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x
《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pptx(7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在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学习中,通过丰富的、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互依赖的量,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正、反比例的过程。在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学习中,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1页/共77页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总复习在设计与编排上,力图达到以下目标:第一,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基础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形成。第二,加强所学内容之间的联系。通过总复习,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迁移到新的情境。第三,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思想。第四,培
2、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五,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第2页/共77页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本册教材的编写特点基于以上的考虑,总复习部分在编写中,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重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2、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3、注意整理与应用相结合。第3页/共77页各单元内容介绍与问题释疑各单元内容介绍与问题释疑第4页/共77页已学的相关内容第一学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初步认识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 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圆柱和圆锥圆柱和圆锥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
3、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第5页/共77页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面的旋转: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其各部分名称;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圆柱的表面积: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是正方形),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理解圆柱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锥的体积:理解圆锥的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第6页/共77页内 容建议课时数面的旋转(圆柱和圆锥的认识)4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体积 4圆锥的体积 练
4、习一+机动 4实践活动第一单元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第7页/共77页问题:六年级学习的圆柱、圆锥比一年级有哪些发展?对于圆柱和圆锥,学生在一年级已经能够直观辨认,此时学习圆柱和圆锥,学生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加深认识:第一,从“静态”到“动态”,即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第二,从“整体辨认”到“局部特征刻画”。第三,从观察圆柱、圆锥的实物到认识它们画在平面上的“直观图”几何图。第8页/共77页问题:如何组织面的旋转的教学?教学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回想宾馆的旋转门旋转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几何图形。可以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等不同的小旗快速旋转,然后说说它们旋转后各
5、是什么形体,通过操作、想象,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第9页/共77页问题:教材第7页第6题:“每平方米的纸”能不能改成“边长为1米的纸”?教材没有给出包装纸的具体形状,目的是只要求学生能用大面积除以小面积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行,其重点是对侧面积的理解,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际应用。如果改为边长1米的正方形的纸,可能还要考虑到如何剪裁的问题,这样就增大了问题的难度,当然,如果把这个题目重新设计一下,给出一定规格的包装纸,让学生考虑怎样剪裁,能做多少个薯片盒,也是可以的,但需要单独作为一个实践活动来做,这就不是教材中原题的设计意图了。第10页/共77页问题:“判断:上、下两个底面
6、相等的圆形物体一定是圆柱体”,对不对?这个问题本身的叙述是不科学、不严谨的。什么是“圆形物体”?数学上没有这样的语言,“圆形物体”是一个生活中的用语。什么样的物体是“圆形物体”呢?如果圆柱是圆形物体,那么锣鼓队中的鼓是不是圆形物体呢?一些出版社的教辅材料由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出现叙述语言不规范、不严谨的现象,如果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跟学生作以解释,而不要让学生在这些没有太大意义的题目上纠缠。第11页/共77页问题: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教学目标中,都要求让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其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教材这样要求是基于什么考虑?以圆柱体积的内容安排为例:教材安排探索圆柱体积计
7、算方法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发现通常都是在通过类比、归纳等探测性方法进行探测的基础上,获得对有关问题的结论或解决方法的猜想,然后再设法证明或否定猜想,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而,类比、归纳是获得猜想的两个重要的方法。类比是一种合情推理的方式,运用归纳、类比可以帮助人们猜想出结论。当然,通过合情推理得到的猜想还需要进一步证明。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出严格的证明,学生只要能够从不同角度说明其合理性(也就是验证说明)即可。第12页/共77页 教材先呈现了“类比猜想”的过程。由于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都是直柱体,而且长方体与正方
8、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由此可以让学生产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可能也是“底面积高”。在形成猜想后,教材又引导学生“验证说明”自己的猜想,教材中呈现了两种“验证说明”的方法:一种是用硬币堆成一堆,用堆的过程来说明用“底面积高”计算圆柱体积的道理,这实际上是“积分”思想的渗透;另一种方法是转化思想的渗透,即把圆柱通过“切、拼”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再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第13页/共77页圆柱、圆锥教学时一些相关知识的提供圆柱1.圆柱的概念:一个矩形,以它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2.圆柱的特征: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
9、做高。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3.圆柱的侧面:圆柱的周围是一曲面,叫做侧面。把圆柱的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柱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S=Ch。第14页/共77页3.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表面积。4.圆柱的体积: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个相等的扇形(如分成4个、8个、16个、32个),然后把圆柱切开,照下图拼起来,就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分成的扇形越多,拼起来越接近于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高等于圆柱体的高。如果用V表示圆柱的体积,用S表示圆柱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的高
