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苏童散文.docx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苏童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苏童散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散文专题训练一苏童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往事的酒杯苏童我父亲不喝酒,他爱抽烟。家里除了黄酒瓶子,我几乎没见过其他酒瓶。但我的两个舅舅爱喝酒,他们不抽烟。我们三家人住互相紧邻的房子里,各家的空气 似乎总忙着竞争,我们家有烟味,但我的两个舅舅家经常飘出酒香来,酒香自然轻松胜出。 这是我小时候便懂得的常识。我大舅家家境较为富裕,讲究吃,我大男妈擅长做红烧肉,做了红烧肉我大舅必然要 喝一盅。他们家的晚餐桌上酒香与肉香齐飞,喧嚣着飞到我们家。我总是被肉香吸引,不 能自已,便穿过天井,到大舅家打开大门,往大街上看一眼,然后匆匆地往回走,算是投 石问路。我小时候便有羞耻心,羞于开口向人索要,
2、但我的目光无法伪装,总是火辣辣地 投向那碗红烧肉。每逢这时,我大舅便尴尬地微笑,他的目光看向我大舅妈,似乎在征询 她的意见,但无论她的表情是否活络,舅舅就是舅舅,一块红烧肉会被我大舅夹在筷子上, 然后我会听见一个天箍般的声音:“来,吃一块。”我现在一直在回忆一件事:我大舅当年 喝的是什么酒?可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我三舅家住在隔壁。他家也清贫,餐桌上的东西与我家的差不多,白菜、青菜、咸菜 之类的,无甚风景,但他人穷志不短,爱喝几口酒,喝的是五加皮酒。我之所以对这记得 很清楚,原因也简单,我对他家的餐桌没兴趣,轻蔑地望过去,忽略一切,就记住了桌上 的那个酒瓶子。我第一次喝酒是在北京上大学期间。有个
3、黑龙江的同学来自体工队,爱吃朝鲜冷面, 爱喝啤酒,冷的碰凉的。他带我们去府右街附近那家延吉冷面馆去吃冷面,饭馆就在当时 的首都图书馆斜对面。一群大学生不进图书馆,一头扎进冷面馆,毫不汗颜。我们随同学 点单,每次都各要一碗冷面,伴以一扎散装啤酒。当时习惯说一升。一升20世纪80年代 的啤酒被装在大塑料杯里,泛着白色的泡沫。白色的啤酒泡沫一如虚荣的泡沫,要喝,喝 下去太平无事,但就是没有实际意义,还肚子胀。我在回学校的公交车上一直想着教二楼 的厕所,为什么呢?因为那是离北师大的大门最近的厕所。我第一次醉酒是在大四那年。春天的时候,学生们都下到河北山区植树劳动,大家天 天觉得饿,吃了上顿惦记下顿。忘
4、了是哪个同学饿得“揭竿而起”,提议大家抛下组织纪律, 结伴去县城的饭馆打牙祭。我积极响应。我现在已经忘了在那个燕山山区的县城小饭馆里 吃了什么,却记得席间的那瓶酒。那是当地小酒厂生产的粮食烧酒,名字竟然叫白兰地, 极其洋气。我们都清楚那不是白兰地,但那烧酒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醇厚,颇有劲儿。 恰逢我们的杨敏如老师刚刚在古典文学课堂上给我们讲过李清照。她太爱李清照了,或许D.“也是对陆文夫一个人饮酒的批判”错。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 不成席”这句俗语某种程度的否定,没有对陆文夫一个人饮酒的批判。2、A“以其自身好恶或事件对其影响的深刻与否来决定笔墨的分量”错。作者选取其记忆深
5、处种种与喝酒有关的往事结体成文,是根据主题和行文的需要。3.民以食为天。(大舅、三舅等细节)血浓于水,亲情至上。(大舅夹肉的细节)小饮怡情,大饮伤身。(薄醉、采风之事)无酒不成席,酒是感情的融合剂。(大学喝酒及采风之事)酒与中国文人、文化渊源深厚,喝酒更多的是一种感觉,一种灵魂的释放。(薄醉的细 节)4、A“,背包里的一把沙子,对,我,的,回访,”错误,由原文“五月的这个下午,气象学家如此记 载特殊的天气特征:沙尘暴袭击本市。而我在当天的日记里作出了完全不同的记录: 沙漠回访。下午五点到达本人窗前”可知,对“我的回访”的是沙尘暴,而不是“背包里的一 把沙子5、发现背包里沙子时,对沙漠怀念,倾倒
6、;错失沙子时,对沙子心痛,对沙漠内疚。 在沙漠旅行时,爱恋而尊敬;沙漠回访时,震惊而喜悦。6 .内容美,写自己对沙漠的超验观感和审美体验,不是世俗旅行、简单的回忆叙写; 结构美,沙漠回访使用三叠法(叙写背包里的沙子,塔克拉玛干的沙子以及回访的 沙子),淡化时间概念却使三重沙子交织;飞沙也使用了三叠法,叙写了三次见到黄 沙(玉器店的沙子、背包里的沙子、沙尘暴的沙子)的感受;主旨美,文章写作者面对 沙子的独特审美体验,作者与沙漠(环境)情感相连,连沙尘暴也变得不同;语言美, 语言简洁凝练具有表现力,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多种写作手法交织,比喻比拟对比等修辞技 巧广泛使用。7 . C“马桶的逐渐消失表明南
