90=1 根据正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当角度从 0增加到 90时,正弦值从 0 增加到 1;当角度从 90减少到 0时,正弦值从 1 减到 0 可引导学生查得:cos0=1,cos90=0 根据余弦值随角度变化规律知:当角度从 0增加到 90时,余弦值从 1减小到 0,当角度从 90减小到 0时,余弦值从 0 增加到 1(四)总结与扩展 1请学生总结 本节课主要讨论了“正弦和余弦表”的查法了解正弦值,余弦值随角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当角度在 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减小;当角度在 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而减小,
24、随着角度的减小而增大 2“正弦和余弦表”的用处除了已知锐角查其正、余弦值外,还可以已知正、余弦值,求锐角,同学们可以试试看 四、布置作业 预习教材中例 8、例 9、例 10,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板书设计 找教案 14.1 正弦和余弦(四)一、正余弦值随角度变 二、例题 例 5 例 6 化规律 例 4 -正弦和余弦(五)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根据一个锐角的正弦值和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 1重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25、2难点:由锐角的正弦值或余弦值,查出这个锐角的大小 3疑点:由于余弦是减函数,查表时“值增角减,值减角增”学生常常出错 找教案 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 1锐角的正弦值与余弦值随角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这一规律也是本课查表的依据,因此课前还得引导学生回忆 答:当角度在 090间变化时,正弦值随着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当角度在 090间变化时,余弦值随角度的增大(或减小)而减小(或增大)2若 cos2130=0.9304,且表中同一行的修正值是 则 cos2131=_,cos2128=_ 3不查表,比较大小:(1)sin20_sin2015;(2)cos51_cos5010;(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 九年级 数学 下册 教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