10、,则圆柱的体积为:V=Sh=rh。第15页/共77页圆锥:1.圆锥的概念:一个直角三角形以它的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旋转体。2.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用h表示。圆锥只有一条高。3.圆锥的体积:圆柱形容器的容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的3倍;反过来说,圆锥形容器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的三分之一,即V=1/3Sh。第16页/共77页通过“用长方形纸卷圆柱”的活动,使学生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圆柱、圆锥教学时一些相关知识的提供第17页/共77页底面半径底面周长 高侧面积体积0.322
11、326410.30.644166420.61.27886440.52.551646481.7第18页/共77页案例: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第19页/共77页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正比例和反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已学过的相关内容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正比例及其应用反比例及其应用比例尺第20页/共77页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变化的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变化的量);在具体情境中,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正比例:认识正比例,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感受正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画一画:通过“画一画”活动,初
12、步认识正比例图像,会在方格纸上描出成正比例的量所对应的点,并能根据一个变量的值,估计它所对应的变量的值。第21页/共77页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及知识点反比例: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感受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观察与探究: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利用图进一步认识反比例。图形的放缩: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和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感受图形的相似。比例尺: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第22页/共77页第二单元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内容 建议课时数变化的量5
13、正比例画一画反比例3观察与探究图形的放缩4比例尺练习二+机动3第23页/共77页问题:什么是函数?函数:在数学领域,函数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使一个集合里的每一个元素对应到另一个(可能相同的)集合里的唯一元素。函数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去理解:两组元素;对应的规则;第一组中的每个元素在第二组中只有唯一的对应量。术语:函数,映射,对应,变换通常都有同一个意思。但函数只表示数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映射还可表示点与点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说函数包含于映射。第24页/共77页问题:教材第18页为什么要安排“变化的量”这节课?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依赖的量。从数学的角度研
14、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同时,研究现实世界中的变化规律,也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第25页/共77页问题:教材第18页为什么要安排“变化的量”这节课?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量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模型,函数的学习一直是中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表明,对变量之间关系的探索和描述应从小学阶段非正式地开始,早期对函数的丰富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其实,以前学习的探索数和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等,已经为学生积累了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经验。而本单元的正比例、反比例本身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函数。多种研究表明,学
15、生体会、理解函数思想需要丰富的情境,应使他们对函数的多种表示数值表示(表格)、图像表示、解析表示(关系式)有丰富的经历。学生在这些情境和经历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变量,感受到有的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第26页/共77页问题:教材第18页为什么要安排“变化的量”这节课?因此,在学生正式学习正比例、反比例之前,教材设计了三个关于变化的量的具体情境,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分别运用了表格表示、图像表示、关系式表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变量和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并尝试对这些关系进行大致的描述。第27页/共77页问题:正比例的关系式有的同学写成x:y=k
16、(一定),可以吗?为什么?小学阶段讲正反比例是为了渗透函数的思想,并不是系统的学习函数知识。另外在函数表达式中y表示因变量,x表示自变量也是人为的规定,是一种约定俗成。因此小学生将正比例的表达式写成x:y=k(一定),也能正确地表达正比例的意义,反映两种相关联的量x、y之间的关系,所以应该是正确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仍然应该要求孩子们按照一定的规范去书写,这样的要求也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第28页/共77页问题:如何理解正比例?教材淡化了正比例形式化的、定义式的表述,通过大量的例子以及图形给学生丰富的感知经验。从图像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是正比例成一条
17、直线,二是这条直线过(0,0)点(即原点)。实质上说是它变化率相同。第29页/共77页问题: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点?如何把握“画一画”这节课的度?正比例函数的图像主要有下面的特点:(1)是一条直线;(2)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增大而增大;(3)过(0,0)点。教学中只要学生能说出:所有的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就行了。对于后面的两条,没有要求。根据图像判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小学生来说太难。第30页/共77页问题:“画一画”这一节课的目的是什么?这节课实际上是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让学生能用图表达自己的思想,用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有利
18、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这节课要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画一画,了解正比例函数图像的特点,会从中寻找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31页/共77页问题:“反比例”中两个表的设计目的是什么?为了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体会到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教材就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这些情境,从不同的角度(实际生活、图形)反映了反比例的意义。第32页/共77页问题:“反比例”中两个表的设计目的是什么?教材中的两个表画出了和是12的直线及积是12的曲线。两个表分别表示的变化关系是不相同的。第(1)题的加法表,在和一定
19、的情况下,其关系是是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设这两个加数分别为x、y,和为A,则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y-xA,这是一次函数。第(2)题的乘法表,在积一定的情况下,其关系是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如果设这两个乘数分别为x、y,积为A,则两个因数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xyA,或yAx,这是反比例函数。其实,从两个表中的直线和曲线也可以直观地看出两种变化关系的不同。同时,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又直观、动态地体现了“成反比”的过程。第33页/共77页问题:“观察与探究”一课的“度”怎样把握?“观察与探究”一课,是让学生尝试用图表示成反比例的量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利用图进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世纪 小学 数学 六年级 下册 教材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