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之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ppt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西方哲学史之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史之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pptx(4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会计学1西方哲学史之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西方哲学史之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第一节第一节 智者的启蒙智者的启蒙 n n所谓“智者”,古希腊语为sophistes,原本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例如“七贤”。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智者”一词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授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显然,“智者”与“哲学家”(philosophos)不一样,虽然两者都与“智慧”(sophia)有关,但实际上他们所理解的“智慧”是不同的。前者自称“有智之人”,后者则认为自己是“爱智之人”。第1页/共47页一、普罗泰戈拉一、普罗泰戈拉n n(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n n(二)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 n n
2、(三)社会生成论(三)社会生成论第2页/共47页二、高尔吉亚二、高尔吉亚批判(巴门尼德)存在论的三命题:n n第一,无物存在。n n第二,即使有物存在,也不可认识。n n第三,即使能认识存在,也无法把它说出来告诉别人。第3页/共47页第二节苏格拉底的德性第二节苏格拉底的德性论论 n n苏 格 拉 底(Socrates)公元 前 469 399年)出生在雅典,父亲是石匠,母亲是产婆。自师从阿那克萨戈拉的学生阿尔克劳(Archelaus)接受了哲学教育之后,他就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爱智”的事业。第4页/共47页一、认识你自己1,反自然哲学: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它的内在目
3、的,亦即“善”(agathon)。2,反“智者学派”:智者们虽然注重社会和人生问题,扭转了哲学研究的方向,但是却高扬个体,推崇感觉,导致了对普遍、理性和确定性的贬低或否定,由此走向了诡辩论或怀疑主义,因而不可能真正认识自己,更违背了哲学爱智慧求知识的初衷。第5页/共47页二、德性即知识二、德性即知识 认识人自己就是认识心灵的内在原则,亦即认识德性。所谓“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使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而人的arete就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后来便有了伦理上的意义。“善”是自然万物的内在原因和目的,具体到人身上,就是“德性”。第6页/共47页n n有
4、学生问他的希腊老师:有学生问他的希腊老师:有学生问他的希腊老师:有学生问他的希腊老师:“什么是诡辩?什么是诡辩?什么是诡辩?什么是诡辩?”n n老师反问到:老师反问到:老师反问到:老师反问到:“有甲乙两人,甲很干净,乙有甲乙两人,甲很干净,乙有甲乙两人,甲很干净,乙有甲乙两人,甲很干净,乙很脏。如果请他们洗澡,他们中间谁会洗?很脏。如果请他们洗澡,他们中间谁会洗?很脏。如果请他们洗澡,他们中间谁会洗?很脏。如果请他们洗澡,他们中间谁会洗?”n n有四种可能:有四种可能:有四种可能:有四种可能:n n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干净的习惯;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干净的习惯;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干净的习惯;
5、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干净的习惯;n n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洗;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洗;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洗;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洗;n n三是两人都洗,一个是因为习惯,另一个是三是两人都洗,一个是因为习惯,另一个是三是两人都洗,一个是因为习惯,另一个是三是两人都洗,一个是因为习惯,另一个是因为需要;因为需要;因为需要;因为需要;n n四是两人都没洗,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四是两人都没洗,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四是两人都没洗,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四是两人都没洗,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干净人不需要洗。干净人不需要洗。干净人不需要洗。第7页/共47页三、“是什么”的问题
