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新高考卷Ⅰ卷) 附答案.docx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新高考卷Ⅰ卷) 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新高考卷Ⅰ卷) 附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ss.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 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 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1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2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 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
2、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 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当代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很多文艺工作者的追求。这些年, 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中国建筑师的进步,同时也发现,有些设计方案虽着力强调中国文化理念, 文本上也有对中国文化的解读,但多数设计对“中国”的理解还停留在形式、语言层面,只 是通过对汉字、纹样、坡屋顶、马头墙等具象演绎来表达中国特色;有些设计方案理念与实 际脱节,未能摆脱对
3、流行理念的模仿,更有少数方案追求夸张和新奇。对于什么是中国文化精神,如何在建筑创作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还有待理论与 创作深度结合的反复实践。在认清方向以后,路需要坚定地走下去。实践创新、理论思考与价值体系建构相辅相成。世界建筑就如一片多姿多彩的森林。无 论海南的椰树,还是西北的胡杨,它们都是从自己土地上独立生长起来的,中国建筑不能作 他者嫁接的枝条。一些研究者总是自动地将中国建筑理论看作是对当前已有建筑学的“补充”。 所以很多理论探索总是浅尝辄止,不求体系。这样的观念大大限制了中国建筑理论发展。建构以自己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为基础的理论体系,是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重要课 题。建筑师们需要
4、从不同角度加以探索,让多样化理念与不断求变的创作实践相结合,促进 中国现代建筑的蓬勃涌现。中国气派文艺创作需立足中国文化土壤转化创新。需指出的是,这个“文化”绝不仅仅 是传统文化,更是基于当下现实的中国当代文化。唯有这样的中国文化体系,才能对今天文 艺创作起到指引与支撑作用。建筑也好,其他艺术创作领域也好,只有在自身文化土壤滋养 下才能不断生发新的方向。因此,传承中华文化,重在古为今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是 以古人之精神,开自己之生面,是在传统与当代对接中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现在有一个倾向,将继承传统等同于符号拼贴,如将昆曲与嘻哈音乐结合在一起,作为 中国当代文化介绍给世
5、界。这样一种拼贴与混搭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但对文化转换创新 的理解还是太简单化。对于传统,我赞成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即透过物质与非 物质遗存去理解传统的内在精神、价值判断与认知模式等,将其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融入到 今天的价值、思想体系中。在跨文化对话中坚持自身文化精神建设。世界文化己经出现跨文化发展趋势,中国文化 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发展前景如何,取决于我们对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能否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如果只是喊着“民族化” 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传统如何与现代结合的 问题上没有深入研究,是“食古不化”;如果只是为他方文化倾倒,不明白最应该向他人学习 什么,就是“食洋不化,“
6、食古不化”造成“复古”,“食洋不化”则导致“模仿”。如果我们能够在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精神基础上,坚持在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对话,坚 持多元文化视野中自身文化精神建设,实现中国文艺创作突破和创新,大有可期。快速城镇化的社会进程、多样共生的文化背景、“美丽中国”的伟大愿景,这都是考察 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语境,理想与困惑并存、挑战与希望同在,我们应该 以具有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为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作出中国建筑师应有贡献。(摘编自让当代创作更具中国气派一一以建筑设计为例)材料二:按一般的解称,传统文化为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风俗、道德、思想、作 风、艺术、制度等。现代既指现在这个
