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疗-课件.ppt
《认知治疗-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治疗-课件.ppt(6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五章第五章 认知治疗(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cognitive therapy)第一节第一节 认知治疗的背景与理论认知治疗的背景与理论 一、认知治疗的背景和简介 二、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 三、认知歪曲补充: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补充: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第二节第二节 认知治疗的原则和程序认知治疗的原则和程序 一、治疗的原则 二、治疗目标 三、治疗关系 四、治疗程序 五、认知治疗的方法和技巧第三节第三节 认知治疗的研究与评价认知治疗的研究与评价 一、贝克对抑郁的研究 二、认知疗法与其他理论的比较分析 三、对认知治疗的评价 第一节第一节 认知治疗的背景与理论认知治疗的背景与理
2、论一、认知治疗的背景和简介一、认知治疗的背景和简介认知治疗是包括各种与认知过程有关的理论系统、治疗策略和技术有关的一组治疗方法的总称。约在1970年后,各种认知治疗合并成为一种新的正式的咨询和心理治疗系统(Beck,l976)。目前大约有l3的临床心理学家所做的治疗是认知行为定向的,这表明认知治疗是当今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认知治疗是一种多模式的和折衷取向的临床技术,它的发展是几代实践家和理论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不能准确地讲谁是认知治疗的创建者,也许A.Ellis、Beck和Meichenbaum对认知治疗系统的贡献最大。在这一系统中,包括:1.A艾利斯(Albert Ellis)创立的合理情绪
3、疗法(rational-emotion therapy,简称RET)。2.Beck的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CT,1976)。3.麦新懋(Meichenbaum)的认知行为矫正(cognitive behavior modification,CBM,1977)。4.认知行为治疗(CBT,Beck and Emery,l985,Ellis,1984)等治疗思想与技术。贝克(Aaron Beck,1921-)二、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二、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 (一一)认知图式认知图式 贝克,Freeman和Associates(1990)对图式的描述是:在心理病理学的领域中,“图式
4、”的概念用于描述在出现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恐惧和强迫时被激活了的高度人格化的结构,这样,当处于临床抑郁时,负性的认知会占优势的地位,以致在解释和回忆自己的经历体验时,出现了负性的认知,形成系统的负性歪曲。而与此同时,正性、积极的认知图式则变得很少。抑郁症患者很容易看到事情负性的一面,而看不到积极的一面。他们容易回忆起负性的生活事件,他们对事件出现负性结果的估计要多于正性结果。1.刺激、认知、情绪、行为的关系认知治疗的焦点焦点是了解患者歪曲的思维和信念并应用认知技术改变功能不良的思维,及伴有的情感和行为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放在来访者没有意识到的思维和信念体系的重要性上,即认知图式。我们首
5、先来了解思维、情绪、行为、环境和生理反应之间的关系:认知行为疗法强调认知过程在决定情绪和行为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行为和情绪多来自个体对情境的认知和评价,而认知和评价又受到信念、假设、精神意象等多方面的影响。生活的五个层面:即思维(信念、假设、精神意象)、情绪、行为、生理反应与环境状况(过去和现在)是彼此相关的。圆圈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互相影响。行为变化会影响想法和感受(身体与情感),造成环境改变;同样,思维改变会影响行为、情绪及生理反应,而导致环境的变化。反之亦然,认知行为治疗重点关注重点关注认知过程及伴随的情绪和行为改变。环境思 维情绪行为生理反应思维、情绪、行为、生理反应与环境的关系 2.认知
6、图式 所谓图式是指那些相对固定的习惯性的对环境反应的方式。人在适应社会中可以在多个层面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反应。认知行为治疗的焦点在于去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认知图式以及由此图式引发的情绪,行为反应。克拉克和贝克列出五种类型的图式:认知概念图式:是一种储存、解释和赋予这个世界意义的方式。核心信念是认知-概念图式。情感图式:包括积极与消极情绪。生理图式:包括对躯体的感知,如伴有急喘气等症状的惊恐发作。行为图式:指的是所采取的行动,如受惊吓而逃走。动机图式:与行为图式相关,它通常能激发行动。动机图式的例子包括回避痛苦的欲望、饮食、学习及玩等。这些图式可以是适应性
