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理论教学课件》二数学模型.ppt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课件》二数学模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控制理论教学课件》二数学模型.ppt(9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自动控制理论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2/12/20231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本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l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目的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目的l物理系统的动态描述数学模型物理系统的动态描述数学模型l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l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l传递函数传递函数l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l系统方块图及其变换系统方块图及其变换l系统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系统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2/12/20232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目的l用于对现存控制系统的研究用于对现存控制系统的研究:控制系统的数学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
2、型代表了对系统特性的认识,在对系统知道的更型代表了对系统特性的认识,在对系统知道的更多时还可以修改和扩展模型。多时还可以修改和扩展模型。l在实际系统尚不存在时,可以借助模型来预测设在实际系统尚不存在时,可以借助模型来预测设计思想和不同控制策略的效果计思想和不同控制策略的效果:从而避免建造试从而避免建造试验系统所带来的费用浪费,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危验系统所带来的费用浪费,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危险。险。l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对控制系统的研究(分析)与设计(综合)具有重要意义。2/12/20233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物理系统的动态描述数学模型l每一个自动控制系统都是由若干元件组成的。每个元件在每一
3、个自动控制系统都是由若干元件组成的。每个元件在系统中都有各自的功能,它们相互配合,就构成了一个完系统中都有各自的功能,它们相互配合,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共同实现对某个物理量(整的控制系统,共同实现对某个物理量(被控制量被控制量)的控)的控制,而满足所要求的特定规律。制,而满足所要求的特定规律。l如果把控制系统中各物理量(如果把控制系统中各物理量(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表)之间的关系用数学表达式描述出来,就得到了此控制系统的达式描述出来,就得到了此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l在静态条件下(即变量的各阶导数为零),描述各变量之在静态条件下(即变量的各阶导数为零),描述各变量之间关系的
4、数学方程称为间关系的数学方程称为静态模型静态模型。l各变量在动态过程中的数学方程,称为各变量在动态过程中的数学方程,称为动态模型动态模型。在自动。在自动控制系统的分析中,主要是研究动态模型。控制系统的分析中,主要是研究动态模型。2/12/20234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l在自然界里,许多物理系统,无论是机械的、电气的、在自然界里,许多物理系统,无论是机械的、电气的、液压的,还是气动的、热力的,都可以通过微分方程来液压的,还是气动的、热力的,都可以通过微分方程来加以描述。加以描述。l在微分方程中,各变量的导数表示了它们随时间变化的在微分方程中,各变量的导数表示了它们随时间变化的特性,如一阶导
5、数表示速度,二阶导数表示加速度等。特性,如一阶导数表示速度,二阶导数表示加速度等。因此微分方程完全可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因此微分方程完全可以描述系统的动态特性。l微分方程微分方程是物理系统数学模型中最基本的一种。是物理系统数学模型中最基本的一种。2/12/20235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l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用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用实验法实验法和和分析法分析法建立。建立。l试验法试验法:对实际系统加入一定形式的输入信号,求取系统对实际系统加入一定形式的输入信号,求取系统的输出响应,然后对这些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处理,从而的输出响应,然后对这些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处理,从而获得系统的数学模型。获得系统
