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pptx(8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总论二伤寒学派三河间学派四易水学派五攻邪学派第1页/共80页六丹溪学派七温补学派八温病学派九中西医汇通学派第2页/共80页 各各 家家 学学 说说 总论总论 第3页/共80页学说、假说、理论学说、假说、理论 学说学说: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假说假说: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说明。: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说明。理论理论: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的: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的 知识的有系统的总结。知识的有系统的总结。第4页/共80页一.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内容 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中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药学家的学术思想、临床
2、经验、以及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第5页/共80页 主要医学流派主要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伤寒学派 河间学派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易水学派 攻邪学派攻邪学派 丹溪学派丹溪学派 温补学派温补学派 温病学派温病学派 中西汇通学派中西汇通学派第6页/共80页(二)学科性质(二)学科性质 1.1.具有学术思想史的特点具有学术思想史的特点 2.2.补充基础和临床各科之不足补充基础和临床各科之不足 3.3.属于中医学术提高课属于中医学术提高课第7页/共80页(三)学习要求(三)学习要求 1.1.阅读原著、分析医案阅读原著、分析医案 2.2.联系涉猎多学科知识联系涉猎多学科知识 3.3.抓住重点抓住重点第8页
3、/共80页三三.中医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一)学派划分的标准(一)学派划分的标准 学派是学术观点、学术思想鲜明、独到,学派是学术观点、学术思想鲜明、独到,不同于他人,形成的学术团体。不同于他人,形成的学术团体。第9页/共80页构成学派的三个要素构成学派的三个要素 1.1.中心研究课题中心研究课题 2.2.著作和影响著作和影响 3.3.人才链人才链第10页/共80页(二)中医历史上主要医学流派(二)中医历史上主要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伤寒学派 河间学派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易水学派 攻邪学派攻邪学派 丹溪学派丹溪学派 温补学派温补学派 温病学派温病学派 中西汇通学派中西汇通学派 第11
4、页/共80页(三)学派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三)学派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1.社会因素:医学发展的需要社会因素:医学发展的需要 2.2.地域因素:罗知悌、朱丹溪湿热相火为病。地域因素:罗知悌、朱丹溪湿热相火为病。3.3.文化因素:缺乏形态结构的实证文化因素:缺乏形态结构的实证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自然观念自然观念 实用观念实用观念 直觉观念直觉观念 人伦观念人伦观念 法古观念法古观念 4.4.师传不同:师传不同:第12页/共80页学派的划分l明代,王纶于明医杂著医论中提出:“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之说,将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作为四大学派之代表人物。l清代,纪晓岚在
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认为金元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各成一派。l民国时期谢利恒提出划分为七个学派。l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了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了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五版教材义将七大医学流派改为伤寒、河问、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众说不一,难以统一。第13页/共80页l以朱震亨为例,其师承于刘完素的门人罗知悌,又受到刘完素火热论学术思想的影响,故将其归属于河间学派是有根据的。但是,其又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倡导滋阴泻火的治疗法则,于杂病治疗又提出以气、血、痰、郁辨治
6、杂病,成为金元时期滋阴派的代表和杂病治疗大家,其门人甚众,将其另外划为一个学派,也是有充足理由的。为什么会有不同看法?第14页/共80页l又如,李杲从学于张元素,受张氏脏腑病机学说的影响,注重脾胃内伤病的研究,创立了脾胃内伤论,将其归属于易水学派是合乎道理的。但是,李杲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其门人及私淑者亦甚多,故后人称李杲为“补土派”的代表,将其另立一个学派也未尝不可。l可见由于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认识往往不一,在学派的划分上会有不同见解。第15页/共80页四四.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 1.1.启发学术思想启发学术思想 2.2.深化临证经验深化临证经验 3.