7、的或适应不良的。(二)自动思维的特点和形式(二)自动思维的特点和形式 思维和行为是紧紧联系着的。当决定要改变或学习新的行为时,思维常常影响行为是否有改变及如何产生改变。人的认知包括三个层面的认知活动:这三个层面的认知活动发生在三个不同的层面上:理性思维:理性思维:是指在意识支配下的逻辑思维。这种思维的特点是:常常由特定问题所引发;思维符合理性和逻辑的规则;在意识层面为自己所意识;功能围绕解决问题;伴随的情感强度较小。自动思维:自动思维:被特定的情景或事件所触发;通常不易被意识到,常常是非理性的,不符合逻辑规则;貌似事实但通常对客观现实产生歪曲的认知;伴随较强的情绪反应,使情绪相关的认知过程不易
8、被发现。自动思维可以导致正性和积极的情绪,也可导致消极的负性情绪。当我们做事时,有些言语和图像会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这些不被立即意识到的思维或图象是一种影响行为的思维形式,深层的核心信念会影响不自主思维及行为模式。核心信念与中间信念:核心信念与中间信念:核心信念是位于认知最深层的,更隐蔽的影响基本认知模式的观点和看法。核心信念常常与早年的生活经历和重要生活事件的影响有关。常常不被个体所意识到,但都是形成个体自动思维、态度和规则的思想基础。核心信念较自动思维更具隐蔽性、稳定性和对认知过程影响的广泛性,是个人的基本心境、情绪反应和价值观的主要心理基础。中间信念是建立在核心信念基础上形成的态度,归因
9、方式,内部的行为规则和指令。如“我必须”、“我宁愿”从童年的时候开始,人们已对自我.他人及世界形成了一定的信念.这种最中心的或称之为核心信念是根深蒂固地被接受.既管核心信念当事人通常不能清晰地表达,但自己却认为这些信念是绝对正确的.在信念的三个环节(核心信念-中间信念-自动思维或习惯性思维)中,核心信念为最根本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下一个环节-中间信念.(中间信念包括,态度/规则/假设).当持有“我不能胜任”的核心信念.就有了中间信念的变化:态度-不能胜任是非常可怕的;规则/期望-我必须利用全部的时间来努力工作;假设-我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些对别人来说容易的事.别人才不会看不起我.这些信念影响着他
10、们对事情的看法.转而影响他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如,在这种信念的主导下,可能每天绑紧神经.埋头苦干.以摆脱他人看不起自己.而一遇上挫折.就气馁,消沉.自暴自弃.认为“我不行了”-对核心信念“我不胜任的”反复证实.“核心信念”影响着“中间信念”,而“中间信念”又导致了“自动思维(习惯性思维)”,在这消极的“内核”中,遇上事情不断涌现在脑海的是类似于“这件事太难了,我做不好.这么简单的事,我做不好.别人一定笑话我.”的自动思维.自动思维影响着反应:当拿起一本书或做一件生活中的事时自动思维:这太难了,我做不好;这么简单的事,我做不好.别人一定笑话我。反应:情感:忧伤.烦躁.无法集中注意力;行为:合上书
11、.(把事情丢到一边);生理反应:精神疲惫.头部紧箍感,腹部沉重感。同一个情境中对一件事不同的思维或解释可导致不同的情绪。这些思维或解释通常是以自动思维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当然,有些处境总是让人不安的:如人身攻击、被人拒绝或遭受失败。然而,有心理障碍的人常常把中性甚至积极的处境加以误解,因而他们的自动思维是有偏差的。自动思维是一种思维流,这种思维并不仅仅见于有精神痛苦的人,它对每个人都是很平常的。尽管经过稍稍训练可以轻易地把这些思维引入意识中,但大部分时间我们是意识不到的。尽管自动思维是自发涌现的,然而其背后隐含的信念一旦被确认,自动思维就变得可预测了。自动思维通常是简洁的、稍纵即逝的、以“速记”
12、的形式出现、可表现为语词性的、和/或形象性的。如当林琳(惊恐障碍患者)一个人在逛街,她感到害怕。这时她想“我可能会停止呼吸”,“我快要死了”,同时她的脑海里出现了自己躺在地上,不能呼吸的图像。第一种:精神痛苦的人最常见的自动思维是有某种程度的歪曲且尽管有相反的客观证据时,它还是照常出现。第二种类型的自动思维是准确的,但其得出的结论可能是歪曲的。例如:“我没有兑现(对室友的)承诺”是有效的思维,但其结论“因此我是个坏家伙”是无效的。第三种自动思维也是准确但绝对错误的。例如莎丽在复习准备考试,她想:“看完这些还要花好几个小时,我得熬到凌晨三点钟了。”毫无疑问,她的思维是准确的,但增加了它的焦虑,使
13、注意力和积极性下降。对这一思维的合理反应称为自动思维的有用性:“看完这些书的确要花很长时间,但我能看完。我以前就看过。老是去想会花多长时间只会使我感到痛苦,精力也不能集中,看完这些要花的时间可能会更长。我最好先集中精力看完一部分,给自己一个信心。评估自动思维的有效性和/或有用性并采取适应性反应一般会使情感发生积极的转变。思维可影响生理反应。一个惊恐障碍的患者心跳加快时,她认为心脏病要发作了。这种惊恐的思维引发一连串身体变化,包括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头部与心脏的氧气减少,心跳更快。三、认知歪曲三、认知歪曲 在心理障碍中,有几种常见的认知模式歪曲,这些认知歪曲是认知心理治疗师关注的焦点。1.选择性