7、京的历史文明终将被现代文明取代,消失于在城市文明中”理 解错误。依据“南京虽然还没有消灭马桶”“连上海都还没有消灭马桶呢,南京为什么要这 么着急呢”可知,古老的马桶在南京并未逐渐消失,而且作为“南京古老历史文明的遗留”, 必将在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里继续存在下去,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即使消失也不能 表明“南京的历史文明终将被现代文明取代*现代文明会带给古老的历史冲击,但替代不 了已融入古城人血液中的历史文化习俗。8 .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打桩机工作时的状态比作动物的狂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南京现代化建设的热情。体现了现代化建设对南京历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现 了作者对南京的喜爱和对城市
8、化进程的反思。9 .居住环境:城市不大不小,不繁华喧闹也不沉闷闭塞,距离作者家乡不远,风景如 画,适宜居住。历史文化底蕴:六朝古都的南京,古老的秦淮河,古老的小巷,有着深 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南京人符合作者对人群的理想:南京人有着不着急、不近利、有原 则的生活方式,能不为金钱利益丢弃本心,享受自己“卖盐水鸭”的小日子。10 . D ”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错,刺激想象的不是简陋贫穷的物质生活,而是 “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11 .内容上:第三段中的仙女为报知遇之恩,从水缸中出现然后端出饭菜,帮助救他的青 年摆脱贫困。表明了很多人心中的好逸恶劳、期待掉馅饼的从众心理。第四段中我想象的 自家
9、水缸里的仙女则是增添了很多细节。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出作者喜欢的美味。这 表明了作者当时对仙女的幻想和对美味的期待。手法上:更多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有趣天真的想象力;两段通过对比突出孩童时期的我 因好奇心而生发出的想象力;主旨上:揭示主旨,表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这些给了物质贫乏时代的我最早的 阅读。结构上:承上启下,共同承接上文回忆童时期河蚌的秘密,引出下文凝视水缸是作者最早 的阅读方式。12 .寓意:水缸与我童年密切相伴,是我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 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诗意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 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
10、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刺激作者想象、智力;水缸 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我奇迹般的创作活力。也是爱喝几口的人,讲起“薄醉”,怕学生不懂其意蕴,竟然言传身教,在讲台上摇摇摆摆 地走了几步,强调说,薄醉是舒服的醉,走路就像踩在棉花上!我们在小酒馆里谈论杨敏 如老师与薄醉,大家都有点贪杯,要寻找薄醉的滋味。令人欣喜的是,走出小饭馆时,我 脚下真的有踩棉花的感觉,头脑亢奋却清醒。我听见我的同学都在喊:“薄醉了,薄醉 了! ”学生时代结束,喝酒便名正言顺了。毕业参加工作之后,一桌巨大的社会大酒席召唤 着你,一般来说,绕开它是很难的,何况你不一定想绕开它。“喝酒喝酒喝酒!干了干了 干
11、了! ”无论走到哪里聚会、做客,那个声音都会像空气一样追随你,不同的人对那个声 音有不同的好恶,要么觉得它像苍蝇,要么觉得它像福音。但我在青年时代其实怕酒。饮酒之事,在我看来更像一种刑罚,所谓薄醉的滋味,竟 无法与之重逢。如果一个人想起酒来,想到的是酒臭与呕吐,不免令人沮丧,这是酒的遗 憾,也是人的过错。我不怨自己的酒量,下意识地将其归咎于酒桌上的“恐怖主义具体 她说,我认为很多地方的酒桌上没有李清照,只有“恐怖分子”。酒桌上的“恐怖分子”信奉 酒文化。酒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劝酒。各地的劝法不同,各有规矩方圆,但基本目标 是一致的劝到客人酩酊大醉,劝到客人烂醉如泥,只要不喝出人命,都称其为喝