7、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 第16页/共80页复习题1.中医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哪些作用?2.中医学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医学流派?第17页/共80页伤寒学派伤寒学派第18页/共80页一、概说 1.伤寒学派概念:以研究阐发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第19页/共80页l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代表了东汉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由于其具有很高的临床指导价值,问世以来受到广泛的青睐,被称为“活人书”。l因为汉末的战乱,此书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后晋代太医令王叔和
8、重新搜集整理编次此书,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l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伤寒论进行各种研究和发挥,形成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第20页/共80页2.2.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n n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n n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n n明清发展兴盛阶段第21页/共80页 伤寒学派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伤寒学派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现在正处于大发展阶段。任应秋先生将其概括为现在正处于大发展阶段。任应秋先生将其概括为宋金以宋金以前八大家,明清三大派前八大家,明清三大派,近代五大家近代五大家。宋金前八大家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王叔和、
9、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壅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壅 明清三大派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陆渊雷、黄竹斋第22页/共80页宋金前的伤寒八家宋金前的伤寒八家第23页/共80页、晋王叔和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论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一般认为,前三篇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和后八篇即汗吐下可与不可诸篇,均为叔和所增,中10篇即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到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保留了仲景辨治伤寒的基本内容。第24页/共
10、80页其研究思路是从脉、证、病、治入手,尤其重视对脉诊的辨析和治法的宜忌。另外,其在伤寒例中对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寒毒发病,引内经以例伤寒三阴三阳,重申风伤卫、寒伤营等,皆为首倡而对后世学术研究起到了导向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第25页/共80页、唐孙思邈著有干金要方干金翼方各三十卷。其研究伤寒的内容见于翼方的第九、十两卷中。孙氏创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以方为法,归类相从,以揭示伤寒六经辨治的规律。例如,太阳病分为“用桂枝汤法”、“用麻黄汤法”、“用青龙场法”、“用柴胡汤法”、“用承气汤法”、“用陷胸汤法”等。这种以方为纲比附归类的研究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研究之先河,也为其他多
