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与能量代谢.pptx
《物质与能量代谢.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质与能量代谢.pptx(9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概概 述述 物质代谢:物质代谢: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第1页/共92页第一节第一节 物质代谢物质代谢 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一、人体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一一)主要营养物质的生理功用主要营养物质的生理功用1.1.三大能源物质的生理功用三大能源物质的生理功用2.2.水及无机盐的生理功用水及无机盐的生理功用 3.3.维生素的生理功用维生素的生理功用 第2页/共92页(二二)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主
2、要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吸收:吸收: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经过消化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1.1.消化消化消化的方式:消化的方式: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机械性消化或物理性消化: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食物磨碎,消化液混合,向消化消化道肌肉的舒缩活动,食物磨碎,消化液混合,向消化道远端推送。道远端推送。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消化酶能将糖类、脂肪及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颗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消化酶能将糖类、脂肪及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颗粒。
3、粒。第3页/共92页(1)(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特性:消化道平滑肌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特点包括:特点包括: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比骨骼肌低;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比骨骼肌低;消化道平滑肌在体外适宜环境内,仍能保持良好的节律性运动;消化道平滑肌在体外适宜环境内,仍能保持良好的节律性运动;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以维持消化道的形状和位置,并使消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性收缩,以维持消化道的形状和位置,并使消化道管腔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产生平滑肌的收缩活动;化道管腔保持一定的基础压力,产生平滑
4、肌的收缩活动;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较大的伸展性,从而使消化道能够容纳几倍于自己原初体积的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较大的伸展性,从而使消化道能够容纳几倍于自己原初体积的食物;食物;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而对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第4页/共92页(2(2)消消化化液液的的作作用用 第5页/共92页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消化液的主要功能为: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稀释食物,使之与血浆的渗透压相等,以利于吸收;等,以利于吸收;改变消化道内的改变消化道内的pHpH,使之适应于消,使之适应于消化酶活性的需要;化酶活性的需要;水解复杂的食物
5、成分,使之便于吸水解复杂的食物成分,使之便于吸收;收;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例如,胃的粘液具保护消化道粘膜。例如,胃的粘液具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有较高的粘滞性和形成凝胶的特性。第6页/共92页(3)(3)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简述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消化简述 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胃内消化胃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小肠内消化 大肠内消化大肠内消化 第7页/共92页口口腔腔内内消消化化第8页/共92页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唾液的性质和成分 pH:pH:6.66.67.1(7.1(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无色无味近于中
6、性的液体)。成分成分:水水(占占99%)99%),有机物,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溶菌酶等溶菌酶等),无,无机物机物(Na(Na+、k k+、HCOHCO3 3-、ClCl-等等)。唾液的作用:唾液的作用:1.1.消化作用消化作用:唾液可湿润食物利于咀嚼和吞咽唾液可湿润食物利于咀嚼和吞咽;溶于水的食物溶于水的食物味觉味觉;唾液淀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2.2.清洁作用清洁作用:大量唾液能中和、清洗和清除有害物质;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大量唾液能中和、清洗和清除有害物质;溶菌酶还有杀菌作用。3.3.排泄作用排泄作用:铅铅、汞汞、碘
