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





《2023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2023年05月18日10:04 来源:自考365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 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 的韵母ao声调( )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 对象的特性、形状、位置、作用等给
2、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 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缗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 火所熏之色也。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 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箓为主。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与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 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 名。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 单
3、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4、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是就词义系统讲的。一个词的词义系统涉及该词的所有义项。不也许所有义项一一相同。如“盗和窃2)词义是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的。 如“履和履山于词义是发展变化的,在考察同义词的时候,应当注意词义的时代性和同义关系的可变 性。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别。意义有异有同的同义词,特指有别,泛指无别。如兽皮 带毛的叫“皮”,去毛的叫“革”。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1、判断
4、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来的一种句型。所谓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 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2、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3、关于“是字:1)我们讲占代汉语不用“是“,是指文言文说的,至于白话,是用系词“是”的,先秦 文献很少用系词“是“,汉代后有所增长。2)古代汉语里“是”可当形容词,词义是“对的”、“对的的”,意思 是“认为对”、“认为对的,出现在“名词+是+名词”的组合中。可单独作谓语,也可带宾语。3) “是”字 本是个指示代词,经常用来复指前文,系词“是”字正是从代词“是
5、的复指用法发展出来的。4、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形式:1) “主+谓+也”,如:此王业也。2) “主+者+谓+也”,如:陈胜者, 阳城人也。3) “主+者+谓”,如:兵者,凶器。4) “主+谓”,如:兵,凶器。5) “主+副+谓+ (也)”如:“身 非木石毗乃歌夫,长锲归来者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6) “主+为+宾”,如:“余为伯倏5、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达功能:古代汉语判断句有两种基本表达功能,主谓语除了在句法上构成判断 外,在逻辑上也构成判断关系:I)表达类属关系。如:陈胜者,阳城人也。2)表达等同关系。如:梁父 即楚将项燕。此外,有些判断句主谓语在逻辑上并不构成判断关系,而是:1)表
6、比方。如:君者,舟也: 庶人者,水也。2)表达主语和谓语之间有某种逻辑关系。如:夫战,勇气也。3)表达导致某种结果的因 素。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F冰者,笃于时也。六、常用字:1、饭:(I )本义:动词,吃(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2 )引申义:给人饭吃或喂牲口。-谷类熟食(名)-泛指饭食。2、食:(1 )动词,读shi ,吃。(2 )动词,读si,给吃。本课“止子路宿,杀鸡 为黍而食也”养活,喂养。此义后写作“饲2(3 )名词,读shi ,泛指吃的东西。(4 )名词, 旧读si,特指饭。如本课:“饭疏食,饮水。”3、启:会意字,从户从又。(1 )本义:开门。
7、(2 )引申义:开口、张口开导、 启发。如本课:“不愤不启”一兴起一发生、萌生、萌发一开拓、开关一陈述、禀告一开始。4、发:(1 )本义:把箭发出去。(2 )引申义:发出、产生;兴起一出发;使出发、 派遣一打开、开掘;开导、启发;揭示、阐发(用于“开导、启发“义的如本课“不愤不启, 不俳不发”一显露、表现出;暴露、败露、揭露一表达、抒发、传布。5、国:(1 )古义:A诸侯的封地,如本课“有国有家。记诸侯国的国都。(2 ) 今义:国家。6、家:(1 )古代常用义:A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如“国”例。B家庭,(2 )今 义:家庭。7、至:(1 )本义:至IJ。如本课“至则行矣”(2 )引申义:抽象义
8、,到某时一达成最 高的职位一极、非常(副)一最完美的(形)8、遇:(1 )本义:碰到,不期而遇。如本课“遇诸涂”。(2 )引申义:接触一知遇、 遇合。第四课老子二章一、字:伯一佰二、虚词: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表“的因素2、”是以欲上民X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就是“以是“,因此。3、“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虽然。“无所”是动词“无”和代词“所组成的固定结构,意为“没有什么必要”。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互相(副词)。三、实词: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同类事物中的首领、最杰出者。2、”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推”,推举:“厌”,厌恶、抛弃。3、“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百倍。
