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试题1(1).doc
《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试题1(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试题1(1).doc(1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 - / 17【2019【2019 最新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试题精选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试题 1(1)1(1)高二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21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 。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的产物。宋代立国之初,即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所谓“兴文教,抑武事” ,崇尚文治。终宋之
2、世,未改初衷。这是宋代出版业发达的根本原因。宋太宗倡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可见,宋代出版业的发达,首先就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必然结果。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宋代出版政策较之前代,也是较为宽容与自由的。宋代对出版业的政治管治,也主要限于时事政治、边事、国家政治内幕、伪书、党争中人之书籍等。总体而言,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则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 2 - / 17这也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其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
3、者、读者诸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从政府出版的角度考察,这一队伍又是宋代政府出版人力资源的主体。以宋代一国之官员队伍作为其书籍出版的人力资源库,岂有书籍出版不发达之理!南宋地方官还往往把校雠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王明清记载:“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传录,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文官制度促成了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并使得出版制度与国家制度一体化。国家政治及文化与书籍出版媒介实现了制度化联姻。文官制度也必然成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保障。宋代扩大、创新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宋太祖积极倡导并推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以使“文治”政策推广到社
4、会各个层面。这一科举理念不啻为科举史上的一次观念革命,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为天下所有读书人平等地参与科举敞开了大门,同时也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政策层面上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普遍理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而且,中举入仕者一旦成为上述文官体系中的一员,则又以文官体系的因子显示出其对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在科举核心价值的带动下,宋代的整体教育及平民教育也获得了- 3 - / 17全面的发展。宋代书籍出版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书籍出版也促进了教育发展,从而导致了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
5、同发展与繁荣。教育发展为书籍出版培养了一个持续的巨大的社会性阅读阶层与书籍消费群体。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为重要者,是教育的发展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书籍出版的教育主因。(摘编自田建平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宋代崇尚文治,确立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这为宋代 出版业发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B、宋代出版政策和“文治”政策总体一样,都较宽容与自由,这是 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 C、宋代科举理念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在政策层面上为书籍 出版培养了最大
6、的潜在读者群体。 D、宋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同时也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 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宋代出版政策较为宽容与自由,但对涉及国家安全、军政稳定等 方面的书籍出版还是有政治管治的。 B、宋代重文政策催生了数量庞大的文人官员,他们既是书籍著作者、 出版者,也是书籍传播者、读者。 C、文官制度促成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也为书籍出版 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提供保障。 D、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促使广大学子购买并阅读书籍,从而促进 书籍出版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7、 ) (3 分) A、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毫无疑问与宋代奠定的书籍雕版的出 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4 - / 17B、宋太宗认为可从书籍中取法前代教化之法、治乱之策,书籍是文 治的本源;可见宋代重文政策促进了出版业的发达。 C、王明清记载的郡府“多刊文籍”说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出版图书 作为美好政绩,这间接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的发展。 D、宋太祖倡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让天下读书人都有机会参加科 举考试而中举入仕,显示了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
8、这 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 2014 年 7 月开始 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 2014 年 12 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 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 2015 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 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 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 2015 年 6 月颜 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 10 版方案 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 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
9、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 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 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 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 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 “击败体” 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 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 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 曼 4 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 “技 术手段+艺术表达
10、”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 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 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 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 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 5 - / 17组还在微博话题、YY 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 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 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2017 年 4 月 5 日) 材料二: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