7、时代,也指这个时代应具有的i切因素。两者反映在 建筑上,应指过去与现在相应的技术及影响技术的思想领域。传统文化与现代表现在建筑中, 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应该说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 它们是通过互相衬托来得以体现的。关键问题在于,在今天人们要求现代物质享受的同时, 如何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民族的地域的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在保护传统文化建筑样式、传 统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时,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同时享受到现代化的优越生活条件,这 对矛盾统一体如何在我们的设计实践中得以完美的体现,这确是当今中国建筑界要认真研究 讨论的重要问题。(摘编自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1.下列对材
8、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些年很多文艺工作者都在追求在当代创作中彰显中国气派,但只有建筑领域进步明显。 B.只有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不偏不倚的中国文化体系,才能指引与支撑今天的文艺创作。 C.尝试用符号拼贴的方式继承传统也是一种创新,但对文化转换创新的理解过于简单化。 D.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现代,没有现代,也无所谓传统文化,二者是一对辩证统一矛盾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以建筑设计为例,论证了如何让当代创作更具有中国气派,以小见大,构思巧妙。 B.中国建筑师还存在诸多问题,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对“中国”的理解停留在形式、语言 层面。C
9、.材料二运用连续提问的方式提出了中国建筑界要认真研究的关键问题,引人深思。D.能否深入和全面认识不同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中国文化发展能否顺应跨文化趋势的重要因 素。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与材料二观点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A.对于传统民居,既要保护其历史人文风貌,又要适当对其内部进行现代化设施更新,改 善生活环境。B.金茂大厦被人称道,不仅因为它现代化的气质,还因其让人隐约感觉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神 韵。C.中国古典建筑有许多内涵需要我们去挖掘,其神韵需得到进一步展现,这也应是我们追求 的目的。D.在规划现代建筑体系时,充分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从中寻找传统文化的内酒,古为今用。4 .概括分析材料一
10、本论部分论证结构特点和主要论证方法。(4分).请结合材料,概括如何让当代文艺创作更具中国气派。(4分)(-)现代文阅读H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向往黄河吴子新1965年秋,我上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朗诵课文黄河:”我的名 字叫黄河,流经千山和万谷,自从盘古开天地,什么世面没见过”老师告诉我们:黄河, 谓之母亲河,从历史中走来,一路奔涌,有缓有急,有高有低,有曲有直,全长5464公里。 一一这便是我初识黄河。那时,我默默给自己许下一个愿望:将来一定去看看黄河!后来,我走上教师岗位,教授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 山”时,我向学生讲
11、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源远流长,穿越辽阔的黄土高原, 一泻千里。远远望去,只见她蜿蜒曲折,奔流于万山丛中。她仿佛由天上流来,穿过朵白云, 轻轻流向天外。其时的我,有一种期望,盼望有一天身临黄河边,目睹黄河粗犷、凝重的奔 涌,给自己一次惊涛骇浪的视觉体验,去吮吸河水与泥沙的气息,感受“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的威武雄壮。再后来,我和黄河多次相见。我无数次去北京,列车每每行经黄河大桥,我扶窗而望, 心里总是想,什么时候一定前往黄河,看一看变化的黄河浪,喝一口真正的黄河水。今年6月下旬,安徽省组织部分党员前往全国红色教育基地一一延安,开展“铭记光辉 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党旗增辉”主题
12、活动,我有幸前往陕西黄河壶口,在那里亲睹黄河 的雄姿异彩。6月24日上午,我们乘坐大巴车从延安出发,一路南下170公里,前往壶口乡,专程 游览黄河壶口瀑布的奇异壮观。大巴车过桥梁穿隧道,在山沟里穿行。不一会,车行黄土高坡之上,只见苍蓝的天穹下, 黄土高坡七沟八梁,层峦叠嶂。透过飘渺的云雾,那沟沟骈价好像黄土高坡强劲的肋骨,那 曲曲折折的山路宛如大山放出来的闪电。一处处窑洞,用它那深邃的眼睛,洞察着黄土大地 的沧桑变迁,见证着黄土高坡的深沉浑厚。车窗外,苹果之乡成片成片的苹果园郁郁葱葱, 那些套着黄色纸袋的苹果压弯了每一根枝糙。根本见不到陕北黄土高坡上的“黄土”飞扬, 每一处都是风景如画,说是陕
