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第七章产业结构.ppt
《产业经济学第七章产业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业经济学第七章产业结构.ppt(1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七章第七章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第八章第八章 产业关联产业关联第九章第九章 产业布局产业布局第三篇第三篇产业结构产业结构2023/2/131第一节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概述产业结构理论概述第二节第二节 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第第三三节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第四节第四节 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第七章第七章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2023/2/132一、产业结构的含义一、产业结构的含义二、产业结构二、产业结构的分类的分类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四四、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基本体系、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基本体系第第一一节节
2、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概述概述2023/2/133v产业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v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v产业关联理论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一、产业结构的含义一、产业结构的含义2023/2/134二、产业二、产业结构结构的一般分类方法的一般分类方法v(一
3、)关联方式分类法v(二)三次产业分类法v(三)国家标准分类法v(四)国际标准分类法v(五)两大部类分类法v(六)农轻重产业分类法v(七)生产要素分类法2023/2/135(一)关联方式分类法(一)关联方式分类法1.1.技术关联分类法:技术关联分类法:技术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要么具有技术、工艺方面的相似性,要么具有相类似的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术等。这一类产业的企业必须在产品的主要生产技术或制作工艺上具有相似的特点。如: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运输业等。2023/2/1362.2.原料关联分类法:原料关联分类法:原料关联分
4、类法就是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原材料,性能相似的投入物或活动对象相类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划分方法。v具有相同的原材料:如棉纺工业、化纤工业、钢铁 业、木材业、卷烟业等v具有相类似的原材料:如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印刷业、冶金工业等v具有性能相似的其他投入物:如电力、煤气、供水等v具有活动对象相类似的产业:如采石业、矿业、渔业、伐木业等2023/2/1373.3.用途关联分类法:用途关联分类法: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如:自行车制造业、造船业、汽车制造业、仪器工业、软饮料业、烟草业、制药业、橡胶轮胎业。4.4.方向关联分类法:方向关联分类法:方向关联分类法是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
5、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单向关联: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关联 双向关联:纵向关联、横向关联 环向关联:单环关联、双环关联、多环关联2023/2/1385.5.战略关联分类法:战略关联分类法:v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持续较高的增长率、较强的扩散效应。v先导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引导作用,但未必对国民经济有支撑作用。v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v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v先行产业:狭义的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 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2023/2/139v(
6、二)三次产业分类法v 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创立v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v 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v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v第三产业是指非物质生产部门v 此种分类法的缺陷:产业的归类尚存争议、第三产业内容过于繁杂2023/2/1310v(三)国家标准分类法v 一国(或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产业经济研究的统计和分析口径,一边科学的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并根据该国(或该地)的实际
7、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一种国家标准。v特征:第一,具有整体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特征;第二,在运用上具有强制性和代表性;第三,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第四,具有特殊性;第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023/2/1311v美国于1972年编制和颁布了它的国家标准分类法,设有7位数字的编码。第一位数字代表产业部门,前两位数字代表产品类,共99种主要类,然后再层层细分,一直细分到7位数字,共分为7500种不同的产品类型。v英国编制的国家标准分类法有27个主要产业种类,181个产业分类。v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将国民经济划分为16个门类、92个大类、300多个中类和更多小类。2023
8、/2/1312(四)国际标准分类法(四)国际标准分类法v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是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于1971年编制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大、中、小、细四个层次。v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实际上同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致的,且比后者更细致。它同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相关联系,其分类的大项很容易组合成三个部分,因而同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三次产业相对应。v根据国际标准分类法所作的统计有很高的可比性,为产业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并被广泛运用。2023/2/1313(五)两大部类分类法(五)两大部类分类法v是马克思为了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
9、密所采用的产业分类方法。v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为第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部类。v此种方法的缺陷:(1)不能涵盖所有产业、不利于对产业经济的全面分析;(2)许多产品难以归类,给产业经济的研究工作带来困难;(3)分类不够细化、不能深入地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4)与其他方法相差甚远,分析口径不一,而且不够细化,其分析结果很难进行比较。2023/2/1314(六)农轻重产业分类法(六)农轻重产业分类法v将物质生产部门分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v优点:这种分类法具有直观、简便、易行的特点。它在研究和安排工业化发展进程方面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例如重化工业化进程。v这种分类法来源于
10、前苏联,只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不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v缺陷:(1)没有涵盖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利于对产业经济问题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2)农轻重界限模糊,相当多的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难于归类到哪一部门;(3)农轻重分类法也不够细分,一方面很难从深层次揭示农轻重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难于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这都给产业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带来困难。2023/2/1315(七)生产要素分类法(七)生产要素分类法v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v生产要素分析法
11、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这有利于一国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这种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所以生产要素分类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v局限性:它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也比较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另外,资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变化的。2023/2/1316(一)四次产业分类法(一)四次产业分类法v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的四次产业分类法: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v我国学者王树林的四次产业分类法:第三产业属于物质产品再生产总过程的领域,第四产业属于精神产品再生产总过程的领域。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2023/2/1317(二)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12、二)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v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是指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分类的一种方法。由于划分产业发展阶段的标准有很多,所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确,只能是大概的划分。v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2023/2/1318(三)生产流程分类法(三)生产流程分类法v生产流程分类法是指根据工艺技术生产流程的先后顺序划分产业的一种方法。这种划分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相对于某一产业的工序位置来说的。另一种情况是没有基准产业作比较的更加模糊的习惯称法。v按生产流程可以划分为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四)霍夫曼分
13、类法(四)霍夫曼分类法v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研究工业化发展阶段时将产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将产品用途有75%以上属资本资料的产业划分为资本资料工业,难以用以上标准划分的产业则被列入其他工业。这一划分界线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划分和量度,因而这一方法在特定条件下才有实际应用价值。v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例。2023/2/1319(五)钱纳里(五)钱纳里泰勒分类法泰勒分类法v钱纳里泰勒分类法是指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泰勒在考察生产规模较大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转换和原因时,为了研究的需要,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