14、注意(信息的过滤和筛选):这种认知歪曲表现为选择性地关注情境中的负性信息,忽略情境中的正性信息,从而导致负性的情感体验。2.极化思维:非黑即白,非好即坏。表现为功能不良性完美主义,如:自己必须是完美无缺的,否则你就是个失败的人。对挫折、失误和犯错误是不可想象的失败。3.过度概括化:由某一件事件得到一个普遍性的结论,扩大了问题出现的频率。从个别事件的评价作普遍的推理。如:我这个实验不成功由此而推论我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产生自我认知的歪曲和功能不良性自卑感。4.心理阅读:他人并未说出口,你就认定了他们的感受以及他们那样做的意图。尤其是当对别人的思考方式和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了解较多时,更是如此。5.灾
15、难化思维:当体验到并不一定构成灾难性事件的情景时,立即想到最坏和最可怕的结果。这种认知使当事人陷入难以摆脱的恐惧和绝望。6.扩大化:把一般的小事毫无根据的扩大到许多方面,构建出一幅面临困境和无助的内部情景,由此激活了进一步的焦虑、恐惧或抑郁。7.人格化:总是假设人们所做和所说的每件事都是对自己的某种反应,总是把自己和他人拿来比较,试图去决定谁是聪明的,更能胜任任务或长得更好看。人格化反映了人格中自我的不安全感,时时需要得到肯定和确定,只有被肯定和接纳时,才能缓解焦虑。8.僵化的内部规则:有一套严格的看问题的思维规则,程序化地规定了自己和他人应该怎样做。不仅自己服从这些规则,还要求别人也要遵守这
16、些规则,如果别人违反这些规则,就会感到愤怒;如果你自己违反这规则,你会感到内疚。补充: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补充: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一、一、ABC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本学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艾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认为,环境中的各种刺激事件(activatingevent)是否引起某种情绪和行为后果(emotionalconsequence),关键取决于个体(body)对这些刺激事件的认知评价和信念系统。也就是说,刺激事件必须经过主体对刺激的评价这个中间环节的加工处理,才会决定是否作出以及如何反应。简而言之,任何一个刺激都必须经过ABC的反应链才会产生心理效应,故该理论被简称为“ABC理
17、论”。A(activatingevent):诱发事件(事、人、行为)B(beliefs):认知(信念对A的评价、认知、理解)C(emotionalandbehaviorlconsequences):情绪及后果这些不同成分之间的交互作用可以用图表表示如下:A(诱发性事件)B(信念)(情绪和行为结果)D(辩论干预)E(效果)(新的情感)人们应该在很大程度上为自己的情绪反应和障碍负责。REBT理论就是要展示给人们看他们是如何来改变这些直接导致问题情绪结果的不合理信念的。A艾利斯提出了合理情绪疗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假设合理情绪疗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假设:1.人的情绪、思维和行为持续地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人
18、格特质或困扰问题的原因并不是情境本身,而是个体对遭遇情境所持的理念或者说是受自己思维制约(特别是责备的想法)的结果。2.人有生物和文化上的倾向去扭曲思考及不停地困扰自己。人有意义地决定和选择困扰自己或不困扰自己,以对其境遇的影响作出反应。3.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历程,可以选择与平常不同的方式去作出反应。在“ABC理论”看来,那些受情绪困扰的人也许并不是比其他人经受了更特别的经历或刺激,而是他们常用一些与现实不协调的非理性的认识和信念来分析和看待事物,从而陷于“自我”的情绪障碍中。艾利斯总结了西方社会存在的11种易导致神经症状的不合理信念,其特征是:1.要求的绝对化(demand
19、ingness)。即要求事物和行为十全十美,或认为某一事件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肯定是那样”、“必须是这样”这些字眼常挂在这类人的口头上。在人际关系上,常抱着“我对别人好,别人自然应该对我好”、“我必须得到生活中所有重要人物的认可与赞同”、“别人必须公平地对待我”等不切实际的信念。因为这类人常有渴望成功的强烈欲望,所以总要求自己尽善尽美。2.以偏概全,过分地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对事件或人物的评价往往抓住其一,不及其余,以偏概全。做错一件事就以为自己一事无成,自责自罪;别人一事做不好就以为他一无是处,产生敌意。3.糟透至极(awfulizing)。总认为某事件的发生
