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pptx
《细胞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能量转换-线粒体和叶绿体.pptx(5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 线粒体的形态、大小、数量与分布 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外膜(outer membrane(outer membrane):含孔蛋白(porin)(porin),通透性较高。内膜(inner membraneinner membrane):高度不通透性,向内 折叠形成嵴(cristaecristae)。含有与能量转换相关的蛋白膜间隙(intermembrane spaceintermembrane space):含许多可溶性酶、底物及辅助因子。基质(matrix)或内室:含三羧酸循环酶系、线粒体基因 表达酶系等以及线粒体DNA,RNA,核糖体。第1页/共59页Structures
2、 of the mitochondrion管状嵴线粒体第2页/共59页第3页/共59页第4页/共59页人黑色素瘤细胞线粒体第5页/共59页二、线粒体的化学组成及酶的定位线粒体组分分离方法线粒体的化学组成线粒体酶的定位第6页/共59页第7页/共59页第8页/共59页线粒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657070)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253030):磷脂占3/4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膜主要是心磷脂。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0.3:1(内膜);1:1(外膜)第9页/共59页三、氧化磷酸化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 胞生命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
3、成、细 胞凋亡、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 电解质稳态平衡的调控有关。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的分子基础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Mithchell,1961)质子动力势的其他作用线粒体能量转换过程略图第10页/共59页真核细胞线粒体中代谢反应第11页/共59页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 分子中储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ATP 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放能)与磷酸化(ADP+Pi(ADP+Pi,储能)同时进行,密切偶连,分别由两个不同的
4、结构体系执行 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的四种复合物,组成两种呼吸链:NADH呼吸链(复合物I,III,IV组成)FADH2呼 吸 链(复 合 物II,III,IV组成)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ATPATP合成酶(ATP synthaseATP synthase)(磷酸化的分子基础)第12页/共59页电子传递链(呼吸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复合物: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组成:含42个蛋白亚基,至少6个Fe-S中心和1个黄素蛋白。作用:催化NADH氧化,从中获得2高能电子辅酶Q;泵出4 H+复合物:琥珀酸脱氢酶
5、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非质子移位体)组成:含FAD辅基,2Fe-S中心,作用:催化2低能电子FADFe-S辅酶Q(无H+泵出)复合物:CoQ-细胞色素c还原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组成:包括1cyt c1、2cyt b、1Fe-S蛋白 作用:催化电子从UQH2cyt c;泵出4 H+(2个来自UQ,2个来自基质)复合物:细胞色素C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组成:二聚体,每一单体含13个亚基,三维构象,cyt a,cyt a3,2Cu 作用:催化电子从cyt c分子O2 形成水,2 H+泵出,2 H+参与 形成水第13页/共59页线粒体内膜呼吸链电子传递示意图第14页/共5
6、9页第15页/共59页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四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含血红素辅基)、Fe-SFe-S中心、辅酶Q。前三种与蛋白质结合,辅酶Q为脂溶性醌。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能量转化),终止于O2形成水。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NAD+/NAD最低,H2O/O2最高)高能电子释放的能量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物(H+-泵)将H+从基质侧泵到膜间隙,形成跨线粒体内膜H+梯度(能量转化)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膜上不对称分布第16页/共59页第17页/共59页ATP合成酶(磷酸化的分子基础)分子结构线粒体ATP合成系统的解离与
7、重建实验证明电子传递 与ATP合成是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F1颗粒具有ATP酶活性工作特点:可逆性复合酶,即既能利用质子电化学 梯度储存的能量合成ATP,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 基质泵到膜间隙 ATP合 成 机 制 Banding Change Mechanism(Boyer 1979)亚单位相对于亚单位旋转的直接实验证据第18页/共59页第19页/共59页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化学渗透假说内容: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当高能电子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H+电化学梯度。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ATP合成酶回到基质,同时合成AT
8、P,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ATP高能磷酸键。质子动力势(proton motive force)(proton motive force)支持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该实验表明:质子动力势乃ATPATP合成的动力 膜应具有完整性 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是两件相关而又不同的事件第20页/共59页“化学渗透假说”(Chemiosmotic Theory)。认为:电子沿呼吸链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质子从内膜基质侧(matrix)泵至膜间隙(intrmembrane space),形成质子动力势(P)。P=-(2.3RT/F)pH 其中:pH=pH梯度,=电位梯度,T=绝对温度,R=气
9、体常数,F为法拉第常数,当温度为25时P的值为220mV左右。第21页/共59页质子动力势的其他作用物质转运产热:冬眠动物与新生儿的Brown Fat CellBrown Fat Cell 线粒体产生大量热量第22页/共59页四 线粒体与疾病线粒体是细胞内最易受损伤的一个敏感的细胞器与人的疾病、衰老和细胞凋亡有关,线粒体异常会影响整个细胞的正常功能,从而导致病变。例如:克山病是一种心肌线粒体病,因缺乏硒而引起 衰老: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而 体积却随年龄增长而增大。第23页/共59页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叶绿体(Chloroplast)的形态结构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photos
10、ynthesis)第24页/共59页一、叶绿体(Chloroplast)的形态结构叶绿体与线粒体形态结构比较叶绿体内膜并不向内折叠成嵴;内膜不含电子传递链;除了膜间隙、基质以外还有类囊体;捕光系统、电子传递链和ATPATP合成酶都位于类囊体膜上。叶绿体超微结构第25页/共59页(一)叶绿体膜(叶绿体被膜 chloroplast membrane)chloroplast membrane)双层膜组成,膜间为1020nm的间隙。外膜的渗透性大。内膜对通过物质的选择性很强,CO2、O2、Pi、H2O、等可以透过内膜,ADP、ATP、NADP+、葡萄糖等及焦磷酸不能透过内膜,需要特殊的转运体(tran
11、slator)才能通过内膜。第26页/共59页(二)类囊体(thylakoidthylakoid)是膜围成的扁平囊。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类(60:4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约87%),膜流动性高。基粒(granagrana):扁平小囊堆叠而成,每个叶绿体含4060个。基质类囊体(stroma thylakoid)(stroma thylakoid):连接基粒的没有堆叠的类 囊体。膜的内在蛋白主要有:细胞色素bf、捕光复合体(LHC)、质体醌(PQ)、质体蓝素(PC)、铁氧化还原蛋白(FD)、黄素蛋白、光系统I、II复合物等。第27页/共59页(三)基质 是叶绿体内膜与类囊体之间是流动性的基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细胞 能量 转换 线粒体 叶绿体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