11、种分类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第26页/共80页孙思邈特别推祟太阳病桂枝、麻黄、青龙三法的运用,他说:“寻方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凡疗伤寒,此之三方,不出之也。”这一观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方有执、喻嘉言宗其说而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第27页/共80页、北宋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原本已佚。现在的传本,是后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者。分析伤寒的病机为阳气内郁,治伤寒杂病于一炉,强调从脉证入手分辨,主张杂病证为先,脉为后,伤寒脉为先,证为后。只师仲景之心法,而不泥论中之方药,故临证多自拟方。第28页/共80页韩祗和尤以依时令用药为特色,大致分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清明以后至芒
12、种以前,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三个阶段,在诸家中为独到之处。第29页/共80页、北宋朱肱自号无求子,曾任奉仪郎,故后人又多尊称为朱奉仪北宋医家,著南阳活人书。其治伤寒,重视经络的作用,曾谓“治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认为伤寒三阴三阳病即是人之足六经为病,主张从经络辨识病位,伤寒六经经络之辨自此倡言。第30页/共80页朱肱注重病与证的鉴别诊断,主张“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可谓是病与证结合辨析的首倡。诊断上强调脉与证合参以辨阴阳表里。方药研究则承袭孙思邈之法,以方汇证,颇切实用。第31页/共80页、北宋庞安时庞安时,字安常,北宋医家,以善治伤寒闻名于江淮,著伤寒总病论。阐
13、发广义伤寒的病因为冬伤于寒毒杀厉之气,即病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至长夏发为湿病,遇八节可发为中风。此说系承袭伤寒例而发挥者。其又强调人的体质强弱、宿病之寒热、地域之南北高下、季节气候寒温对伤寒发病与转归的影响,颇具临床指导意义。第32页/共80页庞安时讨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时乖戾之气而发,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其辨治既与伤寒大异,也不同于一般温病。其结合发病时节与证候,将天行温病按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中的命名分为五种。曰青筋牵、赤脉拂,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各系以主治方药,大率以清热解毒为法,重用石膏组方。虽其证治方药均取材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然其汇集成篇,
14、以示有别于伤寒,亦属高人之见者,对后世余师愚治疫不无影响。第33页/共80页、宋许叔微字知可,著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等。其于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最有研究,主张以阴阳为纲,统领表里寒热虚实,并把六经分证和八纲辨证紧密地结合起来。其百证歌发微论均体现了这一思想。第34页/共80页许氏对伤寒方证的临床应用十分娴熟,其伤寒九十论就是他临床应用仲景方的验案汇编,共收集其临床伤寒治验例。其辨证、方治及论说皆本于伤寒论,颇具启发性。该书既是一部伤寒验案集,又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有一定学术价值。第35页/共80页学术思想:学术思想:m论治伤寒重视表里虚实论治伤寒重视表里虚实m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15、因虚受邪,留而成实m伤寒应以真气为主伤寒应以真气为主m注重脾肾理论的研究及应用注重脾肾理论的研究及应用第36页/共80页一.论伤寒重视表里虚实辨证纲领 “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表实麻黄汤;表虚桂枝汤 里实承气类;里虚四逆、理中类 以表里虚实提纲契领,进一步分辨阴阳寒热。“恶寒发热在阳经,无热恶寒病发阴;阳宜发汗麻黄辈,阴宜温药理中宁”。第37页/共80页二.因虚受邪,留而成实1.发病为正虚,但邪气属实 “或问伤寒因虚,故邪得以入之。今邪在表,何以为表实也?予曰:古人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盖邪之入也,始因虚,及邪居中,反为实矣”