6、的数学模型。l分析法分析法:根据系统内部的变化机理,从元件或系统所依据根据系统内部的变化机理,从元件或系统所依据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出发,建立数学模型并经实验验证。的物理或化学规律出发,建立数学模型并经实验验证。l机械系统的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学系统的基尔霍机械系统的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电学系统的基尔霍夫定律等,都是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所依据的基础。夫定律等,都是建立系统数学模型所依据的基础。l对系统的微分方程求解,就可以获得系统在外部控制作用对系统的微分方程求解,就可以获得系统在外部控制作用下的动态响应。下的动态响应。2/12/20236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l同一个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7、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如对连同一个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如对连续系统,除了续系统,除了微分方程微分方程外,还有外,还有传递函数传递函数、频率特性频率特性等。等。l各种数学模型之间可以互相转换,采用那种数学模型取决于各种数学模型之间可以互相转换,采用那种数学模型取决于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和控制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和控制方法。l对于一个具体的系统,其内部结构、元件参数、特性以及外对于一个具体的系统,其内部结构、元件参数、特性以及外部干扰等,总是错综复杂的,为了在分析系统中,既不包罗部干扰等,总是错综复杂的,为了在分析系统中,既不包罗万象,把系统数学模型搞得很复杂,又不忽略主要因
8、素,而万象,把系统数学模型搞得很复杂,又不忽略主要因素,而失去系统的准确性,必须对系统有全面透彻的了解。失去系统的准确性,必须对系统有全面透彻的了解。l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应当既能准确地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应当既能准确地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又具有较简单的形式。又具有较简单的形式。2/12/20237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l为了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通常都进行一定的简化和线性为了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通常都进行一定的简化和线性化。应当特别重视在建立数学模型过程中所作的化。应当特别重视在建立数学模型过程中所作的假设假设。l实际系统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非线性和分布参数特性,如实际系统都
9、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非线性和分布参数特性,如果这些因素对系统特性的影响不大时,可将其忽略不计。果这些因素对系统特性的影响不大时,可将其忽略不计。例如:例如:在低频工作时,可不计弹簧质量、导线的分布电容等;但在高频工作时就不能忽略这些因素的影响。当工作点在磁化曲线或放大器特性的线性段时,可将它们看做线性的;但当工作点在大范围内变动超出线性段时,采用线性化的模型就会带来较大误差。l必须注意建立数学模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否则可能必须注意建立数学模型的前提条件和适用范围,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得出错误的结论。2/12/20238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系统数学模型建立实例2/12/20239第二讲
10、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RLC串联电路示意图由电阻R、电感L、电容C组成的R-L-C电路,输入量为ur(t),输出量为uc(t),求该电路的微分方程(数学模型)2/12/202310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RLC串联电路的数学模型l根据基尔霍夫定律:根据基尔霍夫定律:l消去中间变量:消去中间变量:l此即此即R-L-C电路的数学模型(输入输出模型),它描述了电路的数学模型(输入输出模型),它描述了输入输入ur(t)和输出和输出uC(t)之间的动态关系。之间的动态关系。2/12/202311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机械平移系统示意图l由弹簧质量阻尼器组成的机械由弹簧质量阻尼器组成的机械平移系统,外
11、力平移系统,外力f(t)为输入信号,为输入信号,位移位移y(t)为输出信号,列写其运为输出信号,列写其运动方程式。动方程式。lk弹簧的弹性系数;弹簧的弹性系数;m运动部运动部件的质量;件的质量;阻尼器的粘性摩擦阻尼器的粘性摩擦系数;系数;2/12/202312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机械平移系统的特点l在机械系统中,通常研究在机械系统中,通常研究力(或转矩)与位移(或角力(或转矩)与位移(或角位移)位移)的因果关系。的因果关系。l组成机械系统的基本元件有:组成机械系统的基本元件有:弹簧(或弹性轴)、阻弹簧(或弹性轴)、阻尼器和运动部件尼器和运动部件。l阻尼器是一种产生粘性摩擦阻力装置,所产生
12、的阻力阻尼器是一种产生粘性摩擦阻力装置,所产生的阻力与运动速度成正比。阻尼器不储存能量,它将动能转与运动速度成正比。阻尼器不储存能量,它将动能转化为热能消耗掉。化为热能消耗掉。2/12/202313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机械平移系统的基本关系l假设弹簧和阻尼器运动部分的质量忽略不计,运动部件假设弹簧和阻尼器运动部分的质量忽略不计,运动部件的质量是集中参数。则运动部件产生的惯性力为:的质量是集中参数。则运动部件产生的惯性力为:l设弹簧的变形在弹性范围内,则弹性力为:设弹簧的变形在弹性范围内,则弹性力为:l阻尼器的阻尼力为:阻尼器的阻尼力为:2/12/202314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机械