20、会导致极怕或糟透了的结果,而个人对此无能为力,从而陷入焦虑或抑郁、悲观、绝望的痛苦情绪体验之中。例如,认为“如果得不到我所要的,那会很糟糕,而且我无法忍受”。4.自我贬抑(self-downing)的倾向。稍遇挫折、失败,即有“我是可怜的失败者”、“我是一个没用的人”、“我因为失败应受到责备”的自我贬抑,正是这样的思维引发沮丧、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在艾利斯看来,并不是只有那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才会那样非理性思维,其实每一个人都具有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正确的和扭曲的、完美主义的和自卑自责的思维的潜能。非理性的思维之所以成为一种习惯性反应,除了与儿童时期的社会化过程中不加判断地吸收非理性的观念和学习模
21、仿有关之外,还与个体自己的自我对话(self-talking)、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自我支持(self-sustaining)、自动暗示(autosuggestion)和自我重复(self-repetition)有极大的关系。通过这些过程,自己向自己反复灌输那些非理性的想法,以致形成较稳定的错误信念。正是这些内化的错误信念阻碍了自己对目标的追求,带来了消极的情绪体验。二、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二、艾利斯合理情绪疗法合理情绪疗法并不以简单消灭症状为目标,而主要在于引导当事人去反思及改变自己曾自以为是的一些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正是这些信念才是导致他们困扰的真正原因,学习以新的
22、理性思维代替非理性思维,减少因生活中的错误而责备自己或别人的倾向,以减少或消除后者给情绪、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其治疗实施步骤和技术要点如下。1.察觉与领悟察觉与领悟治疗者要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但并不是温情的关系。一方面治疗者要无条件地“完全接纳”或“容忍”当事人的不完美,另一方面又要无情地面质当事人那些非理性的和自我毁灭的行为。技术要点是:通过个别晤谈或集体辅导方式,帮助患者提高察觉自己非理性思维的能力,并能区别理性与非理性思维的信念。领悟到自己的情绪闲扰和行为不适应的根本原因并不在环境,而是在于自己的认识和信念与现实不协调。在这一阶段,艾利斯不主张让当事人广泛表达与问题有关的感觉,不鼓励“冗长
23、的、悲伤的故事,以及同情地呼应对方的情绪或仔细而敏锐地反应对方的感觉”。治疗者要像一个科学家似的面质当事人原先自以为是的或视为真理的自我贬低和自我挫败的信念。治疗者要启发当事人认识到,其实正是他自己不断地通过自我告知的内心独白,使得情绪困扰得以不断活跃。2.改造信念改造信念本阶段的技术要点是:治疗者主动采用直接的驳斥、分析、归谬或幽默的方法,甚至是与患者辩论的方法来动摇患者的非理性信念,使患者理屈词穷,不能为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自圆其说,认识到其非理性信念是不合逻辑的,以及是与现实不协调的,并认识到放弃非理性思维的重要性和自我应该承担的责任。本阶段以与患者的辩论为核心,故要求治疗者有广博的知识、精
24、辟的见解和能言善辩的口才。否则,治疗者理性信念的能量难以压倒当事人的非理性情绪。本疗法不主张温情主义的额外安慰,认为那样只会助长当事人的依赖感。幽默是合理情绪疗法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因为情绪困扰多由于当事人过于严肃造成,而幽默能对抗和改变当事人陷入困境的夸张想法,动摇其生活中的“必须”哲学,嘲笑其根深蒂固的、非理性的观念。艾利斯主张,如果当事人同意的话,可以对咨询过程的对话进行录音,让当事人回家后继续听咨询过程的录音,让其有更多的反思和促进改变的机会。此外,艾利斯还主张当事人研读合理情绪的自助书籍和使用合理而幽默的歌曲来协助当事人对抗他们过于严肃的一面。他相信幽默会使当事人嘲笑某些非常根深蒂固的
25、、非理性的观念。3.情绪转变与行为训练情绪转变与行为训练本疗法主张兼收并蓄各种心理治疗手段,应用正确反应示范、系统脱敏、松弛训练、角色扮演,羞恶攻击训练(shame-attacking exercises)等具体技术,帮助患者改变原先适应不良的行为以及所导致的焦虑、抑郁、恐怖等负性情绪,让患者体验到自己掌握命运的能力,提高治疗的自信心。鼓励当事人“冒险”去做一些自己原来不敢做的事情,挑战害怕难堪的恐惧感。如可以鼓励当事人戴着耳机,在公众场合高声哼唱歌曲或朗诵英语,向陌生人打听某件事等。鼓励练习者不要顾及别人的想法和反应,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通过这些练习直至当事人了解到自己的羞耻感其实主要是由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知 治疗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