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世界中构筑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道德与法治》中的人与自然教育.docx
《在生活世界中构筑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道德与法治》中的人与自然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生活世界中构筑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道德与法治》中的人与自然教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在生活世界中构筑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道德与法治中的人与自然教育本文摘要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重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将“人类与自然”的抽象关系转化为“儿童与其生活世界中的自然”的具体关系,期待在生活世界中建构儿童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共生关系”“改善与被改善”的关系。人与自然主题的教学应培养儿童的自然敏感性,培养儿童对自己所属自然环境的归属感以及改善环境的行动能力。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生存境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儿童处于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如何在
2、儿童阶段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促成生态文明行动,是新时代德育课程和教材建设的重要主题。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把自然当作与人类世界相对立的“自然界”,自然则是抽象、遥远且“沉默无语”的物质存在。儿童如何与遥远的物质存在建立关系?事实上,能够与人建立关系的自然必然是个体生活世界中的自然。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立足儿童的生活世界建构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本文分析该主题在教材中的内在理路、特殊需要和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为该主题的教育教学提供基本思路。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人与自我”“人与人”的道德关系总是明确的,如自律、友好、互助等,相关的中小学教材只需探讨如何实现这些价值。但“人
3、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还比较模糊,需要课程和教材来建构。近现代以来,学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伦理观”“深层生态学”等思想,并为“人类中心”还是“非人类中心”争论不休。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构建儿童与自然之间的新型文明关系。(一)美的自然与欣赏自然的人用以刻画“生态文明”的关键词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美学色彩的词语:“美丽中国”。“美丽中国”表征的不仅是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更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朱光潜说,我们对待自然物(如一棵古松)有三种态度:“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态度决定行动。近现代以来,我们过于强调“科学的”和“实用的”态度对待自然,并将两者结合起来,
4、倡导通过“科学探究自然”实现“进一步利用自然”,这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单向度的“利用关系”。“美丽中国”的提出展开了对自然的“美感态度”。美感乃是超脱了任何利害关系,对对象存在无所欲求的“自由的”快感。它并不追求占有古松,古松仍是一个独立自足的世界,它是它自身。因而,美感态度下的人与自然关系是最和谐的关系。在“美丽中国”的指引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努力构建儿童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其一,教材突出自然的“审美第一性”。把“美的自然”放在“有用的自然”之前。如动物首先是“可爱的动物”,而非“猪可以吃肉,牛可以耕田”。四季更迭并非仅仅为了种植和收获庄稼,而是各有各的美好。冬天的美是河流结冰,青蛙冬眠,
5、一片白色的冰雪世界。“夏天的礼物,是烈日和蝉鸣,是雷雨和彩虹。”教材用唯美的展示自然,用诗意的语言描绘自然,就是为了引导儿童用自由的审美精神看待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教材也谈利用自然的问题,但在儿童的最初时光,最先进入儿童心灵的应该是“自然是用来欣赏的”这一观念习惯。其二,教材突出自然是“好玩的自然”。“玩”是儿童特有的审美活动,是儿童式“对自然的欣赏”。如“风儿轻轻吹”一课,教材引导儿童“和风儿一起玩”,让儿童认识到,哪怕最平常的自然现象也有好玩之处。“玩”也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轻轻地摸含羞草的叶子,它就合上了”“放下一小块饼干,引得蚂蚁来抢”。正是通过“玩”,儿童能够穿透自然物习以为常的