16、。治疗主张先祛邪后议补。即使年老体弱,正虚邪盛,亦以去邪为先。主张“脏有热毒,虽衰年亦可下”。“老壮者,形气也,寒热者,病邪也”。第38页/共80页 “歙县尉宋荀甫膀胱气作疼不可忍,医者以刚剂与之,疼愈甚,小便不通三日矣,脐下虚胀,心闷”。视其面赤黑,脉洪大,断为投热药太过,致阴阳痞塞,气不得通。用五苓散加连须葱、茴香、盐,连服三付,中夜下小便如墨汁者一二升,脐下宽得睡。翌日诊之,脉亦平矣,续用硇砂圆与之,数日差。第39页/共80页三.伤寒应以真气为主l 真气完固,身常无病;即使受邪,也易用药。l“真气完壮者易医,真气虚损者难治”。l“盖病人元气不固,真阳不完,受病才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阳
17、病宜下,真气弱则下之多脱;阴病宜温,真气弱则客热便生,故医者难于用药。非病不可治也,主本无力也”。第40页/共80页昔有乡人邱忠臣,病伤寒。予为诊视,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曰:虽属麻黄汤,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于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第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知此事是难。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第41页/共80页四.注重脾
18、肾,脾肾兼治1.注重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 健脾益气法、理中补脾法、温阳化湿法 温脾导积法、调中健脾法、燥脾填臼法 清养胃阴法(竹茹、葛根、麦冬)2.重视肾中真火戒用刚燥力主温润草木之味:地黄、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巴戟天、山萸肉、杜仲、川断、胡桃、茴香等血肉有情之品:鹿茸、鹿角胶、羊肾第42页/共80页3.常用补肾法 补肾益精法、暖补肾气法、温肾固摄法 温肾祛风湿法、温肾壮筋骨法、温肾回阳法4.脾肾兼治:正确处理脾肾关系,对脾元久虚,饮食不进,泄泻不止或消渴病证,认为下火无力,真元衰微,用附子、肉桂、补骨脂及二神圆暖补肾气,或二者兼用。对后世命门学说有一定影响。第43
19、页/共80页、宋郭雍字子和,河南洛阳人,著伤寒补亡论。其因于伤寒论中方药有缺失,遂摭取后世方以弥补之。其所取以朱肱、庞安时、常器之三家为多,兼取其长。朱、庞之书,世有传本,而常器之论著已佚,赖补亡论存其一二。常氏善守仲景方而活用之,对原论中未出方治诸条,常氏每取论中它方以补之,而颇切当。如“疮家身疼痛不可发汗”条,原论未出方治,常氏谓可与小柴胡汤。郭氏收采世说以补亡,确有意义。第44页/共80页、金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他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有首创之功。其注释的特点可概括为以经释论,即以内经难经的理论来解释伤寒论条文的机理。例如,他引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形寒饮冷则伤肺”来解释论中小
20、青龙汤证外寒内饮的病机,故其注释水平较高。第45页/共80页成无己还特别重视对伤寒症状的鉴别,所著伤寒明理论就是一部关于伤寒临床症状鉴别诊断的专著,列举伤寒论中个常见的主要症状进行类症鉴别,如发热、寒热、潮热、烦躁四者的异同,四逆和厥冷的鉴别等,其于定体、分形、析证、明理四方面详加辨析,颇有独到见解。第46页/共80页从晋唐至两宋研治伤寒者不下数十家,举以上八家为其代表,各从不同角度阐发伤寒沦的辨证论治精神,他们的学术成就对后世治伤寒诸家有很大影响。至此,伤寒学派已初具规模,成为我国医学史上形成较早的一个学术流派。第47页/共80页明清伤寒三派明清伤寒三派第48页/共80页明清发展兴盛阶段明清
21、发展兴盛阶段 1 1、错简重订派错简重订派 2 2、维护旧论派维护旧论派 3 3、辨证论治派辨证论治派第49页/共80页 1错简重订派 认为世传本伤寒论有错简,主张考订重辑的观点为明末方有执所首先提出,清初喻嘉言大力倡导之。而后从其说者甚众。形成错简重订一派。第50页/共80页错错 简简 重重 订订 派派 代表人物:方有执、喻昌代表人物:方有执、喻昌 代表著作:代表著作:伤寒论条辨伤寒论条辨 伤寒尚论篇伤寒尚论篇第51页/共80页 方有执,明代医家。著伤寒论条辨。其云:“曰伤寒论者,仲景之遗书也;条辨者,正叔和故方位而条还之之谓也。”其所重订,削去伤寒例;将辨脉法乎脉法合二为一,并移置篇末;对
22、六经证治诸篇大加改订,把太阳病三篇分别更名为卫中风营伤寒营卫俱中伤风寒,将桂枝汤证及其相关条文共66条、20方列入卫中风,麻黄汤证及相关条文共57条、32方列入营伤寒,青龙汤证及相关条文共38条、18方列入营卫俱中伤风寒。六经之外,另增辨温病、风温、杂病脉证并治篇,计20条、3方。以为如此便基本恢复了叔和所诠次之伤寒论原貌。第52页/共80页 喻昌,字嘉言,江西南昌人,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著尚论张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其赞赏方有执错简重订的观点,并发挥为三纲鼎立之说,即:四时外感以冬月伤寒为大纲,伤寒六经以太阳经为大纲,太阳经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为大纲。以此三纲订正仲景伤寒论为