11、诗词大会的走 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 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 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 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 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 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 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 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 但这种疑
12、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 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 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 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 年 2 月 14 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 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 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 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 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 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13、。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 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 认同、一种情怀。 ”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2017 年 4 月 26 日) 4.、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 6 - / 17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康震教授认为, 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 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
14、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 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 (4 分) A、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 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 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C、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丰富 了新闻的内容,更有说服力,更加细腻和真实。 D、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但为 了适应不同的读
15、者,表达上各有考虑,读起来感觉不大相同。 6、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 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5 分)二、古诗文阅读(40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于翼,字文若。孝闵帝践阼,出为渭州刺史。翼兄寔先莅此州,颇有惠政。翼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冯君焉。时吐谷浑入寇河右,凉、鄯、河三州咸被攻围,使来告急。秦州都督遣翼赴援,不从,寮属咸以为言。翼曰:“攻取之术,非夷俗所长。此寇之来,不过钞掠边牧耳,安能顿兵城下,久事攻围!掠而无获,势将自走。劳师以往,亦无所及。翼揣之已了,幸勿复言。 ”数日,问至,果如翼
16、所策。明帝雅爱文史,立麟趾学,在朝有艺业者,不限贵贱,皆听预- 7 - / 17焉。乃至萧撝、王裛等与卑鄙之徒同为学士。翼言于帝曰:“撝,梁之宗子;裛,梁之公卿,今与趋走同跻,恐非尚贤贵爵之义。 ”帝纳之,诏翼定其班次,于是有等差矣。明帝崩,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立武帝。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寻有诏起令视事。武帝以翼有人伦之鉴,皇太子及诸王等相傅以下,并委翼选置。其所擢用,皆民誉也,时论佥谓得人。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翼曰:“冢宰无君陵上,自取诛夷。元恶既除,余孽宜殄。然皆陛下骨肉,犹谓疏不间亲
17、。陛下不使诸王,而使臣异姓,非直物有横议,愚臣亦所未安。 ”帝然之,乃遣越王盛代翼。建德四年,武帝将东伐,遣纳言卢韫前后三乘驿诣翼问策。翼赞成之。及军出,诏翼自宛、叶趣襄城,旬日下齐一十九城。所过秋毫无犯,所部都督辄入人村,即斩以徇。由是百姓欣悦,赴者如归。隋开皇初,翼入朝,上降榻握手极欢。数日,拜太尉。三年,薨于本位。(选自北史 ,有删改) 注麟趾学:北周学校名。冢宰:即太宰,位次三公。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翼兄寔先莅此州 莅:来到 B、皆听预焉 听:听凭- 8 - / 17C、与卑鄙之徒同为学士 卑鄙:低微鄙陋 D、冢宰无君陵上 陵:侵犯 8
1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晋公护以帝委翼 /腹心内怀猜忌 /转为小司徒 /加拜柱国 /虽外示崇重 /实疏斥之 / 及诛护 /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 /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 B、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 /内怀猜忌 /转为小司徒 /加拜柱国 /虽外示崇重 /实疏斥之 /及诛护 /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 /中山 公训仍代镇蒲州 / C、晋公护以帝委翼 /腹心内怀猜忌 /转为小司徒 /加拜柱国 /虽外示崇重 /实疏斥之 / 及诛护 /帝召翼 /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 D、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 /内怀猜忌 /转为小司徒 /加拜柱国 /虽外示崇重 /实疏斥之
19、/ 及诛护 /帝召翼 /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 / 9、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 A、于翼从政治军,宽严相济。担任渭州刺史,以诚相待,严守信 用,施政宽容简约;率军伐齐, 所部都督擅自进入别人的村庄,当即被斩首示众。 B、于翼多谋善断,才能出众。凉、鄯、河三州被围,秦州都督派 于翼前去援救,于翼力排众议,拒不发兵;武帝伐齐之前,多次派人向于翼问计。 C、于翼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他受命负责皇太子和诸王等相傅及 以下官员的挑选工作,经他选 拔的官员,都受到民众赞誉,也深得当时舆论好评。 D、于翼数朝为官,颇受重用。明帝驾崩,于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 遗诏,
20、拥立武帝;开皇初,于翼入朝,皇帝走下坐榻与他握手极欢, 后又拜他为太尉。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 (5 分) (2)元恶既除,余孽宜殄。然皆陛下骨肉,犹谓疏不间亲。 (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二)古代诗歌阅读(11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完成 1111 1212 题。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 莘- 9 - / 17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 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 横。 【注】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
21、初建之际。行朝,指朝廷迁移 不定。 11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 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 “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 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 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 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 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 期末考试 试题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