6、表面,走进那个让人惊讶的神秘世界。“美的自然”和“好玩的自然”召唤“欣赏自然的人”和“在自然中玩耍的儿童”。教材设置了“大自然中的快乐”一课:“大地长出绿头发,我用脚趾梳理它。小草痒得咯咯笑,亲亲我的小脚丫。我也痒得咯咯笑,捂着肚皮乐开花。”这是褪去功利心之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所带来的纯粹的快乐。教材通过引导儿童感受自然的美和快乐并没有进行直接的道德教育,但却净化了心灵,开启了人与自然的自由关系。(二)生命自然与共生的人在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视域下,自然是机械的自然、质料的自然,人类任意开发和破坏自然就无需引起道德上的歉疚。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主题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出:“自然是生命之
7、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基于此,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致力于向儿童构建一个“生命的自然”,展现人与自然血肉相连的共生关系。“生命自然”首先是指地球上的动植物。花儿草儿“会发芽,会开花,会结果。种子落在地上,又长出新的嫩芽”对植物来说,生命即“自我生长”。教材通过“试种一粒籽”,观察四季变化等活动,让儿童直观地感受到,生命就是自我生长、循环往复的自主变化。而动物是与儿童一样的活泼泼的生命存在。教材将动物“人化”,在低年级的教材中人与动物不设区分与界限,动物是“我的伙伴”“我的朋友”。如“可爱的动物”一课展示“小猫与我玩耍、说话”。
8、邀请儿童讲述自己与动物的交往经验,体悟与其他生命形式的共性与联结。“生命自然”其次是指“活的地球”。地球上的空气、土壤、水等非生物,与生物一起构成了一个活的生态系统。就水来说,“我走过山川,山川绿了。我流进田野,秧苗长了我是地球的血液。”就空气来说,“生命世界当个宝,每时每刻少不了。”非生物是“生命的源泉”,与动植物一起构成了一个活泼的生态系统。“生命自然”更是一种哲学意向,将河流、山川、大地,四季更迭、万物变迁都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整个自然就是一个自我生成、自我循环的生命体。如五年级上册对祖国山河的描述:“连绵巍峨的高山,气势磅礴的高原,群山环抱的盆地,一望无际的平原”正是这些拥有生命意蕴的整
9、体自然,“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韵味”。六年级下册对地球的描述:“在茫茫宇宙中,有一个孕育生命的蓝色星球。”总之,教材想要向儿童展示地球是“活的地球”,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是生机勃勃的家园,而非机械运动的物质空间。教材也揭示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二年级上册提出“家乡物产养育我”,五年级上册提出“祖国山水养育我”,六年级下册提出“地球孕育生命,养育着我”,从近到远,强调自然对“我”的养育。六年级下册“地球我们的家园”一课,引用日本的水俣病事件,“人类排放未处理的废水海水污染鱼虾中毒人食用鱼虾后生病”这样的循环关系,揭示人与自然是一个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伤害自然就是伤害我们自己。(三)人化自然与改善
10、自然的人在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仍然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主体。今天的自然早已是“人化自然”,哪怕未经人类改造的“野生自然保护区”也为人的意义而存在。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以自然为中心,不是人类消极地回归自然,而是积极地建设“美的自然”和“人的美好生活”。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自然,是儿童生活中的“人化自然”,而人则是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改善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环境的人。在“改善”自然的过程中,人不是霸主式任意对待自然的主体,而是拥有理性能力,能够顺应自然并看护自然的主体。这样的主体首先能够辩证地看待自然与改造自然。教材否认极端环保主义与自然浪漫主义,致力于发展儿童在自然中的理性生活能力。在低年级,教
11、材指出自然的美好中隐藏着重重危险,如冬天容易长冻疮,容易感冒,因而“玩雪的同时不忘防冻”便是儿童的理性行为选择。在高年级,儿童需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征服与改造自然”。如“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一课,教材抛给儿童一个两难问题:塑料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在生活中用途广泛,很多领域已经离不开塑料,但它带来了“白色污染”。通过对这一两难问题辩证、全面地分析,提出“减塑”而非“禁塑”是整个社会的理性行为选择。发展儿童的辩证思维,是要儿童直面现实,在复杂的现实问题中,实现“善”的平衡。其次,这样的主体能够敬畏地探究自然。探究自然规律是“改善自然”的前提,“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能够对自然以及周围环境进行主动探究”