12、好了、 尽兴了。我在杂志社做编辑时经常随团去苏北采风。有一次采风途经六县,六个接待方都对我 们热情如火,我们在每地停留两天,每天必喝两场酒。此地劝酒文化极其灿烂,灿烂得过 分。每顿饭至少举杯三次,不算多,但每次举杯必须连饮三杯。你若是尊重地主、讲究礼 仪之人,每一顿至少要喝九杯。九杯属于“多乎哉?不多也”的范畴,这不过是个基础。当 地人的劝酒技术不会让一个小伙子只喝九杯了事。因此,同乡喝三杯,同龄喝三杯,属相 一样喝三杯,姓氏一样喝三杯,最后是相同性别的要喝三杯。我记得当年我是多么友善, 又是多么爱面子,明明已经被吓得不轻,却强充好汉,无奈酒量有限,十几杯二十几杯酒 喝下去,只好摸着翻江倒海的
13、胃冲去厕所,没有一醉方休的幸福,只有一吐方休的痛楚。 我还记得那时候下苏北,总是这样一去一回,去的时候朝气蓬勃像张飞,回来的时候病歪 歪的满腹怨言,真像李清照了。有一次,我坐汽车回南京,身边的朋友告诉我,我一直在 睡觉,梦喈的声音很单调:“不喝了。不喝了。”往事不堪回首,其中有一部分往事是浸在酒杯里的。年复一年的酒,胜似人生的年轮, 喝起来滋味不一样,但总是越来越沧桑、越来越绵厚的。有一年,前辈作家陆文夫到南京 开会,晚上大家聚餐饮酒。我看见他独自喝酒,喝得似乎很孤独,便热情地走过去要敬酒, 结果旁边一个同事拉住我说:“千万别去,他不接受敬酒,他很爱喝酒,但一向是自己慢 慢喝的。”对于我,那是
14、醍醐灌顶的一刻。原来一个人喝酒是可以与他人无关的,与傲慢无关, 与自由有关。陆文夫坐在那里喝酒的姿态我至今难忘,如同坐禅。那种安静与享受,不是 出于对酒最大的尊敬,便是最深的爱了。我爱酒多年,至今还经常奔赴各种酒席与朋友一起喝酒。无朋不成席,这是常识。但 说到底,酒杯也是灵魂的容器之一。这容器的最深处,终究是一个人的快乐,一个人的哀 愁,或者一个人的迷茫。很欣慰地发现,如今这也快成常识了。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我”记不住大舅喝的是什么酒,却记住了三舅喝的是五加皮,是因为三舅家家境与我 家相似,心里和三舅更为亲近。B.“我”第一次跟随大学同学喝酒反映出“我”的从众和
15、虚荣,而第一次醉酒是在酒馆寻找 薄醉的体验,反映了“我”附庸风雅的一面。C. “我”当年下苏北时遇到很多酒桌上的“恐怖分子”,这虽让我当时苦不堪言,却也意外 地成就了我的酒趣,让我爱酒多年。D.作者说“无朋不成席,这是个常识”,是对“无酒不成席”这句俗语某种程度的否定,也 是对陆文夫一个人饮酒的批判。2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时间为经,回忆为纬,选取其记忆深处种种与喝酒有关的往事结体成文,以其 自身好恶或事件对其影响的深刻与否来决定笔墨的分量。B.文中详细描写大舅家烧红烧肉,自己每每前去投石问路的细节生动传神,火辣辣的目 光和天籁般的声音从侧面反映了那个时
16、代物质的匮乏。C.文中叙写的三舅、杨敏如老师以及黑龙江的同学等人物,虽然着墨不甚多,但都栩栩 如生,极具个性和人间烟火气。D.文章行文犹如小径漫步,不枝不蔓,叙事描摹简约自然,即事明理要言不烦;语言或 凝练,或形象,或幽默,或富含哲思,启迪智慧。3 .有人评价说苏童的散文往往借自身生活或地方生活表达深沉的民族心理或民族文化。 请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这一特色。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沙漠回访苏童是背包里的一把沙子让我怀念起塔克拉玛干沙漠来。我准备去苏南的一个小城,隔夜收拾东西,找到了那只旧背包。我把一堆旅行用具 放进包内时,听见背包深处发出了一阵细碎的声息,我把背包倒提着抖了抖,那堆沙
17、子便 无声地泻落在我的脚边了。我很快想出了沙子的来历,是沙漠里的沙子,是去年塔克拉玛 干之行得到的礼物,它们在黑暗的背包里隐蔽了近一年时间,终于按捺不住,钻出来泄露 了天机。我把沙子扫进垃圾桶里,听见它们强忍悲伤的喘息,那种声音令我心痛。我没有把那堆沙子保存起来,这次错失使我内疚,也使我对沙漠的回忆更加频繁更 富感情了。我想起了正午时分坐旅行车穿越沙漠时窗外的沙丘闪烁着金光,而公路上的流 沙随风起伏,总是在编织各种花环的形状,我想起红柳和梭梭柴是如何在热浪中向旅行者 挥手致意的,我想起夜宿沙漠时风悄悄地指挥流沙低声吟唱催眠曲,让我们获得了有生以 来最为香甜的一次睡眠一在离开沙漠一年以后,我突然
18、茅塞顿开,筑破了沙漠之心。旅行者们穿越沙漠,怀着一份对自然的爱恋和敬意,可是沙漠对旅行者的一腔深情, 也许更加强烈更加执着,只是沙漠羞于抒情,别人难以洞悉,那么让我试一试吧,试试能 否为沙漠敞开它的灼热的情怀。现在我清楚地意识到沙漠一直在酝酿对旅行者的回访,沙漠的天性使它的回访计划 巧夺天工,不用交通工具,它们乘坐的是风的列车切都缘于今年五月我对天空的一次细致的现察。一个令人永生难忘的五月的下午。南京的天空忽然浑黄一片,狂风骤起,我看见一 片黄沙奔涌而来,飒飒地拍打我的窗子,街道上以及居民区里响彻大人孩子惊慌的叫喊声, 除此之外我清晰地听见了另外一种声音,是老友敲门的急促而激动的声音,我跑向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复习 散文 专题 训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