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和心理学基础.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绪论和心理学基础.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和心理学基础.pptx(7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材:教材:1.1.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姜乾金姜乾金 人民卫生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010 2.2.医学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季建林季建林 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2008第1页/共73页教学内容第一章第一章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第二章第二章 异常心理与行为异常心理与行为第三章第三章 心理应激心理应激第四章第四章 心理诊断与评估心理诊断与评估第五章第五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咨询与治疗第六章第六章 心理卫生与健康心理卫生与健康第七章第七章 临床身心疾病临床身心疾病第八章第八章 医患关系医患关系第2页/共73页绪论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第二节 心理现象 第三节 医学模式的转
2、变与医学心理学 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和相关学科 第3页/共73页绪论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概述(略)一、医学心理学的概念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和心理学相互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第4页/共73页二、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生物、心理、社会三因素统一的观点(二)治病和治人统一的观点(三)认知评价作用的观点(四)适应和调节的观点 第5页/共73页三、医学心理学史(一)国外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1、心理学一直从属于哲学,直到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W.Wundt)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才使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于
3、世 2、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首先提出心理测验的概念,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热点转向了心理测验。3、1908年在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生协会。第6页/共73页4、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S.Freud)创立的心理动力学派5、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认为:人的一些病态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所以变态行为和心身疾病等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得到矫正。6、人本主义在理论上与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并列,构成了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第7页/共73页(二)国内医学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1936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
4、会成立 1990年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学会成立 1993年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学会成立 80年代后期,卫生部将医学心理学纳入必修课 从1999年国家开始实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已经把医学心理学作为16门考试的科目之一 第8页/共73页第二节 心理现象 一、心理现象概述 心理现象个性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个性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心理过程意志过程 情感过程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第9页/共73页二、心理现象的实质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主观和能动的反映第10页/共73页三、心理的社会学基础(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
5、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一)社会化的主要因素1家庭的影响2学校的影响 3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11页/共73页(二)社会化的发展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是逐步完成的,他使得个体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通过这一过程表现出社会化的社会强制性、个体能动性、终身持续性的基本特征和显示出年龄性与阶段性的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第12页/共73页第三节医学模式的转变与医学心理学医学模式(medical model)是某一时代的心身观、健康观和疾病观的集中反映,是医学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第13页/共73页第四节 医学心理学的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 2控制
6、观察法二、调查法三、晤谈法四、实验法五、测验法六、个案法 第14页/共73页第一章心理学基础知识第一节认识过程 第二节 情绪与情感过程 第三节意志过程第四节 个性 第15页/共73页第一节认识过程一、感觉(一)概述任何事物都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当事物的个别的,某些方面的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的大脑,就产生了感觉(sensation)。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根据感觉的对象不同,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第16页/共73页(二)感觉的一般特性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所谓感受性是指各感受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的指标是感觉阈限,即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
7、段时间的刺激量。一般来讲,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感受性又可以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感觉阈限也可以再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第17页/共73页2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的长时间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之为感觉的适应。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就是感觉适应的典型例子。大多数感觉的适应,一般都表现为感受性的逐渐降低或暂时消失。第18页/共73页3.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一种感觉在其它感觉的影响下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叫作感觉的相互作用。其发生的一般趋向是:一定条件下,弱刺激引起的弱的感觉可以增强其它同时发生的感觉的感受性。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8、”。由于感觉的相互作用,一种感觉分析器的活动可以影响另一种分析器的感受性,这种现象叫联觉。比如:同一个黄瓤西瓜中挤出的汁分为两杯,一杯中加入食用红色,另一杯不加。不知者品尝起来,大都觉得红色西瓜汁更甜,这就是色味联觉。第19页/共73页 4感觉的补偿与发展 一个正常人,出生之后就具备了各种感觉器官和初步的感觉能力。随后,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过程中,人们的不同方面的感受性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得到不同的发展和提高。另外,当人的某种感觉能力丧失后,为适应生活的需要,其它方面的感觉能力可以获得突出的发展,以资补偿。如盲人丧失了视觉,但其听觉和触摸觉、振荡觉都得到了特别的发展,可以靠触摸识字读书,依靠竹竿探路
9、等等,都是感觉补偿的例子。第20页/共73页二、知觉(一)概述 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对比感觉和知觉,我们可以知道,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人脑对事物整体的反映。人类一般是以知觉的形式来直接反映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成分而存在于知觉之中。因此,有人也统称之为感知觉。但严格地说,二者是不同的心理过程。第21页/共73页(二)知觉的分类 对知觉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知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根据反映对象的不同特性,还可以把知觉划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等。第22页/
10、共73页(三)知觉的基本特性 1 知觉的选择性 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并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就被称为知觉的选择性。关于知觉的对象和背景的结构关系,是知觉最基本的特点。在一定条件下,知觉的对象和背景可以互换。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主观方面的因素包括:个体的知识,经验,情绪,动机,兴趣,需要等。客观方面: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以及刺激物的新颖性都可以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第23页/共73页 2知觉的整体性 人的知觉是一个主观加工处理感觉信息的过程。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这种使知觉保持完备性的特性被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11、。第24页/共73页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把它标记出来,这种感性阶段的理解就是知觉的理解性。其中,词语对知觉的理解性具有指导意义。知识、经验越丰富,对于事物的理解就能越深入,越精确。此外,个人的动机与期望,情绪与兴趣,爱好以及定势等,对于知觉的理解性都有重要的影响。第25页/共73页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或称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普遍地存在于各类知觉当中。尤以视知觉最为突出。当我们知觉不熟悉的客体时,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或者当知觉的条件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和限度时
12、,我们的知觉就难以保持恒常性了。因此,知觉恒常性的保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26页/共73页(四)错觉(cllusion)。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产生错觉,但错觉不同于幻觉,它是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要产生的带有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的知觉。如“两小儿辩日”的故事。错觉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受知觉整体性和理解性的影响,即原有知识经验的影响;受强烈的情绪影响,如所谓“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感、知觉器官的协调不当等。大部分错觉的形成是暂时的,一旦了解了事实真相,会很快消失。第27页/共73页三、记忆(一)概述 记忆是人脑积累知识经验的一种功能。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练
13、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感以及行为、举止等,在事情经过之后,仍会有一部分作为经验在人的头脑当中留下印记,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得到恢复的过程,就是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词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等四种类型。第28页/共73页(二)记忆的三阶段模型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是记忆过程的开始阶段。一切输入记忆系统的信息,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产生感觉和知觉。2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一般可以保持信息1分钟左右。如果没有经过复述强化,则很快消失。3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复述强化可以进入长时记忆系统。第29页/共7
14、3页(三)记忆的过程 完整的记忆活动分为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基本环节。第30页/共73页(四)记忆的方法 1.过度学习2.科学的识记 3.及时复习 4.运用联想 5.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第31页/共73页四、想象(一)概述 想象(imagination)是在外界现实刺激物的影响下,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其基本材料是表象。第32页/共73页(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性和计划性,可将想象分为随意想象和不随意想象。第33页/共73页五、思维(一)概述 思维(thinking)是人脑通过语言对客观现实进行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
15、其间接性和概括性。第34页/共73页(二)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心理活动。1.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2.比较和分类:比较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把事物加以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的思维操作活动。3.抽象和概括:抽象是在思想上把各种对象、现象中的主要与次要,本质与非本质,个别与一般,偶然与必然属性相分离的智力提取过程,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分析过程。第35页/共73页(三)思维的形式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一种理性认识。概念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内涵和外延。判断是指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定的过程。推理是指从已有的判断推导出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绪论 心理学 基础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