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跨学科教学: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职跨学科教学: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docx(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职跨学科教学: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在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个性,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及早预防、防治并重,多方联手、对症下药,有效地预防和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导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社会交际等方面的难题,在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努力做好“六要”。(一)要坚持面向全体在实践中,一些学科教师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只是个别心理偏差或品行不端的个体。事实上,每个中职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不断面临生理、心理成长以及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磨砺,一些学业优异
2、的学生也往往因为学习成绩好而“一白遮百丑”,掩盖了其心理发育不健康的一面,导致得不到学科教师应有的重视与疏导,逐步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面向全体是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好共性问题,就必须坚持面向全体。课堂活动是中职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和平台,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要千方百计调动全体学生融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全体学生在集体氛围中健康成长。(二)要注重个体差异俗话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在共性的前提下,每个学生又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如发展速度有快慢之分、发展方向各有不同、质量水平有高有低、时间有先有后、潜能有大有小。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向全体做好共
3、性教育的同时,针对不同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因材施教,精心呵护每个学生的心灵,引导其健康成长。长期以来,计划经济特征反映在中职教育上,就是试图按统一的模子把学生铸成“标准件”。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走出这一误区,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造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力争引导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三)要把握有利时机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心理特征不稳定,具有易变性。在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疏导的时机是稍纵即逝的,一旦错过就很难再把握,如果在学生需要时教师没能及时予以帮助,错过了最佳疏导
4、时机,也许会在学生心理成长历程上留下终身遗憾。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更需要教师的及时鼓励和关爱。这就要求学科教师具备一双敏锐的慧眼,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心理的苗头性、倾向性因素,抢抓机遇、因势利导,力争把问题消化在萌芽状态。(四)要力求对症下药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逆反期,由于其心理状况的特殊性和易变性,不同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即便是同一个学生,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心理特点也会大不相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这就要求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在摸清学生心理问题症结及其成因的基础上,针对其心理特点和需求,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精神的情感激励作用,对症下药、因
5、势利导,及时疏导学生情绪、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使人文素质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五)要坚持多方联动开放是当今社会的主流,中职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正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诱因既有来自学校的,也有家庭的、社会的。家庭是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环境,不同的家庭氛围会形成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要特别关注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况,必要时及时与家长沟通,借助家庭的力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与此同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思潮、观念对中职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因此,中职语文+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动员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引导学生客观地分析、认识社会现象,择其善者而从之,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健康成长。(六)要营造健康氛围人是环境的产物,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中职学生心理成长更有赖于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人际关系、管理风格、集体活动组织开展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生机勃勃、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我校的做法是结合语文课程内容,融合心理卫生知识,组织学生围绕专题开展心灵对话研讨,由教师指导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通过沟通交流产生共鸣,解决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思想、正确的思维与健康的心理特质,进而引导学生自省自励、自我成长,在厚植人文素养底蕴的同时增长健康知识、锻炼自理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