12、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理念。但“探究自然”不是把自然当作机械物质现象,用数字去分析,用实验室去分解,逼迫自然供出它的秘密;而应怀着敬畏之心去发现和理解自然,效法和顺应自然。如“大自然,谢谢您”一课设置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栏,通过观察白云、蚂蚁、蝌蚪、大雁等景物,可以判断天气的变化,引导儿童仔细看、仔细听,“发现”自然的秘密。教材也引导儿童发散思考,从自然中获得启发。如“傣家竹楼的传说”,讲述了傣家青年帕雅看见雨水顺着狗毛向下流淌,受到启发,建出了坡形窝棚;见到凤凰单脚独立并煽动着翅膀,受到启发,设计建造了竹楼。让儿童认识到,自然可以成为人类的老师,帮助人类创造美好的生活。总之,教材把自然当作一个
13、永不枯竭的智慧大宝库,引导儿童怀着敬畏去探究自然,向自然学习。再次,这样的主体也能够感知自然的脆弱性从而“守护自然”。在低年级,教材指出生命的脆弱性,“守护自然”意味着守护生命。如一年级下册“我和小树”的故事,讲述了“我”对小树的悉心呵护,春天种树、浇水,夏天给它装支架,冬天给它“穿衣服”从种树到守护小树成长,到大树底下乘凉,树是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人对树的守护,实际上是对自己生活世界的守护。到高年级,教材指出整个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塑料污染、农药污染、垃圾污染、气候变暖等问题都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减塑、低碳、垃圾分类等日常实践做起,守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二、重返生活:教材的自然教育观自然
14、教育如何实现上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当我们把自然当作与“人类世界”相对立的“自然界”,则自然常常被认为是外在于人类世界的“独立一方天地”,许多教师认为要带领儿童去郊外、野外,才算是“重返大自然”。但统编教材认为,自然是儿童生活世界中的自然,自然教育不是“重返自然”,而是“重返生活”。(一)发现生活中的自然:培养儿童的自然敏感性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教材试图打破“人类世界”与“自然界”相隔离的观念,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现自然、认识自然,培养儿童的自然敏感性,让儿童认识到,无论生活在哪,都生活在自然中。首先,发现“身边的自然”。教材中的“自然”都是儿童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我和大自然”单元,教
15、材选择了“风”这一每个儿童都能亲身经历的自然现象去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认识那“看不见,摸不到,四面八方到处跑”的风,让儿童认识到大自然无处不在。教材引导儿童认识“美的自然”“好玩的自然”,也不过是一棵含羞草、一只蜗牛、排着队的小蚂蚁和一蹦一跳的蚂蚱这些儿童身边最常见的动植物。通过仔细观察、认真聆听、深入探究、体悟乐趣,破除儿童对“身边自然”漫不经心、熟视无睹的态度,培养能够发现自然、发现美、发现生命的心灵。其次,发现“人造物”中的自然。我们的生活世界是由房屋、家具、日用品和消费品等“人造物”构成的世界。“人造物”给我们提供了宜居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把我们与直接自然隔绝开来,以至于城市里的儿
16、童认为他们的生活所需都来自超市。教材帮助儿童打破“人造世界”的壁垒,让儿童在人造物中发现自然,间接体悟到“我生活在自然中”“我离不开自然”。如四年级下册“美好生活哪里来”单元,教材引导儿童探究物的“身世之谜”,了解物的来源,认识到生活中的每一物品都来自自然中的某种植物、动物或非生物;探究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基础产业,知道人们向自然索取所经过的这些产业;讲述一碗米饭、一件衣服从自然到生活世界来的过程,体悟人们在自然中的辛勤劳动。让儿童在人造物中既看到自然,也看到人,从而不会把日用之物当作理所当然之物。再次,培养儿童对“破坏自然”的敏感性。在生活中“发现自然”,也要在生活中认识哪些是破坏自然
17、的行为。如“我是一张纸”一课,认识了纸的来源之后,教材列举了用白纸折纸飞机,购买过度包装的商品等破坏自然的行为,引导儿童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提升环保敏感性。总之,教材按照德育走向生活的原则,将“人与自然”的抽象关系转化为“人与身边之物”“人与日用之物”的具体关系,将“全球环境污染”的宏大叙事转化为“日用之物的节省与浪费”的日常生活事件。(二)依恋所属的自然:培养儿童的自然情感从情感的角度来说,以往的环保教育思路往往是“危机教育”,即将生态问题直接呈现给儿童,试图用“生存危机感”来激发“生态责任感”。但“自然界已经被破坏得千疮百孔了,孩子们就不想和它打交道了”。儿童学到的切断痛苦的方法就是关闭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道德与法治 生活 世界 构筑 儿童 自然 道德 关系 法治 中的 人与自然 教育
限制150内