13、北的好江南,没有一点言过其实。下午1点,我们到了黄河壶II瀑布景区。壶口瀑布位于晋陕两省交汇处,西临陕西宜川 县,东濒山西吉县,因状如茶壶之口而得此名,为我国第二大瀑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 瀑布。“黄河之水天上来”究竟是何种景观?未见其容,先闻其声。轰隆隆的水流声和撞击声 此起彼伏,由远及近。这里的水,富有多变性,洒脱而自信,沸腾而狂放。眼前的黄河如巨 龙扑入视野,带着豪情,展示自己的身躯和姿态。滔滔黄河奔腾至此,为两岸苍山所囿,不 得不骤然紧缩身体,但前行的劲头更足,决心更大。离瀑布越近,河水轰鸣的声音越大,瀑布的景观越清晰。只见黄河水像一匹咆哮的野马 腾空而起,带起的水珠肆意飞舞,升腾到
14、我们头顶,如烟,如雾,如尘。一颗颗水滴溅向我 们脸上,落在我们身.匕面对如此壮景,我终于理解了黄河水在壶口处排山倒海的意境,听 懂了黄河的语言,领悟出黄土地蕴含着的生生不息的力量和精神。站立黄河壶口瀑布栅栏旁,我已不再是一名看容,俨然是在接受一场洗礼。我想人,只 有融入大自然,方知世事变化的真谛。此刻,我的心随黄河而动,随中华血脉而跳。我不由 地挺直J腰杆,满心虔诚感,充满自豪感。我一边观赏瀑布奇观美景,一边握着相机频频按 下快门抢拍瀑布奇观。下午3点半,我与黄河壶口瀑布默默作别。大巴车再次驶过黄河大桥,沿着黄河岸,爬 上黄土高坡,原路返回。行至离延安市区还有50多公里的宝塔区高坡镇境内时,突
15、然堵车。 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我们只得下车等待。我们焦急地走.卜.黄土高坡,走向一处窑洞。窑洞里走出一位老大爷,以为我们口渴,用 朴素的陕北口音热情地请我们进屋喝水。当地村民向我们讲述了这位老大爷的故事:老大爷 姓常,96岁,是迎接中央红军到陕北的游击队员,战功赫赫;常大爷在党70年,担任过多 年地方干部,膝下四个儿子两个女儿,生活得很幸福。虽然堵车达三个小时,但我们结识了黄土高坡的常大爷,听到了常大爷的故事,一点不 后悔。我想,黄河以其“黄”而独步天下,黄色是她的底色,也是她的本色,正如我们的黄皮 肤一样,永远不变。正是有着黄土地的支撑,黄河才激情万丈,绕山石而穿梭,遇陡崖而跳 跃,即便是在平
16、坦地段,也不失风度与气质。那一篇篇描写黄河的诗文,那一个个诉说黄土 地的故事,如音符般在广袤的天空中激荡。(有删改).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回忆三年级时的课文黄河和老师的讲解,表明自己对黄河的向往由来已久。 B.作者写苹果之乡的累累硕果,既写出了当地的风景,也暗示了黄土高原的生活变化。 C.作者介绍黄河壶口瀑布的地理位置,意在说明壶口瀑布成为世界最大黄色瀑布的原因。 D.作者从一名“旁观者”变为“感受者”,身份的转换表现出自己受到了黄河精神的洗礼。5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王之涣、李白描写黄河的相关诗句,丰富了文章的
17、内容,表现了黄河悠久的历史, 富有文化韵味。6 .文章写壶口瀑布时,把黄河水比作一匹咆哮着腾空而起的野马,有声有形地绘出黄河在此 处的磅礴气势。C.文章划线部分句式整散结合,富有节律感:“强劲”“深邃”用词精当,优美生动地写出黄 土高坡的独特景观。D.文章以标题”向往黄河“统摄全篇,按初识黄河-走近黄河-感受黄河”的思路行文,逐层推 进,脉络清晰。8 .文章最后为什么要写与常大爷的偶遇?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有人说:“好的散文,其目的是宣传真善美,是人和自然的调和J请据此分析本文的 “美”体现在哪些方面。(8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
18、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上范待制书李靓靓,建昌南城人也,生二十有九年矣。韶战喜事,以进士自业。摘花蕊,写云烟,为世 俗辞语,颇甚可取。愚不惟道之隆替,时之向背,辄游心于圣人之蕴志,将以尧吾君,羲吾 民。视阙政如己之疾,视恶吏如己之仇,恨无斗水以洗濯瑕秽。然而命薄计拙,动成颠仆。 乡产之不录,况爵命乎?孤贫无依,载其空文走南北。楫焉而川泽竭,蹄焉而道路穷。尝游 京邑,凡时之所谓文宗儒师者,多请谒焉。但伏执事之名,时最久矣。谋之于儒林,则又谓 执事表知乐之士,有自褐衣而得召者。如觑等辈,庶可依归。不幸未及弛担而执事以言左迁。 时异事变,卒无所遇。彷徨而归,又黜乡举。身病矣,力穷矣,仰喜朝车,适留
19、兹土,故不 远五百里,犯风雨寒苦,来拜于虎下。古之君子居易以俟命,不患人之不己知。今靓也,踽踽而来,若行贾之为者,其故何哉? 伏念家世贫乏,幼孤无兄弟,老母年近六十,饥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朵,每朝夕进侧,则见 发斑体腥而食淡衣粗。乌多之情,痛劈骨髓。王城百舍,天门九关,锦铜不畜,何路自达? 遐方小郡,知己断绝。身无油脂,日就干腊。往时多事,勤苦成疾。今兹忧愁,益复发作。 长恐医饵不继,忽沉沟壑。内孤慈母,上负明时:所怀不伸,抱恨泉壤。以此计校,不宜默 默。是以来也。伏惟执事以文学名家,以公忠许国。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 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不口祗奉明诏,归于帝右,持衡制事
20、,当不因循。然则仕籍未甚清, 俗化未显瓦 赋役第套等,兵守未甚完。异方之法乱中国,事然之君抗天子。长驱大割,用 工非一。肘腋咨议,岂宜少人?渐而收之,盍自今日。觎虽不才,以备一人之数,顾不可乎? (选自四库全书吁江集)【注】范待制:指范仲淹,时任天章阁待制。待制,为侍从顾问之职。李觑(10091059): 字泰伯,人称吁江先生,北宋著名学者。大割:指古时杀割群牲以祭祀。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B.封书言/事及于母子夫妇间无所隐讳庭辩/宰相而辞不可屈此/其心将大有为者也/C.封书言事/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试题新高考卷卷 附答案 2023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语文 模拟 试题 新高 考卷 答案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