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 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测量 测验理论的基本假设.pptx(1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章要点心理特质及其可测性假设测量误差及其来源真分数及其有关假设第1页/共19页第一节 心理特质及其可测性假设 心理特质是指相对稳定的、对个人的行为具有持久的调节作用的心理特征,如智力、兴趣、态度、人格等等。第2页/共19页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特质是“一种一般的神经心理系统,它可以综合不同的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格)是由多种特质有机地组合而成的。特质可以决定一个人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倾向,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第3页/共19页心理特质的可测性虽然心理特质具有内隐性,我们不可能象测量重量或长度
2、那样直接测量人的心理特质,而只能通过测量个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外显行为来推断他的心理特质。但心理特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它进行测量。第4页/共19页第二节 测量误差及其来源误差是在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变因所产生的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效应。1)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因引起的;2)误差是不准确或不一致的测量结果。第5页/共19页准确性和一致性的结果是由于两种不同的误差所导致: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这种误差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无规律可循。第6页/共19页系统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
3、因引起的一种恒定而有规律的效应。这种误差稳定地存在于每一次测量中,此时没值虽然一致,但不准确。系统误差只影响测值的准确性,而随机误差既影响准确性又影响一致性。第7页/共19页测量误差的来源测量工具被测对象施测过程 第8页/共19页第三节 真分数及其有关假设真分数(True Score,简称为T分数)就是反映被试某种心理特质真正水平的那个数值。通过测量实际得到的分数称为该特质的观察分数。当观察分数接近真分数时,就说这次测量的误差较小。第9页/共19页真分数是一个在理论上构想出来的抽象概念,在实际测量中是无法得到的。只要观察分数与真分数之间的误差不是太大,或者说误差被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我们的
4、测量也就可以看作是可接受的测量。第10页/共19页数学模型及其假设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关一个随机误差(E)。即:X=T+E (3-1)这里的测量误差(E)指的是引起测量不一致性的变因产生的效应,即指随机误差,不包括系统误差,后者不引起分数的改变,因而包含在真值中。第11页/共19页关于测量误差(E)的3个假设 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其平均误差为零。即:M(X)=T 或 M(E)=0第12页/共19页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即:TE=0第13页/共19页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
5、之间相关为零。即:E1E2=0第14页/共19页我们在实施一个标准化测验时,并不是用许多平行测验来反复测查同一个被试,而是用一个测验来同时测查许多被试。由于每个人的误差都是随机的,方向不同,只要团体足够大,其误差便会互相抵消。因此,整个团体的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趋近于该团体的平均真分数。第15页/共19页对于一个团体来说,实得分数、真分数和测量误差之间有如下关系:SX2=ST2+SE2 (3-2)在一次测量中,被试观察分数的方差等于其真分数方差与误差分数方差之和。第16页/共19页真分数仍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SV2)和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异(SI2),可用公式:ST2=SV2+SI2 (3-3)SV2是由所要测量的变因引起的,SI2是由其它变因引起的(系统误差)。第17页/共19页将公式(3-3)代入公式(3-2)可得到如下公式:SX2=SV2+SI2+SE2 (3-4)一组测验分数之间的变异数(SX2)是由与测量目的有关的变异数(SV2)、稳定的但出自无关来源的变异数(SI2)和测量误差变异数(SE2)所决定的。第18页/共19页感谢您的观看!第19页/共19页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