6、苏格拉底认为,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即,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亦即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这一问题的哲学意义:1,从本体论上说,千差万别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中普遍性的永恒不变的东西,构成了事物的本质,并且是其存在的根据。2,从认识论上看,知识与意见有别,唯有认识事物的“是什么”即确定的、普遍的本质,我们才能形成知识。3,从方法论上看,苏格拉底所提出的“是什么”的问题,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原则确定了基本的形式。第8页/共47页四、助产术 1,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也被他称为“辩证法”(dialectic)。A,“反讥”是助产术的第一步。B,“归纳”是助产术中引导方向的重要步骤。C,“诱导
7、”是助产术的实质,也可以看作是狭义的助产术。D,“定义”是助产术所要达到的目的,但苏格拉底从未下过一个绝对的定义,预示了哲学问题的永恒性,因而“辩证法”意义在于“过程”。2,苏格拉底对哲学发展的影响:A,柏拉图 B,黑格尔 第9页/共47页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苏格拉底的教学法:诘问法诘问法诘问法诘问法 n n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学生:苏格拉底,请问什么是善行?行?n n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苏格拉底:盗窃、欺骗、把人当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奴隶贩卖,这几种行为是善行还是恶行?是恶行?n n学生:是善行。学生:是善行。n n苏格拉底:你说对朋
8、友行骗是恶苏格拉底:你说对朋友行骗是恶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行,可是,在战争中,军队的统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帅为了鼓舞士气,对士兵说,援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军就要到了。但实际上并无援军,这种欺骗是恶行吗?这种欺骗是恶行吗?n n学生:这是善行。学生:这是善行。第10页/共47页苏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的审判为有罪并处以死刑。罪名是腐蚀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而宣传自己的新神。他的学生为拯救他,买通狱卒。面对生路,他却婉言谢绝,以公民应服从法律为由,从容赴死。第11页/共47页第三节小苏格拉底学派第三节小苏格拉底学派 n n哲学史上一般把苏格拉底
9、的其他学生所创立的派别统称为“小苏格拉底学派”,以区别于柏拉图这个大门派。n n小苏格拉底学派虽然一致认为最高的德性善是人生的目的,但是在究竟什么是善的问题上,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和主张。在这些学派中,思想特色鲜明,对后世哲学有直接影响的有三个,即麦加拉派、昔兰尼派和犬儒派。第12页/共47页一、麦加拉派:善即存在一、麦加拉派:善即存在 n n麦加拉派在阐释苏格拉底的思想时深受爱利亚学派的影响,并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因此,它有两个鲜明的特色:n n一是把善等同于巴门尼德的存在;n n二是能言善辩,提出了不少著名的辩题。第13页/共47页二、昔兰尼派:善即快乐二、昔兰尼派:善即快乐 n n昔兰
10、尼派的特点:n n一是快乐原则;n n二是实用倾向。第14页/共47页三、犬儒派:善即节欲三、犬儒派:善即节欲 n n犬儒派的创始人是安提斯塞尼(Antisthenes,约公元前445360年)犬儒派的另一重要代表是西诺普人第欧根尼(Diogenes,约公元前404323年)。n n安提斯塞尼虔信苏格拉底,并从他那里学会了忍耐,并着意摹仿他对情感的冷漠,由此开创了犬儒的生活方式。他把苏格拉底的善理解为节制、禁欲。n n第欧根尼是安提斯塞尼的学生,他是实践犬儒派哲学的典型,并自号为“犬”。第15页/共47页第四节柏拉图的理念论第四节柏拉图的理念论 n n柏拉图(Platon,公元前427347年
11、)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原名叫亚里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后因强壮的身躯和宽广的前额,改名为柏拉图(在希腊语中,Platus一词是“平坦、宽阔”等意思)。第16页/共47页柏拉图的著作主要有:申辩、普罗泰戈拉、曼诺、斐多、会饮、国家、斐德罗、泰阿泰德、巴门尼德、智者、政治家、蒂迈欧、斐利布、法律(未完成)等篇。(以他的名义流传下来的著作有40多篇,另有13封书信。经过后世一代代学者艰苦细致的考证,其中有24篇和4封书信被确定为真品。)第17页/共47页一、理念(一、理念(idea)n n柏柏拉拉图图的的“理理念念”(idea
12、idea),出出自自动动词词ideinidein(看看),本本义义指指“看看见见的的东东西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第18页/共47页理念的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第19页/共4
13、7页理念派生事物的两种方式:一是“分有”二是“摹仿”第20页/共47页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二、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界 n n分离学说将世界二重化,划分为理念世界和事物世界,或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这是柏拉图整个哲学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n n分离学说具有存在论和认识论两方面的含义。第21页/共47页柏拉图对分离学说的论证柏拉图对分离学说的论证:(一)“线喻”(二)“日喻”(三)“洞喻”第22页/共47页三、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三、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 n n(一)回忆说 n n(二)灵魂转向说 n n(三)灵魂学说 第23页/共47页四、对理念论的反思和四、对理念论的反思和修正修正n n(一)对理念论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 哲学史 古典 时期 希腊 哲学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