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学.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中国历史地理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地理学.pptx(5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我国海岸的基本概况1、我国的海岸线2、我国海岸的类型第1页/共55页 1、我国的海岸线 我国的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到北仓河口,全长18000多公里。加上5000多个岛屿,海岸线总长度32000多公里。第2页/共55页2、我国海岸的类型(1)平原海岸(2)基岩海岸(3)生物海岸第3页/共55页(1)平原海岸 海岸形成的动力:主要是在河流、海流和波浪等动力因素作用下,由泥沙堆积而成。海岸的特点:地势平坦,岸线平直,缺乏天然港湾。还海岸的类型:根据形成过程、组成物质的差异,又可分为三角洲平原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和砂砾质平原海岸。我国杭州湾以北绝大部分属平原海岸。第4页/共55页(2)基岩
2、海岸 岩石海岸。海岸的特点是岸线曲折,水深湾大,岬湾相间,多天然良港。主要分布于杭州湾以南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沿岸,北方的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等地的海岸也属于这种类型。第5页/共55页(3)生物海岸 主要指由珊瑚礁和红树林构成的海岸。珊瑚礁和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环境下的产物,分布于我国南海及东海的部分岸段。第6页/共55页 红红树树林林海海岸岸第7页/共55页珊珊 瑚瑚 海海 岸岸第8页/共55页二、渤海湾海岸的变迁1、渤海湾海岸简介2、渤海湾海岸的变迁 第9页/共55页1、渤海湾海岸 渤海湾是渤海西海岸的一部分,具体指的是黄河河口和滦河河口之间的海岸。这部分海岸由滦河河口三角洲、黄河
3、河口三角洲和渤海湾西海岸三部分构成。第10页/共55页2、渤海湾海岸的变迁 (1 1)滦河河口三角洲的变迁)滦河河口三角洲的变迁(2 2)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变迁)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变迁(3 3)渤海湾西海岸线的变迁)渤海湾西海岸线的变迁第11页/共55页(1)滦河河口三角洲的变迁A、滦河三角洲B、滦河三角洲岸线的变迁第12页/共55页 滦河古称濡水,发源于大滦河古称濡水,发源于大马群山,过滦县后发育形成三马群山,过滦县后发育形成三角洲平原。角洲平原。滦河为强流量多沙性河流,滦河为强流量多沙性河流,年均流量年均流量148148米米3 3/秒,年均输沙秒,年均输沙量量26702670万吨,使下游三角洲
4、发万吨,使下游三角洲发育。滦河口有弱潮汐,平均潮育。滦河口有弱潮汐,平均潮差差1 11.51.5米,河流和潮汐的共米,河流和潮汐的共同作用,形成环绕三角洲前缘同作用,形成环绕三角洲前缘与岸线近于平行的滨岸沙坝。与岸线近于平行的滨岸沙坝。A、滦河三角洲第13页/共55页 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时,海岸线在碣石山(昌黎县北)山脚附近 汉武帝曾到这里观海(汉书卷6武帝本纪)。东汉末曹操曾写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耸峙”的诗句,也反映了碣石山脚下就是大海的情景。B、滦河三角洲岸线的变迁第14页/共55页 贞观19年(645)唐太宗登碣石山,“披襟眺沧海”(全唐诗卷1,唐太宗碣石观海)
5、,说明大海已离碣石山很远了。辽在碣石山南设置广宁县,金大定29年(1189)改广宁为昌黎,并设置乐亭县。既然在这些地方设县,说明昌黎、乐亭一带已经成为陆地,海岸线在昌黎、乐亭以东。距今9001000年左右,海岸线大致位于祥云岛尖铺村附近,1975年曾在这里发掘一艘长十丈的木船,表明当时海岸线大致在这一带。唐宋时三角洲岸线前移至今乐亭县以东唐宋时三角洲岸线前移至今乐亭县以东第15页/共55页 明代三角洲南端海岸在柏各庄附近,北端海岸在碣石山南30公里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地理分册)。19世纪末叶以后,随着滦河上游“围场”开禁,农业垦殖的发展,三角洲发育迅速,逐渐形成现在的海岸线。明清时期的三角洲岸
