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题5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练习题5大自然的语言(课课练).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精品教学资料,仅供冬考,需要可下栽并修改后使用!5大自然的语言一、积累运用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筑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x百o sh巨ng ni ji。到处呈现一片shuai cao lian tian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茗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 周而复始。根据要求检索上面这段文字中加点的字。用音序检字法查“载”: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O用部首检字法查“簌”:先查部首,再查画。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xiao sheng ni jishuai cao lian tian2 .下列句子中加点
2、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的监管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耳加彭箱。3.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
3、五六天。(4)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A. (1)举例子引用(3)列数字、作比较(4)举例子、作比较B.引用(2)打比方(3)列数字、作比较(4)举例子、作比较C. (1)举例子引用(3)举例子、作比较(4)列数字、作比较D.引用(2)打比方(3)举例子、作比较(4)列数字、作比较4. (2020 福建石狮月考)下列关于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2 分)A. “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说法。B.新颖别致,引人入胜。C.文章是改写,不能改掉文题。D.语言是人们交际交流的工具,自然界一些物候现象也起着预报农时
4、的作用。这种现象仿佛就 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二、综合性学习.“农谚”即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总结了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得出 的经验。请同学们向有经验的老人请教,收集两条农谚。三、阅读理解(2020 河北保定期中)阅读下文,回答问题。(8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 门学问于一体,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 一个历史阶段,指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 定节气的呢?这要从我们非常熟悉的计时工具
5、“表”和“圭”说起。“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 影,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 合,就构成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 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 圭表。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 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 两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在此基础上,诞生了
6、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就道投影到太阳 系模型上形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 度量,分360度,共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15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6日和21日,下半年是8日和23日。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 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左右,如:在4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反映四季变 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8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
7、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 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 说,二十四节气是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个子孙后代的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 的生命质量与智慧命运。5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2分)A.古人用圭和表测量土地的长度,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7 .文章结尾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请根据文中有关
8、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4分)【链接材料】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吃了冬至面,一天长(chang) 一线。(1)请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2)请说说农谚中“一天长一线”的意思。参考答案1. (1)z zai(zai)竹 11销声匿迹衰草连天2. D【解析】D项,“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一般作谓语。此处用来形容“变化” 不妥。3. B【解析】句引用农谚“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是引用;(2)句把生物比作“活的仪器”, 是打比方;(3)句中“十天左右”“五六天”是列数字,并且把1962年、1961年、1960年植物
9、 的花期进行比较,是作比较;(4)句举了大连、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盛开的例子,并且作了比较。 4.C【解析】文章是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一一物候学一文改写的,不是以大自然的语 言为题的原因。5 .示例:瑞雪兆丰年。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6 .D【解析】A项,根据第段“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 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可知,此项说法错误。 B项,根据第段“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可知,“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 天文台”表述错误。C项,根据第段“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两天分 别称为春分和秋分”可知,此项说法错误。7 .总结全文,首尾照应,号召人们学习二十四节气文化。【解析】此题考查文章结尾段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它指出了二十四节气的重要性及学习研 究的重大价值;从结构上来说,它照应了开头,总结了全文内容。8 .(1)白露(2)冬至后的每天白天时间渐渐变长。【解析】(1)根据二十四节气歌“秋处露秋寒霜降”可以判断,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是“白露”。 (2)结合文章内容可知,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北移,北半球白昼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 到夏至达到最长。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