7、等异物及狂犬病碘等异物及狂犬病、脊髓灰质炎的病毒可随唾液排出。脊髓灰质炎的病毒可随唾液排出。4.4.免疫作用免疫作用: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对抗细菌,若缺乏时易患龋齿。唾液中的免疫球蛋白可直接对抗细菌,若缺乏时易患龋齿。第9页/共92页第10页/共92页第11页/共92页胃内消化胃内消化 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性 质:质:无色,无色,pH 0.9pH 0.91.51.5 是体内是体内pHpH最低的液体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分泌量:1.51.52.5L/2.5L/日日 成成 分: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和和HCOHCO3 3-等
8、无机物。等无机物。第12页/共92页 胃蛋白酶胃蛋白酶蛋白质蛋白质 蛋白示、蛋白胨、多肽蛋白示、蛋白胨、多肽胃排空:胃排空: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食物的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及化学食物的排空速度与食物的物理性状及化学组成有关。组成有关。通常稀薄、流体食物比粘稠、固体食物排通常稀薄、流体食物比粘稠、固体食物排空快,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空快,颗粒小的食物比大块食物排空快。糖类排空速度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糖类排空速度最快,蛋白质次之,脂肪类最慢。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要最慢。混合食物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4-6小时。小时。第13页/共92页小肠内消化小肠
9、内消化 1.1.胰液胰液 胰液为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胰液为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 pH7.8pH7.88.48.4,渗透压,渗透压血浆血浆 胰液呈间歇性分泌胰液呈间歇性分泌,分泌量约为分泌量约为1 12L/2L/每日。每日。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胰液是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1)(1)水和碳酸氢盐水和碳酸氢盐(2)(2)碳水化合物水解酶: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胰淀粉酶(3)(3)脂类水解酶:脂类水解酶:胰脂肪酶胰脂肪酶(4)(4)蛋白质水解酶: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主要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第14页/共92页2.2.胆汁胆汁(1)(1)胆盐胆盐:促脂肪消化促脂肪消
10、化:乳化脂肪、增加酶作用面乳化脂肪、增加酶作用面积积 促脂肪吸收促脂肪吸收:与脂肪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与脂肪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促脂溶性促脂溶性VitVit吸收吸收:促胆汁的自身分泌促胆汁的自身分泌:肠肠-肝循环肝循环(2)(2)胆固醇胆固醇:正常时,胆固醇与胆盐的浓度正常时,胆固醇与胆盐的浓度呈一定的比例,呈一定的比例,若胆固醇若胆固醇胆石症。胆石症。(3)(3)胆色素胆色素:第15页/共92页 3.3.小肠液小肠液 弱碱性液体,弱碱性液体,pH7.6pH7.6。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分泌量大分泌量大(1(13L/3L/日日)特点特点 酶种类多酶种类多 持续分泌持续分泌 小肠液的成分
11、和作用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1)(1)中和胃酸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遭胃酸侵蚀。(2)(2)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稀释肠腔内容物,利于吸收。(3)(3)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肠激酶能激活胰蛋白酶原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4)(4)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肠淀粉酶能水解淀粉成为麦芽糖。(5)(5)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多种消化酶进一步消化水解食糜。第16页/共92页2.2.吸收吸收 (1)(1)吸收的部位吸收的部位 食物食物在口腔及食道内不被吸收。在口腔及食道内不被吸收。胃胃所吸收的食物也很少,只吸收酒精和少所吸收的食物
12、也很少,只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量水分。小肠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一般认为,糖类、是吸收的主要部位,一般认为,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回肠能够吸收胆盐和维生肠和空肠吸收,回肠能够吸收胆盐和维生素素B12B12。大肠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结肠可吸收其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结肠可吸收其肠腔内肠腔内80%80%的水和的水和90%90%的的NaNa+及及ClCl-。第17页/共92页(2)(2)小肠吸收的特点小肠吸收的特点 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小肠吸收的有利条件:面面积积保保证证:长长5 56 6米米皱皱 褶褶 绒绒 毛毛 微微 绒绒 毛