23、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尚论篇虽保留叔和之伤寒例,但其意在驳斥其非;对成无己之校注亦大加批评。喻氏之论,与方有执尊重王叔和,含蓄地批评后世注家的做法自是不同。以致后来从其说者无不攻击王叔和,批驳成无己,喻氏可谓始作俑者。第53页/共80页主张错简重订的其他医家还有:张璐,字路玉,号石质,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著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等。观点悉从方、喻,尤以喻昌之说为法。吴仪洛,字遵程,清海盐人,著伤寒分经。推崇喻昌尚论篇,附和其三百九十七法之说。吴谦,字六吉,清安徽歙县人,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乾隆时任太医院院判。奉敕编著医宗金鉴,内有订正仲景全书。其中订正伤寒论注其编次悉以方有执条
24、辨为蓝本,取方、喻之注亦复不少。因其为御赐书名,颁行天下,故其影响甚大。幕后从方、喻之说者甚众,与此不无关系。第54页/共80页 程应旄,字郊倩。清新安人。崇尚方有执之说,故名其所著为伤寒论后条辨直解,倡伤寒六经统赅百病之旨。章楠,字虚谷,清会稽人,著伤寒论本旨,依方有执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之例编定。周扬俊,字禹载,清吴县人,著伤寒论三注。兼采方、喻两家之说,合以己见,故名三注。而每一篇首必揭示经脉环周之说,为其独创。黄元御,宇坤载,号研农,别号玉楸子,清昌邑人,著伤寒悬解。侈言错简尤甚,兼采方、喻之说,而以阐发五运六气见长。第55页/共80页 2维护旧论派 维护旧论派是指主张维护世传
25、伤寒论旧本内容的完整性和权威性的众多医家。同讥讽王叔和、批评成无己的错简重订派诸家相反,维护旧论诸家对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和成无己首注伤寒论持基本肯定和褒扬的态度。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使之流传后世有功于仲景;成无己首注伤寒论,引经析奥,为后世诸注家所不及。因此,世传本伤寒论的内容不能随便改动。尤其是伤寒论中十篇即六经证治部分并无错简,无须重订。只可依照原文研究阐发,才能明其大意。主张仿照治经学的章句法进行注释,故称维护旧论派。第56页/共80页 维护旧论派维护旧论派 代表人物:张遂辰、张志聪代表人物:张遂辰、张志聪 张锡驹、陈念祖张锡驹、陈念祖 代表著作:代表著作:伤寒论参注伤寒论参注 伤寒论集注
26、伤寒论集注 伤寒论直解伤寒论直解 伤寒论浅注伤寒论浅注第57页/共80页 张遂辰,字卿子,明末仁和县人,著伤寒论参注。他认为,王叔和所编次的伤寒论虽卷数略有出入,而内容仍是长沙之旧;成无己依旧本全文加以注释,其“引经析义,诸家莫能胜之”。故其伤寒论参注,悉依成氏注本的篇卷次第,并成氏注文,一仍其旧,并选择性地增列了后世医家如朱肱、许叔微、王潜善、张洁古、庞安时、李呆、朱震亨、王安道、王三阳、王肯堂诸家之说。各曰参注,良有以也。在伤寒诸家中,张氏可谓是尊王赞成之最为旗帜鲜明者。第58页/共80页 张志聪,字隐庵,清钱塘人。张遂辰之高足,著伤寒论宗印和伤寒论集注。其承师说,认为伤寒论传本之条文编次
27、不但没有错简,而且义理条贯,毫无阙漏。故就其原本“汇节分章”,然后“节解句释,阐幽发微”,如此则“理明义尽,至当不移”。此即所谓章句法,成为维护旧论的有力武器。但其认为伤寒例确属王叔和所作,初稿附于论末,后竟删之,并将辨脉法平脉法置于论末,是与其师不同处。第59页/共80页 张氏对方、喻等人的三纲鼎立说大加反对,对成无己的某些注释也表示了不同见解。其首倡六经气化说,主张以五运六气、标本中气之理来理解伤寒六经的生理病理,认为伤寒三阴三阳之病,多是人体六气之化,而人体六气之化,“本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之旨”。自此,六经气化说成为伤寒六经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第60页/共80页 张锡驹,字令韶,清钱塘
28、人。曾师事名医张志聪,钻研伤寒学。著有伤寒论直解、胃气论。主张维护旧论,观点基本与张志聪一致而略有出入。第61页/共80页 陈念祖,字修园,清福建长乐人,著伤寒论浅注、伤寒真方歌括、长沙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等。他是继钱塘二张之后,力主维护旧论,反对错简,影响最大的一家,成为维护旧论派的中坚。并悉依隐庵所分章节,定为三百九十七法。自太阳篇至劳复篇十篇。节本伤寒论,自此风行。其对二张从运气阐发六经之理,颇为赞赏。第62页/共80页 3辨证论治派 明清时期伤寒学派诸家中,有一些医家着眼于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规律的探讨和发挥。他们对错简重订和维护旧沦的观点均持反对意见,认为不必在孰为仲景原著、孰为叔和