13、平移系统的数学模型l根据牛顿定律:根据牛顿定律:可得可得l此即机械平移系统以外力此即机械平移系统以外力f(t)为输入信号,位移为输入信号,位移y(t)为输出信号的运动方程式,即数学模型为输出信号的运动方程式,即数学模型2/12/202315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相似系统l电系统和机械平移系统虽然是不同的物理系统,但它电系统和机械平移系统虽然是不同的物理系统,但它们的微分方程却具有相同的形式,称为们的微分方程却具有相同的形式,称为相似系统相似系统。l相似系统的动态特性也相似,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电路相似系统的动态特性也相似,因此可以通过研究电路的动态特性研究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的动态特性研究机械
14、系统的动态特性。l由于电子电路具有易于实现和变换结构等优点,因此由于电子电路具有易于实现和变换结构等优点,因此常采用电子电路来模拟其它实际系统,这种方法称为常采用电子电路来模拟其它实际系统,这种方法称为电子模拟技术电子模拟技术。l通过数字计算机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或状态方程)通过数字计算机求解系统的微分方程(或状态方程)来研究实际系统的动态特性,称为来研究实际系统的动态特性,称为计算机仿真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2/12/202316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恒定磁场他激直流电动机示意图u(t)电枢电压,为控制输入;ml(t)作用在电动机轴上的总负载转矩,为扰动输入;(t)电动机的转角,为输出量。
15、假设电机轴上总转动惯量J是常数,各种机械转矩全部归并到负载转矩中,传输轴是刚性轴,电动机电枢电路的电阻、电感全部归并到电枢总电阻R、电感L中。2/12/202317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恒定磁场他激直流电动机的基本关系l根据基尔霍夫定律、牛顿定律、直流电机特性:根据基尔霍夫定律、牛顿定律、直流电机特性:R,L电枢回路总电阻和总电感,电枢回路总电阻和总电感,H;i电枢电流,电枢电流,A;e电动机反电势,电动机反电势,V;u电枢电压,电枢电压,V;Ce电势系数,电势系数,V.s/rad;J电动机轴上总转动惯量,电动机轴上总转动惯量,kg.m2;m,ml电磁转矩、负载转矩,电磁转矩、负载转矩,N
16、.m;Cm转矩系数,转矩系数,N.m/A。2/12/202318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恒定磁场他激直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l方程联立求解,消去中间变量方程联立求解,消去中间变量i,e,m:l 电动机的机电时间常数,电动机的机电时间常数,s;l 电动机的电磁时间常数,电动机的电磁时间常数,s;l 电枢电压作用系数,电枢电压作用系数,rad/(V.s)l 负载转矩作用系数,负载转矩作用系数,)。2/12/202319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l若系统的输出量为转速若系统的输出量为转速n(r/min),),:l则则l不同物理系统可以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不同物理系统可以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l同一系
17、统如果所选的输入量、输出量不同时,数学模同一系统如果所选的输入量、输出量不同时,数学模型会不同。型会不同。2/12/202320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l由于控制系统是由各种功能不同的元件组成的,因此由于控制系统是由各种功能不同的元件组成的,因此要正确建立系统的运动方程式,首先必须研究系统中要正确建立系统的运动方程式,首先必须研究系统中各个元件的运动方程式,以及这些元件在控制系统中各个元件的运动方程式,以及这些元件在控制系统中相互联系时的彼此影响等。相互联系时的彼此影响等。l在列写系统和各元件的运动方程式时,一般需将系统在列写系统和各元件的运动方程式时,一般需将系统
18、划分成若干环节以使问题简化。划分成若干环节以使问题简化。l所谓环节,是指可以组成独立的运动方程式的某一部所谓环节,是指可以组成独立的运动方程式的某一部分。环节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能是一个元件的一部分。环节可以是一个元件,也可能是一个元件的一部分或者由几个元件组成。分或者由几个元件组成。2/12/202321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l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关系,确定分析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中各变量间的关系,确定待研究系统的待研究系统的输入量输入量和和输出量输出量。l将系统划分为将系统划分为单向环节单向环节,并确定各个环节的输入量和,并确定各个环节的输入量
19、和输出量。输出量。(所谓单向环节是指其后面的环节无负载效(所谓单向环节是指其后面的环节无负载效应,即后面环节存在与否对当前环节的动态特性没有应,即后面环节存在与否对当前环节的动态特性没有影响)影响)l根据支配系统动态特性的规律,从系统的输入端开始,根据支配系统动态特性的规律,从系统的输入端开始,依次列写组成系统依次列写组成系统各环节的运动方程式各环节的运动方程式,组成联立方,组成联立方程组。程组。2/12/202322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l对联立方程组进行对联立方程组进行简化简化、线性化和增量化线性化和增量化,并消去中,并消去中间变量,得到只包含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的方程式,间变量,得到只