14、门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的一种分类方法。v这种分类法一方面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深入考察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进而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关联效应;另一方面有利于有关政府部门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产业的不同特征制定产业政策,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2023/2/1320三、产业结构理论的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与发展(一)(一)产业结构理论的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思想渊源v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配第配第早在17世纪就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
15、的不同。v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他创立了“纯产品”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做了分析。2023/2/132120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v赤松要赤松要早在1935年就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论雁行形态理论”。v库兹涅茨库兹涅茨在他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v里昂惕夫里昂惕夫早在1941年就对美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分析。他的19191929年美国经济结构一书
16、是产业结构理论的经典之作。v克拉克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条件一书,总结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二)(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2023/2/1322(三)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v里昂惕夫里昂惕夫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在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方面出版了现代经济增长、各国经济增长等重要论著。v刘易斯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了著名论文劳动
17、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二元经济结构模型;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一书,全面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2023/2/1323v赫希曼赫希曼于1958年出版了经济发展战略,设计了一个不平衡增长的模型,其中,“关联效应”(包括前向关联效应和后向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v罗斯托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v钱纳里钱纳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他的研究成果有产业关联经济学、发展计划研究、发展的模式、结构变化
18、与发展政策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等。2023/2/1324v邓宁邓宁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反映在他出版的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中。v拉尼斯拉尼斯与费景汉费景汉(又称约翰约翰费费)一起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v霍夫曼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2023/2/1325v丁伯根丁伯根的关于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包含有丰富的产业结构理论。v希金斯希金斯描绘了不发达国
19、家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主要论著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与发展、经济发展:原则、问题与政策等。v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还有:筱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筱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贯利雄、筑井甚吉胜彦、佐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2023/2/1326(一一)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产业结构理论以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联系方式为研究对象。这里的技术经济联系主要是指按照投入产出的技术矩阵关系划分的联系方式,例如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关联等,它们的量度指标相应为前向关联系数、后向关联系数等。四四、产业结构理论
20、的研究对象及基本体系、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基本体系2023/2/1327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由产业结构形成理论、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产业结构演变理论、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理论、产业结构优化理论、产业结构政策理论以及产业关联理论等几部分组成。(二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产业结构理论的基本体系2023/2/1328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 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三、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考察第二节第二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2023/2/1329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
21、各产业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技术经济联系,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些比例关系。v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一、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2023/2/1330(一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v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观点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由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的变化和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被看作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资本和劳动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2023/2/1331
22、v亚当亚当斯密、李嘉图斯密、李嘉图等人的古典经济理论古典经济理论没有把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等诸多结构变化当作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而排斥结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v哈罗德哈罗德-多马模型多马模型在古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吸收了凯恩斯的思想,发展了经济增长理论,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这一经济增长模型也没有将技术进步因素和结构变化因素考虑进去,从而也排斥了结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023/2/1332v索罗将哈罗德多马模型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他采用总量生产函数来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其一般表达式为:Q Q=F F(K K,L L,t t)式中,Q Q是国民经
23、济总产出,K K和L L分别为资本总投入和劳动总投入,t t为时间。这一模型考虑了时间变量t,即技术进步因素。v很明显,这些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始终把结构因素这些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始终把结构因素排斥在经济增长源泉之外排斥在经济增长源泉之外。2023/2/1333(二二)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观点v结构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生产结构转变的一个方面,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v结构主义观点没有资源配置最优的假设前提,而认为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的使用,其收益可能出现系统的差别。结构主义属于“次优论”的范畴。
24、由于种种原因,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无法获得的,结构主义的观点是放弃追求最优化的企图,转而追求“次优”。2023/2/1334(三三)库兹涅茨与罗斯托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问题库兹涅茨与罗斯托对现代经济增长本质问题的争论的争论库兹涅茨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过程;部门变化和总量变化是互为关联的,它们只有在被纳入总量框架之中才能得到恰当的衡量;缺乏所需的总量变化,就会大大限制内含的战略部门变化的可能性。”根据他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引起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引起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消费者需求结构的高变化率又拉动了生产结构的高变化率,消费者需求结构的
25、高变化率又拉动了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转换率。2023/2/1335v罗罗斯斯托托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部门分析是解释现代经济增长原因的关键。他认为,经济增长是主导部门依次更迭的结果。2023/2/1336v产业结构的演进(主要是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合理化)从不同角度来看有以下几种规律性:(一一)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发展的阶段与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五个阶段,如下图所示: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前前工工业业化化时时期期工工业业化化初初期期工工业业化化中中期期工工业业化化后后期期后后工工业业化化时时期期2023/2/1337在前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产业 经济学 第七 产业结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