29、所增这一问题上争论不休,而应当在发扬仲景心法上下功夫。这些医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伤寒论,形成了伤寒学术研究中的辨证论治派。根据其研究特点,大致可分为以柯琴、徐大椿为代表的以方类证派,以尤怡、钱潢为代表的以法类证派和以陈修园、包诚为代表的分经审证派。第63页/共80页(1)以方类证:以方类证的方法可以导源于唐代孙思邈的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宋代朱肱亦曾用此法进行方证研究,至清代则有柯琴、徐大椿。第64页/共80页 柯琴,著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三书合称伤寒来苏集。他根据伤寒论中原有桂枝证、柴胡证等语,提出了汤证的概念,即将某汤方的主治证称作某汤证,如桂枝汤证、麻黄汤证等。并采用以
30、方类证的方法,汇集方证条文分属于六经篇中。如太阳篇汇集了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青龙汤、五苓散、十枣汤、陷胸汤、泻心汤、抵当汤、火逆、痉暑湿等共十一证类。第65页/共80页 柯琴在六经研究上,以经界释六经,提出六经地面说,“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并据此而提出了六经为百病立法,指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节制。”这对于扩大六经辨证论治范围是很有意义的。第66页/共80页徐大椿,字灵胎,晚号洄溪老人,清江苏吴县人,著伤寒论类方。其穷研伤寒论数十年,结合临床实践,悟出仲景之辨证心法,“不类经而类方”。于是他大胆突破六经的束缚,把论中方分作桂枝、麻黄、
31、葛根、柴胡、栀子、承气、泻心、白虎、五苓、四逆、理中、杂方等类。除杂方外,十一类各有主方与其主治条文,次列与主方有关的加减方。第67页/共80页如桂枝汤方类即以桂枝汤为主方,以桂枝为基础的加减方则列入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建中汤、桂枝新加汤、桂枝甘草汤、苓桂甘枣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等共19方。这种类方研究更切于临床应用。其类方虽未分经,但将六经主要脉证汇列于后,以便观览,并要求学者“熟记于心”
32、,是知徐氏并非轻视六经。第68页/共80页(2)以法类证:钱潢,一名虚白,字天来,清虞山人,著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其以研究六经分证治法为指导思想,所归纳治法较为详细。如太阳中风证治分做:中风正治、太阳坏病、中风失治、中风火劫、中风误吐、中风误汗、汗下颠倒、中风误下、中风蓄血等九证。其在以法类证研究中吸收了方、喻的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的观点,故其太阳上篇为中风证治,太阳中篇为伤寒证治,太阳下篇为风寒两伤营卫证治。是承袭三纲学说而以法类证者。第69页/共80页尤怡,字在泾,别号饲鹤山人,清长洲人,著伤寒贯珠集。其治伤寒以突出治法研究为特点,三阳篇归纳为八法,曰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
33、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和刺法等(详见后页)。如此则一部贯珠集,以治法提纲携领,归于一贯,颇受后人好评。第70页/共80页正治法正治法:太阳病:麻黄汤、桂枝汤:太阳病: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病:白虎汤、承气汤阳明病:白虎汤、承气汤 少阳病:小柴胡汤少阳病:小柴胡汤权变法权变法:麻桂之证因体质、禀赋因素不同而出现的证:麻桂之证因体质、禀赋因素不同而出现的证 候,如大小青龙汤、桂二麻一汤、小建中汤、候,如大小青龙汤、桂二麻一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方证。炙甘草汤等方证。斡旋法斡旋法:太阳变证如真武汤、蓄血证。:太阳变证如真武汤、蓄血证。救逆法救逆法:坏病的治法,多由误治而成。如大小陷胸汤、:坏病的
34、治法,多由误治而成。如大小陷胸汤、五泻心汤等。五泻心汤等。第71页/共80页类病法类病法:太阳类似证,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太阳类似证,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 等方证,风温、风湿、中湿霍乱等病。等方证,风温、风湿、中湿霍乱等病。明辨法明辨法:阳明证辨可下不可下、或可下尚不能下、或阳明证辨可下不可下、或可下尚不能下、或 不可大下诸证。不可大下诸证。杂治法杂治法:上述诸证概括不了的随证治之诸证。上述诸证概括不了的随证治之诸证。刺刺 法法:针刺诸法,如少阳病热入血室刺期门、大椎、针刺诸法,如少阳病热入血室刺期门、大椎、肺俞、肝俞等。肺俞、肝俞等。第72页/共80页尤怡与钱潢均注重伤寒论的治法研究