20、包含系统输入量和输出量的方程式,即系统的输出模型。即系统的输出模型。l将该方程式化为标准形式。即将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将该方程式化为标准形式。即将与输入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右边,而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放在方程的右边,而与输出量有关的各项放在方程的左边,并将各导数项按降幂排列。左边,并将各导数项按降幂排列。2/12/202323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非线性数学模型的线性化l工程实践中遇到的系统和元件的输入输出特工程实践中遇到的系统和元件的输入输出特性或多或少存在着非线性。例如:性或多或少存在着非线性。例如:放大器在大信号输入时输出出现饱和;放大器在大信号输入时输出出现饱和;磁化曲线有
21、饱和和磁滞回环;磁化曲线有饱和和磁滞回环;齿轮传动中有间隙。齿轮传动中有间隙。l为了便于研究,对非线性程度不严重的系统,为了便于研究,对非线性程度不严重的系统,总是尽可能地将非线性数学模型转换成近似的总是尽可能地将非线性数学模型转换成近似的线性模型。线性模型。2/12/202324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应用小偏差线性化方法应注意的问题l所得的数学模型只有在所取的平衡工作点附近的小范围所得的数学模型只有在所取的平衡工作点附近的小范围内才能保证线性化的准确性。内才能保证线性化的准确性。l通过小偏差线性化方法,通常得到的是经过简化、线性通过小偏差线性化方法,通常得到的是经过简化、线性化、增量化的
22、微分方程,即使变量前省去了化、增量化的微分方程,即使变量前省去了“”,也,也应将变量理解为增量。经过增量化以后,相当于把坐标应将变量理解为增量。经过增量化以后,相当于把坐标原点移到平衡工作点这时各变量的初始条件为零。原点移到平衡工作点这时各变量的初始条件为零。l当系统有本质非线性特性时(非线性特性有间断点、转当系统有本质非线性特性时(非线性特性有间断点、转折点和非单值关系),不能采用小偏差线性化方法。折点和非单值关系),不能采用小偏差线性化方法。2/12/202325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的求解与不足l微分方程是在时间域里描述控制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模型。微分方程是在时间域里描述控制
23、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模型。l在给定外作用及初始条件下,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在给定外作用及初始条件下,求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特性。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特别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输出特性。这种方法比较直观,特别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可迅速准确地求得结果。然而不用计算机,则求解微分方程,可迅速准确地求得结果。然而不用计算机,则求解微分方程,特别是高阶微分方程的计算工作相当复杂。特别是高阶微分方程的计算工作相当复杂。l在时间域里直接求解微分方程,难于找出微分方程的系数在时间域里直接求解微分方程,难于找出微分方程的系数(由组成系统的元件的参数决定)对方程解(一般为系统的(由组成系统的元件的参数决定
24、)对方程解(一般为系统的被控制量被控制量输出量)的影响的一般规律,一旦求得的结果不输出量)的影响的一般规律,一旦求得的结果不满足要求,便无法从解中找出改进方案。因此这种方法不便满足要求,便无法从解中找出改进方案。因此这种方法不便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于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2/12/202326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传递函数l在在拉氏变换拉氏变换的基础上,引入描述线性定常系统的基础上,引入描述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在(或元件)在复数域中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复数域中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性能,而且可以借以研不仅可以表征系统的动态性能,而且可以借以研究系统的结构或参
25、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究系统的结构或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l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应用的频率法和根轨迹法,在经典控制理论中广泛应用的频率法和根轨迹法,都是在传递函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都是在传递函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2/12/202327第二讲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拉普拉斯变换l工程技术上常用傅立叶方法分析线性系统,因为任何周期工程技术上常用傅立叶方法分析线性系统,因为任何周期函数都可展开为含有许多正弦分量的傅氏级数,而任何非函数都可展开为含有许多正弦分量的傅氏级数,而任何非周期函数可表示为傅氏积分,从而可将一个时间域的函数周期函数可表示为傅氏积分,从而可将一个时间域的函数变换为频率域的函数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自动控制理论教学课件 自动控制 理论 教学 课件 数学模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