13、毛200m200m2 2;设设备备保保证证:酶酶多多转转运运工具运输途径;工具运输途径;时时间间保保证证:停停留留时时间间长长,约约3 38h8h;动动力力保保证证:绒绒毛毛伸伸缩缩具具有唧筒样作用。有唧筒样作用。第18页/共92页(3)(3)小小肠肠内内主主要要营营养养物物质质的的吸吸收收 第19页/共92页(三三)肌肉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影响肌肉运动对消化和吸收机能的影响 肌肉运动可以产生骨骼肌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内肌肉运动可以产生骨骼肌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的效应,导致胃肠道血流量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的效应,导致胃肠道血流量明显减少明显减少(约较安静时减少约
14、较安静时减少2/32/3左右左右),消化腺分泌消,消化腺分泌消化液量下降;化液量下降;运动应激亦可致胃肠道机械运动减弱,使消化能力受运动应激亦可致胃肠道机械运动减弱,使消化能力受到抑制。到抑制。为了解决运动与消化机能的矛盾,为了解决运动与消化机能的矛盾,一定要注意运动与一定要注意运动与进餐之间的间隔时间。进餐之间的间隔时间。饱餐后,不可立即运动;饱餐后,不可立即运动;剧烈运动结束后,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再进餐。剧烈运动结束后,亦应经过适当休息再进餐。第20页/共92页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二、主要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 (一一)糖代谢糖代谢1 1人体的糖贮备及其供能形式人体的糖贮备及其供能形式
15、 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通过食物获得。人体内糖类主要是糖原及葡萄糖,通过食物获得。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单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一部分合成肝糖原肝糖原;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一部分随血液运输到肌肉合成肌糖原肌糖原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贮存起来;一部分被组织直接氧化利用;另一部分维持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的浓度。因而,因而,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人体的糖以血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形式存在,并以血糖为中心,使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葡萄糖是人体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葡萄糖是人体
16、内糖类的运输形式,而糖原是糖类的贮存形式。存形式。第21页/共92页(1)(1)糖原糖原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人体各种组织中大多含有糖原,但其含量的差异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的差异很大。例如,脑组织中糖原含量甚少,而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方式贮存的糖少,而肝脏和肌肉中以糖原方式贮存的糖类约有类约有350-400350-400克,运动员糖原储量可达克,运动员糖原储量可达400-550400-550克。克。肌糖原既是肌糖原既是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高强度无氧运动时机体的重要能源,又是大强度有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能源,又是大强度有氧运动时的主要能源。许多研究表明,糖原贮量许多研
17、究表明,糖原贮量(特别是肌糖原特别是肌糖原)的增多,有助于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的增多,有助于耐力性运动成绩的提高。第22页/共92页(2)(2)血糖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血液中的葡萄糖又称血糖,正常人空腹浓度为为80-120mg%80-120mg%。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血糖是包括大脑在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能源。能源。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运动员安静状态下的血糖浓度与常人无异。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谢保持动血糖浓度是人体糖的分解及合成代谢保持动态平衡的标志。态平衡的标志。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糖水平下降,运动饥饿及长时间运动时,血
18、糖水平下降,运动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劳的征象。肝糖员会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及疲劳的征象。肝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原可以迅速分解入血以补充血糖,维持血糖的动态平衡。的动态平衡。第23页/共92页2.2.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糖在体内的分解代谢 (1)(1)糖糖酵酵解解 糖酵解与乳酸生成糖酵解与乳酸生成 第24页/共92页乳酸的清除(引自:乳酸的清除(引自:A.W.S.Watson,1995A.W.S.Watson,1995)第25页/共92页(2)(2)有氧有氧氧化氧化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糖的有氧氧化途径 第26页/共92页3.3.运动与补糖运动与补糖 (1)(1)补糖时间与补糖量补