35、,但钱潢墨守方、喻三纲之说,所立治法亦过细;尤怡则超脱方、喻之说,以治法为纲,统领病证、病机与方药,别具一格。第73页/共80页(3)分经审证:陈修园陈修园,为维护旧论的中坚。其对,为维护旧论的中坚。其对伤伤寒论寒论的临床应用,采用的临床应用,采用分经审证分经审证的研究方法,的研究方法,益见其临床指导价值。益见其临床指导价值。如太阳病分作经证、府如太阳病分作经证、府证和变证。经证有虚实之分,虚者桂枝汤,实证和变证。经证有虚实之分,虚者桂枝汤,实者麻黄汤;府证有蓄水蓄血之异;蓄水证用五者麻黄汤;府证有蓄水蓄血之异;蓄水证用五苓散,蓄血证用桃仁承气汤;变证有从阳从阴苓散,蓄血证用桃仁承气汤;变证有
36、从阳从阴之化,阳虚者多从少阴寒化,四逆汤、桂枝加之化,阳虚者多从少阴寒化,四逆汤、桂枝加附子汤,阴虚者多从阳明热化,白虎加人参汤、附子汤,阴虚者多从阳明热化,白虎加人参汤、承气汤之类。承气汤之类。他如阳明、少阳皆分经府,太阴他如阳明、少阳皆分经府,太阴有阴化、阳化,少阴有水化、火化,厥阴有寒有阴化、阳化,少阴有水化、火化,厥阴有寒化、热化。如此分证,深得六经六气之旨,对化、热化。如此分证,深得六经六气之旨,对于掌握六经病机、传变特点和证治规律极有帮于掌握六经病机、传变特点和证治规律极有帮助。助。第74页/共80页 包诚包诚,字兴言,清,泾县人。著,字兴言,清,泾县人。著伤寒审证表伤寒审证表,亦
37、主张从六经审证。,亦主张从六经审证。其将太阳经分作本病中风、本病伤寒、其将太阳经分作本病中风、本病伤寒、兼病、阳盛人腑、阴盛人脏、坏病、不兼病、阳盛人腑、阴盛人脏、坏病、不治病等七证;阳明经分作腑病连经、腑治病等七证;阳明经分作腑病连经、腑病、虚证、不治病等四证;少阳经分作病、虚证、不治病等四证;少阳经分作经病、本病、人阳明病、人三阴病、坏经病、本病、人阳明病、人三阴病、坏病五证;三阴经均有脏病连经,脏病两病五证;三阴经均有脏病连经,脏病两证,少阴、厥阴又各多出不治病一证。证,少阴、厥阴又各多出不治病一证。综其分证特点,经病主表,脏腑主里,综其分证特点,经病主表,脏腑主里,腑病多实,脏病多虚而
38、已。腑病多实,脏病多虚而已。第75页/共80页 陈、包二氏之分经审证俱从六经分证。惟陈、包二氏之分经审证俱从六经分证。惟陈氏融人六经气化之说,将深奥的理论落实陈氏融人六经气化之说,将深奥的理论落实到临床证治,实属难能可贵;包氏注重从经、到临床证治,实属难能可贵;包氏注重从经、腑、脏的传变上分辨表里虚实,亦切于临床腑、脏的传变上分辨表里虚实,亦切于临床实用。实用。第76页/共80页小小 结结 伤寒学派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伤寒学派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现在正处于大发展阶段。任应秋先生将其概括为宋金以现在正处于大发展阶段。任应秋先生将其概括为宋金以前八大家明清三大派,近
39、代五大家。前八大家明清三大派,近代五大家。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壅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壅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陆渊雷、黄竹斋第77页/共80页历代医家在整理、编次、校勘、注释历代医家在整理、编次、校勘、注释伤寒论伤寒论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临证经验和认识融汇于其中,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临证经验和认识融汇于其中,使伤寒学说的内容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使伤寒学说的内容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伤寒学派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互相补充,推动伤寒学派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互相补充,推动了伤寒学说的发展,使我们对伤寒学说的认识更加了伤寒学说的发展,使我们对伤寒学说的认识更加完备。完备。第78页/共80页 复习题复习题 1 1、简述伤寒学派的发展过程及其每个阶段、简述伤寒学派的发展过程及其每个阶段的代表医家和代表著作。的代表医家和代表著作。2 2、伤寒学派内部派别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伤寒学派内部派别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怎样认识?你怎样认识?第79页/共80页感谢您的观看!第80页/共80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