9、4、“虽有舟舆”:车。四、词类活用:1、“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都是形容词作意动。“重”译为“认为重”:“害”译为“认为有妨害2、“小国寡民”:形容词作意动。“小”是“使.小,“寡”译为“使少”。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形容词作意动。顺次译为“认为香甜”、“认为好看”、“认为安适”、认为满意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形容词作意动。译为“认为重(即看重、不容易”)。五、常用词:1、乘:象形字,象人站在树上。(1 )本义:升登,上。(2 )引申义:上车、乘车、驾车一驱马驾车一乘船、驾船。如本课”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借助、运用、趁机会。(3 )另一个常用义:兵车
10、,读sheng兵车单位一出使、畋猎等用车也以“乘”为单位。2、先:(1 )本义:前进、走在前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2 )引申义:先做某事一带头,做出表率。(3 )表达动作行为发生在别人他事之前,多作状语一表达时间,在之前。(4 )形容词“先”表达先前的、先代的,用于人时通常表已故的一祖先、先辈(名)。3、后:(I )本义:走在后面,落在后面。如“子路从而后(2 )引申义:位置、时间、顺序在后面。如本课:“欲先民,必以身后之-表达动作行为发生在别人他事后面。常作状语一位置、时间、顺序在后的。(形)-表时间,在之后一后代、子孙(名)(注意“后”“彳爰”是两个不同的字。)4、与:形声字
11、,从舁牙声。(I )本义:赐予、施予(2 )引申义:附和、亲附一赞 许、称道一参与一在其中一跟、同(介)如本课“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一和(连)。第五课五柳先生传一、字:二吝、虚词:1、”因认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醒语气。1、”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2、“曾不吝情去留”:语气副词,与否认副词“不”连用,以加强否认语气。3、“造饮辄尽”:每每、总是。三、实词:2、“不详其姓字”:清楚。3、“或置酒而招之”:邀请。4、“造饮辄尽”:至k往。5”曾不吝情去留”:偏义复词,重在“去”,离开。6、“环堵萧然”:墙。7、不戚戚于贫贱:愁苦的样子。8、不汲汲
12、于富贵:急切追求的样子。四、常用字:1、造:形声字,从孟,告声(1)本义:至IJ、往,如本课“造饮辄尽(2 )引申义: 造访、拜访-达成某一境界。(3 )、今义:制作、做。(此义与古义同)。2、去:(1 )古义:离开,如掣肘“辞而去也”。距离(空间、时间)-除去、废 除一死亡的委婉语。(2 )今义:往。(与古义相反)。3、解: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1 )本义: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2 )引申义:A 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一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一特指解除军事包围、战争B 打开、开放C破碎、离散一松弛、懈怠(这个意义读xic ,后来写作“懈”)-D对事理的 分析、解释理解、知晓。如本课“
13、不求甚解:4、读:(1 )本义:解释、阐发文字语句。(2 )引申义:阅读、诵读。如本课:“好 读书,不求甚解”。-句读(dou )。第六课送董邵南序一、字:强;强,邪一耶,二、虚词:2、董生勉乎哉:语气词连用,语气重点落在感慨语气的“哉”上。3、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苟”,假如、只要是。(假设连词)“焉”:语气词。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邪”:句末疑问语气 词。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副词)。6、知I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另I,何况(转折连词)“乎”,介词,同“于”。三、实词: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怀有任侠激情,以义气为重。2、郁郁适兹士
14、:往。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谓,说。4、董生勉乎哉:努力。5、为我平望诸君之墓:凭吊。6、为我谢日:恳切相告,股勤致辞。第十一节代词1疑问代词:根据疑问代词指代的询问对象,古汉语疑问代词可分三类。(1)指人的。 有“谁、孰二a“谁”用于一般问句,可作主、宾、定、语及判断句的谓语。b“孰”用于选择 问句,一般有先行词。如:“吾与徐公孰美? ”译为“哪一个“,一般只作主语。它还可指物、 处所。“孰与介”表比较:如“吾孰与徐公美? “;用于反问句中,表肯定:“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有“哪里比得上”的意思。(2 )指物的.铲何、胡、奚、曷”等。“何”:作主、宾、定、判谓,a常用来询问因 素或方法
15、,如:“许子何不为陶冶? ”译为“什么”“为什么”;b询问处所,如“子欲何之? ”译 为“哪里”。“胡、奚、曷经常a作状语,用来询问因素,相称于“为什么”或“怎么”,如“子 奚乘是车也? ”; b它们也经常作介词的宾语前置,如“胡为”“曷为”,询问因素。C “奚以”询问方法。(3 )指处所。有“安、恶、焉”。a它们重要作状语,询问处所。相称于现代的“在哪 里”。如“焉置土石? ”; b也可作前置宾语,用来询问处所。如“沛公安在?“c还可以用于 反问句,作状语,加强反问语气。类似于“哪里d“焉”用于反问句后虚化了,不再实指处所。如“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2、指示代词:(1 ) “之、兹、其”,