19、糖时间与补糖量 目前一般认为,目前一般认为,运动前运动前3-43-4小时补糖可以增加运动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小时补糖可以增加运动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5 5分钟分钟内或运动开始时补糖效果较理想。内或运动开始时补糖效果较理想。一方面,糖从胃排空一方面,糖从胃排空小肠吸收小肠吸收血液转运血液转运刺激刺激胰岛素分泌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可引起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的迅速释胰岛素分泌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另一方面,可引起某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的迅速释放,从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还可以减少运动时肌糖原的消耗。放,从而抑制胰岛素的释放,使血糖水平升高;同时还可以减少运动时肌糖
20、原的消耗。应当注意的是,应当注意的是,在比赛前一小时左右不要补糖,以免因胰岛素效应反而使血糖降低。在比赛前一小时左右不要补糖,以免因胰岛素效应反而使血糖降低。第27页/共92页进行一次性长时间耐力运动时,以补充高糖类食物作为促力手段,需在运进行一次性长时间耐力运动时,以补充高糖类食物作为促力手段,需在运动前动前3 3天或更早些时间临时食用。天或更早些时间临时食用。在长时间运动中,如马拉松比赛,可以通在长时间运动中,如马拉松比赛,可以通过设立途中饮料站适量补糖。过设立途中饮料站适量补糖。运动后补糖将有利于糖原的恢复。运动后补糖将有利于糖原的恢复。耐力运动耐力运动员在激烈比赛或大负荷量训练期,膳食
21、中糖类总量应与其每日能量消耗的员在激烈比赛或大负荷量训练期,膳食中糖类总量应与其每日能量消耗的70%70%,有利于糖原的恢复。,有利于糖原的恢复。运动前或赛前补糖运动前或赛前补糖可采用稍高浓度的溶可采用稍高浓度的溶液液(35%-40%)(35%-40%),服用量,服用量40-5040-50克糖。克糖。运动中或赛中补糖运动中或赛中补糖应采用浓度较低的糖应采用浓度较低的糖溶液溶液(5%-10%)(5%-10%),有规律地间歇补充,每,有规律地间歇补充,每2020分钟给分钟给15-2015-20克糖。克糖。第28页/共92页(2)(2)补糖种类补糖种类 低聚糖低聚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糖是一种人工合成糖(
22、目前多使用由目前多使用由2-102-10个葡萄糖单位聚合成的低聚糖个葡萄糖单位聚合成的低聚糖),渗,渗透压低,分子量大于葡萄糖。研究表明,浓度为透压低,分子量大于葡萄糖。研究表明,浓度为25%25%的低聚糖的渗透压相当于的低聚糖的渗透压相当于5%5%葡葡萄糖的渗透压,故可提供低渗透压高热量的液体,效果较理想。萄糖的渗透压,故可提供低渗透压高热量的液体,效果较理想。对糖原恢复的研究发现,淀粉、蔗糖合成肌糖原的速率大于果糖,对糖原恢复的研究发现,淀粉、蔗糖合成肌糖原的速率大于果糖,但果糖合成肝糖但果糖合成肝糖原的效果则比蔗糖或葡萄糖为佳。因此,补糖时应注意合理选择搭配糖的种类,同原的效果则比蔗糖或
23、葡萄糖为佳。因此,补糖时应注意合理选择搭配糖的种类,同时,运动员膳食中应注意保持足够量的淀粉。时,运动员膳食中应注意保持足够量的淀粉。第29页/共92页(二二)脂肪代谢脂肪代谢 1.1.人体的脂肪贮备人体的脂肪贮备人体脂肪的贮存量很大,约占体重的人体脂肪的贮存量很大,约占体重的10%-10%-20%20%。一般认为,最适宜的体脂含量为:。一般认为,最适宜的体脂含量为:男男性为体重的性为体重的6%-14%6%-14%,女性为,女性为10%-14%10%-14%。2.2.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脂肪在体内的分解代谢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及脂肪脂肪在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为甘油及脂肪酸,然后再分
24、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酸,然后再分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用以合成释放出大量能量,用以合成ATPATP。在氧供应。在氧供应充足时进行运动,脂肪可破大量消耗利用。充足时进行运动,脂肪可破大量消耗利用。第30页/共92页3.3.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脂肪代谢与运动减肥 运动减肥通过增加人体肌肉的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的分解氧化,降低运动后脂肪运动减肥通过增加人体肌肉的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的分解氧化,降低运动后脂肪酸进入脂肪组织的速度,抑制脂肪的合成而达到减肥的目的。酸进入脂肪组织的速度,抑制脂肪的合成而达到减肥的目的。减肥的方式:减肥的方式:一是参加运动一是参加运动,二是控制食物摄
25、入量。二是控制食物摄入量。选择较适宜的运动方式选择较适宜的运动方式,提倡采用动力型、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提倡采用动力型、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运动,如步行、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跑步、游泳、骑自行车、“迪斯科迪斯科”舞蹈等运动,均可以有效地降低体脂水平。舞蹈等运动,均可以有效地降低体脂水平。水中运动减肥为近年来提倡的减肥方式。水中运动减肥为近年来提倡的减肥方式。水中运动已发展到在水中行走、跑步、水中运动已发展到在水中行走、跑步、跳跃、踢水、水中球类游戏等多种运动。跳跃、踢水、水中球类游戏等多种运动。第31页/共92页4.4.减肥运动量的设定减肥运动量的设定 适宜:适宜:每周减轻体重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质 能量 代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