6、线第16页/共55页(2)黄河河口三角洲的变迁A、公元前7世纪以前的三角洲B、公元初至公元12世纪三角洲C、1128年至1855年间的三角洲D、1855年以后的三角洲第17页/共55页 这一时期黄河由天津附近入海,此后曾由黄骅、无棣间入海,三角洲部分海岸可能延伸到现在海岸线附近。A、公元前公元前7 7世纪以前的三角洲世纪以前的三角洲第18页/共55页 公元11年黄河由千乘(今高苑北)入海,经过几百年的扩展,到5世纪时黄河在蓼城(今博兴、利津间)分汊,一条东南与济水汇合入海,一条东北入海,在黄河河口形成一个扇形三角洲,三角洲的南部与现在的海岸接近,北部在现在海岸线之内。9世纪时三角洲北部扩展到渤
7、海县(今滨县)东160里,海岸线大致在现在的海岸附近。B、公元初至公元公元初至公元1212世纪(世纪(111111481148)三角洲)三角洲第19页/共55页 公元1128年人为决河李固渡,黄河由泗水入淮注入黄海,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855年。渤海湾的原黄河河口三角洲因无泥沙的补给,又受海浪的侵蚀,海岸线由外涨转为内塌,海岸线大致在鲁西沱铁门关一线。C、1128年至1855年间的三角洲第20页/共55页 黄河决口铜瓦厢后又注入渤海,渤海湾黄河三角洲又有所发育,并逐渐形成现在的河口三角洲岸线。D、1855年以后的三角洲第21页/共55页(3)渤海湾西海岸线的变迁A、贝壳堤B、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及
8、海岸线的变化第22页/共55页 贝壳堤是由贝壳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沿岸沙堤(或沿岸堤),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贝壳堤可作为海岸演变的标志。A、贝壳堤什么是贝壳堤第23页/共55页 贝壳堤形成于比较清而咸的海水环境,当海浪把近岸滩底的贝壳冲到岸边后,与海岸的沙质沉积物混合形成贝壳堤。一旦河流改道入海时,因海水较谈而浑浊不利于贝壳的生长贝壳堤的发育也随之终止。贝壳堤的形成发育的环境第24页/共55页 渤海湾西海岸从海岸到内陆大致分布着四条贝壳堤:第四道贝壳堤:自天津市北部育婴党至静海西北四小屯,大致形成于距今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距现在的海岸线约50公里。B、渤海湾西岸贝壳堤及海岸
9、线的变化第25页/共55页 第三道贝壳堤:大致分布在小王庄巨葛庄中塘武帝台西刘庄一线。根据堆积物C14测年,年代距今3400115年,由此推测贝壳堤大约形成于殷商时代。第26页/共55页 第二道贝壳堤:大致分布在白沙岭泥沽上沽林贾家堡一线,年代距今20001500 年,贝壳堤上发现有战国至唐宋时代的遗物遗迹,估计贝壳堤形成于战国至唐宋时期。第27页/共55页 第一道贝壳堤:基本上与现在的海岸线一致,北起北塘北,南至贾家堡。第28页/共55页三、长江河口三角洲海岸的变迁1、古长江的喇叭形河口2、长江口南岸的变迁3、长江口北岸及崇明岛的变迁第29页/共55页1 1古古长长江江喇喇叭叭形形河河口口
10、五六千年前长江河口在镇江、扬州一带。北岸沙嘴由江都向东北延伸到海安李堡附近,南岸自江阴,沿常熟福山、梅李、支塘、太仓、嘉定外岗、黄渡、青浦盘龙镇、松江漕泾一线,向东南入海至大金山、王盘山。第30页/共55页2、长江口南岸的变迁(1)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海岸线(2)魏晋以前的海岸线(3)四世纪时的海岸线(4)唐代的海岸线(5)宋代的海岸线(6)1418世纪的海岸线(7)19世纪末年以来的海岸线第31页/共55页(1)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海岸线 早期长江口南岸形成几列平行冈身,最西一条约在太仓外岗方泰马桥一线。通过对青浦县菘泽遗址下层出土文物C14测年,年代距今约5360105年。这说明最西边冈身所在的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历史 地理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