16、表泛指和特指。a “其”特指代词只作定语。b ”之、 兹”泛指,c “之”作定、宾。(2 ) “此、是、斯”近指。a表达“这“义。b作主、定、宾语。c“此、是”可作判断谓 语。d此和彼相应。(3 ) “彼、夫”远指。a表哪”义。b“彼”指代性强,可作主、定宾语。c“夫”指示性较 弱,多作定语。(4 ) “尔、若、然”,谓词性。a表“如此象这(那)样”义。b在先秦,“尔”作定、宾语。c “若”只作定语。d “然”多作谓语.(5 ) “焉、诸”特殊的指示代词。a“焉”相称“于此(之)”,常作补语。如“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部分“焉”在句末虚化成语气词,表提醒。如“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
17、焉。% “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或语气词“乎”的合音形式。d相称“之于”的“诸”用在叙述句里,如“投诸渤海之尾”;e相称“之乎”的“诸”用在疑问句里,如“不识有诸?3人称代词:(1 )第一人称代词,有“我、吾、余、予”。a它们都可作定、主、宾语。 b “吾”一般只在否认句里作前置宾语,c而在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宾语。d “朕”先秦时意 同“我”,秦朝后,是皇帝自称。(2 )第二人称,有“女(汝)、尔、若“。a它们可作主、定、宾语。b “而、乃”一般只作定语。(3)第三人称,a“彼”出现率不高,一般作主语,个别用作宾语,仍有指示性,有轻 蔑意味。b之、其出现率很高,“之”只作宾语,“其”只
18、作定语。(4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力口“侪、辈、属、曹”表复数。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4、无定代词:这是占代汉语特有的一类代词。它们只能作主语。(1)“或”:表肯定。a意“有的人”、“某人”、“有的(东西)b前有先行词,“或” 指代其中一个人或一些人。如“宋人或得玉c句中连续出现几个“或”,构成排比。如“或 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指“有的人”,不能表达选择。(2 ) “莫”:表广泛的否认。a若没有先行词,表达一种不强调范围的否认,一般都指 人。如“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若有先行词,表强调范围的否认,指人又指物。如“国人 莫敢言,道路以目。飞汉以后,“莫”发展出了否认副词的
19、用法,表达严禁性的否认,相称 于“不要”。d也可以表达一般性否认,相称于“不”。5、辅助性代词:这类代词有“所、者”,它们有一定的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充当句子 成分。(1)“所”:基本语法功能是加在谓词性成分前,指代某种动作的对象,组成所字结构, 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名词、形容词出现在“所”后也变成动词了。可分三类:a“所+动词”。 如“所载”“所画”,意思为“载的东西”“画的事物中心语在语义上都是动词的宾语,即受事 者。b”所+介词+谓词性成分”,如“是吾剑之所从坠。”中心语在语义上是介词的宾语。译 为“坠下去的地方。”c“所+ (介词)+谓词性成分”表达的语义同第二种结构。其中心语事 实上
20、是介词的宾语。如“所杀大臣,多吕后力。何以认为“所”后省略了介词“以“,是指“杀大臣凭借的力量”。(2 ) “者”:基本语法功能是位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者字结构,表达“的人”的 事物”。可分两类a : “谓词性成分+者”,如“赦之,以劝事君者”。代词“者”加在谓词性成 分后,可使谓词性成分名词化。b“名词性成分(名词、所字结构)+者起复指名词性成分的作用,使这个名词性成分得到强调。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字结构表达施事者。第十二节副词1副词:是一种只能充当状语的虚词,它虽然有一定的词汇意义,但不能表达具体事物、 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而只能表达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时间、限度、范围、肯定否认或情
21、 态、证据。它i般是修饰动词性词语或形容词性词语,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2、时间副词:(1 )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的时间。a “向、乡”是同一个副词,只是 写法不同,译为“从前、刚才”;b “既、业”表达动作行为已经完毕,相称于“已经”:“c尝”“曾 表达过去做过某事,译为“曾经”。先秦只用“尝”,汉代后用“曾”。(2 )表达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正在实现的时间,有“方、正、适、会”等。a“方”一般 只用在动词性词语前面,译作“正在”;b“适、会”还可作用在主语前面,译作“正遇上”。(3 )表达动作行为将要进行的时间,有“行、将、且、垂等。在动词前作状语。可译 为“将要、快要、就要(4 )表达
22、动作行为的久暂,有“俄、暂、姑、常、雅、素”等。“俄、暂”是表达时间短 暂的,相称于“一会儿”“不久”。a “姑”意为“暂且”;b “常、雅、素”表达时间长期。“常”相称于“经常、时常”,“雅、素”相称于平素、历来。3、范围副词:(1 )表达总括:涉及无遗或很少例外的副词,有“皆、尽、毕、悉、 举、咸、具、凡、都、共、率”等。a“毕、举”是表达都、所有的意思,b“凡”意有二,一是 用在句子前面表达规律性的归纳,表达“凡是”、“大凡”;二是用在数词前面表达总括事物的 数量或动作的数量,相称于“总共、共”;c “率”也表达总括,意思相称于大都、大体。(2 )表达范围小或有限制或有例外的副词。有“但
23、、特、只、直、止、第、独、徒、 仅、唯”等。a它们都有“只、仅仅”的意思。b“仅”除了表达“只”的意思,在唐代表达数量多, 有“几乎、将近、差不多达成”的意思,读jin.c 唯”表”只有。4、限度副词。可分三类:(1 )表达限度高的。a “最、至、极、绝”表达最高度,意 思是“最”;b“大”意思是“十分”;c“太”意思是指限度上超过一定的限度;d“殊、特、尤、 良”的意思是特别、非常。e “良”在汉代与“久”连用,表很久意。六朝以后修饰其他词语,是 的确、很的意思。甚六朝前,既作状语,也作谓语、定语,是形容词,六朝后,才专作 状语成为限度很高的副词。(2 )表达限度不深、轻微的副词,有“少、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自学考试 古代汉语 复习资料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